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功能基因克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拟南芥,叶片衰老,植物小肽
功能基因克隆论文文献综述
张鹏鸿,李雨佳,张可伟[1](2019)在《拟南芥叶片早衰突变体els3的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的衰老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是生物体中的一个普遍的现象。我们通过EMS(甲基磺酸乙酯)诱变技术筛选到一个拟南芥叶片早衰的突变体els3(early leaf senescence3),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在els3突变体中的衰老相关基因如SAG12、SAG13等显着上调。通过对该突变体的图位克隆和重测序,确定了els3突变基因,该基因是由单拷贝基因编码的,能够参与植物体内小肽与蛋白的修饰磺化过程。用体外合成的小肽PSK-α处理突变体,发现经过处理后能够恢复els3突变体的衰老表型,表明TPST的作用是通过修饰产物植物小肽PSK-α,继而参与调控拟南芥叶片的衰老。以上的研究表明了AtTPST介导其底物植物小肽PSK-α调控植物叶片衰老过程,这对于阐明小肽激素调控植物叶片衰老的分子机理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植物开花·衰老与采后生物学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04)
杜晨阳,高宏欢,姚永伟,孙婉,刘素君[2](2019)在《小麦籽粒TaMGD基因克隆及其功能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淀粉是小麦籽粒的主要成分,其积累量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籽粒粒重的高低;而造粉体是小麦籽粒中淀粉合成的关键场所,MGDG(单半乳糖甘油二脂)是构成造粉体膜的主要成分,对淀粉合成有重要影响,克隆小麦籽粒TaMGD基因并开发与粒重相关的功能标记为小麦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克隆了TaMG基因位于6A、6B和6D上的叁个拷贝,分别命名为TaMGD-A1a、TaMGD-B1a、TaMGD-D1a,基因全长分别为4840bp,3997bp和5054bp,包括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分别编码1500bp,1515bp和1512bp的开放式阅读框。针对TaMGD-B1位点的等位变异TaMGD-B1a和TaMGD-B1b开发了显性标记MGD-275/325,通过对156份中国冬小麦品种的检测,发现TaMGD-B1b所扩增的275bp条带与高粒重相关,TaMGD-B1a所扩增的325bp条带与低粒重相关。应用中国春缺体-四体材料,将标记定位在6B染色体上。利用BSMV-VIGS技术沉默小麦穗部的TaMGD,与对照相比,TaMGD沉默植株的籽粒淀粉含量和千粒重均显着下降。同时将TaMGD基因在水稻植株中过表达,发现转基因水稻植株穗粒重较野生型显着增加。本研究结果表明TaMGD基因可能参与小麦籽粒淀粉合成,对淀粉含量及粒重有重要作用;同时关于TaMGD基因对植株叶片及整个植株生成的影响有待下一步探讨。(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王萌,任丽彤,凌悦铭,谷海涛,艾尼瓦尔江[3](2019)在《小黑麦TwNAC01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NAC是一类调控植物发育、衰老、生物与非生物逆境以及在激素反应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转录因子。本研究以六倍体小黑麦为材料,在RNA-seq基础上,结合RACE与RT-PCR技术克隆出一条长1059bp小黑麦NAC基因,命名为TwNAC01(GenBank登录号:MG736919)。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与小麦(TaNAC20)及叁羊草(AtNAC92)NAC基因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达95%以上,其预测蛋白与小麦、叁羊草、硬粒小麦、大麦蛋白亲缘关系最近。在干旱胁迫下,小黑麦TwNAC01基因在根、茎、叶以及籽粒部位表达量均较对照相比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在根和籽粒中较对照相比表达极显着,茎和叶中表达量较根和籽粒中不显着,但均较对照显着升高。经过胁迫处理,从基因表达数据来看TwNAC01基因受PEG6000、NaCl、低温、MeJA、ABA胁迫上调表达,且根中表达量显着高于叶中,经ABA、MeJA、PEG6000处理12h和24h后表达量达到最高,经NaCl和低温处理1h后表达量出现最高。亚细胞定位在细胞核中。在干旱胁迫下,TwNAC01基因在转TwNAC01基因拟南芥根部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叶部,表达量均显着高于野生型及转空载体拟南芥。