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老年妇女贫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村老年妇女,非收入贫困,AF贫困测量法,影响因素
老年妇女贫困论文文献综述
王宇,陶涛[1](2019)在《“非收入”多维贫困的识别与影响因素探析——基于CLASS数据对农村老年妇女样本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AF贫困测量法,结合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从"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安""老有所乐"四个维度出发,将各维度对应指标均匹配到国家关于老年人或妇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依据,识别出我国农村老年妇女在非收入层面的多维贫困现状——医疗服务不足、卫生条件简陋、互联网生活匮乏是当前我国农村老年妇女面临的叁大生活困境;量化分析收入贫困与文章定义的非收入多维贫困的关系,从个体、家庭、地区层面找出影响农村老年妇女的致贫因素——年龄、学历等个人因素和区域因素明显影响着多维贫困的发生,收入、家庭成员等变量与老年妇女晚年是否陷入非收入多维贫困也存在着必然联系。(本文来源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杨晶晶[2](2018)在《农村老年妇女贫困状况与社会支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老龄社会的发展,我国“老年女性化”和“贫困女性化”现象日益凸显。老年人口是社会的脆弱群体,贫困发生率较高。而由于传统社会分工和社会观念的影响,老年女性相对老年男性更易受到贫困的威胁。并且相对于城镇老年妇女,农村老年妇女长期处于弱势状态,面临贫困的风险更大。农村老年妇女贫困的成因复杂多样,表现形式呈现多元化。社会支持是影响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并成为解决老年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农村老年妇女的贫困和社会支持状况对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和老年贫困问题,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为依据,首先,对农村老年妇女贫困状况的分析发现:(1)农村老年妇女贫困呈现多元化,包括经济贫困、健康贫困、照料贫困和精神贫困等多个方面;(2)农村老年妇女具有农村、女性、老人叁重弱势身份,贫困风险大;(3)各贫困类型间关系紧密,要同时解决农村老年妇女不同类型的贫困。其次,对农村老年妇女社会支持状况的分析发现:(1)正式社会支持方面,农村老年妇女政府支持水平较低、作用有限,而农村社区支持发展滞后、亟需加强;(2)在非正式社会支持方面,农村老年妇女对家庭支持的依赖度过高,而朋友邻里支持产生的人际交往成本可能会加重老年妇女的生活负担。进而对贫困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分析发现,不同社会支持下农村老年妇女贫困发生率存在差异。在社会支持视角下进一步分析农村老年妇女贫困的原因,发现经济贫困、健康贫困、照料贫困和精神贫困的原因既包括个体因素、也包括正式社会支持和非正式社会支持因素。最后,本文认为老龄政策制定应纳入社会性别意识,并且老年妇女贫困治理要精准识别和分类施策,提出要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农村老年妇女的社会支持体系,从而改善老年妇女的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状况,解决农村老年妇女贫困问题。(本文来源于《贵州财经大学》期刊2018-05-01)
吉虹静[3](2016)在《四川省贫困县农村老年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支持网络分为正式与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本文将从正式与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现状与利弊分析,得出一些改善社会支持网络在老年妇女生活中所起作用的建议,以期更好地发挥社会支持的重要作用,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6年35期)
黄晶[4](2015)在《福利制度视阈下上海市老年妇女贫困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老龄化问题是世界长久以来面临的一个挑战,老年人口增多造成的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的问题,社会性别视角下老龄人口女性化是指由于女性人口比例的普遍增多以及在生物学上女性寿命普遍长于男性的事实,世界正面临的老龄人口中妇女比例增大的问题。目前,许多欧洲发达国家都面临着老龄人口女性化的问题,各国积极通过完善福利制度来保障老年妇女的正常生活,其中尤以高福利北欧国家“女性友好的福利政策”最为全面。近年来,老龄女性化问题也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老龄人口问题之一,尤其是随之带来的老年妇女贫困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老年妇女贫困问题在个人层面上对老年妇女自身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社会层面上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的进程。对其原因的分析,应站在生命历程视角上分析造成贫困的原因。