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宰前因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品种,性别,屠宰体重,日粮营养水平
宰前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张宏博[1](2015)在《宰前因素和宰后处理对商品猪生长发育、屠宰及胴体质量和猪肉品质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杜洛克猪、伊比利亚猪和拉康姆猪叁个品种共计648头,按性别、屠宰体重和日粮营养水平分为不同试验组,经过宰后不同冷却方式、宰后调控方式和不同排酸时间处理,测定各生长阶段的体重、平均日增重,以及平均日摄食量等指标,确定宰前因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测定胴体产肉性能、胴体分割肉产量,以及胴体组成等指标,确定宰前因素对屠宰及胴体质量的影响;测定pH值、色泽、质地、理化成分和脂肪特性,以及感官品质属性,包括嫩度、多汁性、风味和总体可接受性等指标,确定宰前因素和宰后处理对猪肉品质的影响。同时,对试验猪生长发育、屠宰及胴体质量属性,以及猪肉品质属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杜洛克猪的净肉率、前肩肉和后腿肉产量,以及肌内脂肪含量和大理石花纹评分均为最高(P<0.05),而体腔脂肪、皮下脂肪和肌间脂肪含量均为最低(P<0.05)。此外,杜洛克猪的IIB型肌纤维含量,以及PUFA、n-3脂肪酸含量均为最高(P<0.05)。伊比利亚猪的腹下肉产量、体腔脂肪、皮下脂肪和肌间脂肪含量均为最高(P<0.05),且脂肪硬度为最大(P<0.05)。然而,其贮藏损失、滴水损失和烤炙损失均为最小(P<0.05)。同时,伊比利亚猪的嫩度、多汁性,以及总体可接受性评分均为最大(P<0.05);肌节长度和肌纤维直径均为最小,且IA和IIA型肌纤维含量均为最高(P<0.05)。拉康姆猪在开始育肥到120kg体重阶段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摄食量,以及净肉产量均为最大(P<0.05)。同时,其剪切力值、贮藏损失、滴水损失和烤炙损失均为最大(P<0.05)。拉康姆猪的水分含量最高(P<0.05),PUFA/SFA值为最大(P<0.05)。公猪各生长阶段的体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摄食量均显着大于母猪(P<0.05)。母猪的净肉率、净肉产量和后腿肉产量均显着高于公猪(P<0.05);而公猪的腰肉产量,以及体腔脂肪、皮下脂肪和肌间脂肪含量均显着高于母猪(P<0.05)。公猪的色调值、剪切力值,以及肌内脂肪含量和脂肪硬度均显着高于母猪(P<0.05)。母猪的水分和蛋白质含量均显着高于公猪(P<0.05)。公猪的SFA、MUFA和PUFA含量均显着高于母猪(P<0.05),而母猪的PUFA/SFA和n-6/n-3值均显着高于公猪(P<0.05)。公猪的大理石花纹、嫩度、持续多汁性,以及风味和总体可接受性评分均显着高于母猪(P<0.05)。140kg体重猪各生长阶段的体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摄食量均显着高于120kg体重猪(P<0.05)。屠宰体重的增加使胴体冷收缩损失和净肉率,以及后腿肉产量显着降低和腹下肉产量显着增加(P<0.05)。140kg体重猪皮下脂肪和肌间脂肪含量显着高于120kg体重猪(P<0.05),而其净肉产量显着低于120kg体重猪(P<0.05)。屠宰体重的增加使pH值显着下降和剪切力值与滴水损失显着上升(P<0.05)。随着屠宰体重的增加,水分含量显着减少(P<0.05),而肌内脂肪含量和脂肪硬度显着增加(P<0.05)。同时,也导使大理石花纹评分显着增加,以及嫩度和多汁性评分显着下降(P<0.05)。饲喂亚麻籽饲料猪的pH值最小(P<0.05),而色度值显着高于饲喂传统饲料猪(P<0.05)。