转TwNAC01基因拟南芥植株叶片在干旱胁迫下失水率较转空载体和野生型拟南芥降低,其电导率、H202和MDA含量较转空载体及野生型株系显着降低,但叶片含水量在转TwNAC01基因株系与较转空载体及野生型株系间差异不显着,而转TwNAC01基因拟南芥根系长度分别是野生型和转空载体拟南芥根系长度的1.5倍和1.2倍。沉默该基因的小黑麦中,该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下调,其主根长更短,叶片H_2O_2和MDA的含量都有显着的增加,叶片含水量降低,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及其蒸腾速率都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可见,TwNAC01基因在植物根部优势表达,促进了植物根系的伸长,调节植物叶片气孔的开度,缓解植物对逆境的胁迫。本研究对于理解小黑麦的抗旱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小黑麦抗旱育种奠定了分子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李云琴,陈中华,原晓龙,王毅[4](2019)在《蒜头果中3-酮酯酰-CoA还原酶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蒜头果(Malania oleifera)为实验材料,基于转录组数据分析,采用RT-PCR方法克隆获得蒜头果3-酮酯酰-CoA还原基因,命名为MoKCR1,GenBank登录号为:KX421278。序列分析显示MoKCR1基因cDNA开放阅读框全长为963 bp,编码320个氨基酸,属于KCR家族。序列比对分析显示MoKCR1具有KCR蛋白所具有的NADH结合结构域[G(X)3GXG(X)3A(X)3A(X)2G]和裂解有关的关键结构域[Y(X)3K],蒜头果KCR与木薯(Manihot esculenta) KCR的蛋白序列同源性为82.81%。与已知超长链KCR蛋白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Mo KCR1与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关系较近。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MoKCR1在蒜头果果实膨大期的表达量最高。本研究为最终揭示蒜头果神经酸生物合成提供了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14期)
简东琴,曾令江,杨颖舫,杨春贤[5](2019)在《南方红豆杉MCT基因克隆、功能验证及组织表达特异性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克隆南方红豆杉的2-C-甲基-D-赤藓醇-4-磷酸胱氨酰转移酶(MCT)基因(Tc MCT),分析其功能,并检测组织表达特异性,为深入研究TcMCT基因在紫杉醇生物合成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c 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获得TcMCT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对其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亚细胞定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TcMCT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并在大肠杆菌中超表达该基因以验证其功能。【结果】克隆获得的TcMCT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1293 bp,开放阅读框(ORF)为942 bp,编码313个氨基酸。Tc MCT蛋白与其他植物MCT蛋白中均含保守的MEP结合位点和CTP结合位点,但在N端氨基酸序列保守性较差,其中与同为裸子植物银杏GbMCT蛋白的亲缘关系最近,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为59.3%。Tc MCT蛋白的叁级结构与AtMCT蛋白相似,均属于同源二聚体。TcMCT蛋白N端含84个氨基酸残基的质体转运肽,且以Arg88作为切割位点,定位于叶绿体中。TcMCT基因在南方红豆杉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在绿色树皮中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组织(P<0.05,下同),且在老叶和嫩叶中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茎和根,在茎和根中的表达量极少甚至不表达。大肠杆菌中超表达TcMCT基因可促进β-胡萝卜素大量积累。【结论】不同物种MCT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保守性,TcMCT基因具有明显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可调控萜类物质如β-胡萝卜素等的生物合成,推测其在紫杉醇生物合成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方智振,姜翠翠,周丹蓉,潘少霖,林炎娟[6](2019)在《‘秋姬李’PsMYB18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克隆在采后‘秋姬李’果皮积累花色苷过程中高表达的MYB抑制因子PsMYB18基因,研究其序列特征、表达特点与功能。