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嗣奭论文-王艳

王嗣奭论文-王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王嗣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王嗣奭,《杜臆》,杜甫

王嗣奭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1](2018)在《王嗣奭及其《杜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末清初的杜诗研究着作中,王嗣奭的《杜臆》内容丰富而意义深刻,集中了他一生阐释杜诗的学术成果。但由于缺乏刊印流传,《杜臆》一直处于湮没无闻的境地。直到仇兆鳌将其征引入《杜诗详注》之中,《杜臆》方重现光彩。目前学术界对《杜臆》的研究尚未完善,成果也较零散。本文对《杜臆》进一步探讨与研究,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具体论述。第一章考证了王嗣奭的生平、交游情况,认为王嗣奭独特的人生经历、志趣相投的亲朋友人都对他着成《杜臆》起到了深远的影响;第二章重点论述了《杜臆》的评注内容,主要包括《杜臆》对杜诗风格的解析、对杜诗诗艺技巧的评析及剖析杜诗渊源及影响;第叁章探讨了《杜臆》的评注特色,包括评注形式与评语特点、对杜诗的总结归纳,《杜臆》解析杜诗中丰富的情;第四章论述了《杜臆》阐释杜诗的方法,从书中发掘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两大解杜密钥,旁征博引、名家集注两大重要方法和以人解诗、从诗看人的解杜传统思路;第五章主要从《杜臆》来了解王嗣奭的思想,文中从诗学思想、政治理想、现实观念叁方面去解析王嗣奭真实丰富的内心世界;第六章通过将《杜臆》与其他杜诗注本作比较,以期探索《杜臆》在杜诗学中的价值和地位。(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杨海健[2](2017)在《王嗣奭《杜臆》排印本辨误》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末王嗣奭所着《杜臆》是一部重要的杜诗学着作。该书完成于清顺治二年(1645),直到1949年才被发现,后归上海图书馆收藏。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将其影印出版。1963年,该所又将其排印出版。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了排印本,此次重印变动细微。排印本的发行为杜诗研究者提供了极大方便,但其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却一直未能澄清。本文在反复比较基础上,将《杜臆》排印本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以总结,以供学界同仁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诗歌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董利伟[3](2016)在《儒学价值观与王嗣奭的杜甫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正统儒家思想观念在王嗣奭头脑中根深蒂固,这无疑直接影响甚至左右了他的杜甫研究。王氏自觉、系统地以儒学价值观来审视衡量杜甫及其诗作,其诠释虽不免带有道学迂腐气息,却也不乏独具慧眼的真知灼见。在国势飘摇,尤其是在忠奸邪正和改朝换代的复杂形势面前,王氏推崇杜甫,推阐张扬其圣贤情怀、道义气节,实则是在表达自身的政治理想与人格追求,倡导弘扬儒家念国忧民的担当意识和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本文来源于《杜甫研究学刊》期刊2016年01期)

杨旭辉[4](2014)在《王嗣奭的《杜臆》及其诗歌》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嗣奭是晚明时期重要的杜诗研究学者,他的《杜臆》是一部颇有卓见的注本。他一生衷情于杜诗,笺注之力甚勤。长期的吟咏、浸淫,使其深得老杜诗歌的艺术精髓,尤其是生逢明清易代之际,家国兴亡之感更成为王嗣奭诗歌创作的主要方面。虽然存世诗作不多,但其写实的精神以及强烈的民族爱国气节,都不应忽视。(本文来源于《中国韵文学刊》期刊2014年04期)

杨海健[5](2013)在《王嗣奭年谱稿》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嗣奭(1566~1648),字右仲,一字于越,晚明诗人、理学家。所着《杜臆》是其一生学问、修养、人生体验的结晶,代表着明代注杜的最高成就。考察王嗣爽生平,对深入研究《杜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王嗣奭诗文为依据,编成王嗣奭年谱,以期对王嗣奭及其《杜臆》的深入研究有所贡献。(本文来源于《中国诗歌研究》期刊2013年00期)