同时,饲喂亚麻籽饲料猪的剪切力值、贮藏损失、滴水损失和烤炙损失,以及脂肪硬度均为最大(P<0.05);IA型肌纤维含量最低(P<0.05),而IIB型肌纤维含量最高(P<0.05),且初始多汁性评分最小(P<0.05)。饲喂菜籽粕饲料猪的PUFA和n-3脂肪酸含量均为最大(P<0.05)。快速冷却使pH值和色度值,以及贮藏损失和烤制损失显着降低(P<0.05),而使剪切力值和滴水损失显着增加(P<0.05)。同时,快速冷却使脂肪硬度和多汁性评分显着提高(P<0.05),却使嫩度评分显着降低(P<0.05)。增加保水剂使剪切力值和烤炙损失显着降低(P<0.05),而使贮藏损失和滴水损失显着增加(P<0.05)。同时,增加保水剂使嫩度和初始多汁性评分显着增加(P<0.05)。提高排酸时间能够使剪切力值、贮藏损失、滴水损失和烤炙损失显着降低(P<0.05),而使嫩度和多汁性评分显着提高(P<0.05)。然而,随着排酸时间的增加,风味可接受性、风味强度,以及总体可接受性评分均显着下降(P<0.05)。因此,通过对试验猪在不同影响因素和处理下生长发育、屠宰及胴体质量和猪肉品质的测定,研究表明:杜洛克猪具有较高的饲料转化率、较大的净肉产量和肌内脂肪含量的特性;伊比利亚猪具有高脂肪含量和感官品质的特性;拉康姆猪的生长特性和净肉产量有较大优势,而其食用品质评分较小。公猪的生长特性、脂肪含量及硬度,以及食用品质属性均优于母猪;而母猪的净肉产量、脂肪酸组成和结构均优于公猪。140kg体重猪的生长特性优于120kg体重猪。然而,屠宰体重的增加能够使净肉率和嫩度、多汁性评分显着下降。饲喂亚麻籽饲料使猪肉的色泽更优,而使质地属性下降。快速冷却提高了持水能力,却显着降低了嫩度评分。增加保水剂和延长排酸时间均能使感官品质显着提高。然而,延长排酸时间却使风味,以及总体可接受性评分显着下降。因此,在快速冷却处理中确定一个使剪切力值和持水能力相平衡的临界点,以及在排酸处理中确定一个使嫩度、多汁性和风味相平衡的临界点至关重要。此外,研究也表明,较低的pH值能够是猪肉的持水能力降低,导致猪肉汁液的流失,尤其是滴水损失的增加;同时,也导致亮度值和剪切力值的增加。猪肉中的水分含量和脂肪含量呈此消彼长的变化规律,水分含量较低的猪肉,其脂肪含量较高。肌内脂肪的增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持水能力,且其含量在2.0-3.0%之间时,可以表现出优质的肉品质属性。较低的肌内脂肪含量,通常伴随着较低的大理石花纹评分、较低的脂肪硬度、较低的嫩度、多汁性和风味评分。(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5-06-30)
张校铷[2](2015)在《宰前因素调节对牛肉肉质的改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完善,牛肉市场也在逐年扩大。但是由于宰前阶段应激反应会导致牛肉的品质下降,国内对肉牛应激反应解决方式的研究还不够完善,本论文分为叁部分,分别研究:不同季节不同室温条件宰前肉牛体温和宰后肌糖原含量与排酸后牛肉pH的关系(试验一),分别在冬季(室温6℃),春季(室温19℃),夏季(室温27℃)采集肉牛的体温、pH值、肌糖原含量数据,研究季节(室温)、pH值、肌糖原含量叁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宰前15天使用不同能量水平的日粮饲喂肉牛,研究日粮能量水平与排酸后牛肉pH之间的关系(试验二),并尝试通过宰前补饲能量物质和特殊营养物质(葡萄糖、肌醇、褪黑激素)改善牛肉宰前应激和牛肉肉质(试验叁)。试验一:对不同季节不同室温条件下宰前肉牛体温、宰后肌糖原含量与排酸后牛肉pH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肌糖原含量与排酸后牛肉pH值之间呈负相关,肌糖原含量越高,宰后pH值越低,说明确实存在过量消耗肌糖原导致排酸期间底物不足,产生乳酸量减少致使pH值无法降低的情况。同时不同季节不同温度也对糖原含量和排酸后牛肉pH值有显着影响,随着气温升高,肉牛平均糖原含量与pH值也显着升高,至夏季达到高峰,同时高pH值肉牛的发生几率也显着提高,表明温度确实会加剧肉牛的宰前应激,导致宰前肉牛体内肌糖原被过量消耗,排酸期间乳酸产生含量减少,最终牛肉的极限pH值更高。