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酶体逃逸论文-刘晓璇

溶酶体逃逸论文-刘晓璇

导读:本文包含了溶酶体逃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肿瘤免疫,纳米疫苗,交叉提呈,溶酶体逃逸

溶酶体逃逸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璇[1](2018)在《促抗原溶酶体逃逸的肿瘤纳米疫苗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激活自身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肿瘤细胞的肿瘤免疫疗法成为近年来临床上治疗恶性肿瘤的一项新策略。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纳米颗粒介导的疫苗即纳米疫苗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纳米颗粒除了可以保护所载抗原免受体液中各种酶的降解及作为抗原储存池的作用外,还可以通过靶向修饰将抗原精准地输送至免疫细胞。近几年来,研究证实通过时空控制编排,借助纳米颗粒还可以改变抗原在免疫细胞内的递呈通路,诱导产生特定的免疫反应,如促进纳米疫苗负载的抗原从溶酶体逃逸至胞浆后通过MHC-Ⅰ途径提呈即交叉呈递,激活抗原特异的细胞毒性T细胞免疫反应。本研究分别将具有跨膜作用的细胞穿透肽MPG△NLS和具有干扰溶酶体膜稳定性作用的羟基氯喹HCQ引入纳米疫苗中,以增强抗原从溶酶体逃逸至胞浆中通过交叉呈递,诱导机体产生抗原特异的细胞免疫反应,尤其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方法:MPG△NLS介导的纳米疫苗是首先将细胞穿膜肽MPG△NLS与模型抗原OVA以二硫键共价连接,然后采用两步乳化法将其包裹在PLGA纳米颗粒中制备而成(MPG△NLS-OVA-PLGANPs);HCQ介导的纳米疫苗是采用PLGA直接包裹HCQ与OVA的混合物制备成纳米颗粒(HCQ-OVA-PLGANPs)。然后对纳米粒的形貌和理化性质进行表征;采用BCA法测定纳米粒蛋白包封率和模拟环境下的体外蛋白释放情况;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纳米粒在树突状细胞(DC)的摄取与分布;采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分析纳米粒对DC的促成熟作用;最后,用MPG△NLS-OVA-PLGA NPs/HCQ-OVA-PLGA NPs免疫小鼠后进行血清抗体ELISA分析、脾免疫细胞流式分析来研究疫苗的体内抗肿瘤效果。结果:本研究成功制备了 MPG△NLS-OVA-PLGA NPs和HCQ-OVA-PLGA NPs两种可促进抗原溶酶体逃逸的纳米疫苗,该纳米粒的粒径约为200~250 nm,呈相对均匀的球形;纳米颗粒的抗原包封率达70%,且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体外研究表明该纳米粒均可有效地被DC摄取,MPG△NLS和HCQ均可显着提高纳米疫苗中抗原的溶酶体逃逸率,并能显着增加DC表面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及促进Th1型细胞因子IL-12、TNF-α的分泌,表明MPG△NLS或HCQ的引入纳米疫苗均有利于促DC细胞成熟和活化作用,并有利于诱导产生Th1型免疫反应。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应用MPG△NLS-OVA-PLGA NPs和HCQ-OVA-PLGA NPs免疫后,可显着提高小鼠血清中抗原特异性IgG水平,尤其可提高IgG2a/IgG1的比值,表明MPG△NLS和HCQ均倾向于诱导Th1型免疫反应的产生;脾内免疫细胞流式结果显示,纳米疫苗可显着促进分泌IFN-γ的T细胞的增殖,尤其显着提高了 IFN-γ+ CD8+ T细胞的比例,进一步证实MPG△NLS和HCQ可显着促进T细胞免疫反应的强度,尤其细胞毒性T细胞免疫反应,并能产生有效的记忆T细胞免疫应答,有效延缓肿瘤生长和提高荷瘤小鼠生存期。结论:本课题成功构建了促进抗原溶酶体逃逸和交叉提呈的的两种纳米疫苗体系,负载MPG△NLs-OVA的PLGA纳米疫苗和HCQ介导的OVA的PLGA纳米疫苗。两个纳米疫苗均能增加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摄取和交叉提呈,促进DC成熟和活化,诱导产生较强的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尤其是CTL,并可诱导产生较强的免疫记忆。本课题纳米疫苗体系的成功构建,为肿瘤治疗提供一种经济高效、制备简单、副作用小、给药可控的免疫治疗手段,同时可为其它疾病纳米疫苗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8-05-01)

