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高原病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赵万花,王平义,顾霞,林语诗,李一梅,李文华[1](2021)在《高原低氧相关疾病的防治新靶点:HIF-1α》文中指出目的:对HIF-1α的功能和在高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期为高原病的研究和治疗开拓新思路。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自建库至2021-04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关键词为"低氧诱导因子,高原、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英文关键词为"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gh altitude,high altitude polycythemia,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最终纳入48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HIF-1α在人体中普遍存在,对氧具有敏感性,对低氧相关疾病发挥作用。结论:HIF-1α通过调控多种因子(活性氧、促血管生成因子等)的表达实现对高原疾病的干预。
唐冬来,杨颖,李平,田军太,叶鸿飞,郭晶[2](2021)在《基于病源信息熵的电网施工人员高原病监测评估平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急性高原病筛查的不准确性给高海拔地区电网施工人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人体生命特征监测技术是预防人员发生高原病的有效技术手段。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病源信息熵的电网作业高原病监测评估平台,首先,通过血压、血氧等传感器采集人员的生命特征数据;其次,利用物联网技术将采集数据回传至平台;基于病源信息熵建立高原病分析模型,生成人员评估报告及处置意见。最后,平台应用结果验证了本平台的预防效果远高于事前体检方法。
杨丽华,张寒,刘丽军,刘晓丽,董鸿智,张恒勋,孟巧绒,梁田,康龙丽,马利锋[3](2021)在《西藏民族大学新生血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西藏民族大学入学新生的血尿酸(SUA)水平和高尿酸血症(HUA)的影响因素。方法于2018-09对西藏民族大学2018级1 996名16~24岁汉、藏族新生进行体格检查及SUA等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2018年入学新生中,汉族学生HUA检出率为20.34%,藏族学生为16.76%,汉族HUA检出率高于藏族(P<0.05);汉、藏族SUA水平及两民族女性SU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汉族男性SUA水平(393.09±81.94)μmol/L高于藏族男性的(380.88±71.31)μmol/L(P<0.05)。HUA组中汉族学生超重肥胖、HBP检出率高于藏族,藏族学生高血红蛋白检出率高于汉族(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汉族学生HUA发生的危险因素有男性(OR=2.036,95%CI:1.420~2.918)、超重肥胖(OR=2.784,95%CI:1.840~4.212)、高血脂(OR=2.721,95%CI:1.552~4.770)、肝功能异常(OR=1.924,95%CI:1.075~3.441)及高血压(OR=2.184,95%CI:1.115~4.277),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藏族学生HUA发生的危险因素有男性(OR=3.168,95%CI:2.225~4.510)、超重肥胖(OR=2.846,95%CI:1.739~4.656)、高血脂(OR=2.240,95%CI:1.157~4.339)、肝功能异常(OR=1.887,95%CI:1.125~3.165)、肾功能异常(OR=3.201,95%CI:1.162~8.822)及高血红蛋白(OR=2.814,95%CI:1.428~5.544),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汉族学生HUA检出率明显高于藏族学生,HUA与性别、BMI、血压、血脂、血糖、血红蛋白及肝、肾功能异常密切相关,汉、藏族分别有其突出的危险因素。