试验二:研究了宰前肉牛不同日粮能量水平对牛肉排酸后pH值和屠宰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氮浸出物摄入量对牛肉排酸后pH值有显着影响,呈负相关,无氮浸出物摄入量高的肉牛试验组排酸后的最终极限pH值显着低于无氮浸出物摄入量低的试验组,说明能量水平的高低对肉牛整体能量代谢有影响,能量水平高的肉牛会在体内储存更多的糖原和脂肪,经宰前应激阶段消耗后剩余的糖原含量也更多,经排酸后pH值也会下降到更低的水平;粗蛋白摄入量对肉牛的屠宰率影响显着,呈正相关,粗蛋白摄入量高的肉牛试验组屠宰率显着高于粗蛋白摄入量低的试验组,表明粗蛋白对肉牛增重的影响最大,影响体内蛋白质代谢,增加蛋白沉积转化为肌肉组织。试验叁:分析对待宰阶段肉牛补饲葡萄糖、肌醇和褪黑激素对排酸后牛肉pH值、屠宰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宰前24h内补饲葡萄糖对排酸后牛肉pH值、屠宰率影响显着,说明由于宰前断食,肉牛体内能量消耗没有补充,经葡萄糖补充后,补充能量,对宰前应激有正面影响,由于经过能量补充,体内糖原含量增加,应激对糖原消耗量不变的情况下至屠宰时肌肉中肌糖原存量也增加,最终排酸后牛肉的pH值更低;宰前24h内补饲肌醇对排酸后牛肉pH值影响显着,对屠宰率影响不显着,说明宰前补饲的肌醇较好的发挥了补充能量的效果,也减少了肌糖原的消耗,但对屠宰率影响不显着,说明短期内补充少量肌醇对肉牛体重增加影响不大;宰前24h内补饲褪黑激素对排酸后牛肉pH值、屠宰率影响不大,没有相关性,表明短期内补充褪黑激素对增加肉牛睡眠时间,减少应激反应并无影响,也不能影响肉牛增重。(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5-03-01)
姜喃喃,王鹏,邢通,徐幸莲,周光宏[3](2015)在《宰前与宰杀因素对禽肉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家禽业进入了转型期,传统单纯重视家禽品种和养殖的观念已经被"规模化养殖、集中屠宰、冰鲜销售"的产业链结合所代替。与我国规模化家禽养殖体系产业日趋成熟相比,深加工阶段的转变更加强调家禽肉质,目的是满足消费者对高质量(冰鲜)禽肉的需要以及加工企业对原料的要求。然而影响家禽肉质的因素(基因、育种、饲养、宰前管理、击晕、宰杀过程、冷却以及贮藏条件)很多,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其中宰前与宰杀因素对于肉质的影响较大,很多问题会出现在宰前与宰杀过程中,最终导致胴体降级以及肉质损害等。本文主要综述宰前与宰杀因素对于禽肉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我国屠宰加工业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5年03期)
黄千福[4](2013)在《关于宰前及屠宰过程中影响猪肉品质的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从宰前及屠宰过程中影响猪肉品质的因素来分析,旨在探讨通过采取适当措施来有效控制宰前及生产环节,以达到有效的降低生猪渗水发白现象及生产出安全、优质的猪肉产品。(本文来源于《肉类工业》期刊2013年10期)
陈阳楼,杨珊珊,张常松[5](2012)在《宰前及屠宰过程中影响猪肉品质的主要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影响猪肉品质的因素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主要从宰前管理、屠宰环节等环境因素的角度综述其对猪肉品质的影响,旨在为生产出安全、优质的猪肉产品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肉类工业》期刊2012年07期)