【方法】以‘秋姬李’为试材,采用qRT-PCR分析不同温度和光照处理条件下‘秋姬李’果皮中PsMYB18基因的转录水平,采用RT-PCR克隆PsMYB18基因,并通过烟草叶片瞬时表达试验分析PsMYB18的功能。【结果】q RT-PCR分析表明20℃和光照处理可促进‘秋姬李’果皮PsMYB18基因表达。PsMYB18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为702 bp,编码233个氨基酸的蛋白。进化树分析表明PsMYB18与其他植物的花色苷合成抑制因子亲缘关系较近。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其具有保守的R2R3结构域和抑制基序C1和C2。烟草瞬时表达试验表明,PsMYB18可抑制正调控因子PsMYB10.1和PsbHLH3的花色苷合成诱导功能。【结论】‘秋姬李’PsMYB18为花色苷合成抑制因子。(本文来源于《果树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赵先炎,齐晨辉,姜翰,钟明爽,李媛媛[7](2019)在《苹果MpMYB96基因克隆和功能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MpMYB96是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AtMYB96的一个同源基因。为了探究MpMYB96在苹果(Malus pumila)中的功能,本文以‘皇家嘎拉’苹果苗的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获得一个约1 000 bp的目的条带,通过测序发现该基因长为1 029 bp,序列与MpMYB96 (MDP0000144744, https://www.rosaceae.org/)的序列一致,该蛋白序列含有两个SANT保守结构域。进化树分析了15个物种MYB96蛋白的亲缘关系,表明MpMYB96在不同物种中的功能是保守的。此外,结果发现苹果MpMYB96与白梨(Pyrus bretschneideri) PbMYB96的亲缘关系最近,说明MpMYB96和PbMYB96可能具有相同的功能。实时荧光定量PCR发现MpMYB96在花中表达量最高,茎中表达量次之,根和叶中表达量均较低,暗示MYB96可能在花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MpMYB96的表达受脱落酸(ABA)、聚乙二醇(PEG)、水杨酸(SA)处理的诱导,表明MpMYB96的功能可能涉及到了ABA和SA以及PEG模拟的干旱过程。将MpMYB96转化苹果愈伤组织,检测转基因愈伤的表型,发现MpMYB96过表达能够增加植物对ABA和PEG的敏感性,并且能够对轮纹病产生一定的抵抗能力。(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陈征[8](2019)在《水稻斑点叶突变体spl24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斑点叶突变体spl24是利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水稻品种IR64所得来的一个褐色斑点的新型抗病的突变体,属于类病斑突变体,研究学者通常用该类突变体来研究植物PCD(Programmed cell death,PCD)以及植物的抗逆性。对spl24斑点叶突变体的研究包括表型特征、生理生化指标、抗病性、遗传特性、目的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转录组测序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测定和分析了解斑点叶突变体的斑点发生机制以及其突变体的抗病机制,为斑点叶的突变体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斑点叶突变体spl24表型:spl24斑点叶突变体在大田的自然条件下出现斑点的时间为抽穗初期,斑点是从叶尖部位开始出现逐渐蔓延,斑点较小形状圆或者椭圆均匀分布在整张叶片,从斑点出现开始叶子一直有斑点生长,到抽穗后期和灌浆期整个植株的所有叶片均成为褐色。在植株成熟以后进行田间农艺性状考察,spl24与野生型IR64相比,结实率和千粒重等上均存在极显着的降低,而spl24突变体在有效分蘖数、穗长、每穗实粒数和产量等性状也存在着降低的情况。2、斑点叶突变体spl24生理生化:在分蘖期,斑点未出现,所以在分蘖期只有叶绿素a含量显着降低,在抽穗时期,spl24叶片出现斑点后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a、b含量极显着降低,叶绿素a/叶绿素b的比值没有变化。与野生型IR64相比,DAB染色后褐色沉积,过氧化氢含量显着升高以及CAT酶活性显着下降,这些结果均显示spl24叶片存在过氧化氢的沉积。而突变体spl24叶片清除活性氧的酶系统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显着高于野生型。此外,spl24突变体叶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升高、TUNEL实验检测到断裂DNA、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下降和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结果证明了spl24叶片中存在细胞死亡情况。