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设施论文-张怀军

行人设施论文-张怀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行人设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立体过街设施,冲突时间,行驶速度,通行能力

行人设施论文文献综述

张怀军[1](2019)在《城市道路行人立体过街设施规划方法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主要针对城市道路行人立体过街设施规划展开分析,结合具体城市道路行人数据调查与研究分析,总结城市道路在信号灯控制与无信号灯控制下的通行能力,并且由此制定行之有效的立体过街设施规划方案,目的在于有效控制城市道路行人与机动车之间的冲突时间。(本文来源于《工程技术研究》期刊2019年12期)

刘冉冉[2](2019)在《行人立体交通特性及设施优化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出行者的每次出行都是以步行为开始,衔接不同交通方式,最后以步行为结束的,步行是每次出行的必需环节,它是一种重要的短途出行方式,是现代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率有了显着提高,交通枢纽站、购物中心、体育场馆、高档写字楼等大型公共设施越来越多,以及为了缓解人车冲突而设计建设的过街天桥、地下过街通道等立体过街设施也不断增多,行人立体交通在生活中越来越普遍,行人立体交通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通过对行人在立体交通上的速度、密度、流量等参数的实地调查统计,总结出行人立体交通行为特性,包括行人在步行楼梯上的自由速度分布、叁参数模型以及行人在自动扶梯与垂直电梯及其周围的行为规律。使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行人立体交通方式选择的相关数据,建立Logistic方式选择模型,又纳入对行人心理因素的考量,探究影响选择结果的各因素,发现行人立体交通方式选择结果主要受到行人的性别、年龄、负重程度、心理因素、设施高度以及自动扶梯前排队长度的影响。在深入研究行人立体交通行为特性与行人立体交通方式选择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模拟方法,构建行人立体交通的元胞自动机微观仿真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行人交通设施进行优化和评估工作。通过实例应用分析,表明该模型与设施优化方法有着良好的应用价值。研究成果可以为行人立体交通的研究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持,同时也可以为行人立体交通设施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4-01)

刘莉,牛超凡,蒋丽霞,孙忠伟,杨阿灵[3](2018)在《山地城市行人过街设施偏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地城市由于道路弯多坡陡、道路狭窄,不便于利用自行车等非机动出行方式,因此步行在其居民主要出行方式中的占比较高。而在交通死亡事故中,交通方式为步行的死亡人数占总数的1/4,其中因行人闯红灯而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占因行人肇事死亡人数的21%。研究山地城市居民对行人过街设施的选择偏好,可为过街设施的设计及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对减少闯红灯行为、继而减少事故发生有重要意义。通过问卷方式,对重庆沙坪坝正街欣阳广场路段的行人过街设施进行陈述偏好调查,基于离散选择模型分析行人对过街设施的选择偏好,针对年龄、绕行距离等影响行人过街设施选择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绕行距离对过街设施选择偏好影响显着,绕行距离长则该设施的效用下降。年龄因素也显着影响对过街设施的选择偏好,中、青年行人倾向于使用人行横道,老年行人则更倾向于使用人行天桥。(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季峰,黄靖宇,朱蕾,郭长弓,顾保南[4](2018)在《基于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换乘站行人设施布局方案快速生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行人设施布局方案快速生成方法的技术流程;详细阐述了该方法 4个模块(初始准备、初始方案生成、方案修改和行人设施空间)数据文件更新的内容及实现方式,其关键是基于BIM技术,利用坐标和角度这2个主要方位参数,完成行人设施布局方案的快速生成。通过具体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采用这种行人设施布局方案快速生成方法,不仅能提高方案生成的质量,而且还能大大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本文来源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期刊2018年10期)

娄永梅,张炳森,张宁,王健[5](2018)在《轨道交通车站内通道设施的行人流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轨道交通车站内的通道设施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视频采集和后期人工处理得到行人流的速度、密度和流量等数据资料,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实测数据进行筛选和信息挖掘,并系统的建立单向、双向水平通道设施的速度-密度和流量-密度交通流模型,对比分析两种通道在不同状态下交通流模型特征的异同及原因。研究成果为轨道交通车站通道设施设计、安全疏散以及提升车站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提供参考,同时完善了行人交通流理论研究。(本文来源于《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期刊2018年09期)