随着国内性别平等意识逐渐主流化,传统的“男主内,女主外”的家庭模式受到了挑战,福利政策中存在的性别盲点也逐渐受到了社会和人民的关注,这为构建倾向于女性的福利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础,经济的发展也为构建倾向于女性的福利制度奠定了物质基础。文章以上海市老年妇女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上海市“六普”数据以及其他数据,从老龄人口女性化趋势、老年妇女在业率、主要生活来源、老龄人口健康状况、个案分析五个维度对老年妇女贫困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贫困的影响。在广义福利制度定义基础上分析了上海市政府近年来在福利政策方面的成果以及上海市老年妇女贫困原因,对上海市福利制度的缺失进行了分析。并对世界上福利制度较完善的北欧国家女性福利政策进行阐述和一定的借鉴,最后提出了强化加强社会平等意识、建立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调整产假分配,适当延长父亲育儿假、试点实行日间料理政策和完善妇联运行机制,发挥非政府组织特性的上海市老年妇女疏贫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张爽[5](2013)在《农村老年贫困妇女社会救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实施,以及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凸显的社会问题。并且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突飞猛进,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也随之增多,农村老年妇女成为了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对象之一。有资料指出,贫困的多发人群是老年人,妇女以及文盲人群,由此可见,农村老年妇女是贫困人群中的重灾区。对农村老年贫困妇女的积极救助,保障其基本的生活,对缓解贫困以及维护社会稳定都有极其积极和深刻的现实作用。本文通过对磐石市呼兰镇的实地调研,运用社会学相关的理论知识,采用个别访谈,文献研究,数据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农村老年贫困妇女进行现状,贫困原因及特征的分析,进一步了解这一特定群体目前所享受的社会救助,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农村老年贫困妇女社会救助还存在救助体系不健全,政策的制定和宣传不到位等问题,本文提出了针对农村老年贫困妇女建立长期有效的社会救助机制,有针对性的制定政策和落实方案,并建议政府各部门应加强合作,保障农村老年妇女权益,建立健全农村老年贫困妇女的社会救助体系。(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宁溶[6](2013)在《安徽农村老年妇女的贫困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一直以来备受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口的规模不断壮大,同时由于男女两性平均预期寿命的差异,老年人口逐渐呈现出女性化的特征。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农村老年妇女这一贫困的高风险人群的专项研究较少,现有的文献也只是从状况描述、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等方面对农村老年妇女的贫困问题进行研究,且几乎都是采用传统的收入消费为标准的贫困测量方法。政府的反贫困工作也未将其纳入重点扶贫对象,她们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因而,有必要对农村老年妇女的贫困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拟把农村老年妇女这一贫困的高危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从对象的主观评价出发来研究这一类群体的贫困问题。本文首先利用频数分析法来了解安徽省农村老年妇女的主观贫困水平,然后通过交互列联表和卡方检验分析影响主观贫困的诸多因素与主观贫困状况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解释,最后将在卡方检验中有显着影响的因子作为自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分析各大类自变量(客观经济状况、人口社会学特征、健康状况、家庭因素和社区环境)对主观贫困状况的影响强度和方向,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在378个有效样本中,自认为“不贫困”的占77.2%(其中“充裕”的占38.0%,一般的占“39.2%”),而主观贫困的占22.8%。而从根据个人实际月平均收入来看,低收入占比82%,中等收入占比13.5%,高收入占比4.5%。与主观贫困水平叁类别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主客观经济状况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第二,安徽省老年妇女主观贫困的高危人群特征表现为:80岁以上高龄、丧偶、文化程度低、60岁之前无正式工作(务农)、经济困难子女数量多、生活自理能力差、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等。第叁,在控制客观经济状况和人口社会学特征变量的基础上,通过比较逐步纳入健康状况、家庭因素和社区环境变量后的Nagelkerke R Square值可知,客观经济状况的作用最大,其次是健康状况变量,人口社会学特征和家庭因素的贡献力差别不大,贡献力最小的是社区环境变量。