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米亚罗论文-郭明明,张远东,王晓春,刘世荣

川西米亚罗论文-郭明明,张远东,王晓春,刘世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川西米亚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年轮指数,气候响应,温度,降水

川西米亚罗论文文献综述

郭明明,张远东,王晓春,刘世荣[1](2015)在《川西米亚罗林区主要树木生长对气候响应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青藏高原东缘半湿润区不同树种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于川西米亚罗林区海拔3000 m左右(低海拔)采集铁杉、岷江冷杉、紫果云杉,海拔4000 m左右林线位置(高海拔)采集岷江冷杉、四川红杉,共计182棵树木年轮样芯,建立了不同树种的树轮宽度年表,对不同树种的年轮指数与各月气候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海拔处,树木生长与4、5月气温呈负相关,与4、5月降雨呈正相关,受到春季干旱胁迫的影响;但树种之间存在显着差异:铁杉的生长受春季干旱胁迫影响最严重,岷江冷杉次之,紫果云杉所受影响很小.在高海拔处,树木生长主要受生长季温度的影响,岷江冷杉年轮指数与当年2、7月最低气温呈显着正相关,与上一年10月最高气温亦呈正相关;四川红杉年轮指数与5月最高气温呈显着正相关,但与2月均温、3月最低气温呈显着负相关.近几十年青藏高原东北缘气候有干暖化趋势,如果这种趋势持续发生,低海拔紫果云杉长势将超过铁杉和岷江冷杉;高海拔处的升温更有利于岷江冷杉的生长.(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李宗善,刘国华,伍星,宫立,王萌[2](2014)在《川西米亚罗地区岷江冷杉林过去223年森林净初级生产力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BIOME-BGC模型和树木年轮数据模拟1954~2008年川西米亚罗岷江冷杉林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PP)动态,并构建了相应的NPP线性重建模型(方差解释量为44.8%),最终重建了该地区岷江冷杉林过去223年(1788~2010年)NPP的波动历史。在1788~2010年区间,岷江冷杉林NPP波动于498.66~563.65gC/m~2/a之间,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527.2gC/m~2/a和12.45gC/m~2/a。森林NPP主要上升时期有1788~1811年、1832~1844年、1890~1928年和1969~1993年,NPP主要的下降时期有1812~1831年、1845~1860年、1929~1968年和1994年至今。重建NPP序列与气象数据的相关和响应函数分析发现,夏季至秋季温度是限制森林生长的最为重要的气候要素,另外前一年秋季至初冬温度和春季至初夏的降雨对森林生长也有一定的控制性影响。树木年轮是一种指示森林NPP动态变化的可靠待用材料,可以检验和校正包括BIOME-BGC模型在内的各种生态系统过程模型。(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14年04期)

徐宁,王晓春,张远东,刘世荣[3](2013)在《川西米亚罗林区不同海拔岷江冷杉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青藏高原东缘半湿润区树木生长与气候关系随海拔变化的规律,于川西米亚罗林区分别在高、中、低海拔选取3个采样点,共采集132棵岷江冷杉年轮样芯,建立了最长达170a(1842—2011年)3个海拔高度的差值年表。岷江冷杉年轮指数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随海拔高度降低,温度与生长的负相关呈增加趋势。高海拔岷江冷杉径向生长与前一年冬季最低温呈显着正相关,中低海拔与当年春季均温、最高温和年均最高温呈显着负相关。低海拔岷江冷杉与当年4月降水呈显着正相关,随海拔升高降水与岷江冷杉生长的相关性降低。中低海拔岷江冷杉年表与4、5月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呈显着正相关,表明在中低海拔存在春季干旱胁迫,抑制了岷江冷杉的生长。另外,大龄树木比小龄树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敏感。(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霍小鹏,张兴华,李贤伟,张健,张毅[4](2012)在《川西米亚罗林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养分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川西米亚罗林区9种林分类型林地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1)9种林分类型土壤pH均小于5.6,属于酸性土壤;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小顺序为:冷杉林(FF)>40a云杉—落叶松林(D)>70a云杉林(F)>40a云杉林(C)>灌木林(SF)>桦木林(BF)>40a落叶松林(B)>25a云杉—落叶松林(A)>55a云杉林(E);冷杉林土壤全N含量最大,25a云杉—落叶松林最小;(2)9种林分类型中,40a落叶松林地全K含量最大,40a落叶松—云杉林土壤速效K含量最大;(3)9种林分类型中,40a落叶松林地全P含量最大,速效P含量以55a云杉林为最大;(4)9种林地中,土壤pH与土壤有机质极显着负相关,与土壤全N显着负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氮极显着正相关,与土壤有效磷和全钾显着负相关;土壤全钾和全磷分别与土壤速效钾和有效磷相关性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2年03期)

