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话语权论文-陈伟光,王燕

性话语权论文-陈伟光,王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性话语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博弈,制度性话语权

性话语权论文文献综述

陈伟光,王燕[1](2019)在《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博弈——基于制度性话语权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经济治理是基于制度的治理,围绕制度的纷争及其话语权的大国博弈是当下全球经济治理的特征。二战之后,全球经济治理的制度体系因权力格局的变化和博弈,由美国主导的西方话语垄断体系发展为G7/8的话语补充体系以及G20多极话语合作体系。随着美国实力相对的持续下降,美国背弃多边制度体系,引发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话语权博弈。中国需根据自身的国际定位、发展阶段和外部制约,审慎地选择话语对象,避免话语对抗、维护多边制度,并选择适当的策略路径提升制度性话语权,推进全球经济治理制度体系的合理变革。(本文来源于《经济学家》期刊2019年09期)

吴晓杰[2](2019)在《提升我国在世界新秩序建构中的制度性话语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治理体制深度转型的当今世界,国家的制度性话语权建设不仅影响着国家利益、国家安全,而且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建构。由于国际治理经验及能力的缺乏、西方国家的遏制和排挤等因素,我国并没有获得与本国实力相匹配的制度性话语权。因此,参与秩序建构、促进区域和谐、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等,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制度性话语权与建构公平合理的世界新秩序。(本文来源于《新乡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王向阳[3](2019)在《先发国家制度性话语权的塑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时代,特别是随着全球治理概念的出现,制度性话语权逐渐成为国际政治争夺的焦点。制度性话语权是国家行为体以自身综合实力为基础,以国际制度为平台,通过参与国际组织运行、国际秩序塑造、国际规则制定和国际价值供给,从而获得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权力。增强或实现制度性话语权能有效实现国家利益,但制度性话语权长期被先发国家垄断,尽管广大新兴国家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却也无法掩饰先发大国的话语权优势。打破制度性话语权垄断,提升制度性话语权,是新兴国家的普遍愿望。制度性话语权争夺中,政治因素是首要,国际政治即是话语权政治;经济因素是根本,经济事关国家福利和财富;价值观念、思想方式等观念性因素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并反作用于国际政治。因此,制度性话语权主要体现在全球政治、全球经济和全球文化治理领域。本研究从历史视角出发,结合政治学、统计学、传播学和国际关系学等学科知识,并通过对英美两国塑造制度性话语权案例分析,展示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制度性话语权塑造过程。英美塑造制度性话语权有共同的经验:以增强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和对国际秩序的塑造力塑造在全球政治治理领域的制度性话语权;以增强国际贸易和金融规则制定能力塑造在全球经济治理领域的制度性话语权;以实现价值共振和全球文化供给能力塑造在全球文化治理领域的制度性话语权。制度性话语权在全球政治和经济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术界研究颇多,但对文化领域的制度性话语权剖析很少。全球文化治理领域制度性话语权,主要包括价值共振和全球文化供给。其中,价值共振核心是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认同;全球文化供给核心是思想文化和流行文化被解释、传播和复制。文化层面的制度性话语权一旦被塑造,它的影响力就会长久存在,很难消逝,因此,文化领域的制度性话语权是更为深层次的制度性话语权。中国于2015年提出提升制度性话语权战略,英美塑造制度性话语权的过程给中国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中国塑造制度性话语权应以问题导向为基础,结合英美经验和自己实际情势,有针对性的塑造各个领域的制度性话语权。(本文来源于《中共中央党校》期刊2019-06-01)

马荣久[4](2019)在《中国提升地区制度性话语权的路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外交顺应地区秩序在多边制度框架中的逻辑延展而因势利导、顺势有为,首先要求相应的外交政策和行为必须明确着力点。在互动关系日益制度化的地区环境中,中国提升制度性话语权有叁条路径,即地区制度框架的参与和构建、地区制度框架下互动议程的设置以及共享理念的倡导。中国外交因循上述叁条路径,将有助于弥补当前结构性权力的不足,提升政策的有效性,推动以资源来衡量的潜力和实力转化为以塑造其他行为体预期和行为来衡量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王怀信[5](2019)在《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国际社会面临着日益增多且复杂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各类经济挑战,这在客观上要求全球经济治理现实进程的有效推进。而在当前的全球经济治理进程中,虽然存在诸多治理主体,但从现实影响力、决策执行力等方面来看,主权国家现在以及在可预见的未来都将是最为重要的治理主体。此外,制度作为一种主导性的治理方式逐渐受到不同国家的认可,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建立起以制度为现实依托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随着全球范围内权益格局的变化,现有非制度主导者开始要求现有制度性安排进行改革并谋求提升自身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转型进程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一个国家只有切实在治理制度设置、裁量、变革等环节中拥有话语权,才能有效表达自身的权益诉求并推动自身的发展。当前,中国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为了应对和解决这些挑战,中国需要一个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探讨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渐参与进全球经济治理的现实进程之中并在其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当前,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安排中承担着更为重要的制度角色,中国自身的制度能力与制度作用也更为凸显。在取得这些制度成就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诸如治理理念挑战、内容供给不足以及主体能力失衡等现实困境。究其原因,则主要在于理念、制度与主体层面。具体而言,在理念层面是由于西方制度性话语主体的理念博弈、新兴制度性话语主体的理念竞争以及其他制度性话语主体的理念缺失;在制度层面是由于权益诉求的多样化导致制度本身的碎片化、制度变革困境加重了由权益格局变化导致的滞时性以及制度安排为权益主体所绑架从而呈现出一种排他性;在主体层面则是由于中国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国内各领域制度经验总结及外向转化不足以及外部投资参与相关区域制度的建设存在不足。对此,中国应积极推进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制度性话语的理念认同、增大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制度性话语的能力供给以及助力制度安排在不同方面间融洽性的提升,从而为提升自身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注入有效动力,进而为实现中国自身发展以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为重要的中国制度贡献。(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5-01)

