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评论论文-张向中

历代评论论文-张向中

导读:本文包含了历代评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龙藏寺碑,书家,书风,碑学,包世臣,永禅师,广艺舟双楫,古质,丁道护,书道

历代评论论文文献综述

张向中[1](2019)在《从历代评论看《龙藏寺碑》书法经典身份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龙藏寺碑》是隋代楷书的代表,历代金石学者如宋代的欧阳修、赵明诚、陈思,明代的赵崡、朱彝尊,清代的阮元、包世臣、莫友之、翁方纲、叶昌炽、杨守敬、钱大昕、康有为等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这些学者的研究无论研究的角度还是深度,后世都很难超越。从书法的角(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报》期刊2019-11-12)

宁稼雨[2](2019)在《中国历代文艺评论价值评价主体及其评价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文艺评论中不乏价值评价的要素,这些价值评价要素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诉求。帝王、士人、市民这叁个不同的社会阶层,构成了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社会基础,同时,也构成了叁个不同的文艺评论价值评价主体。其中,帝王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起步和奠基阶段,其文艺评论价值评价标准是以"善"为核心的"载道"和"教化";士人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成熟和繁荣阶段,其文艺评论价值评价标准是以"美"为核心的"修身"和"怡情";市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转型和深化阶段,其文艺评论价值评价标准是以"真"为核心的求真求变。由于评价主体各自社会地位和文学观念的不同,他们在评价要素上所表现出来的分析性评价和价值性评价的比重也有很大差别。(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徐保民[3](2017)在《由历代书家评论看徐铉的书学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篆书在秦朝经历高峰期之后,便逐渐进入了低谷。这其中主要是因为文字伴随人类的发展,新字体代替旧字体,便捷实用更为时人所接受。然而,作为传统书法"开创者"的篆书,仍有其不朽的历史意义。于是,世后每个朝代,都有人举起篆书的旗帜,追慕古贤,继承古法。在唐代,有自称"直斯翁后一人"的李阳冰;在宋代,亦有自谓"得师于天人之际"的徐铉。徐铉在唐宋交替之际的书学传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7年11期)

刘婉[4](2016)在《论历代诗话评论中的谢朓诗歌》一文中研究指出谢朓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但颇受争议的诗人之一。从南朝开始,历代诗歌评论家对谢朓其人其诗展开了多维度的探讨。由于不同时期人们思想观念、审美趣味、文学品位的差异,谢朓诗歌之研究亦被打上了相应的个人与时代烙印。为推进谢朓诗歌的研究,我们有必要对前人的阐释或论述作一定的理解。本文力图以历代诗话评论中的资料为依据,从文学接受史的角度努力再现历代评论家对谢朓诗歌的基本研究状况,并提炼出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以阐述并形成自己的理解。本文从五个部分展开:第一章分析了历代诗话评论有关谢朓诗歌在主体创作方面的阐述。由于谢朓前期生活较优裕,其诗歌多呈现仕宦生活的悠然;后期陷入政治漩涡而不得摆脱,其人生经历显得比较波折。加上丰富而充沛的感情体验,谢朓诗歌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评论家注意到谢朓登山而歌的创作习惯,并认为这种抒情方式在后代山水诗中得以承继。皎然的《诗式》、沈德潜的《说诗晬语》和方东树的《昭昧詹言》等指出,谢朓继承并发挥了《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在山水诗歌创作中自觉地将情与景相互交融,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对后代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二章阐释了历代诗话评论有关谢朓诗歌语言韵律的观点。永明体与古体诗相对,讲究声律、对偶和格调音律的纯熟运用。沈约、锺嵘等人认为谢朓诗歌是永明体诗歌的典范,此论得到了后代评论家的承继。同时,谢朓善工五言诗歌亦得到关注。谢眺五言诗的成就较高,对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部分评论家也认为谢朓诗歌在“有佳句无佳篇”的六朝诗歌总体印象之列,但通过细致的文本研究,我们发现历代诗话评论对谢朓诗歌的语言特点基本持肯定性意见,譬如词泽义精、语言巧妙、语言调悱、造语雄深、文笔流畅等。第叁章评述了历代诗话评论关于谢朓诗歌章法结构及表达技巧的论述。《诗品》认为,谢朓诗歌具有“善自发端”的特征,对此,历代褒贬不一。从“善自发端,而末篇多踬”的评价首次被提出,到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过于诋毁或过于赞誉对于谢朓及其诗歌都不甚合理。对于谢朓诗歌的表达技巧,评论家比较关注其虚实结合的艺术技巧与验物切近的写作手法。第四章评析了历代诗话评论中有关谢朓诗歌艺术风格的评价。风格指的是剥去世人习以为常的文学观念,既有文学创作要求的因素,又可以体现自己文学才华的个人独特文风。谢朓诗歌的风格与其跌宕的社会环境和起伏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从散落于历代诗话评论中的评析可看出,无论是唐代“浑然天成”的主流评论,还是宋代的“平淡”评价,抑或明清“精丽美艳”和“轻倩和婉”的赞誉,“清丽”几乎成为历代评论家对谢朓诗歌风格的一般性印象。第五章探讨了谢朓评价好诗标准的弹丸理论如何演化为宋代诗歌的活法理论。谢眺曾提出“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认为诗歌若“圆美流转如弹丸”,必定结构有序、语言流畅、声韵和美、意境深远。后代诗人对弹丸典故不断引用,促使弹丸理论演变为诗歌的评价标准。及至宋代,吕本中在《夏均父集序》中引用谢眺原话,并提出“正所谓活法者,有规矩而能出于规矩之外且变化不测”,“活法论”由此产生。活法理论得到刘克庄、杨万里等人继承、延伸,走向成熟。可以说,宋人完成了对谢眺关于诗歌审美范式的提炼,使弹丸理论发展成为活法理论。(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6-04-01)

