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复合微粒论文-史晓斐

有机复合微粒论文-史晓斐

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复合微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COF材料,金属纳米微粒,金属纳米微粒,COF复合材料,催化性能

有机复合微粒论文文献综述

史晓斐[1](2017)在《金属纳米微粒/共价有机骨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共价有机骨架材料(COF)是一类由有机分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结晶性多孔材料。由于COF材料具有低密度、大比表面积以及高的稳定性,所以它们在储能、传感、电子分子传输、分离和催化等众多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COF材料也可以通过负载有机分子、生物酶和纳米粒子等功能性物种来实现质子传导和催化等功能。目前,金属纳米微粒/COF复合材料主要是通过在COF材料孔道中原位制备金属纳米微粒的途径来制备。本论文以亚胺类COF材料为对象,研究了通过在COF合成过程中原位包覆纳米微粒的途径来制备复合材料的方法。相关研究从以下叁个方面展开:(1)在溶剂热的合成方法的基础上,我们发展了一种新的合成方式。选择TAPB-TP-COF、TAPB-DMTP-COF和COF-300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优化反应物浓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和反应温度等条件,成功合成出了与传统合成方式结构特征相同的晶体材料。然后通过不同的表征手段对COF晶体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总结了其生长过程中影响因素。(2)制备不同尺寸、形貌和种类的金属纳米微粒,进行PVP修饰,提高金属纳米微粒在合成COF反应溶剂中的稳定性。利用原位包覆的方式,设计“两步法”的制备策略,制备金属纳米微粒与COF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3)结合金属纳米微粒自身具有的催化特性,对金属纳米微粒与COF复合材料的催化活性进行研究。以4-硝基苯酚的催化还原反应为研究模型,验证包覆不同纳米微粒的COF复合材料的催化性能。在催化循环实验,考察复合材料重复使用能力以及复合材料在催化反应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7-04-01)

杨广彬,张晟卯,张平余[2](2012)在《Ag纳米微粒无机/有机复合膜的摩擦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表面修饰的Si基底上引入Ag纳米微粒,然后在纳米微粒的表面自组装硫醇,形成了具有"叁明治"结构的薄膜。在这种结构中,内层的偶联剂既起到连接基底的作用,又对引入的纳米微粒起到"床"的固定作用;中间层的Ag纳米微粒在膜中起到一定的承载作用和加强作用;暴露在外面的有机层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在往复滑动中起到"分子刷"的作用,降低了摩擦表面的剪切强度,从而降低了摩擦系数。(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表面工程大会暨第四届全国青年表面工程论坛论文集》期刊2012-10-28)