张晗[2](2018)在《具有溶酶体定点释药和溶酶体逃逸功能的阿霉素纳米药物》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纳米药物在生物医药领域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与传统小分子化疗药物相比,具有纳米尺寸的智能纳米药物可通过肿瘤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EPR效应)被动靶向到肿瘤组织部位从而减少毒副作用。研究表明:纳米抗肿瘤药物可通过内吞作用进入肿瘤细胞溶酶体,然后逃逸溶酶体进入细胞核发挥药效。因此,协助药物逃离溶酶体对于提高药效、实现细胞器靶向十分重要。目前,具有质子海绵效应的纳米药物主要是通过增加溶酶体渗透压使溶酶体胀破,实现药物的溶酶体逃逸功能。例如具有树枝状聚合物结构的纳米药物在溶酶体酸性条件下可吸收大量的氢离子,使得溶酶体质子泵持续开放,引起氯离子进入溶酶体,使溶酶体内渗透压迅速增高。然后水大量内流入溶酶体,最后溶酶体溶胀破裂,将药物释放入胞浆中。同时,肿瘤细胞溶酶体的酸性pH与正常组织的中性pH差异较大。因此,基于肿瘤微环境设计的酸敏感纳米药物引起了广泛关注。酸敏感的纳米药物可以在正常组织中保持稳定,而通过EPR效应富集到肿瘤部位后,在肿瘤组织或溶酶体的酸性环境中快速降解,释放药物。这种具有酸触发释药和溶酶体逃逸功能的纳米药物,在增强疗效的同时降低了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论文第一章介绍了纳米药物的研究进展,并分别针对具有酸敏感释药能力和溶酶体逃逸能力的纳米药物进行详细论述。本论文第二章具体介绍了含β-羧基酰胺单元和树型结构的两嵌段聚合物PEG-block-PGAG2-Hpa的合成方法及结构表征。用核磁共振仪实时监测PEG-block-PGAG2-Hpa在不同p H缓冲溶液中的酸降解情况,结果显示PEG-block-PGAG2-Hpa具有良好的酸降解性能。根据降解动力学方程分析,分别得到了聚合物的在pH 7.4,pH 6.5和pH 5.0下的降解半衰期t_(1/2)为105.30 h,35.26 h和10.07 h。并对PEG-block-PGAG2-Hpa的酸降解产物PEG-block-PGAG2和G2进行非水滴定,考察聚合物的吸收质子能力。结果显示聚合物PEG-block-PGAG2具有良好的质子海绵效应,可以帮助药物逃离溶酶体。本论文第叁章介绍了PEG-block-PGAG2-Hpa空白胶束和载阿霉素(DOX)的胶束PEG-block-PGAG2-Hpa·DOX的制备过程。并对胶束的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用动态光散射仪(DLS)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考察了胶束的粒径、Zeta电位和形貌。通过动态光散射法测定PEG-block-PGAG2-Hpa·DOX的临界聚集浓度(CAC),PEG-block-PGAG2-Hpa·DOX的CAC为0.0696 mg/m L。通过模拟体内pH环境考察了PEG-block-PGAG2-Hpa·DOX胶束在pH 7.4、pH 6.5和pH 5.0下的体外释药情况。实验结果表明:随着pH降低,PEG-block-PGAG2-Hpa·DOX胶束释药量增加,特别是在模拟溶酶体酸性环境的pH 5.0条件下,48小时内累计药物释放高达78%。本论文第四章研究了PEG-block-PGAG2-Hpa·DOX胶束和DOX·HCl对A549的细胞毒性。并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拍荧光照片对细胞吞噬进行定性表征,通过流式细胞仪对细胞吞噬进行定量表征。由于NH_4Cl进入细胞后可提升溶酶体pH值,将A549细胞在含40mM NH_4Cl培养基中培养作为阴性对照。在细胞毒性实验中,用含40mM NH_4Cl培养基培养的细胞生存率显着提高,说明溶酶体pH升高后,药物释放量减少。这表明PEG-block-PGAG2-Hpa·DOX胶束依赖溶酶体的酸性环境触发药物释放。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吞噬情况,结果表明:PEG-block-PGAG2-Hpa·DOX可以帮助DOX逃离溶酶体,进入细胞核发挥药效。以上结果表明:PEG-block-PGAG2-Hpa·DOX纳米药物在血液环境中稳定,在肿瘤细胞溶酶体中可以降解释放药物;还可以进一步帮助DOX逃离溶酶体,进入细胞核更好地发挥药效,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1)

