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宋代僧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宋代,僧人,赋
宋代僧人论文文献综述
张培锋[1](2018)在《宋代僧人的赋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僧人自觉运用赋这一中国传统文学体裁,创作了数量相当可观的赋作,其中颇有文学价值和佛学价值兼具的杰出作品。但这类作品以往很少被纳入中国文学史的考察范围。本文以宋代延寿、元照、惠洪、宝昙等着名僧人创作的赋为例,对其文学和思想特征作出分析。(本文来源于《贵州文史丛刊》期刊2018年03期)
邓泰[2](2016)在《宋代僧人咏史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咏史诗在中国古典诗歌的众多题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至于有宋一代,诗僧团体空前活跃,诗僧的作品也纷纷出现。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大量的咏物诗、哲理诗等题材出现在了僧诗当中,咏史诗也在这个时候被僧人纳入了写作范围。僧人开始涉及儒士文学创作的领域范围,究其原因,是宋代的文化政治政策作用与宋朝佛教内部自身变化所影响的。宋代的咏史诗运用“翻案”手法,将个人思想加入到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中,不仅让整篇诗歌显得意趣盎然,别有深意,也深刻地在诗句中烙上了个人烙印。相比于之前咏史诗的单纯感慨或者赞颂,此时诗人将自己的意志添加到了诗中,这也就成为了宋代咏史诗一道独特的风景。而僧人作为一种特殊群体,在深受宋代文化环境影响的同时,自身所具备的宗教属性又使他们在创作咏史诗时着眼在不一样的角度上。除了绪论和结语,本文共分为叁章,第二章与第叁章为重点论述部分。第一章宋代僧人咏史诗创作背景。僧人文学自东晋开始出现萌芽,至有宋一代,诗僧团体空前活跃,诗僧的作品也大量出现。僧人由于各方面的影响开始向宗教之外的意象世界进行开拓。究其原因,是宋代的文化政治政策作用与宋朝佛教内部自身变化所影响的。第二章宋代佛教的转型对僧人文学创作的影响。从外在原因上看,在同儒士进行这场关乎佛教存亡的口舌之争时,僧人们不可避免地同儒家经典文化产生了交叉,甚至出于回击儒士的目的,很多僧人对儒家经典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了解。同时,宋代有一部分的僧人,其实本就是受正统儒家教育和拥有儒教世界观的儒士,这样“特殊”的僧人群体也在僧人儒化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叁章宋代僧人咏史诗的思想内涵。作为站在儒教的思想外壳之外的化外之群,宋僧的思想表达显得更加自由,着眼点和立意也显得更加别有意趣。宋代的僧人在对待历史、文章的态度上已经具有了一些文人的气质,这也就使得他们的咏史诗洋溢着浓郁的入世气息与人文关怀。(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3](2016)在《腊八粥是宋代僧人的专利产品》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人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而且,这个习俗延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最早起源于宋代。宋朝人是非常重视过节的。这与其发达的社会经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城市居民都很懂得享受生活。无论是饮食,还是娱乐方面,他们都玩味其中。所以,(本文来源于《民间传奇故事(A卷)》期刊2016年02期)
代玉民[4](2015)在《宋代僧人儒学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宋代僧人儒学观为主题,选取孤山智圆、明教契嵩、惠洪禅师、宗杲禅师的儒学观为对象进行个案研究,旨在以点带面地展现宋代僧人儒学观的整体面貌、特点与意义。全文共分为五章,下面分别概述其要:第一章孤山智圆的儒学观,主要包括儒学宗旨论、儒学内在形上之维与现实践履之维叁方面。在儒学宗旨论方面,智圆将佛教的“忏悔”与儒家的“自讼”与“改过”相贯通,从而开出儒学的内在形上之维与现实践履之维。在内在形上之维方面,智圆以不变随缘的真心来重构儒学的中庸与天理概念,从而凸显儒家中庸的形上向度与天理的本体意义。在现实践履之维方面,智圆将儒学的关注重心由“礼”转向“仁”,对“仁”的凸显主要体现在君子小人的区分与德福一致论两方面。第二章明教契嵩的儒学观,主要包括儒学中庸观、儒学伦理观两方面。在儒学中庸方面,契嵩禅师的中庸观包括中庸之体、用、境以及对“性”、“情”等概念的疏解。在儒学伦理方面,契嵩禅师建构了以孝论为核心的儒学伦理观,其将儒家之孝视为世间之孝,进而通过“孝-善-戒”模式中形上、形下的纵向关系消解了佛教之戒与儒家之孝之间由横向平列关系造成的矛盾,并通过“道-善-孝”这一亦兼顾形上与形下的双重体用模式着重探讨孝的形上向度。第叁章惠洪禅师的儒学观,主要包括儒学判释论、儒家伦理观、易学观叁方面。在儒学判释论方面,惠洪禅师从“性-言”.关系的角度将儒学分为孔子儒学与后世儒学,前者是“如珠走盘”式的缘发性儒学,后者是“如珠着氊”式的对象化儒学。在儒家伦理观方面,惠洪禅师指出“孝”具有的约束性、规范性,亦将“孝”置于“孝-慈”关系中以展现儒家之孝的缘发性特点。同时,惠洪禅师将儒家之忠纳入其儒学观范围,深化了以忠义孝慈为内容的儒家类感思想。