王清华[4](2020)在《中国藏医药文化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藏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藏医药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与汉地医学在“理法方药”上有着密切的交流、汲取了汉地医学的精华,并且深受儒释道文化的影响,携带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另外,藏医药文化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与印度、尼泊尔的传统医学文化亦有交流,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互惠性。近年来,古老的藏医药文化广受关注,从2018年11月28日“藏医药浴法”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到2019年末藏医药积极介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承载着中国智慧的“藏医药方案”是藏医药文化传播的最好名片,探讨藏医药文化传播的研究适逢其时。本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梳理古代藏医药文化的交流情况,找到藏医药文化与中华文化共同的文化密码,有益于增进中华民族大团结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第二,通过分析当代藏医药文化的传播情况,探讨存在的困难和挑战,勾勒藏医药文化传播的现实图景。第三,结合新冠肺炎疫情中藏医药文化的传播情况,为藏医药文化“走出去”营造文化“软环境”。第四,探究藏医药文化传播的优化方案。通过藏医药文化的传播现状及现实案例做出梳理归纳并提出传播构想。这对增强中国传统医学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传播力有积极的意义,对于传播中华文化亦有重大意义。本研究由六部分构成,包括绪论、正文四个章节、结语。绪论中论述了选题背景、关键概念、研究综述、研究思路、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一章是古代藏医药文化传播,阐述了藏医药文化与汉医药、儒释道、尼泊尔印度等文化的交流互鉴;第二章是当代藏医药文化传播,通过藏文化圈和非藏文化圈不同的传播情况,总结传播中的困难和挑战;第三章是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藏医药防疫文化的传播,梳理了藏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表现;第四章是藏医药文化传播的路径构建,以“知信行”为研究范式探讨藏医药文化如何在藏文化圈和非藏文化圈中进行传播。最后,结语部分包括文章内容,研究观点及研究不足。
樊奥[5](2020)在《针刺疗法用于调节急进高原人群血氧饱和度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分析针刺疗法对急进高原人群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以证实针刺疗法对急进高原人群适应性的改善作用。方法:将筛选合格的受试者随机的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仅要求自我适应,治疗组给予特定穴位针刺,两组人员均要求充分休息和自律。试验共进行三次,分别位于西藏林芝地区(平均海拔3100米),西藏日喀则(平均海拔3850米)、西藏阿里噶尔县(平均海拔4350米)。分别观察和记录各地区治疗后1-5日受试者的身体状况、不良反应、动脉血氧饱和度,观察不同海拔,不同性别人群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客观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指数、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针刺疗法后,治疗组在林芝、日喀则、噶尔县三个地区连续5日血氧饱和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各地区第3、5日的血氧饱和度均较第1天有显着性变化,且随着海拔升高,其血氧饱和度变化呈下降趋势,日喀则地区和阿里噶尔县与林芝地区相比,血氧饱和度变化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各区域男性血氧饱和度变化与女性比较有显着性差异,男性升高幅度较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氧饱和度数据的变化与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均有关。各海拔高度治疗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血肿,其中林芝地区3例,日喀则地区3例,阿里噶尔县2例。结论:对于急进高原人群,针刺疗法对其血氧饱和度的提升作用明显,对调节急进高原人群适应性有益。