遮光实验表明突变体spl24斑点的产生受到光照的诱导,在突变体spl24和野生型IR64中,光合作用指标的参数也存在显着差异。3、斑点叶突变体spl24的抗病性:白叶枯接种实验结果表明spl24的抗性与IR64相比普遍增强。相关防卫反应基因的qRT-PCR实验证明OsPR1a、OsPR1b、OsPR3、OsPR4、OsPAL3、OsPAL6、OsCHS1、OsAOS2、OsJAZ6、OsWRKY45等基因表达量显着增高,而基因OsJAR1两者表达水平相似。植物激素测定结果发现SA、JA和ABA含量显着升高,说明SA和JA通路以及相关抗病基因的表达水平提升可以增强spl24的抗病性。4、斑点叶性状由半显性基因控制:以spl24为母本,IR64为父本进行杂交,发现F_1呈现与突变体spl24一样的斑点,但是斑点数量减少,自交得到F_2群体呈现叁种性状,类似于野生型的无斑植株,类似于F_1斑点少的中间型植株和类似于突变体的有斑植株,说明斑点叶突变体spl24由半显性基因控制。在spl24/IR64的F_2群体中卡方检验无斑植株、中间型植株和有斑植株的分离比符合1:2:1(χ~2_(0.05)=0.78<χ~2_(0.05)=3.84),符合1对基因遗传分离定律,叁种表型可以说明控制斑点叶的性状是一个半显性核基因。5、叶片斑点表型的产生由碱基突变导致:基因定位结果显示该基因属于第11染色体,其中第6个开放阅读框的DNA序列上的第7695位碱基由T突变成A(T7695A),该突变位于第五个外显子上,导致一个氨基酸的替换,由野生型中的亮氨酸(Leu)突变为异亮氨酸(Ile),该基因为斑点叶突变体中未报道的基因。为验证该基因功能,转基因互补实验所得到的转基因植株出现更多的斑点;RNAi干涉日本晴愈伤组织得到的转基因植株叶片具有斑点,组织表达实验表明,OsSPL24是一个组成型表达的基因,GUS实验表明OsSPL24在各个组织中都有表达,但是在颖壳和成熟的种子表达极少。6、OsSPL24基因分析编码细胞质受体蛋白激酶:OsSPL24基因分析结果显示OsSPL24基因包含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CDS全长1791bp,编码596个氨基酸。OsSPL24编码几丁质受体蛋白激酶,具有两个LysM基序和一个蛋白激酶结构域。对水稻OsSPL24基因进行亚细胞定位发现,该基因定位在内质网,酵母双杂实验发现,OsSPL24可能与线粒体转录终止因子和钙调蛋白相互作用。综上,突变体spl24的斑点性状受一个半显性基因控制,该基因是一个从未被报道过的几丁质受体激酶,该基因的突变体使突变体的生理生化发生显着差异,也促使突变体对白叶枯多个小种产生较强的抗病性,所以对该基因的研究能够进一步了解水稻的抗病机理和抗病分子机制。(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刘维刚[9](2019)在《马铃薯泛素结合酶E2基因家族鉴定和StUBC9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周转系统,能够降解或修饰真核细胞内的蛋白质。多数情况下26S蛋白酶体系统识别并快速降解靶蛋白,从而去除大多数异常肽和短寿命多肽,该系统参与调节多种生命过程,包括激素响应、光形态发生、昼夜节律、器官发育、植物防御、叶片衰老及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响应。泛素结合酶E2(Ubiquitin conjugating enzymes)是该系统中泛素从泛素激活酶E1(Ubiquitin-activating enzymes)转移至泛素连接酶E3(Ubiquitin-ligase enzyme)的关键酶,是靶蛋白泛素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经对拟南芥、水稻、番茄等物种的E2基因家族进行了鉴定,而马铃薯中该家族基因的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鉴定并系统分析了马铃薯E2基因家族,克隆了马铃薯的StUBC9基因,并通过根癌农杆菌转化的方法将StUBC9基因的过表达载体及干扰表达载体分别转入微型薯中,对该基因功能进行了初步分析。试验方法及取得的结果如下:1.通过隐马尔科夫模型搜索及BLAST比对相结合的方法共鉴定出了57个马铃薯E2家族基因成员。根据马铃薯与拟南芥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将该家族分为8个亚家族,并分析了该家族基因成员的生物学信息。基因重复分析表明,马铃薯E2家族基因有13个片段重复而未发现串联重复。这表明片段重复在马铃薯E2基因家族扩展与功能多样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对马铃薯E2基因家族的结构分析发现E2家族基因内含子的数目在0-9之间,其中最多的基因含有4个内含子,这与玉米及番茄的情况相似。比较番茄、拟南芥、马铃薯E2家族基因的motif结构发现,它们所包含的motif高度相似,这说明E2家族motif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分析发现马铃薯E2家族成员的叁级结构相似,空间构型较为一致。空间结构决定蛋白质的功能,这表明马铃薯E2基因家族在功能上比较保守。3.分析了马铃薯E2家族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发现该家族基因启动子区有多种与植物生长发育、非生物胁迫和激素应答反应有关的顺式作用元件。GO分析发现E2酶具有蛋白质结合功能和连接酶活性。