孙雪萍[6](2013)在《王嗣奭“诗圣”说与晚明士人对杜甫诗歌伦理内涵的开掘》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嗣奭自觉以儒学价值观来审视和重估杜甫的地位,重塑其典范形象。在国势飘摇、世风日下的现实面前,王氏推崇杜甫,抉发、张扬"诗圣"的稷契之志、仁者情怀,实则是在表露一种道德伦理倾向,一种政治与人格追求,在为宣扬自己的经世之志做理论上、精神上的铺垫。事实上,王氏杜诗学思想的出现并非偶然。综观晚明时期的杜诗批评,承继宋代诗学批评取向,重道德伦理内涵的开掘蔚为气候。将杜诗放在现实需要下予以观照,将杜甫的经世精神推广于他人和整个社会群体,进而解决现实中面临的种种危机,这是晚明诗学者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也是该时期杜诗学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6期)

刘重喜[7](2012)在《明遗民王嗣奭的“诗圣”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杜甫研究中,"诗圣"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最近又有祁和晖先生《杜甫"诗圣"论》~①和张忠纲先生《说"诗圣"》~②两篇论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探讨。两篇论文皆论及"诗圣"的核心内涵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杜甫诗歌艺术上的"圣",一是其道德修养上的"圣"。同时,两篇论文也都指出杜甫享有"诗圣"的桂冠是一个历史形成的结果,尤其是张忠纲先生的论文开篇便提出"杜甫被尊为‘诗圣',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另外,从时间上看,两篇文章都指出"诗圣"一词变成杜甫之专称出现于明代。(本文来源于《杜甫研究论集——中国杜甫研究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集》期刊2012-10-12)

姚淼,于颖[8](2010)在《杜诗注解的两位大师——王嗣奭与钱谦益》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嗣奭的《杜臆》与钱谦益的《钱注杜诗》是杜诗注本中的代表作,很值得大家去仔细研究。通过二人的杜诗注书,可以了解他们的思想、人品、气节、生活背景以及生活经历。(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0年02期)

杨海健[9](2009)在《石壕老妇实乃女中丈夫——王嗣奭《石壕吏》评语简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杜甫继承《诗经》、汉乐府以来的叙事传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叙事诗,塑造了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叁吏""叁别"就是这样一组叙事诗。在这组叙事诗中,杜甫将自己的真实经历熔铸成篇,真实地再现了安史之乱中,唐王朝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历史画卷,因而(本文来源于《语文建设》期刊2009年05期)

杨海健[10](2008)在《王嗣奭《杜臆》版本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末王嗣奭所着《杜臆》在杜诗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代注杜大家仇兆鳌在其《杜诗详注》中曾大量引用王嗣奭评语。仇氏所据为《杜臆》之林非闻钞本。仇氏所引与上海图书馆所藏《杜臆》稿本差异明显。笔者考辨后认为:仇兆鳌所据林非闻钞本与上海图书馆所藏稿本为两个不同钞本,且林非闻钞本晚于上海图书馆所藏稿本。(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6期)

王嗣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明末王嗣奭所着《杜臆》是一部重要的杜诗学着作。该书完成于清顺治二年(1645),直到1949年才被发现,后归上海图书馆收藏。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将其影印出版。1963年,该所又将其排印出版。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了排印本,此次重印变动细微。排印本的发行为杜诗研究者提供了极大方便,但其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却一直未能澄清。本文在反复比较基础上,将《杜臆》排印本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以总结,以供学界同仁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王嗣奭论文参考文献

[1].王艳.王嗣奭及其《杜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

[2].杨海健.王嗣奭《杜臆》排印本辨误[J].中国诗歌研究.2017

[3].董利伟.儒学价值观与王嗣奭的杜甫诠释[J].杜甫研究学刊.2016

[4].杨旭辉.王嗣奭的《杜臆》及其诗歌[J].中国韵文学刊.2014

[5].杨海健.王嗣奭年谱稿[J].中国诗歌研究.2013

[6].孙雪萍.王嗣奭“诗圣”说与晚明士人对杜甫诗歌伦理内涵的开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7].刘重喜.明遗民王嗣奭的“诗圣”说[C].杜甫研究论集——中国杜甫研究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集.2012

[8].姚淼,于颖.杜诗注解的两位大师——王嗣奭与钱谦益[J].青年文学家.2010

[9].杨海健.石壕老妇实乃女中丈夫——王嗣奭《石壕吏》评语简析[J].语文建设.2009

[10].杨海健.王嗣奭《杜臆》版本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标签:;  ;  ;  

王嗣奭论文-王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