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贸易统计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统计体系,文化贸易,统计目录,统计标准
贸易统计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徐晨[1](2015)在《解读《对外文化贸易统计体系(2015)》》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中关于加强对外文化贸易统计工作的要求,商务部、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海关总署近日联合发布了《对外文化贸易统计体系(2015)》。这一重要成果的发布,对迫切需要具有国际可比性统计数据的中国对外文化贸(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期刊2015-08-08)
葛明[2](2015)在《新型国际贸易统计体系下中国对外贸易利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等生产要素在国家间自由流动,规模和比重越来越大,这对传统贸易理论和贸易利益统计都构成了巨大的挑战。首先,传统贸易理论普遍假设“生产要素国家间不流动”,这与现实情况的背离程度越来越高,也限制了其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其次,国际分工的深入细化和中间产品贸易的发达,导致贸易转移、贸易折返、国际产业循环等现象广泛存在,如果此时仍然应用“总值口径”的海关统计额来反映一国的贸易利益,则一方面会因为贸易折返问题导致单边贸易规模虚大,另一方面会因为贸易转移问题导致双边贸易失衡度失真,即出现贸易额与贸易利益的错配问题。再者,外商资本的属权性质也使得对外贸易的国别利益更加难以辨析。上述问题在中国表现的更为突出,因为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加工贸易比重较高,中间产品贸易发达,又是FDI流入大国和遭受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之一。因而,通过构建新型国际贸易统计体系,识别外商投资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关系,基于“增加值”口径剔除国外中间要素的利得,将有助于更为准确、客观的理解中国对外贸易利益规模及其价值构成,在此基础上,探讨贸易规模增长的驱动因素与影响制造业出口增加值率提升的因素,为中国对外贸易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六部分共8章。第一部分(包含第1、2、3章):阐释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揭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间产品贸易盛行、资本要素全球配置等特点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巨大挑战,探讨当代贸易利益的来源、分配主体和衡量指标,介绍中国对外贸易出现的新现象、新特征及贸易利益识别可能出现的问题。第二部分(第4章):基于属权原则统计中国对外贸易利益。同时考虑FDI和OFDI对一国单边和双边贸易统计的影响,充分考虑股份制企业所有权结构以及数据可获得性,通过构建属权统计视角下的两国单边贸易统计模型和叁国双边贸易统计模型,分别测度1998-2011年中国对世界以及中美两国的贸易进、出口规模和净额,主要结论表明: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替代效应十分显着,是中国巨额贸易顺差的重要推手,贡献了近一半的中美贸易顺差额,中国“被顺差”现象十分严重。第叁部分(第5章):基于贸易增加值视角探讨中国对外贸易利益。在世界投入产出框架下,通过构建贸易增加值单边和双边统计模型,从总量、产业、国别叁个层面解构进、出口额的价值构成,实证分析中间产品贸易对中国贸易规模以及中美贸易失衡的真实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出口总额的近1/4是由国外要素贡献的,集中于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国内增加值率远高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而进口价值几乎全部来自国外,在此口径下的中国对外贸易失衡结构发生重大调整。中美贸易的价值构成与此相似,只是多数服务业部门处于逆差状态。第四部分(第6章):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测度中国对外贸易利益。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包括生产法和消费法两个视角,生产法是针对一国进、出口总规模的价值链分解,局限于单边增加值贸易测度。而消费法则是基于一国全部最终消费品价值来源的视角来审视进、出口贸易状况,在双边增加值贸易核算方面优势明显,借鉴Robert Stehrer(2012)的方法,本部分将在世界投入产出框架下构建一国的单边和双边增加值贸易统计模型,测度结果表明:1995-2011年,增加值进、出口均值分别下降了29.8%和23.8%,但单边贸易差额不变;而双边贸易失衡幅度变动很大,中美贸易顺差额年均减少17%。第五部分(第7章):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首先,基于SDA方法将影响增加值贸易额变动的因素分解为初始投入强度效应、本国技术效应、前向产业关联效应、后向产业关联效应、它国技术效应、它国技术交叉效应、商品贸易结构效应、产品来源地国别效应、规模效应等9个方面,并对每个因素作具体分析,结果表明:世界经济增长是“中国制造”被接受的有力保证,中国需求规模提高是增加值进口增长最重要的推进剂,中国与世界经济“同呼吸、共命运”。