[5](2013)在《黄庭坚书法历代评论选辑》一文中研究指出昙秀来海上见东坡,出黔安居士草书一轴,问此书如何?坡云:"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吾于黔安亦云,他日黔安当捧腹轩渠也。丁丑正月四日。—宋·苏轼《跋山谷草书》(《东坡题跋》卷四)海岳以书学博士召对,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以其人对,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上复问:"卿书如何?"对曰:"臣书刷字。"—宋·米芾(《海岳名言》绍圣中,诏元佑史官甚急,皆拘之畿县,以俟所问。例悚息失措,独鲁直随问为报,若无所惧,一时悚然,知其非儒生文士而已也。(本文来源于《中华书画家》期刊2013年01期)

彭琴[6](2010)在《永远的埃德蒙·斯宾塞——《仙后》历代评论小结》一文中研究指出埃德蒙·斯宾塞的《仙后》是文艺复兴时的作品,但它的巨大成就一直影响着后世,历代的很多作家与评论家都作出了自己的欣赏与评论。但因为文学思潮的迭换与差异,每一代评论家的论点与褒贬都有所不同。经历了文艺复兴时代的崇拜与模仿,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毁誉参半,浪漫主义时期的大放异彩和近代评论的多样化,文学界对《仙后》的理解逐步加深,为现代研究《仙后》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与多样的视点。(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0年04期)

吴忠文,吴学珍,李永贵,聂伟[7](2009)在《历代对《伤寒学》版本编次评论摘要》一文中研究指出后汉时期医学大师张仲景所着《伤寒论》,是中医学讲究"辨证论治"而又自成体系的经典着作。《伤寒论》写成之后,即受到当代华元化的称许,被赞为"此真活人书"。至魏晋时,太医令王叔和,收采仲景(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导报》期刊2009年01期)

李艳杰[8](2006)在《从历代词评论秦、周词中凸现的“本色”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何为词的“本色”,是有宋以来词作者及词论家无法逾越的一个文体评判标准问题。自五代始,词被定为艳科的传统确立以来,虽经晏殊、柳永、欧阳修以至苏轼等人对词体词境进行开拓扩大,力图使词摆脱“艳科”,然而综观宋代词作,词的婉媚特色依然盛行,豪放风格的词亦呈方兴未艾之势。因此以何种标准为“本色”遂成为有宋乃至以后词评界一个颇具争议的论题。秦现、周邦彦的词被认为是宋代最具“本色“特征的作品,因此,本文以二人词作为文本范例,以历代词评为线索,深入探讨“本色”的含义。(本文来源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李崇超[9](2006)在《“博”笑——中国历代“关于博客的评论”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原文】《论语》:颜渊:夫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释义】孔夫子让我在博客上写文章,但是用礼来约束我。【点评】孔子用礼来约束学生,不让其在博客上发表不文明言论,这对于维护网络语言的纯洁和网络秩序是很有意义(本文来源于《读者(原创版)》期刊2006年07期)

隋璧[10](2001)在《星悬日揭耀太虚——李白及诗作历代评论选辑》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叁代已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鞭挞扬、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唐〕李阳冰《草堂集序》骐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历块一蹶,毙于空谷,惟馀骏骨,价重千金。大鹏羽翼张,势欲摩穹昊,天风不来,海波不起,塌翅别岛,空留大名。人亦有之,故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之谓矣。(本文来源于《文史知识》期刊2001年10期)

历代评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古代文艺评论中不乏价值评价的要素,这些价值评价要素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诉求。帝王、士人、市民这叁个不同的社会阶层,构成了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社会基础,同时,也构成了叁个不同的文艺评论价值评价主体。其中,帝王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起步和奠基阶段,其文艺评论价值评价标准是以"善"为核心的"载道"和"教化";士人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成熟和繁荣阶段,其文艺评论价值评价标准是以"美"为核心的"修身"和"怡情";市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转型和深化阶段,其文艺评论价值评价标准是以"真"为核心的求真求变。由于评价主体各自社会地位和文学观念的不同,他们在评价要素上所表现出来的分析性评价和价值性评价的比重也有很大差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历代评论论文参考文献

[1].张向中.从历代评论看《龙藏寺碑》书法经典身份的建构[N].中国书法报.2019

[2].宁稼雨.中国历代文艺评论价值评价主体及其评价特色[J].学术研究.2019

[3].徐保民.由历代书家评论看徐铉的书学传承[J].大众文艺.2017

[4].刘婉.论历代诗话评论中的谢朓诗歌[D].安徽大学.2016

[5]..黄庭坚书法历代评论选辑[J].中华书画家.2013

[6].彭琴.永远的埃德蒙·斯宾塞——《仙后》历代评论小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

[7].吴忠文,吴学珍,李永贵,聂伟.历代对《伤寒学》版本编次评论摘要[J].中医药导报.2009

[8].李艳杰.从历代词评论秦、周词中凸现的“本色”特征[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9].李崇超.“博”笑——中国历代“关于博客的评论”赏析[J].读者(原创版).2006

[10].隋璧.星悬日揭耀太虚——李白及诗作历代评论选辑[J].文史知识.2001

标签:;  ;  ;  ;  ;  ;  ;  ;  ;  ;  

历代评论论文-张向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