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纤维加筋沥青混凝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纤维加筋沥青混凝土,路用性能,施工工艺
纤维加筋沥青混凝土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张萍[1](2016)在《纤维加筋沥青混凝土国内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此篇文章总结概括了国内近年来关于纤维加筋沥青混凝土的研究和应用进展,研究发现各类纤维加筋沥青混凝土的路用性能。随着对纤维加筋混凝土作用机理的深入分析,使其配比方案得到不断优化,施工工艺日益完善。在此基础上,对几种应用广泛的纤维加筋混凝土研究和应用进行总结和说明,以期对相关工程技术人员有所参考。(本文来源于《居业》期刊2016年03期)
郭森,高春妹,朱佰贺[2](2015)在《玄武岩纤维对沥青混凝土加筋的微观图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采集玄武岩纤维在沥青混凝土中的分布状态,通过扫描电镜分析法,对玄武岩纤维在沥青混凝土基体中的交错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将沥青混凝土中受损的部位连接成一体,有效克服颗粒间的相对滑移,在基体内形成了局部空间网络结构。(本文来源于《现代国企研究》期刊2015年14期)
蒋波,赵纪法[3](2013)在《玄武岩纤维加筋沥青混凝土动态模量主曲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玄武岩纤维加筋沥青混合料的动态特性,采用室内试验方法测试了玄武岩纤维加筋沥青混合料在4、21、41℃叁个温度条件和0.1、1、5、10、25 Hz五个加载频率条件下的动态模量,分析了温度和加载频率对混合料动态特性的影响。依据时-温等效原理、S形方程和WLF模型建立了玄武岩纤维加筋沥青混合料的动态模量主曲线。研究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加筋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随温度升高而显着减小,同时还随加载频率的增大而增加;以参考温度20℃建立的玄武岩纤维加筋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主曲线可很好地拟合试验数据。(本文来源于《浙江建筑》期刊2013年05期)
李泽林[4](2012)在《纤维加筋沥青混凝土应用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纤维加筋沥青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的路面铺筑材料,由于其优良的路用性能,在我国公路建设领域表现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首先概述了纤维加筋沥青混凝土,进而分析了纤维加筋混凝土中纤维的技术指标以及混凝土的配比设计方式,最后提出了纤维加筋沥青混凝土的生产施工注意事项。(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交通科技》期刊2012年02期)
郑朝义,朱冬云[5](2009)在《纤维加筋沥青混凝土路面应用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为了提高沥青路面的工程质量,设计及施工单位采取了一些技术措施,如采用SMA路面技术、SBS改性沥青、橡胶沥青等方法。这些技术措施的应用对提高沥青路面的品质具有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SMA路面虽然效果较好,但对施工工艺(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期刊2009年08期)
平树江,张燕军,申爱琴,刘晓光[6](2009)在《纤维加筋沥青混凝土在桥面铺装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聚丙烯腈纶纤维作为沥青混凝土加筋材料用于桥面铺装层,对纤维加筋沥青混凝土的性能进行室内测试、野外试验和使用情况跟踪调查。结果表明,聚丙烯腈纶纤维可以显着提高铺装层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耐疲劳性能、水稳定性和抗滑性,可有效延长桥面铺装的使用寿命,技术经济合理。(本文来源于《新型建筑材料》期刊2009年02期)
张俊[7](2008)在《纤维沥青混凝土加筋稳定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荷载和交通量不断增大,对沥青路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纤维作为沥青混凝土加筋稳定剂广泛用于沥青混合料中,成为了增强沥青混凝土性能的新手段,但是由于工程人员对纤维沥青混凝土的认识仍然不够准确,对纤维添加剂的选择和使用缺乏指导和规范。本文旨在结合纤维沥青混合料的性能试验,依据线弹性断裂力学理论,为工程中纤维的选择提供了指导和原则。