其次,选择中国制造业各部门出口国内增加值率作为因变量,选择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国际分工地位指数、出口技术复杂度、外商直接投资、市场化水平、人均工资水平、人均资本存量、税负水平、规模经济水平等作为解释变量,并加入了是否加入WTO、美国金融危机是否发生等虚拟变量,应用混合回归、固定效应、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来实证分析各变量的影响方向、程度及其显着性,结果表明,国际分工地位的攀升有助于获取更多外贸利益,产业税负水平、出口技术复杂度等也与出口国内增加值率显着正相关。第六部分(第8章):结论、建议与展望。本章将对全文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结合结论提出一些建议,具体包括:重视新型国际贸易统计体系的构建,促进OFDI的大力发展,加快优质要素的培育和引进,改善要素禀赋结构,促进贸易结构转型,提升各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地位,妥善应对贸易争端等。最后提出本文的局限,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5-05-01)
张丽珉[3](2014)在《建立新型贸易统计体系势在必行》一文中研究指出贸易统计不论是在计划经济时代还是改革开放以来,都是我国统计系统的几大重要的专业统计之一,主要反映消费品市场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领域的发展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反映商品流通和消费的变化规律,对于揭示社会再生产状况、准确反映经济运行态势、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宏观调控、市场管理(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统计》期刊2014年01期)
王岚[4](2013)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新型国际贸易统计体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使国际分工的层次从产品细化到产品的生产环节。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以属地原则为统计标准,以商品总值为统计口径的传统贸易统计已经无法反映国际贸易以及贸易利益分配的真实情况。以"所有权"贸易统计体系和"附加值"贸易统计体系为代表的新型贸易统计方法应运而生,两种方法从统计对象和统计口径角度对传统贸易体系进行了调整。中国作为利用外资大国和加工出口大国,传统贸易统计严重高估了中国贸易差额,导致贸易差额和贸易利益的严重分化。运用两种新型贸易统计调整中国贸易统计数据,将还原中国真实贸易利益,修正贸易差额与贸易利益的背离,优化贸易环境,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国际经贸探索》期刊2013年11期)
纪慰华[5](2013)在《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统计指标体系架构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作为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核心功能区,也是国内唯一按功能区,而非行政管辖范围进行统计的区域。区域原来的以工业经济为基础的统计指标体系已无法全面真实反映区域的产业特色和动态趋势。本文打破了传统按行政区范围的统计制度和方法,紧扣陆家嘴"金融"、"贸易"两个核心功能,初步探索构建了一套新的统计指标体系。(本文来源于《统计科学与实践》期刊2013年08期)
盛斌,魏方[6](2013)在《贸易增加值统计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概念解读"贸易增加值统计体系"是指用国际贸易中各国国内增加值取代进出口贸易总价值作为国际贸易统计的新标准,从而更准确地描绘全球贸易格局。研究进程世界贸易组织(WTO)是贸易增加值统计体系的倡导者和推动者,经合组织(OECD)、联合国贸发会议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也都(本文来源于《中国海关》期刊2013年07期)
李青姣[7](2013)在《国际生产分割背景下中美贸易的重新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中美已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是中国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六大进口来源地,然而中美贸易顺差并非由数据显示的那么多,在国际生产分割背景下传统的贸易统计体系已无法对当今国际贸易的真实情况进行准确而全面的反映,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本文通过对传统与新型贸易统计体系的对比分析,重新审视了国际生产分割背景下中美贸易差额。首先阐述了传统贸易统计体系下中美贸易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传统贸易统计体系忽略了公司贸易以及加工贸易等的影响,已经不能真实反映一国的国际贸易利益。进一步通过构建所有权贸易统计框架,将美国跨国公司子公司在中国的销售、中间产品贸易等考虑在内,基于2001-2008年数据对中美贸易进行了重新审视,得出结论:传统贸易统计体系高估了中美贸易中的中国贸易利益,经过所有权的调整以后,中美贸易差额相差甚小。然后通过构建附加值贸易统计理论模型——两国模型、叁国模型以及多国模型,将全球价值链的全部过程考虑在内,并基于两国模型通过KPWW法将一国总出口分解为出口的国内价值增值、出口的国外价值增值以及从国外反出口至国内的价值增值部分,以I phone为例简要分析了基于价值增值角度的中美贸易差额,进一步基于OECD数据库2005、2008、2009叁年的统计数据全面分析了附加值贸易统计原则下的中美贸易差额。同时将传统贸易统计方法下的中美贸易数据与价值增值视角的贸易统计体系下的中美贸易数据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按照传统贸易统计体系,我国对美国出口的贸易数据规模大,但是按照价值增值统计法,中国获得的真实利润却与前者相差甚远。最后,总结结论并提出新型的贸易统计体系对我国的启示: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国际分工地位;理性认识中国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国内附加值的技术含量;尽快完善我国的对外贸易数据采集制度以及经济指标体系;重新审视中国的外资政策。(本文来源于《天津财经大学》期刊2013-05-01)