王英凯,高文文,申军现,林杰[6](2017)在《高原军队医院为部队服务几点做法》文中提出我院地处西藏,自然条件艰苦,医院深刻领会习主席关于"中国梦、强军梦"的精神内涵,始终牢记姓军为兵的服务宗旨,着眼有效履行使命任务,时刻把为部队服务工作放在首位,确立了医院"姓军为战保战场"的首要任务、"戍边惠民保稳定"的政治任务和"强院治病保健康"的中心任务,立足自身条件,扎实做好"战保医教研"5项基本工作,为维护西藏"社会稳定、边防稳定、部队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1牢牢抓住为部队服务重点环节
刁元彬[7](2016)在《浅析高原性心脏病患者的治疗措施》文中认为高原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高原病,通常见于初入高原者以及土着高原居民者身上,其所表现出的症状基本是大同小异,但是会因个体身体机能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本文从高原性心脏病的诱发因素为切入点,简要地论述了高原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并结合高原性心脏病的症状特症进行了诊断分析;最后从四个角度提出了高原性心脏病的治疗措施。
高亮,陈欢军,曹治宏,阳盛洪[8](2016)在《我院建立高原病样本资源库的实践与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原病是危害高原军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其易感者遗传物质的筛选已成为高原医学研究的热点[1]。但长期以来国内外未建立统一标准的病例资料和科研型标本库,影响了研究工作的深入。我院高原病样本资源库始建于2009年,其职责是采集、保存和利用常见高原病及海拔5000 m以上人群体液标本,对其进行科学存储和信息化管理,并收集相匹配的临床、病理、治疗、随访等医学资料。目的是
颜武[9](2015)在《高原使命课题训练卫生防疫保障的特点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高原训练卫生防疫保障的特点及其对策,保障官兵的身心健康和部队战斗力。方法通过对驻训地域环境的调查及借鉴往年和友邻部队高原卫生防疫实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总结出高原卫生防疫保障的主要特点及对策与措施:(1)周密部署、精心准备是做好卫生防疫保障的前提;(2)加强管理、落实制度是做好卫生防疫保障的基础;(3)紧贴任务、搞好教育是做好卫生防疫保障的重点;(4)强化责任、抓好预防是做好卫生防疫保障的关键。结论该部在整个高原驻训期间,官兵发病率明显低于友邻部队。高原驻训卫生防疫保障要着眼于主要特点、科学制订和落实相应对策与措施。
祁生贵,吴天一[10](2015)在《慢性高原病诊断标准及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慢性高原病(CMS)是常见高原病,人群患病率为2.8%,我国高原地区约有25万30万人患有此病,因此是一个严重影响高原久居居民健康的公共疾患,表现形式为过度的红细胞增多和显着的肺动脉高压。但是,自1997年来国际上对诊断标准一直争议不休,而我国学者对此作出了贡献,建立了"SMS青海标准",本文对这一标准的建立加以系统报道。方法:从1997年国际高山医学协会建立专家组经7年至2004年达成专家共识的艰苦商讨过程作一回顾与述评。结果:2004年8月在西宁召开的世界第六届高原医学与生理学会议曁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高原医学大会上,CMS是本次会议的重中之重,CMS诊断标准又是关键中的关键。国际专家工作组在以往6年(1997年—2003年)工作的基础上,本次又先后召开了四次会议,通过艰巨的协商讨论,终于达成了国际CMS量化诊断标准,在众多的国际提案中,应用了以我国为主要意见的记分系统,并将此定名为"青海慢性高山病记分系统"(Qinghai CMS Score),并于2005年6月由国际高山医学协会(ISMM)正式发布,中华医学会高原医学分会于2007年3月颁布在我国统一实施。结论:建立国际"CMS青海标准"在高原医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围绕CMS的诊断、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及有关防治,本文重点概述了我国在此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
二、常见高原病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常见高原病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高原低氧相关疾病的防治新靶点:HIF-1α(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及筛选标准: |
1.2 质量评估及数据的提取: |
2 结果 |
2.1 HIF-1α在慢性高原病中的作用: |
2.2 HIF-1α在急性高原病中的作用: |
2.2.1 HIF-1α在HAPE中的作用: |
2.2.2 HIF-1α在HACE中的作用: |
3 讨论 |
(2)基于病源信息熵的电网施工人员高原病监测评估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电网施工人员高原病特征分析 |