由回归分析结果可知:个人月平均收入、经济收入是否主要来源于养老保险和消费支出是否主要用于健康医疗对老年妇女的主观贫困有显着的影响,但客观经济状况并非是唯一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控制客观经济状况变量基础上,健康状况是老年妇女感受主观贫困的最重要因素;老年妇女出现丧偶的情形会增加主观贫困的可能性,而年龄、文化程度、60岁之前的职业性质对老年妇女主观贫困的影响则不明显;家庭因素中的子女数量、居住方式和最近子女地点对老年妇女自身经济状况的评价影响也不明显;社区环境的优劣,也即老年妇女与周围人的横向比较对自身主观经济感受的影响并不显着。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在文章的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缓解农村老年妇女主观贫困问题的对策建议,同时还指出了本文存在的局限性,并对未来主观贫困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3-05-01)
张爽[7](2013)在《关于农村老年妇女贫困问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资料指出,贫困的多发人群是老年人,妇女以及文盲人群,农村老年妇女成为了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对象之一。本文从农村老年妇女的经济生活水平和卫生医疗状况等方面诠释了其目前的贫困现状,并分析了所产生的一系列危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农村老年贫困妇女社会救助的建议和意见。(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3年02期)
刘新玲[8](2012)在《农村丧偶老年妇女贫困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农村丧偶老年妇女的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农村丧偶老年妇女是农村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由于自身和社会各方面的原因,她们的贫困问题表现在多个层面。解决农村丧偶老年妇女贫困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笔者以山东省高唐县H社区为例,展开了对农村丧偶老年妇女贫困状况的调查,以社会工作的视角进行介入,试图探索出一条解决农村丧偶老年妇女贫困问题的新道路。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现状、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意义和相关概念界定。试图以社会工作为切入视角,在社会工作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农村丧偶老年妇女的贫困问题。本文第二部分主要是对H社区农村丧偶老年妇女贫困状况的基本调查。通过调查可知,农村丧偶老年妇女的贫困主要表现在经济、社会和精神文化叁个层面。由此可知,农村丧偶老年妇女的贫困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我们不能只是把贫困界定在狭义的物质层面,应该多方位的进行综合思考。本文第叁部分主要介绍了社会工作介入农村丧偶老年妇女贫困问题的可能性及其可行性。农村丧偶老年妇女多方面的需求以及这些需求不能及时满足的现状要求社会工作的介入,而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专业价值、专业技巧等专业优势都决定了其介入的可行性。虽然目前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尚不成熟,但是通过以政府为主体的多方的合作与协调,社会工作在农村丧偶老年妇女贫困问题的介入中会发挥出专业优势,实现“助人自助”的本质。本文的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社会工作介入农村丧偶老年妇女贫困问题的具体方法探讨。在我国农村运用社会工作解决农村问题,首先要建立一个社会工作发挥作用的平台,其次社会工作者采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针对农村丧偶老年妇女不同层次的贫困进行相应的介入。本文第五部分是对整篇论文的一个总结,试图通过本文中社会工作的介入对农村丧偶老年妇女贫困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综合而言,本文以农村丧偶老年妇女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工作为研究视角,结合对农村丧偶老年妇女贫困状况的基本调查和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探索一条解决农村丧偶老年妇女贫困问题的社会工作路径。(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2-04-01)