杨欣,巫远招,谢东华,闻伟刚,干宁[3](2009)在《基于复合纳米微粒修饰和磁性分离富集的一次性有机磷农药酶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Fe3O4/Au微粒上固定乙酰胆碱酯酶(AChE),制得磁性复合粒子Fe3O4/Au/AChE。通过磁力将其吸附于涂覆了碳纳米管(CNTs)/纳米ZrO2/普鲁士蓝(PB)/Nafion(N f)复合膜的丝网印刷碳电极(SPCEs)表面,制得一次性有机磷农药(OPs)酶传感器。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荧光光谱(XRFS)表征传感器的制备过程,采用循环伏安法(CV)和示差脉冲伏安法(DPV)研究了传感器的电化学性质。利用OPs对AChE的抑制作用,以硫代乙酰胆碱(ATCh)为底物,对乐果进行了检测。在pH=7.5的0.1mol/L硝酸钾溶液中,乐果浓度的对数与酶电极的抑制率(A)在1.0×10-6~1.0×10-2mg/L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5.6×10-7mg/L,用于实际样品白菜检测时的添加回收率在88%~105%之间,与气相色谱法(GC)所得结果一致。该传感器采用复合纳米粒子修饰电极表面,具有较高的比表面活性,响应迅速,检测限低;ZrO2可特异性地富集样品中的OPs,磁性纳米颗粒包被AChE可实现磁场分离和电极表面更新,且具有高灵敏度、低样品量、一次使用可抛弃、便携式等特点,可用于蔬菜等农产品中痕量OPs的快速、简便、准确检测。(本文来源于《农药学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程铁峰[4](2003)在《聚合物、有机-无机复合纳米微粒的制备、表征及摩擦学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聚合物纳米微粒的制备、结构表征及摩擦学性能研究本课题选择2,5-二巯基-1,3,4-噻二唑单体通过溶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两种聚合物纳米微粒。然后采用多种现代分析仪器对所制备的产物进行结构表征。如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来表征纳米微粒的形貌;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表征聚合物纳米微粒分子结构;差热分析(DTA)、微分热失重(DTG)和热重分析(TG)表征聚合物纳米微粒的热性能等。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微粒粒径大小均匀,约为100nm以下,基本无团聚现象。将聚合物纳米微粒用作水基添加剂在四球试验机上考察其宏观摩擦学性能。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磨损表面进行了形貌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纳米微粒用作水基添加剂与纯水相比,具有优良的减摩和抗磨作用。并提出如下润滑机理:在低负荷下,聚合物纳米微粒与摩擦表面金属发生物理吸附作用,形成一层起减摩作用的物理吸附膜,从而减小摩擦;随着负荷增加,物理吸附膜不能承受较高压力而部分破坏,吸附在摩擦表面的纳米粒子中的N、S等活性元素在摩擦热的作用下,直接与摩擦表面金属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强度较高的化学反应膜,使其具有良好的抗磨和减摩性能。(2)四氟苯甲酸修饰SiO2纳米微粒的制备、结构表征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在溶剂中采用表面修饰法合成了四氟苯甲酸修饰SiO2纳米微粒。 在石油醚、无水乙醇和液体石蜡等溶剂中检验了微粒的分散性,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电子衍射(ED)、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热分析系统(DTA&DTG)等多种现代分析手段对微粒的形貌、结构及热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纳米微粒表<WP=9>面存在有机修饰层,使得其在有机溶剂和润滑基础油中有良好的分散性。所得微粒粒径细小,平均粒径约30 nm,颗粒大小分布均匀。在四球试验机上考察了它们的摩擦学性能,发现修饰SiO2纳米微粒在中低负荷下具有良好的抗磨性能和一定的减摩作用,可明显提高液体石蜡的承载力。以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摩擦表面进行了分析,推测纳米微粒的润滑作用机理可能是在摩擦过程中生成了化学反应膜。(3)含氟羧酸修饰TiO2纳米微粒的制备、结构表征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在溶剂中采用表面修饰法,合成了两种含氟羧酸修饰的TiO2纳米微粒。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热分析系统(DTA&TG)X-射线粉末衍射(XRD)等多种现代分析手段对微粒的形貌、结构及热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纳米微粒平均粒径分别约为40 nm和100nm,粒度分布均匀。表面修饰层的存在改善了纳米微粒与有机介质的相容性。摩擦学性能测试表明,在中低负荷下,纳米微粒具有优良的减摩抗磨性能,这是因为纳米微粒与摩擦表面金属发生物理吸附作用,形成一层起减摩作用的物理吸附膜,从而减小摩擦。 随着负荷增加,在摩擦过程中纳米微粒分解并发生摩擦化学作用,生成了含有活性物质的化学反应膜,从而起到了良好的润滑效果。(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03-05-01)

王金清,杨生荣,王博,陈淼[5](2003)在《单晶硅表面有机硅烷/Ag_2O纳米微粒复合自组装膜的制备和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分子自组装成膜技术 ,在单晶硅表面制备了有机硅烷 /Ag2 O纳米微粒复合膜 .应用接触角测定仪、原子力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析表征了薄膜的组成和结构 .结果表明 ,通过硅烷偶联剂 3 氨丙基 叁乙氧基硅烷在单晶硅基底表面的成功组装 ,获得了较为均匀的硅烷化表面 ,而Ag2 O纳米微粒可在硅烷化表面成功地进行组装 ,并呈亚单层排布(本文来源于《化学物理学报》期刊2003年01期)