2 高原病监测评估平台流程 |
3 施工人员生命特征数据采集传输模型 |
3.1 可穿戴生命特征数据采集 |
3.2 多人无线组网及汇聚传输 |
4 高原病的病源信息熵建模 |
4.1 病源影响因子独立信息熵建模 |
4.1.1 高原病发病原因溯源建模 |
4.1.2 呼吸系统建模 |
4.1.3 心血管系统建模 |
4.1.4 消化系统建模 |
4.1.5 泌尿系统建模 |
4.2 高原病联合信息熵建模 |
5 电网施工人员评估及处置 |
6 平台应用分析 |
7 结语 |
(3)西藏民族大学新生血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体格及实验室检查 |
1.2.2 指标判断标准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入学新生的基本资料 |
2.2 汉、藏族学生HUA等检出率比较 |
2.3 汉、藏族学生不同性别检出率比较 |
2.4 HUA组、非HUA组中异常检出率比较 |
2.5 汉、藏族学生HUA影响因素分析 |
3 讨论 |
(4)中国藏医药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实践意义 |
2.理论意义 |
二、关键概念 |
(一)健康传播 |
(二)藏文化圈与非藏文化圈 |
(三)藏医药文化 |
(四)藏医药文化传播 |
(五)藏医药文化传播的历史分期 |
1.口语传播时期 |
2.文字传播时期 |
3.电子传播时期 |
4.网络传播时期 |
三、研究综述 |
(一)“健康传播”研究综述 |
(二)“藏医药文化”研究综述 |
(三)“藏医药文化传播”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古代藏医药文化传播 |
第一节 藏医药文化与汉医药文化间交流互鉴 |
一、藏医药与汉医药的药材交流 |
二、藏医药与汉医药的理论交流 |
第二节 藏医药文化与儒释道的观念互鉴 |
一、藏医药文化与儒家的互联互通 |
二、藏医药文化与佛教的交流互鉴 |
三、藏医药文化与道家的文化勾连 |
第三节 藏医药文化与尼泊尔、印度医学文化的交流 |
一、藏医药文化与尼泊尔医学文化的交流 |
二、藏医药文化与印度医学文化的交融 |
第二章 :当代藏医药文化传播 |
第一节 藏文化圈:当代藏医药文化传播概况 |
一、大众传播概述:西藏媒体的藏医药文化传播现状 |
二、主流媒体传播:——以“中国西藏网”为例 |
三、文化传播困境:藏医药文化在藏文化圈的传播困境 |
(一)“知”:外来医学文化对藏医药文化的冲击 |
(二)“信”:藏医药文化与宗教信仰的平衡 |
(三)“行”:藏医药产业创新不足发展滞后 |
第二节 非藏文化圈:当代藏医药文化传播概况 |
一、国内传播概述:非藏文化圈的国内传播概况 |
二、国际传播概况:非藏文化圈的国外传播概况 |
三、文化传播挑战:藏医药文化在非藏文化圈的传播挑战 |
(一)“知”: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与跨文化传播共存 |
(二)“信”:刻板印象的“阻力”与文化适应的“拉力”同在 |
(三)“行”:藏医药品牌的缺失与医学文化观的冲突 |
第三章 藏医药防疫文化的传播——以新冠肺炎疫情下藏医药防疫文化传播为例 |
第一节 :藏文化圈:藏医药防疫文化的传播 |
一、“知”:采用“藏汉双语”增强“参与式传播” |
(一)汉藏双语传播契合受众习惯 |
(二)创新内容形式增强受众参与感 |
二、“信”:把握“传播时机”注重“信源权威” |
(一)注重传播时效把握传播时机 |
(二)官方信源发布藏药防疫方案 |
三、“行”:致力“药品研发”分发“防疫藏药” |
(一)审批生产防疫藏药 |
(二)向一线捐赠防疫藏药 |
第二节 :非藏文化圈:藏医药防疫文化的传播 |
一、“知”:聚焦“疫情主题”注重“文化解读” |
(一)聚焦藏药实效解读藏医方案 |
(二)增进医学交流寻找文化共通 |
二、“信”:培养“意见领袖”开展“藏药防疫” |
(一)藏医专家权威解读 |
(二)联动报道设置议程 |
三、“行”:研发“防疫藏药”推广“藏药方案” |
(一)推进防疫藏药海外出口 |
(二)推广藏医药防疫方案 |
第四章 :藏医药文化传播的路径构建 |
第一节 藏文化圈:创新藏医药文化的传播路径 |
一、“知”:培养“专家型记者”注重“文化传承” |
(一)培养藏医药专家型记者 |
(二)加强藏医药教育中的文化传承 |
二、“信”:增进“医患沟通”构建“传播场域” |
(一)增进医患间文化交流 |
(二)构建文化传播场域 |
三、“行”:依托“文化载体”传递“医学观念” |
(一)以特色产业为载体传播文化 |
(二)以藏医药产品推广医学观念 |
第二节 非藏文化圈:跨文化传播视角下藏医药文化的传播路径 |
一、“知”:转变“单向宣传”兼顾双向“平等对话” |
(一)坚持对话原则,推动传者本位向传受互动的过渡 |
(二)注重精准传播,大众传播与分众化传播双管齐下 |
(三)转换传播语态,宏大叙事和平民化视角兼备 |
二、“信”:汇聚“信息流”构建“关系网” |
(一)构建多元传播主体:促进专家与记者的协同合作 |
(二)培养本土意见领袖:寻找文化共鸣重构关系节点 |
(三)由线上引流到线下:通过影视合作促进交流互访 |
三、“行”:依托“藏医药产品”传递“文化观念” |
(一)依托本土优势产业,延伸藏医药文化的产业链 |
