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内毒素移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失血性休克,二胺氧化酶,内毒素,D-乳酸
内毒素移位论文文献综述
刘海[1](2019)在《内毒素亲和吸附剂SPV对失血性休克模型大鼠肠壁通透性与细菌移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内毒素亲和吸附剂SPV对失血性休克模型大鼠肠壁通透性与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将8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5只)、休克组(每时间点各5只,共20只)以及SPV低、中、高剂量组(将蒙脱石散0.3 g、硫酸多黏菌素B 0.5 mg、维生素B_6 5 mg溶于生理盐水中制成总体积为5 mL的SPV溶液,即为低剂量;中、高剂量药物成分是低剂量的2、3倍。各剂量组每时间点各5只,共60只),各给药组大鼠分别灌胃SPV溶液5、10、15 mL,正常组和休克组大鼠灌胃生理盐水5 mL,均给药1次。末次给药30 min后,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通过股动脉插管放血术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于复苏后1、4、8、16 h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D-乳酸的活性或含量以及计算肠道细菌移位阳性率。结果:与正常组比较,休克组大鼠各时间点血清DAO活性均显着增强,血清内毒素、D-乳酸的含量以及肠道细菌移位阳性率均显着升高(P<0.05)。与休克组比较,SPV各剂量组大鼠血清DAO活性(1~16 h各时间点)均显着减弱,血清内毒素、D-乳酸的含量(1~16 h各时间点)以及肠道细菌移位阳性率(SPV低剂量组4~16 h各时间点,SPV中、高剂量组1~16 h各时间点)均显着降低(P<0.05),且SPV中、高剂量组上述指标(1~16 h各时间点)均显着低于SPV低剂量组(P<0.05);而SPV中、高剂量组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毒素亲和吸附剂SPV可剂量依赖性地改善失血性休克模型大鼠的肠壁通透性,并抑制细菌移位。这种作用与其降低血清内毒素、DAO、D-乳酸的活性或含量,下调肠道细菌移位阳性率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19年02期)
王树清,张鹏霞,代月,苏菊香,蔡连顺[2](2017)在《华支睾吸虫感染对大鼠肠道菌群移位和内毒素血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肠道细菌移位在华支睾吸虫病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华支睾吸虫感染大鼠模型。分别在造模后48 h(后尾蚴期)、18 d(童虫期)和35 d(成虫期),取肝、肺、淋巴结和血液组织,采用平板培养法进行细菌移位的检测;采用鲎叁肽基质染色定量法检测血浆内毒素含量。结果感染18 d后,实验组肠道细菌移位率开始增高,至感染35 d时,细菌移位率为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0.05);感染鼠以童虫期、成虫期细菌移位现象明显,总移位率为65%,与对照组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59,P<0.01),且在肝、肺、淋巴结和血液组织中,移位发生率分别为60%、15%、25%和10%,以肝脏部位最高;造模后18 d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增高,造模后35 d血浆LPS水平略有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12,P<0.01)。结论华支睾吸虫感染可引发宿主肠道菌群移位,以肝组织多发,从而参与致病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期刊2017年03期)
陈建永,施琳琳,徐虹,徐建军,张兆林[3](2016)在《正肝汤对肝硬化大鼠内毒素血症以及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正肝汤对肝硬化大鼠内毒素血症以及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正肝汤组,每组各30只。制备四氯化碳肝硬化大鼠模型,正肝汤组大鼠予正肝汤(1.5 g/100g/d)灌胃干预。对肝及小肠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采用鲎试剂法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摘取肠系膜淋巴结以及适量肝脾组织置血平板培养进行肠道细菌移位检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肝组织中胶原纤维广泛增生,纤维间隔相互连接,徦小叶形成,肠黏膜充血、水肿,黏膜下炎性细胞浸润增多,绒毛萎缩、脱落。正肝汤组大鼠的肝脏胶原增生程度分级以及肠黏膜损伤指数(Ogura评分)与模型组相比较显着下降,均P<0.05,有统计学差异。正常组大鼠的内毒素阳性率和肠道细菌移位阳性率均为0%,肝硬化模型组的内毒素阳性率和肠道细菌移位阳性率分别为55.6%和66.7%,与正常组相比较均显着增高,均P<0.01。正肝汤组的内毒素阳性率和肠道细菌移位阳性率分别为10%和0%,与模型组相比较均显着降低,分别P<0.05和P<0.01。结论:正肝汤能显着减轻肝硬化大鼠肝脏中的胶原沉积以及肠黏膜损伤,改善内毒素血症以及肠道细菌移位。(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刊》期刊2016年08期)
马智聪[4](2016)在《分析探讨熊去氧胆酸对肝硬化患者肠道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应用熊去氧胆酸治疗肝硬化患者肠道细菌移位、内毒素血症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性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5例肝硬化患者,随机选取40例患者进行常规性的对症治疗,另45例患者同时增加熊去氧胆酸加以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肝功C级、B级、A级患者血清内毒素含量水平之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中内毒素含量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血清中内毒素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氧胆酸可以对细菌的移位产生有效的抑制,进而实现改善患者血清内毒素含量的作用,应用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苏永辉,徐家琪,卜巨源,李霄凌,侯冰宗[5](2014)在《Tempol对肝硬化大鼠肝门阻断后肠道菌群移位及内毒素血症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Tempol)对肝硬化大鼠肝门阻断后肠道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的作用。