李丽[9](2009)在《中国女性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女性社会福利制度都是一个很新鲜的概念。但追溯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就会发现,早期社会保障制度蓝图中就将性别角色进行了一定假设。制度设计者假定妇女作为妻子在家从事家务,而不是作为劳动者参与市场竞争,同时考虑劳动力市场性别分工,在制定养老金计划时辅以依靠者津贴。如英国在1942年《贝弗里奇报告》中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就作了女性依赖性假设,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也把女性作为妻子或母亲而不是强调独立的个人。在过去几十年里,传统家庭分工模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家庭的稳定性逐渐降低,不段加强的性别平等意识促使越来越多的女性从家庭走向市场,从无酬的家务劳动转向有偿的劳动力市场工作。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工作导向思路限制了那些愿意在家从事家务劳动的女性,她们纷纷走出家庭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但是,劳动力市场在就业覆盖面、收入水平及就业层次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大部分女性在私有部门或者非正式部门从事低收入、低层次工作。而社会保障制度没有考虑女性从事的非正式、低工资等工作特点,比如,连续工作作为一项常规,是养老保险的参保条件。可见,社会保障政策制订过程存在性别盲点,而这种性别盲点导致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时偏袒男性的结果。在全球近年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社会保障私有化以及工作导向的指导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性别盲点。男女性别差异没有被强调,几乎任何一项改革条款都没有从战略上区别对待男性与女性,没有考虑在劳动力市场、家庭劳动分工、人类再生产等社会劳动中男女两性的差异性贡献。在上述背景下,老年妇女贫困问题应运而生,加上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结构女性化等人口变化特征,老年妇女贫困问题逐渐显性化。我国人口老龄化尤其是高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妇女不仅在绝对数量上,而且在相对数量上都是一个巨大的群体,这就给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带来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此同时,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在离婚率上升、生育率下降以及家庭结构变化等背景下步履维艰。本文基于老年妇女贫困这一尚未显性的现象展开分析,通过社会性别的视角前瞻的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审视,预警性的提出利用现有正式和非正式福利资源建立中国女性社会福利制度,以应对可能出现的老年妇女贫困危机。本文在结构上共分为七个部分,由导论和其它六章组成。导论介绍了论文研究的时代背景、现实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以及论文的逻辑思路和创新之处。第一章首先界定女性社会福利制度的概念,随后对女性社会福利理论进行梳理,指出现有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性别盲点,没有考虑家庭分工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差异。第二章在贫困范式的界定基础上,介绍中国老年妇女的贫困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对个体、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第叁章从中国老年妇女收入来源入手,通过生命历程分析范式和社会学视角探索老年妇女贫困的成因。第四章讨论完善中国女性社会福利制度的必要性,结合现阶段中国女性社会福利制度的缺失提出完善中国女性社会福利制度的意义。第五章对国际组织(ILO和World Bank)、北欧诸国(挪威、瑞典和法国)、拉美国家(智利、阿根廷、墨西哥和美国)以及日本等在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和改革中女性保护策略的分析,得出对我国建设女性社会福利制度的启示。第六章探讨在中国如何构建女性社会福利制度,在分析我国构建女性社会福利制度的制约因素后,提出完善中国女性社会福利制度的指导性思路和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以下叁个方面:创新点之一,将社会性别融入社会福利制度的研究视野。本文以老年妇女贫困为起点探索社会福利制度构建中存在的性别盲点,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福利制度研究学者对社会保障改革从制度层面进行分析的传统视角。正如着名社会保障专家、英国巴斯大学社会政策教授伊恩.高夫2005年在世界银行“社会政策新视角”研讨会上发表的题为“欧洲福利国家:阐释及发展中国家可借鉴的教训”的文章中指出的“在模型的所有阶段,性别问题对社会政策出台时的影响没有给予充分重视,鉴于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性别问题均有其重要意义,所以在模型中性别因素是一个重要的遗漏变量。”创新点之二,从非制度的视角定义女性社会福利制度的概念。常见的女性社会福利制度的概念是通过福利制度构成要素进行界定,本文则是利用社会性别分析范式对女性社会福利制度进行界定,即通过比较劳动力市场、家庭分工等领域的性别差异,以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男女产生的不同影响,得到女性社会福利制度的定义是:在考虑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再生产方式的整个过程中男女分工及性别差异,围绕提高女性生活质量的一系列正规和非正规社会福利制度。