刘黎明,李静,刘伟[8](2012)在《基于“BOP统计+FATS统计”二元架构的我国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适应当今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世界各国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加强对服务贸易统计的研究和跟踪,编制一套既要以MSITS为指导,又要立足于我国国情的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文章在分析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构建"BOP统计+FATS统计"二元架构的我国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的总体思路。在构建我国FATS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的具体方法结合我国的相对完整的BOP统计体系,提出具体的构建我国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经济师》期刊2012年07期)
刘文霞[9](2012)在《进一步完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研究——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完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做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工作,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咨询、监督、预警和指导,是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所必须解决的一项基础性课题。由于服务贸易统计体系涉及部门较多,情况分散复杂,在推动和发展服务贸易的过程中尚未形成一个整体协调的有效工作体制,建立并完善宁波市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的步伐比较缓慢。文章认为,完善宁波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必须改善国际收支申报的细节工作,优化服务贸易申报过程;改进统计方法——大力提倡抽样调查法收集统计数据;确立有效的服务贸易统计主体;加快宁波服务贸易统计的制度化、信息化和科学化建设。(本文来源于《改革与战略》期刊2012年04期)
张卫[10](2012)在《构建区域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随着服务业发展的日新月异,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国际服务贸易作为最具有活力的经济增长源,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的建设远落后于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往已有的统计资料大部分是在国际收支(本文来源于《中国信息报》期刊2012-04-20)
贸易统计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等生产要素在国家间自由流动,规模和比重越来越大,这对传统贸易理论和贸易利益统计都构成了巨大的挑战。首先,传统贸易理论普遍假设“生产要素国家间不流动”,这与现实情况的背离程度越来越高,也限制了其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其次,国际分工的深入细化和中间产品贸易的发达,导致贸易转移、贸易折返、国际产业循环等现象广泛存在,如果此时仍然应用“总值口径”的海关统计额来反映一国的贸易利益,则一方面会因为贸易折返问题导致单边贸易规模虚大,另一方面会因为贸易转移问题导致双边贸易失衡度失真,即出现贸易额与贸易利益的错配问题。再者,外商资本的属权性质也使得对外贸易的国别利益更加难以辨析。上述问题在中国表现的更为突出,因为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加工贸易比重较高,中间产品贸易发达,又是FDI流入大国和遭受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之一。因而,通过构建新型国际贸易统计体系,识别外商投资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关系,基于“增加值”口径剔除国外中间要素的利得,将有助于更为准确、客观的理解中国对外贸易利益规模及其价值构成,在此基础上,探讨贸易规模增长的驱动因素与影响制造业出口增加值率提升的因素,为中国对外贸易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六部分共8章。