本文通过马歇尔试验、车辙试验、冻融劈裂试验、低温小梁弯曲试验、肯塔堡飞散试验、劈裂疲劳试验等试验方法,分别对不同掺量的聚酯纤维沥青混凝土、不同长度的聚酯纤维沥青混凝土、不同种类的纤维沥青混凝土进行了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低温抗裂性、疲劳等性能做了对比研究;从能量法角度引入了弯曲应变能密度临界值对纤维沥青混凝土的抗裂性能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纤维沥青混凝土的各种性能对比对纤维进行了掺量和长度优化设计。研究发现,室内试验的拌和条件下,综合考虑纤维沥青混凝土的性能,本研究中采用的6mm聚酯纤维的最佳掺量在0.20%~0.25%为宜;在0.25%的掺量下,12mm的聚酯纤维沥青混凝土性能要优于6mm和19mm聚酯纤维;玄武岩纤维和掺量仅为0.045%的福塔纤维都表现出较好的性能;改善拌和条件提高纤维在沥青混凝土中的均匀性是提高纤维沥青混凝土性能的有效途径。二维宏微观结合模型的线弹性断裂力学分析表明,纤维能有效的Ⅰ型应力强度因子,提高沥青混凝土的抗裂能力;在工程中尽量选择表面粗糙、与沥青结合较好的纤维;同时,工程中选择较长的纤维是增强纤维沥青混凝土抗裂能力的有效的手段;改善拌和条件,提高纤维在沥青混凝土中的分布率、均匀性是提高纤维抗裂性能的另外途径。(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期刊2008-03-01)
蔡晓斌,陈爱文[8](2007)在《聚酯纤维加筋沥青混凝土设计与施工》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某条掺聚酯纤维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和施工情况,借助贝雷法选出的级配,既有较好的路用性能,又有较好的施工性能。在混合料的拌和、摊铺和碾压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尝试。(本文来源于《交通科技》期刊2007年03期)
Aysar,NAJD,郑传超,郭进英[9](2005)在《纤维加筋沥青混凝土断裂性能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断裂潜能和临界应力强度因子KIC的概念,研究了在开裂的沥青路面上加铺沥青面层时的抗裂性能,分析了玻璃纤维加筋沥青混凝土(GFRAC)、普通沥青混凝土以及抗滑面层的开裂行为。采用马歇尔试验与3点弯曲试验,选取有预切缝和无切缝两种试件进行试验,利用断裂潜能的概念评估沥青混凝土抑制裂缝产生的能力,并且测定了材料的临界应力强度因子。研究表明,加入玻璃纤维能有效地提高沥青混合料稳定度,改善沥青混凝土的高温抗变形能力。(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3期)
姜舰,潘洪祥,王兵[10](2004)在《纤维加筋沥青混凝土抗裂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纤维是一种抗拉强度很高的弹性材料 ,它的掺入将使沥青混凝土的内部结构更加优化 ,从而使其抗拉、抗裂性能得到改善。该文通过劈裂试验和小梁弯曲试验对不同掺量和不同种类纤维对沥青混合料抗裂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掺加DolanitAS纤维对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有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外公路》期刊2004年05期)
纤维加筋沥青混凝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借助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采集玄武岩纤维在沥青混凝土中的分布状态,通过扫描电镜分析法,对玄武岩纤维在沥青混凝土基体中的交错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将沥青混凝土中受损的部位连接成一体,有效克服颗粒间的相对滑移,在基体内形成了局部空间网络结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纤维加筋沥青混凝土论文参考文献
[1].李雪,张萍.纤维加筋沥青混凝土国内研究现状[J].居业.2016
[2].郭森,高春妹,朱佰贺.玄武岩纤维对沥青混凝土加筋的微观图像分析[J].现代国企研究.2015
[3].蒋波,赵纪法.玄武岩纤维加筋沥青混凝土动态模量主曲线研究[J].浙江建筑.2013
[4].李泽林.纤维加筋沥青混凝土应用技术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2
[5].郑朝义,朱冬云.纤维加筋沥青混凝土路面应用技术[J].河南科技.2009
[6].平树江,张燕军,申爱琴,刘晓光.纤维加筋沥青混凝土在桥面铺装中的应用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09
[7].张俊.纤维沥青混凝土加筋稳定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8
[8].蔡晓斌,陈爱文.聚酯纤维加筋沥青混凝土设计与施工[J].交通科技.2007
[9].Aysar,NAJD,郑传超,郭进英.纤维加筋沥青混凝土断裂性能试验[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10].姜舰,潘洪祥,王兵.纤维加筋沥青混凝土抗裂性能研究[J].中外公路.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