李宗善,刘国华,傅伯杰,张齐兵,胡婵娟[5](2011)在《利用树木年轮宽度资料重建川西米亚罗地区过去200年夏季温度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川西高原米亚罗地区林线位置高山柏(Sabina squamata)的年轮宽度资料,分析了树轮年表和气候要素的关系。通过相关和响应函数分析得出,树木径向生长对于夏季(6~7月)温度响应最为敏感,上年冬季到早春(12~3月)温度也对树木生长有一定的影响,而年表与降雨没有明显的关系。最终利用树轮年表重建了该地区过去200年(1810~2009年)的夏季(6~7月)平均温度的波动历史,重建方程的方差解释量为43.2%(调整自由度后为41.9%)。重建温度序列的平均值为12.49℃,标准差为0.515℃,其波动特征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850年以前的寒冷时期、1850~1950年的温暖时期以及1950年以后的温度平缓波动时期。重建序列最为寒冷的时期为1810~1830年,其中1824~1825年为最寒冷的年份;重建序列最为温暖的时期是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1850~1903年)和20世纪上半叶(1911~1950年),其中1863年和1925年是最温暖的年份。重建温度序列的主要冷期和暖期与周围地区其他对于温度响应敏感的树木年轮和冰芯材料以及冰川进退记录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这表明本研究的重建序列较为可靠,是可以指示研究地区过去温度波动历史的。(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11年03期)

蔡雪琪[6](2011)在《川西米亚罗林区林场水平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基于川西米亚罗林区森林清查数据,以森林蓄积量和森林生物量之间的关系模型为基础,对川西米亚罗林区301及303林场的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估算,用平均生产力方法估算了森林生产力,并对研究地不同林龄,立地条件及森林类型的森林生物量进行了估算。采用目标法构建了基于森林小班水平的森林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以森林生产力状况为目标,包括从森林生长状况和森林自然条件两个方面,共包含5个指标,首次在森林小班水平上建立了森林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基准值、权重和指数值得计算方法,评价了301和303林场的优势树种的林分生长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地森林林分总生物量为5136417t,总净生产力为662726.60 t/a,林分单位面积平均生物量为87.84t/hm2,单位面积平均生产力为1.69t/hm2·a,其中作为优势树种的云冷杉林单位面积生物量低于全国水平及四川省水平,研究地林龄结构和立地条件均不理想。该计算方法消除了森林类型、年龄、立地条件和林分密度等诸多因素,数据来源较容易获得且较权威。研究结果表明,301林场的优势树种生产力评价指数为0.59分,303林场的优势树种生产力评价指数为0.7分,两个均处于生产力一般的水平。其中301林场中生长状况不好的优势树种林分大多数为成熟林和过熟林,且这些林分的立地条件均不理想,应当加强林场幼树的栽种,对现有林木进行卫生采伐,以提高生产力。301林场优势树种小班生产力情况不理想,大多处于生产力一般及较差的等级,303林场中优势树种小班生产力水平较之301的稍好,虽然该林场人为干扰的情况也比较严重,但是由于该林场的可及度不如301林场,受到人为干扰的情况不严重。研究结果表明,该森林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简单易懂,数据容易获得,方便快捷。(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1-05-01)

蔡雪琪,孙宇,刘晓东[7](2011)在《川西米亚罗林区林场水平森林生物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川西米亚罗林区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以森林蓄积量和森林生物量之间的关系模型为基础,对川西林业局301林场的森林生物量进行了估算,并对研究地区不同林龄及森林类型的森林生物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林分总生物量为3 041 229t,林分单位面积平均生物量为87.13 t/hm2,低于全国生物量及四川省生物量的平均值,主要由于占绝对优势的云、冷杉林所处立地条件差,生物量较低造成;2)林分年龄结构不合理,成、过熟林面积较大(占69%);3)水土保持林的生物量在所有森林类型中所占比例最高(占80%)。(本文来源于《林业资源管理》期刊2011年02期)

郭宁,邢韶华,姬文元,崔国发,泽郎根[8](2010)在《森林资源质量状况评价方法及其在川西米亚罗林区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每一森林小班内森林资源的质量状况,以便为林场采取合理的森林经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以森林小班调查内容为基础,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专家咨询,构建了一套森林资源质量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简便易行、贴近生产实践的森林资源质量状况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由森林的自然性、森林生产力的维持能力和森林群落的结构完整性与稳定性3个方面构成,包括林分起源、龄组、林分密度等15个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并引入黄金分割理论,结合专家意见、相关标准规范划分了各评价指标的评价级别及其得分。整个林场森林资源质量状况等级根据森林小班评价结果的加权得出。以川西林业局管辖的301林场和303林场为例进行了评价试用,结果表明:301林场的一级质量小班数比例为45.65%,森林资源质量状况评价得分为0.59,评价级别为二级(一般);303林场的一级质量小班数比例为64.80%,森林资源质量状况评价得分为0.63,评价级别为一级(好)。结合有关研究成果和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认为评价结果能较客观地反映森林资源质量的真实状况,评价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探讨了本方法在森林资源质量状况评价研究中的优缺点。(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0年14期)