在易学观方面,惠洪禅师在肯定易学本义的基础上,开显出艮卦的佛教信仰义与易学的缘发义。第四章宗杲禅师的儒学观,主要包括儒学本源论、工夫论与伦理论叁方面。在儒学本源论方面,宗杲禅师提出“为学与为道一也”的命题以批判“为学”与“为道”的分立。这有赖于宗杲禅师对儒学本源的佛学重构,即以主体觉悟境界来诠解儒学本源。在工夫论方面,宗杲禅师主张“儒教则以正心术为先”,但其所主张的儒家工夫实为以通达佛教觉悟为旨归的工夫,而并非纯粹意义上的儒家工夫。在伦理论方面,宗杲禅师视忠义与奸邪为人之性,进而提出“菩提心则忠义心”的命题,以“菩提心”所表征的禅学思想来重构以“忠义心”为代表的儒家伦理。第五章宋代僧人视域中的儒学综论,主要包括僧人儒学观对宋代佛教与儒学发展的影响,以及相关问题引申。僧人儒学观的影响下,宋代佛教注重世间向度的开展,强调对当下伦理情境的契合,并突出对方便法门的运用。同时,宋代儒学开启了形上向度,个体自我完善得以深化,静坐涵养工夫禅学化、觉悟化。在此基础上,对佛教中国化、宋代佛教的时代问题与宋代儒佛关系的认识模式问题进行解答。(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5-04-08)
林帅[5](2015)在《宋人笔记小说中的宋代僧人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宋人笔记小说中的宋代僧人形象为研究对象,分析宋代笔记小说中宋代僧人形象的特点。宋代笔记小说中的宋代僧人形象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形象画廊的独特一员,他的研究价值还未引起广泛的关注,现有的研究成果还有值得补遗的地方。本文不仅对宋代僧人形象进行分,还通过对其当时社会交往活动的研究,对宋代僧人形象的特点进行着重分析。全文共分叁部分。第一部分,对笔记小说的演变,定义以及宋代笔记小说的成因,分类加以概述,并系统地梳理了宋元以前文学作品中僧人形象描写的发展脉络。第二部分,结合作品分析,归纳宋人笔记小说中的僧人形象的特点。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从僧人行为品格方面,对宋代笔记小说中的僧人形象进行分类,第二节从僧人的社会交往活动方面,整体地把握僧人形象。第叁部分,分析宋人笔记小说中僧人形象的特点,窥视当时僧徒的世俗化,士大夫化的倾向,并进一步挖掘当时僧人儒释相融的思想特点。(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期刊2015-03-01)
吕肖奂[6](2014)在《宋代僧人之间诗歌唱和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僧众内部唱和基本采用教禅话语系统,与僧、俗二众之间唱和大多采用士人话语系统颇不相同,这种内、外有别的话语系统使得僧人唱和具有双重文学形态和审美标准。颂古唱和可以说是僧众内部唱和最具原创性的方式,这种唱和给宋代以士大夫为主流的诗歌唱和增添了新的样态;僧众之间的应请应求、寄赠答谢诗歌让俗众窥探到僧众的生活情状与情感;《东林和尚云门庵主颂古》、《无象照公梦游天台石桥颂轴》、《一帆风》等唱和集的留存,展示出僧众内部唱和的方式与规模。僧众内部唱和为已经十分繁荣的宋代唱和文化增补了更加丰富的方外内涵与形态。(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王翠[7](2012)在《从《夷坚志》看宋代僧人活动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宋洪迈所作《夷坚志》记述了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社会百态,其中关于僧人的记述尤为丰富,书中描述的僧人活动空间非常广泛,社交比较活跃,从事活动丰富多样,对此时人亦有不同议论。通过对该书相关记述的梳理,以更好地了解两宋时期的社会状态尤其是该时期僧人群体的形象。(本文来源于《许昌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温玉成[8](2010)在《于阗僧人法藏与兖州宋代金棺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考证于阗僧人法藏入宋,应是使臣身份。于阗的战乱及亡国,促成法藏留居兖州。兴隆塔地宫出土的金棺纹样,包含了诸多于阗因素,是宋代佛教考古的重大发现。兴隆塔是中原人民与新疆人民友好交往的纪念碑式建筑。(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研究》期刊2010年02期)
韩毅[9](2010)在《宋代僧人对儒家反佛思想的认识与回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儒家学者在复兴儒学过程中对佛教的排斥,使佛教又一次面临着自传入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以释智圆、释契嵩、释宗杲、释志磐为代表的宋代僧人,站在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对儒家形形色色的反佛思潮给予了认识与回应。其措施主要有:一是通过着书立说,从"礼仪论"、"夷夏论"、"伦理观"、"文道论"、"性命论"等方面对儒家的反佛思想给予了批判;二是通过重新解读佛教经典,构建佛、儒层次结构理论,倡导佛、儒会通,接受儒家"孝"、"忠"观念,宣扬叁教互补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儒家的斥佛,为宋代僧人"援儒入佛"和宋儒"援佛入儒"提供了门径,为佛教"儒学化"和"叁教融合"做出了贡献。(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0年02期)