(二)挖掘藏药预防潜力,推广未病先防的养生理念 |
(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以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传承 |
(四)塑造优质品牌形象,以藏药疗效传递医学观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后记 |
(5)针刺疗法用于调节急进高原人群血氧饱和度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受试者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1.6 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内容 |
2.2 随机分组 |
2.3 对照设计 |
2.4 盲法设计 |
2.5 主要设备及用具 |
2.6 治疗方案 |
2.7 观测指标 |
2.8 质控指标 |
2.9 不良事件评价 |
2.10 安全性分级 |
2.11 伦理学审批 |
2.12 技术路线图 |
2.13 统计分析 |
结果 |
1.1 受试者入组情况 |
1.2 基线分析 |
1.3 治疗结果及数据分析 |
1.4 治疗组不同海拔地区不良事件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中医中药在高原反应的防治应用进展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高原军队医院为部队服务几点做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牢牢抓住为部队服务重点环节 |
1.1 服务环节 |
1.2 重点环节 |
1.3 敏感环节 |
1.4 监督环节 |
2 扩大为部队服务覆盖范围 |
3 服务形式多样化 |
4 放宽转诊收治指征 |
(7)浅析高原性心脏病患者的治疗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高原性心脏病的诱发因素与发病机制 |
2高原性心脏病的症状特症与诊断 |
3高原性心脏病的治疗措施 |
(8)我院建立高原病样本资源库的实践与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难点 |
1.1 高原环境恶劣,现场采集难度大: |
1.2 标本来源受限,规模化拓展难: |
1.3 边疆条件受限,后续利用效率不高: |
1.4 样本信息分散,整合难度大: |
2 对策措施 |
2.1 依靠任务牵引,做到“三个结合”: |
2.2 突出高海拔,搭建共享合作平台: |
2.3 建立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 |
2.4 信息化建设: |
(9)高原使命课题训练卫生防疫保障的特点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卫生防疫保障的特点 |
2卫生防疫保障的对策 |
四、常见高原病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原低氧相关疾病的防治新靶点:HIF-1α[J]. 赵万花,王平义,顾霞,林语诗,李一梅,李文华.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21(07)
- [2]基于病源信息熵的电网施工人员高原病监测评估平台研究[J]. 唐冬来,杨颖,李平,田军太,叶鸿飞,郭晶.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2021(03)
- [3]西藏民族大学新生血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相关因素分析[J]. 杨丽华,张寒,刘丽军,刘晓丽,董鸿智,张恒勋,孟巧绒,梁田,康龙丽,马利锋.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21(01)
- [4]中国藏医药文化传播研究[D]. 王清华. 西藏民族大学, 2020(08)
- [5]针刺疗法用于调节急进高原人群血氧饱和度的应用研究[D]. 樊奥. 西南医科大学, 2020(02)
- [6]高原军队医院为部队服务几点做法[J]. 王英凯,高文文,申军现,林杰. 西南国防医药, 2017(05)
- [7]浅析高原性心脏病患者的治疗措施[J]. 刁元彬.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78)
- [8]我院建立高原病样本资源库的实践与体会[J]. 高亮,陈欢军,曹治宏,阳盛洪.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6(02)
- [9]高原使命课题训练卫生防疫保障的特点及对策[J]. 颜武.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5(06)
- [10]慢性高原病诊断标准及相关研究[J]. 祁生贵,吴天一. 高原医学杂志,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