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性别角色特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性别角色,家庭养育方式,大学生,社会心理学
性别角色特质论文文献综述
王成功,陈彩燕,刘世超,魏知超[1](2014)在《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期待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期待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和自编性别角色特质期待问卷,对192名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 1男女大学生对自我性别角色特质期待除无私、真诚、宽容、勤俭外,其余特质差异显着(P<0.05或P<0.001);异性性别角色期待中除善良、细心、体贴、无私、真诚、现实、宽容、健谈外,其余特质差异显着(P<0.001);2男女大学生在父亲温暖理解(t=-2.077,P<0.05)、母亲温暖理解(t=-2.567,P<0.05)、父亲过度保护(t=2.216,P<0.05)3个因子上差异显着,城镇被试和农村被试在父亲偏爱被试(t=-2.280,P<0.05)和母亲偏爱被试(t=-2.077,P<0.05)两个因子上差异显着;3自我性别角色特质期待中,母亲拒绝否认与细心、体贴、善良、上进、真诚等特质呈显着负相关;父亲偏爱被试与细心、温柔特质呈显着负相关;4异性性别角色特质期待中,父母拒绝否认与善良、上进、真诚、稳重、温柔、宽容、体贴、理性等特质呈显着负相关,父母温暖理解与勇敢、稳重等特质期待呈显着正相关。结论父母养育方式对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期待有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期刊2014年09期)
贾凤芹,刘电芝[2](2013)在《中国独生子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独生子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状况,为独生子女的性别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对分层整群抽取的中国27所大学1 890名独生子女和3 097名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独生子女大学生未分化比例高于非独生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独生子女中,男大学生双性化比例高于女大学生;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女性化比例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担任过班干部的大学生未分化比例低,双性化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独生子女未分化比例高,性别角色发展存在较大偏差。民主型教养方式及社会实践有利于性别角色发展,而专制与溺爱的教养方式容易导致性别角色发展出现偏差。(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3年08期)
银成钺,陈艺妮[3](2012)在《反性别刻板印象代言人广告效果的实验研究——消费者性别角色和产品性别特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针对时下有关反性别刻板印象代言人广告效果的争论,基于消费者性别角色的视角,结合产品的性别特征,针对反性别刻板印象代言人广告对四种不同性别角色消费者的广告效果进行了探讨。实验研究的结果显示,反性别刻板印象代言人广告对不同性别角色消费者的效果截然不同,广告效果依赖于消费者与代言人性别角色而不是生理性别的相似性;同时,反女性刻板印象代言人广告对不同性别产品的效果存在显着差异,而反男性刻板印象代言人广告的效果没有差异。此外,研究还对同一产品采用不同类型广告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女性产品采用反男性刻板印象代言人广告的效果最好,其它两种性别商品的广告效果对反性别刻板印象代言人的类型不敏感。(本文来源于《南开管理评论》期刊2012年05期)
石霞[4](2012)在《研究生婚恋观与人格特质以及性别角色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对前人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了研究生婚恋观的理论构想,结合开放式问卷及个案访谈结果,编制了研究生婚恋观问卷。该问卷包括恋爱观、择偶观、婚姻观、性爱观四个分问卷,其中:恋爱观包含情感性、体验性、功利性、性爱性四个因子;择偶观包含人品个性、背景条件两个因子;婚姻观包含爱情与婚姻、结婚倾向、婚姻忠诚观叁个因子;性爱观包含对他人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对自己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爱情与性叁个因子。经检验该自编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本研究采用自编的研究生婚恋观问卷和人格特质量表以及性别角色问卷对研究生的婚恋观、人格特质、性别角色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研究生婚恋观各个因子的项目均分大部分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2)研究生婚恋观的功利性、性爱性、人品个性、背景条件、对自己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爱情与性等因子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背景条件因子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差异显着;人品个性、结婚倾向、爱情与性等因子在婚恋交流情况上差异显着;对他人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因子在年级上差异显着;情感性、人品个性、爱情与婚姻、婚姻忠诚观等因子在专业上差异显着;背景条件、对他人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等因子在生源地上差异显着;情感性、功利性、爱情与婚姻、结婚倾向、对他人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对自己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等因子在婚恋状况上差异显着:人品个性、婚姻忠诚观、对他人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对自己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爱情与性等因子在教养方式上差异显着;人品个性、结婚倾向等因子在父母关系上差异显着;爱情与性因子在家庭经济条件上差异显着;体验性、性爱性、对他人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对自己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等因子在与父亲的关系上差异显着;性爱性、背景条件、结婚倾向、婚姻忠诚观等因子在与母亲的关系上差异显着.(3)精神质维度在性别上差异显着;内外向维度在生源地、婚恋状况上差异显着;神经质维度在教养方式、父母的关系、家庭经济条件上差异显着;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等叁个维度在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子女、婚恋交流情况、与父亲的关系、与母亲的关系等变量上差异不显着。(4)在本次研究中,四种性别角色类型所占百分比分别为:双性化32.2%、男性化21.2%、女性化19.9%、未分化26.7%。(5)性爱性、背景条件等因子在人格特质类型上差异显着,情感性、体验性、功利性、人品个性、爱情与婚姻、婚姻忠诚观、对自己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爱情与性等因子在性别角色类型上差异显着。(6)女性化与情感性、体验性、人品个性、爱情与婚姻、结婚倾向、婚姻忠诚观、爱情与性等因子显着正相关,与功利性、对自己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等因子显着负相关;男性化与人品个性、爱情与婚姻、内外向等因子显着正相关,与功利性、对自己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神经质等因子显着负相关,与精神质的相关不显着;精神质与体验性、功利性、人品个性等因子显着正相关;内外向与人品个性因子显着正相关。(7)内外向对男性化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神经质对男性化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男性化对内外向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男性化对神经质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女性化对内外向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8)女性化对情感性、爱情与婚姻、结婚倾向、婚姻忠诚观、爱情与性等因子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女性化与精神质对体验性因子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女性化与内外向对人品个性因子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女性化对功利性因子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男性化对对自己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因子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2-05-28)