韩永辉,李子文[6](2019)在《中国高等外语教育的现状、问题与战略转型——兼论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制度性话语权之提升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迫切需要高层次外语人才,应将高等外语教育上升至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的高度。当前高等外语教育存在二元结构状态、教学模式单向性、过分强调外语的工具性、外语教育文化失衡严重等问题。当下需要从顶层战略规划到具体教学方法实施战略转型,加强高等外语教育的综合性、精准性规划,缩减外语的工具性教育,增加外语的应用性教育,强化中国文化与外语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真正意义上的适应全球经济治理需要的国际化创新人才,这才是高等外语教育的转型方向。(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韩雪晴[7](2019)在《全球视野下的制度性话语权:内涵、类型与构建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度性话语权是主权国家深度参与全球事务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走向世界的合理诉求。所谓"制度性话语权",是指一国在参与国际机制的过程中,通过议程设置、规范塑造、规则制定、倡议动员以及制度性理念提供等方式影响国际机制的设计与运行,谋求自身在国际机制中的主动权或主导权,将本国政策话语国际化、合法化的权力。国际话语权体系中,制度性话语权属于典型的复合权力,呈现诸多不同维度,因而对应不同的建构路径。在新旧全球化交替的变革时代,作为迅速发展的新兴大国,中国应着力探索制度性话语权的内在机理与建构逻辑,综合探索各种路径,创造性介入国际机制的顶层设计,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建全球共治新秩序。(本文来源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刘娟,赵永华[8](2018)在《全球治理视角下中国制度性话语权构建的路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治理语境下,西方治理模式的滞后性使得其话语作为一种政治介入陷入某种困境,加之全球治理内含着规制治理,使得中国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具备了诸多可能性。由此,思考在全球治理语境下,中国构建制度性话语权何以可能;如果可能,如何进行话语实践。全球治理不仅召唤制度性话语权的构建,还包含着制度性话语权的基本构成要素和权力运作逻辑,提供了制度性话语权构建的基本路径,以此为逻辑起点,从规则/规范治理和关系治理两个维度入手,分别进行认知性话语生产、观念性话语生产和关系网的管理,借此实现制度性话语权的稳定性、日常性和社会性存在。(本文来源于《国际传播》期刊2018年06期)

李晓华[9](2018)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制度性话语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以来,中国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大国蒸蒸日上,开始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成为影响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力量,奉行大国外交,在外交上更加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从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到正式运行实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新时期,中国正在贡献自己的力量,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中国正在通过"一带一路"这条和平、友好、交流之路,发出自己的声音,传递自己的能量,提供自己的方案,进一步提升在国际上的制度性话语权。"一带一路"倡议所传递的理念、致力的文化与贸易交流、开辟的创新路径给中国提升制度性话语权带来了希望,提供了话语平台。(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8年29期)

王春晖[10](2018)在《构建国际信息通信制度性话语权(之二)》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在参与《国际电信规则》的审议过程中,以习近平主席倡导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导思想,遵循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外交理念,以全球的视野和大国担当的精神撰写"中国关于审议与修订《国际电信规则》(ITRs)的建议"。笔者在参与ITR的审议过程中积累了以下几点体会。准确把握全球ICT新趋势下ITR审议的焦点和方向ITR是国际电信联盟(以下简称ITU)重要的国际多边条约,根据2012年ITR序(本文来源于《中国电信业》期刊2018年08期)

性话语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全球治理体制深度转型的当今世界,国家的制度性话语权建设不仅影响着国家利益、国家安全,而且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建构。由于国际治理经验及能力的缺乏、西方国家的遏制和排挤等因素,我国并没有获得与本国实力相匹配的制度性话语权。因此,参与秩序建构、促进区域和谐、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等,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制度性话语权与建构公平合理的世界新秩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性话语权论文参考文献

[1].陈伟光,王燕.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博弈——基于制度性话语权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9

[2].吴晓杰.提升我国在世界新秩序建构中的制度性话语权[J].新乡学院学报.2019

[3].王向阳.先发国家制度性话语权的塑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中共中央党校.2019

[4].马荣久.中国提升地区制度性话语权的路径探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5].王怀信.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研究[D].扬州大学.2019

[6].韩永辉,李子文.中国高等外语教育的现状、问题与战略转型——兼论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制度性话语权之提升路径[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9

[7].韩雪晴.全球视野下的制度性话语权:内涵、类型与构建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8].刘娟,赵永华.全球治理视角下中国制度性话语权构建的路径选择[J].国际传播.2018

[9].李晓华.“一带一路”背景下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制度性话语权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8

[10].王春晖.构建国际信息通信制度性话语权(之二)[J].中国电信业.2018

标签:;  ;  ;  ;  

性话语权论文-陈伟光,王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