盛应平,何彬,顾保南[6](2018)在《基于行人流线网络的上海轨道交通长江南路站行人设施布置方案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既有行人流线网络法中实结点模型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进模型,并将改进方法应用于上海轨道交通18号线长江南路站行人设施布置优化方案。利用流线饱和度、设施最大拥堵面积等指标分析了原方案及3个优化方案在多种客流工况下的客流适应性,并给出了推荐方案。对推荐方案的客流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改进的行人流线网络法能够有效评价行人设施布置方案,且在车站行人设施布置方案的局部及整体调整时,行人流线网络法较行人流微观仿真法简便。(本文来源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期刊2018年07期)

朱锐[7](2018)在《城市道路行人立体过街设施规划方法探索——以西宁市核心区行人立体过街设施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步行交通是最为常见最重要的交通出行方式之一,但是行人过街设施的形式错配问题普遍存在,且常常造成各类交通活动参与者使用不便甚至导致安全事故,合理设置步行过街设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西宁核心区过街设施建设情况及行人过街特征,发现人行过街存在的相关问题,并结合西宁核心区特点制定规划目标与策略,最终统筹考虑路段机动车出行需求、轨道交通建设要求、骨干路网建设要求、地块开发需求等因素给出立体过街设施的布局方案,并给出工作计划组织原则,指导近期建设。结合西宁核心区特点形成完整的城市道路行人立体过街设施规划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交通与运输(学术版)》期刊2018年01期)

王妍捷[8](2018)在《基于行人流特性的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通行设施通过能力匹配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均经历了边建设边积累规划和设计经验的阶段,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涌现出部分问题。车站内部的各类设施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的,客流与设施之间,设施与设施之间都需要相互适应,相互匹配,地铁换乘站内部设施配置是否合理、设施能力是否能够满足客流需求、服务水平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是换乘站规划设计阶段以及运营管理期间需要考虑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因此,在轨道交通换乘站建筑内部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本文首先系统阐述了行人个体以及行人流的交通特性。详细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客流流线及客流特征,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打下理论基础。其次,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换乘形式以及各换乘形式的优缺点,详细阐述了换乘站设施设备的分类情况,对车站通行设施设计进行介绍,界定本文所研究的通行设施为通道、楼梯、自动扶梯和闸机四种,基于行人流特性,结合行人流叁参数,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加入影响系数,对通过能力计算公式进行改进修正,提出通道、楼扶梯和闸机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为通过能力匹配度研究提供依据。再次,通过对匹配及匹配度含义的分析,定义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通行设施通过能力匹配度;选取密度比来衡量车站通行设施的服务水平,从能力和效率两方面分别选取饱和度与行程时间作为衡量车站通行设施通过能力的匹配度的评估指标,并建立相应的匹配度评估流程。最后,结合作者在韩国交流学习的实地调查,选取首尔地铁梨水站和西安地铁北大街站对通行设施通过能力匹配度问题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实地调查数据,计算出各换乘设施实际通过能力,首先评估各换乘设施的服务水平,然后分别从能力及效率两方面对车站通行设施通过能力匹配度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显示西安地铁北大街站均不满足要求,而首尔地铁梨水站均满足要求。在Vissim7.00中取不同的客流量值进行模拟分析,得到行程时间,与实际调查情况相比,仿真结果与实际情况几乎一致,比较分析不同国家换乘站设施能力匹配度,并对实例车站瓶颈位置进行识别,进而提出优化措施。(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4-16)