张宇,谢倩,王宇中,王静,陈赛[5](2012)在《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与家庭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家庭结构和家庭教养对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 BU)"和"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50调查量表(CSR I-50)",对257名女大学生进行了测评和统计分析。结果①4种性别角色类型的女大学生比例存在显着性差异(χ2=29.24,P<0.005);②双亲家庭的女大学生在双性化和女性化的性别角色类型比例上显着高于单亲家庭(χ2=31.05,P<0.001;χ2=7.67,P<0.01);而单亲家庭的未分化类型的比例显着高于双亲家庭(χ2=6.85,P<0.01);③父亲的家庭教养方式在女大学生的男性化和双性化的性别角色特质类型差异显着(F=2.48,2.49;P<0.05);母亲的家庭教养方式在未分化,双性化的性别角色特质类型差异显着(F=5.07,9.49;P<0.001);④父、母亲的教养方式在性别角色特质类型上回归结果显着(P<0.05)。结论女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特质具有4种类型,传统的性别角色特质仍然存在,但这种性别角色特质已经不占主导地位;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母亲的温暖理解、拒绝否认、偏爱被试,父亲的过度保护、严厉惩罚等是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形成和发展中的家庭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期刊2012年03期)
胡俊,郑莉君[6](2011)在《幼儿性别角色与攻击行为关系的特质推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设计故事与被试访谈法,以124名3-6岁儿童的心理特质为中介,探究其对性别角色与攻击行为关系作出推理的能力。得出:特质推理现象存在于3-6周岁儿童对于性别角色与攻击行为关系的认知过程中;随着年龄增长,3-6岁儿童在该方面的特质推理能力发展趋于稳定。(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王雪珍,李林[7](2010)在《夫妻关系与高中生子女性别角色特质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福州地区叁所中学选取部分高中生及其父母为被试,采用自编问卷对夫妻权力关系和夫妻情感关系与高中生子女性别角色特质之间的相关进行问卷测查。结果表明:夫妻权力关系与高中生子女的正性性别角色特质有关,与其负性特质无关;夫妻情感关系亲密性因子与子女正性性别角色特质有关,与其负性特质无关,而矛盾性因子与子女的负性性别角色特质有关,与其正性特质无关。(本文来源于《中华女子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张小妮[8](2010)在《依据性别角色特质差异实施分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简单介绍性别角色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如何依据性别角色特质差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分组、促进组内和谐、创设良好人际关系、确保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重要性,提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正性人格特质的观点。(本文来源于《新课程研究(中旬刊)》期刊2010年08期)
贾凤芹,刘电芝[9](2009)在《1890名独生子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独生子女是我国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出现的独有的社会问题。性别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行为规范,对独生子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进行研究,对于其性别教育及健全人格塑造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以往研究多采用贝姆量表,忽视文化适应性的情况,本研究采用苏州大学刘电芝教授编制的《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50调(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11-05)
沈烈敏[10](2008)在《性别角色特质与学生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采用测量与访谈方法对83名小学生、200名初中生进行了性别角色特质的分布状况以及各种性别特质个体类型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其目的是想了解不同性别角色特质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其结果是:(1)中小学男女被试中双性化特质者最多,其次为未分化特质者;(2)中小学学业优秀者中双性化特质者比例最高,学业不良者中未分化特质者比例最高;(3)小学生女性化特质与外语、语文学习成绩显着相关,数学学习成绩与男性化与女性化特质均无显着相关;初中生女性化特质与外语学习成绩显着相关,数学、语文学习成绩与男性与女性化特质均无显着相关。(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08年05期)
性别角色特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了解独生子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状况,为独生子女的性别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对分层整群抽取的中国27所大学1 890名独生子女和3 097名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独生子女大学生未分化比例高于非独生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独生子女中,男大学生双性化比例高于女大学生;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女性化比例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担任过班干部的大学生未分化比例低,双性化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独生子女未分化比例高,性别角色发展存在较大偏差。民主型教养方式及社会实践有利于性别角色发展,而专制与溺爱的教养方式容易导致性别角色发展出现偏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性别角色特质论文参考文献
[1].王成功,陈彩燕,刘世超,魏知超.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期待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
[2].贾凤芹,刘电芝.中国独生子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
[3].银成钺,陈艺妮.反性别刻板印象代言人广告效果的实验研究——消费者性别角色和产品性别特质的影响[J].南开管理评论.2012
[4].石霞.研究生婚恋观与人格特质以及性别角色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5].张宇,谢倩,王宇中,王静,陈赛.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与家庭影响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
[6].胡俊,郑莉君.幼儿性别角色与攻击行为关系的特质推理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
[7].王雪珍,李林.夫妻关系与高中生子女性别角色特质关系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
[8].张小妮.依据性别角色特质差异实施分组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
[9].贾凤芹,刘电芝.1890名独生子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研究[C].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9
[10].沈烈敏.性别角色特质与学生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