王力生,尹文清,蒋治良,邹节明[6](2002)在《DBS-BRDB缔合物有机复合纳米微粒体系的共振散射与荧光猝灭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0.2 mol/L HCl介质中,丁基罗丹明B(BRDB)分别在560 nm和570 nm处有一个吸收峰和荧光峰。当有DBS~-存在时,DBS~-与BRDB~+主要通过静电引力形成疏水性的DBS-BRDB缔合物分子。DBS-BRDB分子间存在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而生成{DBS-BRDB}_n纳米微粒,在360,470nm处产生2个共振散射峰,在520nm产生1个特征共振散射峰。570nm荧光峰和560nm吸收峰的降低是由于该有机纳米微粒形成所致。当纳米微粒体系加入乙醇后,体系的红紫色和共振散射峰消失,吸收峰和荧光峰恢复,由于乙醇致使{DBS-BRDB}_n纳米微粒分解为DBS-BRDB分子。研究结果表明,红紫色{DBS-BRDB}_n纳米粒子的形成是其共振散射增强、荧光猝灭和产生特征共振散射峰的根本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多元络合物会议论文》期刊2002-06-01)

成国祥,章家泉,唐懿,沈锋,姚康德[7](2000)在《微乳液模板法制备无机/有机纳米复合微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确定了水/Span85-Tween60/环己烷反相微乳液体系的适宜制备条件,然后在其中进行丙烯酰胺(AM)聚合反应以及AgCl的沉淀反应,制备了AgCl/PAM纳米复合微粒。并采用透射电镜(TEM)观察了纳米复合微粒的形貌,采用动态光散射法测定了粒径分布。(本文来源于《复合材料的现状与发展——第十一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0-10-01)

王荣瑶,徐积仁,康宁[8](1998)在《有机分子包覆的CdS、ZnO复合纳米微粒的界面态光学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自70年代纳米颗粒材料问世以来,对纳米尺度下(1~100nm)材料奇特的物理、化学、力学性能的研究成为材料科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研究的前沿热点.二十多年来,对纳米微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例如对Ⅱ~Ⅵ族半导体材料CdS;通过调整粒径已经实现(本文来源于《量子电子学报》期刊1998年06期)

有机复合微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表面修饰的Si基底上引入Ag纳米微粒,然后在纳米微粒的表面自组装硫醇,形成了具有"叁明治"结构的薄膜。在这种结构中,内层的偶联剂既起到连接基底的作用,又对引入的纳米微粒起到"床"的固定作用;中间层的Ag纳米微粒在膜中起到一定的承载作用和加强作用;暴露在外面的有机层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在往复滑动中起到"分子刷"的作用,降低了摩擦表面的剪切强度,从而降低了摩擦系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复合微粒论文参考文献

[1].史晓斐.金属纳米微粒/共价有机骨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7

[2].杨广彬,张晟卯,张平余.Ag纳米微粒无机/有机复合膜的摩擦学性能研究[C].第九届全国表面工程大会暨第四届全国青年表面工程论坛论文集.2012

[3].杨欣,巫远招,谢东华,闻伟刚,干宁.基于复合纳米微粒修饰和磁性分离富集的一次性有机磷农药酶传感器[J].农药学学报.2009

[4].程铁峰.聚合物、有机-无机复合纳米微粒的制备、表征及摩擦学行为研究[D].河南大学.2003

[5].王金清,杨生荣,王博,陈淼.单晶硅表面有机硅烷/Ag_2O纳米微粒复合自组装膜的制备和表征[J].化学物理学报.2003

[6].王力生,尹文清,蒋治良,邹节明.DBS-BRDB缔合物有机复合纳米微粒体系的共振散射与荧光猝灭机理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多元络合物会议论文.2002

[7].成国祥,章家泉,唐懿,沈锋,姚康德.微乳液模板法制备无机/有机纳米复合微粒[C].复合材料的现状与发展——第十一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2000

[8].王荣瑶,徐积仁,康宁.有机分子包覆的CdS、ZnO复合纳米微粒的界面态光学性质[J].量子电子学报.1998

标签:;  ;  ;  ;  

有机复合微粒论文-史晓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