莲子心微囊论文-麦少霞,江丹,董玉珍

莲子心微囊论文-麦少霞,江丹,董玉珍

导读:本文包含了莲子心微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莲子心微囊,总生物碱,体外溶出度

莲子心微囊论文文献综述

麦少霞,江丹,董玉珍[1](2010)在《莲子心微囊的体外释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不同粒径的莲子心微囊的体外释药特点。方法:总生物碱含量测定采用UV法,以莲子碱为对照品;体外溶出度测定采用桨法,操作按中国药典所载桨法进行溶出度测定。结果:莲子心微囊的体外释放符合H iguch i释药模式。结论:不同粒径的莲子心微囊的释放趋势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0年04期)

江丹[2](2008)在《莲子心微囊的稳定性及其释药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莲子心制剂,文献报道的多为注射液,但其注射液性质不稳定。而微囊作为药物载体,有提高药物稳定性、缓释或控释作用、靶向性能和生物利用度高等许多优于传统剂型的特点,研制莲子心微囊,较以中药单一成分进行微囊的研究,更能体现中药多层次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并能有效地提高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前期已进行了莲子心中总生物碱的半仿生提取工艺研究、莲子心微囊的制备工艺研究和莲子心微囊抗多种实验性抗心率失常作用的药效研究。本文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研究,探讨了莲子心总碱微囊化后的稳定性,并考察了莲子心微囊的体内外释药规律。目的:考察莲子心微囊的稳定性;考察以明胶作为囊材的莲子心微囊的体外溶出特点;通过对豚鼠的心率失常模型进行给药后的心电图监测,确定微囊的最佳给药剂量;研究莲子心微囊在家兔体内的血药浓度变化。方法:参照文献进行莲子心总碱的提取,并制备莲子心微囊,运用留样观察法进行稳定性考察;模拟人体体内环境,以人工胃液作为溶出介质,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莲子心微囊不同时间点的生物碱含量,得出微囊的体外释放度;采用哇巴因诱导心率失常的豚鼠模型,将豚鼠分成5个等级的剂量组,每个剂量组连续给药五天,末次给药30min后进行心电图监测,从而比较给药剂量和心率失常的量效关系,得出最佳的给药剂量;给家兔灌胃莲子心微囊后,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各时间点血浆中的莲心碱的浓度变化,用DAS(drug and statistics)程序拟合房室模型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留样观察法考核一年,每个月对微囊的莲子心总碱含量进行测定,其含量基本不变;莲子心微囊的体外释放符合Higuchui方程释药模式;通过豚鼠的心电图监测,各个剂量组的豚鼠心率失常出现时间延长,失常持续时间缩短,恢复正常持续的时间延长,均呈剂量依赖性改善作用,得到莲子心微囊的最佳给药剂量为100mg/100g:以莲子心微囊10g.kg~(-1)的剂量灌胃,其在家兔体内的释药规律符合开放性二室模型,其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为:t_(1/2α)=1.172h,t_(1/2β)=17.676h,AUC=16.754mg/L*h,CL=6.254L/h/kg,Cmax=2.678mg/L。结论:莲子心总碱经过微囊化后,可增加其稳定性;不同粒径的微囊的释放趋势基本一致;莲子心微囊的抗实验性心率失常作用与剂量成依赖性关系;莲子心微囊在家兔体内的释药规律符合开放性二室模型。(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08-05-01)

巫志峰,袁小红[3](2006)在《莲子心微囊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并评价莲子心微囊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方法:采用乌头碱诱导大鼠心律失常及哇巴因诱导豚鼠心律失常,将大鼠和豚鼠各50只分为溶媒对照组,莲子心微囊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各组预防给药7d,末次给药30min后测定实验指标并进行评价。结果:与溶媒对照组比较,莲子心组心律失常出现时间延长、失常持续时间缩短、正常持续时间延长,2种心律失常模型下各项实验指标明显改善。结论:莲子心微囊具有一定的抗实验性心律失常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06年23期)

袁小红,骆梅娟[4](2006)在《正交设计法优选莲子心微囊的制备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选莲子心微囊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法对莲子心微囊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以微囊得率、包封率和载药量为指标,考察药液与明胶溶液的比例、液体石蜡与明胶溶液的比例、80℃时的搅拌时间、明胶浓度等因素对微囊制备工艺的影响。结果:最佳的制备工艺为采用30%的明胶溶液,80℃时搅拌20min,药液与明胶溶液的比例4∶10,液体石蜡与明胶溶液的比例6∶1。结论:优选出的制备工艺经验证可行、可靠。(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06年21期)