E2家族的蛋白互作网络分析表明,共有143个蛋白参与740对蛋白互作,其中E2家族成员之间互作有392对,其他与E2酶互作的蛋白大部分与泛素介导的蛋白质水解、DNA的修复、RNA转运及蛋白质修饰有关。4.根据马铃薯基因组数据库的测序结果,E2家族基因在根、叶、块茎中表达较高,且在ABA、盐及高温处理时上调表达。运用qRT-PCR对马铃薯基因组数据库的E2家族基因进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有8个StUBCs基因在NaCl胁迫下显着上调;17个StUBCs在热处理中的表达显着上调,且大多数上调的StUBCs在处理6小时后表达量达到最高。这表明E2家族基因参与了马铃薯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5.马铃薯StUBC9基因的CDS区长度为486bp,编码161个氨基酸。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预测了启动子区的顺式作用元件,发现StUBC9基因启动子区含有与脱落酸、水杨酸、茉莉酸甲酯等有关的顺式作用元件。GO注释表明,E2酶与分解代谢、蛋白结合等有关;蛋白的互作网络分析表明StUBC9与2个E3酶和4个E2酶互作;空间结构与E2家族其他成员较为相似,比对了不同物种StUBC9的保守结构域,构建了13个物种与马铃薯StUBC9同源基因的系统进化树。6.PCR克隆了马铃薯StUBC9基因,构建了两种植物表达载体。一种是强启动子CaMV35S驱动的过表达载体pCPB-StUBC9;另一种运用巢式PCR技术扩增StUBC9的Micro RNA前体片段amiR-StUBC9,构建pCPB121-StUBC9干扰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分别获得马铃薯转基因试管苗。7.在热、盐、PEG600和ABA处理下,马铃薯栽培品种“Atlantic”试管苗中StUBC9基因均下调表达。经qRT-PCR检测,过表达植株中StUBC9基因的表达量上调,最高是对照组的6.37倍;在干扰表达植株中StUBC9基因的表达量下调,最低是对照组的0.53倍。(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董小云[10](2019)在《白菜型冬油菜抗冻蛋白的分离及BrAFP1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抗寒性表现复杂的数量性状特征,涉及基因数量众多,已被分离的抗寒相关基因对抗寒性的影响都很有限,缺乏高贡献率的主效基因是作物抗寒分子育种等的主要限制因素。AFPs能直接结合冰晶表面,降低冰点和消除冰晶危害,在植物抗冷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白菜型冬油菜陇油7号可抵御-30℃极端低温,是目前我国最为抗寒的冬油菜品种,本文以白菜型冬油菜陇油7号为材料,探讨了低温对陇油7号幼苗生理生化特性及其光合特征的影响;并从低温处理后的陇油7号幼苗中,分离鉴定了冬油菜抗冻蛋白BrAFP1;并克隆了BrAFP1基因,分析了BrAFP1基因在低温下表达的时空特征,初步验证了基因功能等,主要结果如下:1.探讨了低温胁迫对白菜型冬油菜幼苗生理生化及光合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常温下,白菜型冬油菜叶绿体呈梭形或椭圆形,基粒片层垛堞结构完整清晰,基质片层排列整齐有序,叶绿体内含有淀粉粒。-4℃处理24 h后,白菜型冬油菜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弱抗寒冬油菜品种天油4号叶绿体数量减少,部分叶绿体外膜破裂,基质片层断裂、仅留片层残段,叶绿体内已无淀粉粒积累,液泡膜明显收缩,液泡体积明显变小;气孔处于关闭与半关闭状态;陇油7号基粒仍能保持其垛堞结构的完整性,大部分基质片层完整连续,少数片层膜出现破损,叶绿体内仍有少量淀粉粒积累,液泡膜完整;气孔处于半关闭状态。(2)低温胁迫下,白菜型冬油菜不同品种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SOD、CAT、POD、APX)、渗透调节物质(SS、SPr、Pro)和丙二醛含量(MDA)、相对电导率均呈升高趋势;电导率的增加幅度因品种抗寒性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强抗寒品种上升幅度小于弱抗寒品种,表明强抗寒品种能够较好维持质膜完整性。2.分离鉴定了白菜型冬油菜抗冻蛋白BrAFP1,对其进行了亚细胞定位;克隆了BrAFP1基因,主要结果为:(1)低温处理后陇油7号幼苗叶片的全蛋白提取物中,分离出具有冰晶形态修饰和重结晶抑制活性的蛋白质,被质谱鉴定为β-1,3-葡聚糖酶,为白菜型冬油菜抗冻蛋白,命名为BrAFP1,BrAFP1被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2)白菜型冬油菜BrAFP1基因ORF序列长1032 bp,编码343个氨基酸,含有信号肽,分子量38.130 kDa。在低温胁迫下BrAFP1基因表达上调,表明该基因在白菜型冬油菜低温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3.利用BrAFP1过表达转基因株系及拟南芥afp1突变体,初步分析了BrAFP1基因功能,结果表明:与野生型植株相比,低温下过表达转基因植株BrAFP1基因表达水平增加3.76倍,其电导率和MDA含量明显降低;而突变体afp1该基因表达水平一直维持在很低水平,其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明显降低,电导率和MDA含量明显升高。