孙茂蕾,徐晓薇,顾中一,刘杰,高雪彬[3](2017)在《纳米载体逃逸溶酶体机制及其调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载体传递药物或核酸进入细胞,要穿透细胞膜,逃逸溶酶体并进入细胞核,其中逃逸溶酶体是纳米载体发挥作用的关键步骤。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根据纳米载体逃逸溶酶体的机制,利用大分子对现有纳米载体进行修饰或合成新型纳米载体。本文作者就纳米载体进入细胞的屏障、逃逸溶酶体机制及根据逃逸机制对其进行修饰调控3个方面做进行分析和综述。(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刘瑞红[4](2014)在《新型pH、温度双重超敏感树枝状聚合物的设计合成以及溶酶体逃逸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树枝状聚合物具备高度单分散性、精准的分子量、高度对称的构造和稠密的外围可修饰基团。通过表面修饰作用可以将不同的官能团连接到树枝状聚合物的表面,使树枝状聚合物具有特殊的性能,包括水溶性和刺激响应性(如温度、pH、光、氧化还原)。这些特性使得它在生物医药领域包括核磁成像、药物传递系统、组织工程等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应该前景。本文首先通过发散法合成了低代数树枝状聚合物G2.5/G3.5PAMAM,然后采用叁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将PAMAM表面羟基化,得到了表面叁倍羟基化的低代数树枝状聚合物G2.5/G3.5PAMAM-Tris。最后将温敏单体N-丙基哌嗪-4-氧代丁酸(NPPOBA)与G2.5/3.5PAMAM-Tris共价连接,得到pH、温度双重超敏感的树枝状聚合物G2.5/3.5PAMAM-Tris-NPPOBA。为了便于细胞实验观察载体材料溶酶体逃逸现象,我们将目标产物G3.5PAMAM-Tris-NPPOBA与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共价连接,得到了荧光标记的树枝状聚合物载体,并通过核磁、红外等方式证实了各阶段产物及目标产物的成功合成。通过核磁积分面积计算得到每个G2.5代和G3.5代树枝状聚合物分别接枝温敏单体NPPOBA约31个和61个。每个G3.5PAMAM-Tris-NPPOBA接枝FITC约10个。本文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了pH、温度双重敏感的树枝状聚合物的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值),并进一步研究了pH对LCST值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越低,聚合物的LCST值越高。选择叁种药剂常用溶剂1,2-丙二醇、PEG-400、甘油,考察了溶剂对LCST值的影响,发现随着所加溶剂含量的增加,聚合物LCST值越高,但不同溶剂对LCST影响程度不同,其中1,2-丙二醇对LCST值的影响程度最大。同时,考察了载体浓度对LCST值的影响,发现载体浓度越高聚合物LCST值越低。最后,考察了载药后药物对载体LCST值的影响,发现载药后LCST值比载药前LCST值更低。上述实验结果证实所合成的智能响应树枝状聚合物的LCST值的可调性以及该聚合物的智能响应性。选择疏水性药物DL-α-生育酚乙酸酯为模型药物对载体的载药释药行为进行了研究。最后,选择人乳腺癌细胞(MCF-7)考察了载体的细胞毒性和溶酶体逃逸行为,结果初步证实了该pH、温度双重敏感的树枝状聚合物载体具有溶酶体逃逸行为而没有细胞毒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4-05-01)

严米娜,赵春顺[5](2014)在《具备溶酶体逃逸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综述具备溶酶体逃逸功能的载体材料及其逃逸机制。方法以近年来研究文献为基础,对具备溶酶体逃逸功能的载体材料的结构特点、起效机制等进行综述。结果将具有溶酶体逃逸功能的材料进行归类,按其逃逸机制可分为2类:一类是通过提高溶酶体内的渗透压,使溶酶体破裂;另一类是加入具有膜融合功能的材料,降低溶酶体膜的稳定性。结论对于具备溶酶体逃逸功能的载体材料的机制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从而促进其研究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2014年04期)

张可,赵伟东,李强,方文刚,朱莉[6](2008)在《毒力岛基因ibeT在大肠杆菌逃逸宿主细胞溶酶体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是儿科严重感染性疾病之一,临床上尽管可以选用相应的抗生素治疗,但是病死率仍然得不到显着的改善。大肠杆菌是导致新生儿脑膜炎最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致病菌。我们在先前的研究中,从致新生儿脑膜炎大肠杆菌K1株RS218(O18:K1:H7)中克隆鉴定了(本文来源于《第二届中国医学细胞生物学学术大会暨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会议论文集》期刊2008-11-01)