创新点之叁,通过女性社会福利制度的构建协调各主体的利益冲突。本文以经济社会学利益分析理论分析女性社会福利制度构建中的各种利益:家庭利益、女性利益、男性利益、感情利益、儿童利益以及社会利益等。完善中国女性社会福利制度不仅保护了女性的短期利益,而且有效解决了诸多利益的平衡问题。本文的选题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资料的收集较为困难。其次,论文跨学科研究的特点对研究者知识存量和知识结构的要求很高。第叁,论文具有一定的社会学价值取向,它常常需要表达一些个人的主观价值取向,研究者作为女性,很容易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偏离学术研究者应有的中立地位。限于时间和资源的约束,以及作者知识结构的限制,本文最终提出的中国女性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具体策略有待进一步细化。(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期刊2009-09-01)
张彦丽,王峰[10](2009)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年妇女贫困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导致老年妇女贫困的原因,指出,应通过逐步缩小男女退休年龄差距,建立弹性退休制度,扩大覆盖面,引入遗属保险,调整养老金计发办法以及加强对贫困老年妇女的社会救助等措施来解决老年妇女贫困问题。(本文来源于《山东工商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老年妇女贫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老龄社会的发展,我国“老年女性化”和“贫困女性化”现象日益凸显。老年人口是社会的脆弱群体,贫困发生率较高。而由于传统社会分工和社会观念的影响,老年女性相对老年男性更易受到贫困的威胁。并且相对于城镇老年妇女,农村老年妇女长期处于弱势状态,面临贫困的风险更大。农村老年妇女贫困的成因复杂多样,表现形式呈现多元化。社会支持是影响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并成为解决老年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农村老年妇女的贫困和社会支持状况对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和老年贫困问题,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为依据,首先,对农村老年妇女贫困状况的分析发现:(1)农村老年妇女贫困呈现多元化,包括经济贫困、健康贫困、照料贫困和精神贫困等多个方面;(2)农村老年妇女具有农村、女性、老人叁重弱势身份,贫困风险大;(3)各贫困类型间关系紧密,要同时解决农村老年妇女不同类型的贫困。其次,对农村老年妇女社会支持状况的分析发现:(1)正式社会支持方面,农村老年妇女政府支持水平较低、作用有限,而农村社区支持发展滞后、亟需加强;(2)在非正式社会支持方面,农村老年妇女对家庭支持的依赖度过高,而朋友邻里支持产生的人际交往成本可能会加重老年妇女的生活负担。进而对贫困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分析发现,不同社会支持下农村老年妇女贫困发生率存在差异。在社会支持视角下进一步分析农村老年妇女贫困的原因,发现经济贫困、健康贫困、照料贫困和精神贫困的原因既包括个体因素、也包括正式社会支持和非正式社会支持因素。最后,本文认为老龄政策制定应纳入社会性别意识,并且老年妇女贫困治理要精准识别和分类施策,提出要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农村老年妇女的社会支持体系,从而改善老年妇女的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状况,解决农村老年妇女贫困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老年妇女贫困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宇,陶涛.“非收入”多维贫困的识别与影响因素探析——基于CLASS数据对农村老年妇女样本的考察[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杨晶晶.农村老年妇女贫困状况与社会支持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8
[3].吉虹静.四川省贫困县农村老年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的探讨[J].长江丛刊.2016
[4].黄晶.福利制度视阈下上海市老年妇女贫困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
[5].张爽.农村老年贫困妇女社会救助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
[6].宁溶.安徽农村老年妇女的贫困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大学.2013
[7].张爽.关于农村老年妇女贫困问题的研究[J].现代交际.2013
[8].刘新玲.农村丧偶老年妇女贫困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D].吉林大学.2012
[9].李丽.中国女性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
[10].张彦丽,王峰.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年妇女贫困问题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