王卓[10](2009)在《宋代僧人书法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世俗日常生活和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交流与文化传递的任务,这一功能同样体现在佛教发展中。在此基础上,中国的古人又结合本土固有的儒家和道家文化将其中蕴含的美学意义进行归纳和总结,发展出了一套中国特有的书法体系。宋代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候,禅宗空前繁荣。由于文化的各个方面有互相影响的特点,因此,禅学对于中国传统书法有多大程度上的影响,不光要从禅学理论上来思考,更应该从当时僧人的书迹中去探求。并且将其与宋代当时及宋代以前僧人和士大夫的书作进行比较,从整体上方可看出禅学对传统书法的影响。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到宋代僧人所进行的书法实践活动上,从历代文献中勾稽出相关的文字记载,在西安碑林以及现代出版的古代墨迹中收集到部分宋代僧人的书迹。由于中国传统书法是根基于自身的文化传统基础之上,有其特定的规则,在技法和表现形式上有很强的规定性,因此,对僧人的书写活动的探索不得不严格按照书法的规则来进行。同时,宋代禅宗思维的特殊性,又不能不影响到僧人们进行的书写活动。因此,必然要在二者之间进行权衡,即在严格按照中国传统书法的规则进行观察的同时,又考虑到禅宗文化的特点。所以,在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之后,得出禅学对传统书法的影响不是具有根本性的突破。而是在特定的时期,即宋代面临书法的传承遭到破坏之后,提供了一种启发性的功能。同时,在禅学的影响之下,僧人们的书写活动呈现出了有别于士大夫的特点,即是逸出于法度之外的僧人书作特有的审美功能,为中国书法增添了一些异趣,丰富了书法实践。(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09-06-01)
宋代僧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咏史诗在中国古典诗歌的众多题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至于有宋一代,诗僧团体空前活跃,诗僧的作品也纷纷出现。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大量的咏物诗、哲理诗等题材出现在了僧诗当中,咏史诗也在这个时候被僧人纳入了写作范围。僧人开始涉及儒士文学创作的领域范围,究其原因,是宋代的文化政治政策作用与宋朝佛教内部自身变化所影响的。宋代的咏史诗运用“翻案”手法,将个人思想加入到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中,不仅让整篇诗歌显得意趣盎然,别有深意,也深刻地在诗句中烙上了个人烙印。相比于之前咏史诗的单纯感慨或者赞颂,此时诗人将自己的意志添加到了诗中,这也就成为了宋代咏史诗一道独特的风景。而僧人作为一种特殊群体,在深受宋代文化环境影响的同时,自身所具备的宗教属性又使他们在创作咏史诗时着眼在不一样的角度上。除了绪论和结语,本文共分为叁章,第二章与第叁章为重点论述部分。第一章宋代僧人咏史诗创作背景。僧人文学自东晋开始出现萌芽,至有宋一代,诗僧团体空前活跃,诗僧的作品也大量出现。僧人由于各方面的影响开始向宗教之外的意象世界进行开拓。究其原因,是宋代的文化政治政策作用与宋朝佛教内部自身变化所影响的。第二章宋代佛教的转型对僧人文学创作的影响。从外在原因上看,在同儒士进行这场关乎佛教存亡的口舌之争时,僧人们不可避免地同儒家经典文化产生了交叉,甚至出于回击儒士的目的,很多僧人对儒家经典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了解。同时,宋代有一部分的僧人,其实本就是受正统儒家教育和拥有儒教世界观的儒士,这样“特殊”的僧人群体也在僧人儒化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叁章宋代僧人咏史诗的思想内涵。作为站在儒教的思想外壳之外的化外之群,宋僧的思想表达显得更加自由,着眼点和立意也显得更加别有意趣。宋代的僧人在对待历史、文章的态度上已经具有了一些文人的气质,这也就使得他们的咏史诗洋溢着浓郁的入世气息与人文关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宋代僧人论文参考文献
[1].张培锋.宋代僧人的赋创作[J].贵州文史丛刊.2018
[2].邓泰.宋代僧人咏史诗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
[3]..腊八粥是宋代僧人的专利产品[J].民间传奇故事(A卷).2016
[4].代玉民.宋代僧人儒学观研究[D].南京大学.2015
[5].林帅.宋人笔记小说中的宋代僧人形象研究[D].温州大学.2015
[6].吕肖奂.宋代僧人之间诗歌唱和探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7].王翠.从《夷坚志》看宋代僧人活动空间[J].许昌学院学报.2012
[8].温玉成.于阗僧人法藏与兖州宋代金棺刍议[J].世界宗教研究.2010
[9].韩毅.宋代僧人对儒家反佛思想的认识与回应[J].兰州学刊.2010
[10].王卓.宋代僧人书法初探[D].河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