方法选择SD大鼠30只,采用四氯化碳诱导行肝硬化建模,将建模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不阻断肝门)、对照组(阻断肝门)、实验组(阻断肝门前后静注Tempol)。3组均取门静脉、腔静脉血检测血清内毒素,取肠系膜淋巴结、肝组织、肺组织行细菌培养,以及小肠黏膜形态与细胞凋亡检测。结果与假手术组及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可明显减少肝门阻断后的肠道细菌移位及血清内毒素水平(P均<0.05)。结论 Tempo1可有效地预防肝硬化大鼠肝门阻断后的肠道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4年21期)
苏永辉,杨禄坤,蔡潮农,周文英,侯冰宗[6](2014)在《选择性肠道去污染对肝硬化大鼠肝门阻断细菌移位、内毒素血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选择性肠道去污染对肝硬化大鼠肝门阻断后肠道细菌移位、内毒素血症的效果。方法将制成肝硬化模型的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肝门阻断30 min组(阻断组)及通过选择性肠道去污染预处理组(预处理组),各20只。在实验术后30 min及24 h时分别取肠系膜淋巴结、肝、肺及门、腔静脉血作细菌培养,并取门、腔静脉血作内毒素检测。结果阻断组大鼠手术后30 min即出现门、腔静脉血内毒素浓度升高(P<0.01),在手术24 h后升高更明显。并在术后24 h肠系膜淋巴结、肝组织及门、腔静脉血细菌培养出现阳性,主要为大肠杆菌。预处理组大鼠无论是手术30 min还是24 h后,门、腔静脉内毒素水平升高均不明显,较阻断组明显降低(P<0.01),肠道外组织及门、腔静脉血细菌培养阳性率也明显降低。结论肝硬化大鼠肝门阻断30 min后早期即可出现内毒素血症,并于手术24 h后出现明显肠道细菌移位。选择性肠道去污染能减少肝硬化大鼠肝门阻断后肠道细菌移位及内毒素血症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期刊2014年02期)
张杰,郑红梅,陈栋,英庆龙,张佃良[7](2014)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IL-6水平与内毒素移位及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关系的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大量研究表明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清中高浓度IL-6和肠黏膜低表达的紧密连接蛋白可促进内毒素移位的发生。本文主要研究重症胰腺炎患者血清IL-6水平对内毒素移位和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50例重症胰腺炎患者,其中12例在患病早期因结肠受累合并腹胀,对12例结肠受累患者应用结肠镜行结肠灌洗进行腹腔减压,同时取结肠黏膜进行活组织检查。所有病人在治疗的第3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抽取外周静脉血。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6水平,鲎试验(LAL)方法检测血清内毒素含量,应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结果:SAP患者血清IL-6和内毒素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而结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低于对照组;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早期SAP患者血清IL-6和内毒素水平高于晚期(P值均<0.05)。SAP早期血清高浓度的IL-6与结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的低表达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735,P<0.05)。结论:血清IL-6水平可作为早期评价重症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一项指标,IL-6水平与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病程有相关性,可能导致肠道内毒素移位。(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4年06期)
陈鑫,万珍倩,邓鸿敖,曾志刚,张红艳[8](2014)在《调节性T细胞对严重烧伤大鼠肠道T细胞免疫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调节性T细胞(Treg)在严重烧伤大鼠肠道淋巴结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变化对肠道淋巴结其他T淋巴细胞的影响及其与肠道内毒素移位的关系。方法取雄性SD大鼠50只,分成正常对照组和烧伤后0.5、1、2、4h组(各10只),对各烫伤组大鼠背部造成30%全身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分离肠道淋巴结,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肠道淋巴结Treg、CD3+CD4+/CD3+CD8+淋巴细胞的表达变化;采用鲎试剂(动态浊度法)检测门静脉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烧伤后大鼠肠道Treg表达与CD3+CD4+/CD3+CD8+淋巴细胞比值呈负相关(r=-0.827,P<0.01);而Treg水平与门静脉血浆ET水平呈正相关(r=0.782,P<0.01)。结论严重烧伤大鼠肠道淋巴结Treg表达的增加,对肠道其他T淋巴细胞有免疫抑制作用,与肠道内毒素移位有着密切的关系。Treg在严重烧伤后肠道免疫屏障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4年01期)