苏华[9](2018)在《轨道交通车站行人流建模与设施布局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轨道交通车站作为轨道线网上的重要节点,其运营状态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人们对车站的直观感受,也间接决定了整个轨道交通系统的集散运输效率。在实际运营阶段,由于车站空间约束、客流流线复杂性、设施布局不合理等因素,导致乘客在轨道交通车站内步行的顺畅性和舒适性受到影响。因此,准确分析轨道交通车站内的客流特征,更好地、科学合理地配置各类集散设施、组织行人进出站以及换乘流线,对保障乘客安全、便捷的完成进出站过程,提高车站内部集散效率、降低拥堵程度甚至消除拥堵,进而提高整个轨道交通线网的集散运输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轨道交通车站各类集散设施的基本特性及流线特点;通过轨道交通车站内行人流的调查结果,分析了不同集散设施处行人的交通特性,从宏观交通流角度分析了通道类和排队类设施的交通流特征,并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给出车站瓶颈形成的原因及识别方法;接着重点运用交通流理论中的交通波原理,从中观交通流角度建立了集散设施、分流点、合流点以及串联系统下的行人交通波模型,并通过VISSIM微观仿真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模型可用于对车站行人流状态的评估;最后,基于VISSIM仿真,对轨道交通车站内不同客流流量条件下,平行客流式和垂直客流式闸机布局形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给出了不同客流以及空间位置条件下闸机布设形式的建议。(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4-16)

马晓明[10](2017)在《加强设施建设保障行人通行安全》一文中研究指出道路设施建设对于行人通行安全有着重要影响,在道路设施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立足于行人通行的特征,对行人特征予以把握,有针对性的进行道路设施建设,才能够更好地保证行人通行安全。本文探讨了行人主观因素对于通行安全有着较大的影响,研究了完善设施建设保障行人通行安全。(本文来源于《中国高新区》期刊2017年24期)

行人设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出行者的每次出行都是以步行为开始,衔接不同交通方式,最后以步行为结束的,步行是每次出行的必需环节,它是一种重要的短途出行方式,是现代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率有了显着提高,交通枢纽站、购物中心、体育场馆、高档写字楼等大型公共设施越来越多,以及为了缓解人车冲突而设计建设的过街天桥、地下过街通道等立体过街设施也不断增多,行人立体交通在生活中越来越普遍,行人立体交通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通过对行人在立体交通上的速度、密度、流量等参数的实地调查统计,总结出行人立体交通行为特性,包括行人在步行楼梯上的自由速度分布、叁参数模型以及行人在自动扶梯与垂直电梯及其周围的行为规律。使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行人立体交通方式选择的相关数据,建立Logistic方式选择模型,又纳入对行人心理因素的考量,探究影响选择结果的各因素,发现行人立体交通方式选择结果主要受到行人的性别、年龄、负重程度、心理因素、设施高度以及自动扶梯前排队长度的影响。在深入研究行人立体交通行为特性与行人立体交通方式选择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模拟方法,构建行人立体交通的元胞自动机微观仿真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行人交通设施进行优化和评估工作。通过实例应用分析,表明该模型与设施优化方法有着良好的应用价值。研究成果可以为行人立体交通的研究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持,同时也可以为行人立体交通设施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行人设施论文参考文献

[1].张怀军.城市道路行人立体过街设施规划方法探索[J].工程技术研究.2019

[2].刘冉冉.行人立体交通特性及设施优化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3].刘莉,牛超凡,蒋丽霞,孙忠伟,杨阿灵.山地城市行人过街设施偏好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8

[4].季峰,黄靖宇,朱蕾,郭长弓,顾保南.基于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换乘站行人设施布局方案快速生成方法[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8

[5].娄永梅,张炳森,张宁,王健.轨道交通车站内通道设施的行人流特性研究[J].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2018

[6].盛应平,何彬,顾保南.基于行人流线网络的上海轨道交通长江南路站行人设施布置方案优化[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8

[7].朱锐.城市道路行人立体过街设施规划方法探索——以西宁市核心区行人立体过街设施为例[J].交通与运输(学术版).2018

[8].王妍捷.基于行人流特性的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通行设施通过能力匹配度研究[D].长安大学.2018

[9].苏华.轨道交通车站行人流建模与设施布局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8

[10].马晓明.加强设施建设保障行人通行安全[J].中国高新区.2017

标签:;  ;  ;  ;  

行人设施论文-张怀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