袁小红,巫志峰[5](2006)在《莲子心微囊的安全性及实验性抗心律失常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确定莲子心微囊的安全性,研究莲子心微囊对抗心律失常的药理作用。方法本文分别采用了小鼠急性毒性实验,氯仿诱导小鼠心律失常实验模型,以及氯化钡诱导大鼠心律失常实验模型。结果小鼠最大耐受量为16.0g/kg体重;氯仿诱导小鼠心律失常实验中,微囊给药组可明显降低室颤阳性率(与空白组比较,P<0.05),氯化钡诱导大鼠心律失常实验中,微囊给药组具有明显的缩短心律失常时间和延长限定时间内心律恢复正常的持续时间的作用(与空白组比较,P<0.05),对心律恢复正常的出现时间也有提前的作用(与空白组比较,P>0.05)。结论莲子心微囊是一安全的制剂,而且初步证明其对实验性心律失常具有对抗作用。(本文来源于《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期刊2006年04期)

莲子心微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莲子心制剂,文献报道的多为注射液,但其注射液性质不稳定。而微囊作为药物载体,有提高药物稳定性、缓释或控释作用、靶向性能和生物利用度高等许多优于传统剂型的特点,研制莲子心微囊,较以中药单一成分进行微囊的研究,更能体现中药多层次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并能有效地提高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前期已进行了莲子心中总生物碱的半仿生提取工艺研究、莲子心微囊的制备工艺研究和莲子心微囊抗多种实验性抗心率失常作用的药效研究。本文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研究,探讨了莲子心总碱微囊化后的稳定性,并考察了莲子心微囊的体内外释药规律。目的:考察莲子心微囊的稳定性;考察以明胶作为囊材的莲子心微囊的体外溶出特点;通过对豚鼠的心率失常模型进行给药后的心电图监测,确定微囊的最佳给药剂量;研究莲子心微囊在家兔体内的血药浓度变化。方法:参照文献进行莲子心总碱的提取,并制备莲子心微囊,运用留样观察法进行稳定性考察;模拟人体体内环境,以人工胃液作为溶出介质,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莲子心微囊不同时间点的生物碱含量,得出微囊的体外释放度;采用哇巴因诱导心率失常的豚鼠模型,将豚鼠分成5个等级的剂量组,每个剂量组连续给药五天,末次给药30min后进行心电图监测,从而比较给药剂量和心率失常的量效关系,得出最佳的给药剂量;给家兔灌胃莲子心微囊后,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各时间点血浆中的莲心碱的浓度变化,用DAS(drug and statistics)程序拟合房室模型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留样观察法考核一年,每个月对微囊的莲子心总碱含量进行测定,其含量基本不变;莲子心微囊的体外释放符合Higuchui方程释药模式;通过豚鼠的心电图监测,各个剂量组的豚鼠心率失常出现时间延长,失常持续时间缩短,恢复正常持续的时间延长,均呈剂量依赖性改善作用,得到莲子心微囊的最佳给药剂量为100mg/100g:以莲子心微囊10g.kg~(-1)的剂量灌胃,其在家兔体内的释药规律符合开放性二室模型,其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为:t_(1/2α)=1.172h,t_(1/2β)=17.676h,AUC=16.754mg/L*h,CL=6.254L/h/kg,Cmax=2.678mg/L。结论:莲子心总碱经过微囊化后,可增加其稳定性;不同粒径的微囊的释放趋势基本一致;莲子心微囊的抗实验性心率失常作用与剂量成依赖性关系;莲子心微囊在家兔体内的释药规律符合开放性二室模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莲子心微囊论文参考文献

[1].麦少霞,江丹,董玉珍.莲子心微囊的体外释药研究[J].中药材.2010

[2].江丹.莲子心微囊的稳定性及其释药规律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3].巫志峰,袁小红.莲子心微囊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J].中国药房.2006

[4].袁小红,骆梅娟.正交设计法优选莲子心微囊的制备工艺[J].中国药房.2006

[5].袁小红,巫志峰.莲子心微囊的安全性及实验性抗心律失常作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6

标签:;  ;  ;  

莲子心微囊论文-麦少霞,江丹,董玉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