表明低温下BrAFP1基因过表达可以增加植株对环境的冷适应性,而突变体afp1植株对低温更为敏感。4.克隆抗寒性不同的14个白菜型冬油菜品种BrAFP1基因均编码了含有343个氨基酸的疏水蛋白。其碱基共有5处突变,其中3处同义突变(488位、749位和992位),2处有义突变(第52位和607位),引起2个位点的氨基酸替换。5.选取不同抗寒冬油菜典型代表性品种陇油7号、陇油8号、天油4号为材料,分析BrAFP1基因表达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低温处理3 h后叶片内BrAFP1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18 h-24 h其表达量达到最高值,之后随着冷胁迫时间的增加,表达量开始迅速下降;而地上部分叶片BrAFP1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叶柄和根部组织。另外,在受到4℃、-4℃冷胁迫后,白菜型冬油菜幼苗叶片BrAFP1基因表达显着被诱导,而-8℃冷胁迫后BrAFP1基因表达明显降低,植株叶片出现了明显冻害症状。(2)选取两端材料超强抗寒冬油菜陇油7号和弱抗寒材料天油4号,幼苗-4℃处理0 h、12 h、24 h、48h后,结果表明:在处理24 h后,陇油7号幼苗叶片中CNGC、ICE1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而低温后12h后OST1、CBF2基因表达即被冷诱导。(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功能基因克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淀粉是小麦籽粒的主要成分,其积累量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籽粒粒重的高低;而造粉体是小麦籽粒中淀粉合成的关键场所,MGDG(单半乳糖甘油二脂)是构成造粉体膜的主要成分,对淀粉合成有重要影响,克隆小麦籽粒TaMGD基因并开发与粒重相关的功能标记为小麦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克隆了TaMG基因位于6A、6B和6D上的叁个拷贝,分别命名为TaMGD-A1a、TaMGD-B1a、TaMGD-D1a,基因全长分别为4840bp,3997bp和5054bp,包括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分别编码1500bp,1515bp和1512bp的开放式阅读框。针对TaMGD-B1位点的等位变异TaMGD-B1a和TaMGD-B1b开发了显性标记MGD-275/325,通过对156份中国冬小麦品种的检测,发现TaMGD-B1b所扩增的275bp条带与高粒重相关,TaMGD-B1a所扩增的325bp条带与低粒重相关。应用中国春缺体-四体材料,将标记定位在6B染色体上。利用BSMV-VIGS技术沉默小麦穗部的TaMGD,与对照相比,TaMGD沉默植株的籽粒淀粉含量和千粒重均显着下降。同时将TaMGD基因在水稻植株中过表达,发现转基因水稻植株穗粒重较野生型显着增加。本研究结果表明TaMGD基因可能参与小麦籽粒淀粉合成,对淀粉含量及粒重有重要作用;同时关于TaMGD基因对植株叶片及整个植株生成的影响有待下一步探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功能基因克隆论文参考文献
[1].张鹏鸿,李雨佳,张可伟.拟南芥叶片早衰突变体els3的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C].第叁届全国植物开花·衰老与采后生物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019
[2].杜晨阳,高宏欢,姚永伟,孙婉,刘素君.小麦籽粒TaMGD基因克隆及其功能验证[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3].王萌,任丽彤,凌悦铭,谷海涛,艾尼瓦尔江.小黑麦TwNAC01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4].李云琴,陈中华,原晓龙,王毅.蒜头果中3-酮酯酰-CoA还原酶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9
[5].简东琴,曾令江,杨颖舫,杨春贤.南方红豆杉MCT基因克隆、功能验证及组织表达特异性检测[J].南方农业学报.2019
[6].方智振,姜翠翠,周丹蓉,潘少霖,林炎娟.‘秋姬李’PsMYB18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J].果树学报.2019
[7].赵先炎,齐晨辉,姜翰,钟明爽,李媛媛.苹果MpMYB96基因克隆和功能鉴定[J].植物生理学报.2019
[8].陈征.水稻斑点叶突变体spl24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D].华中农业大学.2019
[9].刘维刚.马铃薯泛素结合酶E2基因家族鉴定和StUBC9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9
[10].董小云.白菜型冬油菜抗冻蛋白的分离及BrAFP1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