郭宁,邢韶华,姬文元,崔国发,汪明[9](2010)在《川西米亚罗林区冷杉林群落特征与生态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杉林是川西高山峡谷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以米亚罗林区的森林小班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该地区天然冷杉林的树高、胸径和蓄积量随不同生态因子的变化趋势及分布格局,并探讨了冷杉林最适宜的分布环境。结果表明:冷杉林的树高和胸径随着海拔的升高均呈现单峰曲线变化趋势,蓄积量则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呈波动上升趋势,这些现象可能与小环境的变化、人为干扰有关;冷杉林的适宜生态因子范围为:海拔3500~4000m、土壤厚度50~79cm、坡度40°~49°的中、上位阴坡和半阴坡;海拔3800~3900m为冷杉林的最集中分布区域,该区域中影响冷杉林群落特征的生态因子排序为坡位、土壤厚度、坡度、坡向。(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0年06期)

郭宁[10](2010)在《川西米亚罗林区森林可持续状况和冷杉林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川西米亚罗林区作为研究对象,对森林可持续状况和冷杉林群落特征进行研究。(1)从森林资源质量状况、森林资源利用状况和森林受干扰状况叁个方面构建森林可持续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分目标层、准则层、类准则层和指标层五个层次。准则层包括森林的自然性、森林生产力的维持能力、森林群落的结构完整性与稳定性、森林资源利用状况和森林受干扰状况5个准则,类准则层包括森林的自然性、林木生长状况、林地质量等9个类准则,指标层包括林分起源、龄组、林分密度等22个指标,进而提出评价方法,并以米亚罗林区301林场以及303林场为例对评价方法的可行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301林场的森林可持续状况指数为0.67,为一级(可持续),303林场的森林可持续状况指数为0.69,为一级(可持续)。303林场在森林资源质量状况方面稍优于301林场,在森林资源利用状况和森林受干扰状况两个方面,两个林场的评价结果基本相同。本文提出的森林可持续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具有评价指标简单、数据易获取、计算方法快捷、科学性强、易于在实践中推广等优点。(2)以森林小班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以胸径、树高和蓄积量为代表的冷杉林群落特征与生态因子的关系,找出冷杉林群落分布的适宜区域和生态因子对冷杉林群落的影响大小排序。结果表明:在冷杉林的分布范围内,冷杉的树高和胸径随着海拔的升高均呈现单峰曲线变化趋势,蓄积量随海拔上升而增加。米亚罗林区的冷杉林占据的主要生态因子范围是:海拔3500~4000 m、土壤厚度50~79 cm、坡度40°~490的中、上位阴坡和半阴坡。在冷杉林集中分布的海拔段(3800~3900 m),各项生态因子对于冷杉林的重要性排序为坡位、土壤厚度、坡度、坡向。研究结果能够对森林植被的分布和生长状况进行分析,找到生态因子和森林群落之间的相关性,对森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的资料。(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0-05-01)

川西米亚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BIOME-BGC模型和树木年轮数据模拟1954~2008年川西米亚罗岷江冷杉林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PP)动态,并构建了相应的NPP线性重建模型(方差解释量为44.8%),最终重建了该地区岷江冷杉林过去223年(1788~2010年)NPP的波动历史。在1788~2010年区间,岷江冷杉林NPP波动于498.66~563.65gC/m~2/a之间,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527.2gC/m~2/a和12.45gC/m~2/a。森林NPP主要上升时期有1788~1811年、1832~1844年、1890~1928年和1969~1993年,NPP主要的下降时期有1812~1831年、1845~1860年、1929~1968年和1994年至今。重建NPP序列与气象数据的相关和响应函数分析发现,夏季至秋季温度是限制森林生长的最为重要的气候要素,另外前一年秋季至初冬温度和春季至初夏的降雨对森林生长也有一定的控制性影响。树木年轮是一种指示森林NPP动态变化的可靠待用材料,可以检验和校正包括BIOME-BGC模型在内的各种生态系统过程模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川西米亚罗论文参考文献

[1].郭明明,张远东,王晓春,刘世荣.川西米亚罗林区主要树木生长对气候响应的差异[J].应用生态学报.2015

[2].李宗善,刘国华,伍星,宫立,王萌.川西米亚罗地区岷江冷杉林过去223年森林净初级生产力重建[J].第四纪研究.2014

[3].徐宁,王晓春,张远东,刘世荣.川西米亚罗林区不同海拔岷江冷杉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3

[4].霍小鹏,张兴华,李贤伟,张健,张毅.川西米亚罗林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养分性质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

[5].李宗善,刘国华,傅伯杰,张齐兵,胡婵娟.利用树木年轮宽度资料重建川西米亚罗地区过去200年夏季温度的变化[J].第四纪研究.2011

[6].蔡雪琪.川西米亚罗林区林场水平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

[7].蔡雪琪,孙宇,刘晓东.川西米亚罗林区林场水平森林生物量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11

[8].郭宁,邢韶华,姬文元,崔国发,泽郎根.森林资源质量状况评价方法及其在川西米亚罗林区的应用[J].生态学报.2010

[9].郭宁,邢韶华,姬文元,崔国发,汪明.川西米亚罗林区冷杉林群落特征与生态因子的关系[J].生态学杂志.2010

[10].郭宁.川西米亚罗林区森林可持续状况和冷杉林特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

标签:;  ;  ;  ;  

川西米亚罗论文-郭明明,张远东,王晓春,刘世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