杜燕[6](2009)在《宰前因素对牛肉品质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牛肉的品质是衡量牛肉商品价值的重要指标,而劣质牛肉的产生和较高的发生率成为制约中国牛肉生产企业快速和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瓶颈。肉牛宰前的各种因素如品种、性别、年龄、屠宰季节、运输时间、运输密度、断食时间、待宰状态、待宰时间、屠宰方式等影响牛肉品质,科学、规范的宰前管理可以有效减少劣质牛肉的发生,提高牛肉品质。本研究从宰前各个环节入手,深入研究了宰前因素对牛肉品质的影响,并从宰后肌糖原与pH值之间的关系探讨劣质牛肉发生的机理。结果显示:1、跟踪研究某企业近几年各个宰前管理环节,对胴体极限pH值统计分析,得出夏季DFD牛肉的发生率要高于冬季;待宰圈的密度和温湿度,以及短途运输对DFD牛肉的发生影响不大。清晨屠宰的肉牛DFD肉发生率低。2、控制宰前因素,在不同季节研究DFD肉的发生,得出待宰时间是影响DFD肉的发生率的重要因素,待宰24 h时DFD牛肉发生率最低,待宰16 h时DFD牛肉发生率较高。不混群的待宰方式和安静、温湿度适宜的待宰环境能有效降低DFD牛肉的发生率。冬季清晨、待宰24 h、击晕屠宰的肉牛DFD肉发生率最低。先待宰后运输的宰前运作模式可以有效的避免DFD牛肉的发生。3、测定样品的品质指标,得出夏季、清真屠宰的肉牛PSE肉发生率较高。先运输后待宰8h、先运输后待宰24 h和先待宰24 h后运输都是较为理想的宰前处理方法。颜色指标中b*比L*更具有作为判定劣质牛肉标准的意义。宰前因素和牛肉品质密切相关,并建立了回归方程模型。DFD牛肉的判定标准为pH24值≥6.10,L*<37.40±3.78,b*<10.25±1.94,Drip loss值<7.36%±2.81。极限pH值≥6.10,牛肉品质会产生较大差异。4、测量屠宰后胴体的pH值和肌糖含量。得出肌糖含量可以作为更好的宰前应激指标,宰前应激的肉牛,肌糖含量显着下降。屠宰时肉牛有较高的肌糖含量可以预防DFD牛肉的发生,改善牛肉品质。待宰16 h的肉牛生产的牛肉品质不可预测。(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09-05-20)
杜燕,张佳,胡铁军,罗欣[7](2009)在《宰前因素对黑切牛肉发生率及牛肉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规范宰前管理,减少屠宰后DFD(黑切)牛肉的发生率,通过测量牛胴体背最长肌的pH值和温度,探讨了经过不同宰前处理的杂交牛DFD肉的发生率,建立了宰前因素与牛肉品质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待宰24h时DFD肉发生率最低,宰前不混群的待宰方式和安静、温湿度适宜的待宰环境能有效降低DFD肉的发生率;夏季DFD肉的发生率要高于冬季;也可以由牛肉的品质推测此肉牛宰前的状况以及可能影响此牛肉品质的宰前因素。(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高雪,许尚忠[8](2004)在《影响牛肉品质的宰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就屠宰前影响牛肉品质的因素 :体重、暗黑色牛肉、电解质、集中厢中营养补充进行分析和讨论 ,为在肉牛屠宰生产过程中 ,确保牛肉品质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有效的解决办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04年06期)