张红艳,陈鑫,彭燕,刘德伍,郭光华[9](2012)在《Treg对严重烧伤大鼠肠道T细胞免疫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Treg)对严重烧伤大鼠肠道免疫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大鼠5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10只)和伤后8、12、24、48h组(各10只),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肠道淋巴结Treg、CD4+、CD8+的表达变化,同时采用鲎试剂(动态浊度法)检测门静脉内毒素水平的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2-10-19)
陈鑫[10](2012)在《严重烧伤大鼠肠道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肠道内毒素/细菌移位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调节性T细胞(Treg)在严重烧伤大鼠肠道淋巴结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变化对肠道淋巴结其它T淋巴细胞的影响及其与肠道内毒素/细菌移位的关系。方法:取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和烧伤后12、24、36、48h组(各10只),对各烫伤组大鼠背部造成30%全身体表面积III度烧伤;分离肠道淋巴结,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肠道淋巴结Treg、CD3~+CD4~+/CD3~+CD8~+淋巴细胞的表达变化;采用鲎试剂(动态浊度法)检测门静脉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变化及各脏器细菌移位率的变化。结果:(1)烧伤后12、24、36、48h组大鼠肠道淋巴结Treg分别为17.42±1.17、25.65±1.43、36.83±0.68、40.66±0.93,与正常对照组(8.07±0.82)相比表达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烧伤后各时相点CD3~+CD4~+/CD3~+CD8~+淋巴细胞比值均明显降低(p<0.01)。(3)烧伤后12、24、36、48h组门静脉血浆内毒素分别为2.21±0.15、5.36±0.15、8.04±0.13、10.89±0.14、较之正常对照组(0.32±0.24)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烧伤后各时相点各脏器细菌移位率逐渐升高(p<0.01)。(5)烧伤后大鼠肠道Treg表达与CD3~+CD4~+/CD3~+CD8~+淋巴细胞比值呈负相关r=-0.827,p<0.01;而Treg水平与门静脉血浆ET水平及各脏器细菌移位率呈正相关r=0.782和0.803,p<0.01。结论:严重烧伤大鼠肠道淋巴结调节性T细胞表达的增加,对肠道其它T淋巴细胞有免疫抑制作用,与肠道内毒素和细菌移位有着密切的关系,调节性T细胞在严重烧伤后肠道免疫屏障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2-06-01)
内毒素移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肠道细菌移位在华支睾吸虫病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华支睾吸虫感染大鼠模型。分别在造模后48 h(后尾蚴期)、18 d(童虫期)和35 d(成虫期),取肝、肺、淋巴结和血液组织,采用平板培养法进行细菌移位的检测;采用鲎叁肽基质染色定量法检测血浆内毒素含量。结果感染18 d后,实验组肠道细菌移位率开始增高,至感染35 d时,细菌移位率为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0.05);感染鼠以童虫期、成虫期细菌移位现象明显,总移位率为65%,与对照组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59,P<0.01),且在肝、肺、淋巴结和血液组织中,移位发生率分别为60%、15%、25%和10%,以肝脏部位最高;造模后18 d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增高,造模后35 d血浆LPS水平略有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12,P<0.01)。结论华支睾吸虫感染可引发宿主肠道菌群移位,以肝组织多发,从而参与致病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毒素移位论文参考文献
[1].刘海.内毒素亲和吸附剂SPV对失血性休克模型大鼠肠壁通透性与细菌移位的影响[J].中国药房.2019
[2].王树清,张鹏霞,代月,苏菊香,蔡连顺.华支睾吸虫感染对大鼠肠道菌群移位和内毒素血症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7
[3].陈建永,施琳琳,徐虹,徐建军,张兆林.正肝汤对肝硬化大鼠内毒素血症以及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
[4].马智聪.分析探讨熊去氧胆酸对肝硬化患者肠道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
[5].苏永辉,徐家琪,卜巨源,李霄凌,侯冰宗.Tempol对肝硬化大鼠肝门阻断后肠道菌群移位及内毒素血症的作用[J].山东医药.2014
[6].苏永辉,杨禄坤,蔡潮农,周文英,侯冰宗.选择性肠道去污染对肝硬化大鼠肝门阻断细菌移位、内毒素血症的影响[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4
[7].张杰,郑红梅,陈栋,英庆龙,张佃良.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IL-6水平与内毒素移位及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关系的研究(英文)[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
[8].陈鑫,万珍倩,邓鸿敖,曾志刚,张红艳.调节性T细胞对严重烧伤大鼠肠道T细胞免疫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4
[9].张红艳,陈鑫,彭燕,刘德伍,郭光华.Treg对严重烧伤大鼠肠道T细胞免疫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C].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2
[10].陈鑫.严重烧伤大鼠肠道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肠道内毒素/细菌移位的关系[D].南昌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