第一部分(包含第1、2、3章):阐释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揭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间产品贸易盛行、资本要素全球配置等特点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巨大挑战,探讨当代贸易利益的来源、分配主体和衡量指标,介绍中国对外贸易出现的新现象、新特征及贸易利益识别可能出现的问题。第二部分(第4章):基于属权原则统计中国对外贸易利益。同时考虑FDI和OFDI对一国单边和双边贸易统计的影响,充分考虑股份制企业所有权结构以及数据可获得性,通过构建属权统计视角下的两国单边贸易统计模型和叁国双边贸易统计模型,分别测度1998-2011年中国对世界以及中美两国的贸易进、出口规模和净额,主要结论表明: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替代效应十分显着,是中国巨额贸易顺差的重要推手,贡献了近一半的中美贸易顺差额,中国“被顺差”现象十分严重。第叁部分(第5章):基于贸易增加值视角探讨中国对外贸易利益。在世界投入产出框架下,通过构建贸易增加值单边和双边统计模型,从总量、产业、国别叁个层面解构进、出口额的价值构成,实证分析中间产品贸易对中国贸易规模以及中美贸易失衡的真实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出口总额的近1/4是由国外要素贡献的,集中于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国内增加值率远高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而进口价值几乎全部来自国外,在此口径下的中国对外贸易失衡结构发生重大调整。中美贸易的价值构成与此相似,只是多数服务业部门处于逆差状态。第四部分(第6章):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测度中国对外贸易利益。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包括生产法和消费法两个视角,生产法是针对一国进、出口总规模的价值链分解,局限于单边增加值贸易测度。而消费法则是基于一国全部最终消费品价值来源的视角来审视进、出口贸易状况,在双边增加值贸易核算方面优势明显,借鉴Robert Stehrer(2012)的方法,本部分将在世界投入产出框架下构建一国的单边和双边增加值贸易统计模型,测度结果表明:1995-2011年,增加值进、出口均值分别下降了29.8%和23.8%,但单边贸易差额不变;而双边贸易失衡幅度变动很大,中美贸易顺差额年均减少17%。第五部分(第7章):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首先,基于SDA方法将影响增加值贸易额变动的因素分解为初始投入强度效应、本国技术效应、前向产业关联效应、后向产业关联效应、它国技术效应、它国技术交叉效应、商品贸易结构效应、产品来源地国别效应、规模效应等9个方面,并对每个因素作具体分析,结果表明:世界经济增长是“中国制造”被接受的有力保证,中国需求规模提高是增加值进口增长最重要的推进剂,中国与世界经济“同呼吸、共命运”。其次,选择中国制造业各部门出口国内增加值率作为因变量,选择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国际分工地位指数、出口技术复杂度、外商直接投资、市场化水平、人均工资水平、人均资本存量、税负水平、规模经济水平等作为解释变量,并加入了是否加入WTO、美国金融危机是否发生等虚拟变量,应用混合回归、固定效应、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来实证分析各变量的影响方向、程度及其显着性,结果表明,国际分工地位的攀升有助于获取更多外贸利益,产业税负水平、出口技术复杂度等也与出口国内增加值率显着正相关。第六部分(第8章):结论、建议与展望。本章将对全文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结合结论提出一些建议,具体包括:重视新型国际贸易统计体系的构建,促进OFDI的大力发展,加快优质要素的培育和引进,改善要素禀赋结构,促进贸易结构转型,提升各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地位,妥善应对贸易争端等。最后提出本文的局限,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贸易统计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徐晨.解读《对外文化贸易统计体系(2015)》[N].中国文化报.2015
[2].葛明.新型国际贸易统计体系下中国对外贸易利益研究[D].武汉大学.2015
[3].张丽珉.建立新型贸易统计体系势在必行[J].内蒙古统计.2014
[4].王岚.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新型国际贸易统计体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经贸探索.2013
[5].纪慰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统计指标体系架构初探[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3
[6].盛斌,魏方.贸易增加值统计体系[J].中国海关.2013
[7].李青姣.国际生产分割背景下中美贸易的重新审视[D].天津财经大学.2013
[8].刘黎明,李静,刘伟.基于“BOP统计+FATS统计”二元架构的我国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研究[J].经济师.2012
[9].刘文霞.进一步完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研究——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2
[10].张卫.构建区域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研究[N].中国信息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