宰前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完善,牛肉市场也在逐年扩大。但是由于宰前阶段应激反应会导致牛肉的品质下降,国内对肉牛应激反应解决方式的研究还不够完善,本论文分为叁部分,分别研究:不同季节不同室温条件宰前肉牛体温和宰后肌糖原含量与排酸后牛肉pH的关系(试验一),分别在冬季(室温6℃),春季(室温19℃),夏季(室温27℃)采集肉牛的体温、pH值、肌糖原含量数据,研究季节(室温)、pH值、肌糖原含量叁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宰前15天使用不同能量水平的日粮饲喂肉牛,研究日粮能量水平与排酸后牛肉pH之间的关系(试验二),并尝试通过宰前补饲能量物质和特殊营养物质(葡萄糖、肌醇、褪黑激素)改善牛肉宰前应激和牛肉肉质(试验叁)。试验一:对不同季节不同室温条件下宰前肉牛体温、宰后肌糖原含量与排酸后牛肉pH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肌糖原含量与排酸后牛肉pH值之间呈负相关,肌糖原含量越高,宰后pH值越低,说明确实存在过量消耗肌糖原导致排酸期间底物不足,产生乳酸量减少致使pH值无法降低的情况。同时不同季节不同温度也对糖原含量和排酸后牛肉pH值有显着影响,随着气温升高,肉牛平均糖原含量与pH值也显着升高,至夏季达到高峰,同时高pH值肉牛的发生几率也显着提高,表明温度确实会加剧肉牛的宰前应激,导致宰前肉牛体内肌糖原被过量消耗,排酸期间乳酸产生含量减少,最终牛肉的极限pH值更高。试验二:研究了宰前肉牛不同日粮能量水平对牛肉排酸后pH值和屠宰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氮浸出物摄入量对牛肉排酸后pH值有显着影响,呈负相关,无氮浸出物摄入量高的肉牛试验组排酸后的最终极限pH值显着低于无氮浸出物摄入量低的试验组,说明能量水平的高低对肉牛整体能量代谢有影响,能量水平高的肉牛会在体内储存更多的糖原和脂肪,经宰前应激阶段消耗后剩余的糖原含量也更多,经排酸后pH值也会下降到更低的水平;粗蛋白摄入量对肉牛的屠宰率影响显着,呈正相关,粗蛋白摄入量高的肉牛试验组屠宰率显着高于粗蛋白摄入量低的试验组,表明粗蛋白对肉牛增重的影响最大,影响体内蛋白质代谢,增加蛋白沉积转化为肌肉组织。试验叁:分析对待宰阶段肉牛补饲葡萄糖、肌醇和褪黑激素对排酸后牛肉pH值、屠宰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宰前24h内补饲葡萄糖对排酸后牛肉pH值、屠宰率影响显着,说明由于宰前断食,肉牛体内能量消耗没有补充,经葡萄糖补充后,补充能量,对宰前应激有正面影响,由于经过能量补充,体内糖原含量增加,应激对糖原消耗量不变的情况下至屠宰时肌肉中肌糖原存量也增加,最终排酸后牛肉的pH值更低;宰前24h内补饲肌醇对排酸后牛肉pH值影响显着,对屠宰率影响不显着,说明宰前补饲的肌醇较好的发挥了补充能量的效果,也减少了肌糖原的消耗,但对屠宰率影响不显着,说明短期内补充少量肌醇对肉牛体重增加影响不大;宰前24h内补饲褪黑激素对排酸后牛肉pH值、屠宰率影响不大,没有相关性,表明短期内补充褪黑激素对增加肉牛睡眠时间,减少应激反应并无影响,也不能影响肉牛增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宰前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1].张宏博.宰前因素和宰后处理对商品猪生长发育、屠宰及胴体质量和猪肉品质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
[2].张校铷.宰前因素调节对牛肉肉质的改善作用[D].吉林农业大学.2015
[3].姜喃喃,王鹏,邢通,徐幸莲,周光宏.宰前与宰杀因素对禽肉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5
[4].黄千福.关于宰前及屠宰过程中影响猪肉品质的因素分析[J].肉类工业.2013
[5].陈阳楼,杨珊珊,张常松.宰前及屠宰过程中影响猪肉品质的主要因素[J].肉类工业.2012
[6].杜燕.宰前因素对牛肉品质影响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
[7].杜燕,张佳,胡铁军,罗欣.宰前因素对黑切牛肉发生率及牛肉品质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9
[8].高雪,许尚忠.影响牛肉品质的宰前因素[J].中国畜牧兽医.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