溶酶体逃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纳米药物在生物医药领域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与传统小分子化疗药物相比,具有纳米尺寸的智能纳米药物可通过肿瘤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EPR效应)被动靶向到肿瘤组织部位从而减少毒副作用。研究表明:纳米抗肿瘤药物可通过内吞作用进入肿瘤细胞溶酶体,然后逃逸溶酶体进入细胞核发挥药效。因此,协助药物逃离溶酶体对于提高药效、实现细胞器靶向十分重要。目前,具有质子海绵效应的纳米药物主要是通过增加溶酶体渗透压使溶酶体胀破,实现药物的溶酶体逃逸功能。例如具有树枝状聚合物结构的纳米药物在溶酶体酸性条件下可吸收大量的氢离子,使得溶酶体质子泵持续开放,引起氯离子进入溶酶体,使溶酶体内渗透压迅速增高。然后水大量内流入溶酶体,最后溶酶体溶胀破裂,将药物释放入胞浆中。同时,肿瘤细胞溶酶体的酸性pH与正常组织的中性pH差异较大。因此,基于肿瘤微环境设计的酸敏感纳米药物引起了广泛关注。酸敏感的纳米药物可以在正常组织中保持稳定,而通过EPR效应富集到肿瘤部位后,在肿瘤组织或溶酶体的酸性环境中快速降解,释放药物。这种具有酸触发释药和溶酶体逃逸功能的纳米药物,在增强疗效的同时降低了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论文第一章介绍了纳米药物的研究进展,并分别针对具有酸敏感释药能力和溶酶体逃逸能力的纳米药物进行详细论述。本论文第二章具体介绍了含β-羧基酰胺单元和树型结构的两嵌段聚合物PEG-block-PGAG2-Hpa的合成方法及结构表征。用核磁共振仪实时监测PEG-block-PGAG2-Hpa在不同p H缓冲溶液中的酸降解情况,结果显示PEG-block-PGAG2-Hpa具有良好的酸降解性能。根据降解动力学方程分析,分别得到了聚合物的在pH 7.4,pH 6.5和pH 5.0下的降解半衰期t_(1/2)为105.30 h,35.26 h和10.07 h。并对PEG-block-PGAG2-Hpa的酸降解产物PEG-block-PGAG2和G2进行非水滴定,考察聚合物的吸收质子能力。结果显示聚合物PEG-block-PGAG2具有良好的质子海绵效应,可以帮助药物逃离溶酶体。本论文第叁章介绍了PEG-block-PGAG2-Hpa空白胶束和载阿霉素(DOX)的胶束PEG-block-PGAG2-Hpa·DOX的制备过程。并对胶束的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用动态光散射仪(DLS)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考察了胶束的粒径、Zeta电位和形貌。通过动态光散射法测定PEG-block-PGAG2-Hpa·DOX的临界聚集浓度(CAC),PEG-block-PGAG2-Hpa·DOX的CAC为0.0696 mg/m L。通过模拟体内pH环境考察了PEG-block-PGAG2-Hpa·DOX胶束在pH 7.4、pH 6.5和pH 5.0下的体外释药情况。实验结果表明:随着pH降低,PEG-block-PGAG2-Hpa·DOX胶束释药量增加,特别是在模拟溶酶体酸性环境的pH 5.0条件下,48小时内累计药物释放高达78%。本论文第四章研究了PEG-block-PGAG2-Hpa·DOX胶束和DOX·HCl对A549的细胞毒性。并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拍荧光照片对细胞吞噬进行定性表征,通过流式细胞仪对细胞吞噬进行定量表征。由于NH_4Cl进入细胞后可提升溶酶体pH值,将A549细胞在含40mM NH_4Cl培养基中培养作为阴性对照。在细胞毒性实验中,用含40mM NH_4Cl培养基培养的细胞生存率显着提高,说明溶酶体pH升高后,药物释放量减少。这表明PEG-block-PGAG2-Hpa·DOX胶束依赖溶酶体的酸性环境触发药物释放。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吞噬情况,结果表明:PEG-block-PGAG2-Hpa·DOX可以帮助DOX逃离溶酶体,进入细胞核发挥药效。以上结果表明:PEG-block-PGAG2-Hpa·DOX纳米药物在血液环境中稳定,在肿瘤细胞溶酶体中可以降解释放药物;还可以进一步帮助DOX逃离溶酶体,进入细胞核更好地发挥药效,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溶酶体逃逸论文参考文献

[1].刘晓璇.促抗原溶酶体逃逸的肿瘤纳米疫苗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

[2].张晗.具有溶酶体定点释药和溶酶体逃逸功能的阿霉素纳米药物[D].华东师范大学.2018

[3].孙茂蕾,徐晓薇,顾中一,刘杰,高雪彬.纳米载体逃逸溶酶体机制及其调控的研究进展[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

[4].刘瑞红.新型pH、温度双重超敏感树枝状聚合物的设计合成以及溶酶体逃逸行为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

[5].严米娜,赵春顺.具备溶酶体逃逸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14

[6].张可,赵伟东,李强,方文刚,朱莉.毒力岛基因ibeT在大肠杆菌逃逸宿主细胞溶酶体中的作用[C].第二届中国医学细胞生物学学术大会暨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会议论文集.2008

标签:;  ;  ;  ;  

溶酶体逃逸论文-刘晓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