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光叶巴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戟科,光叶巴豆,海松烷型二萜,黄曲霉
光叶巴豆论文文献综述
韩正枝[1](2017)在《光叶巴豆和黄曲霉的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戟科(Euphorbiaceae)巴豆属(Croton L.)植物,多为乔木或灌木,稀有草本植物。全世界有800余种,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有21种,主要产于台湾、福建(厦门)、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各省。巴豆属多种植物的枝、叶、皮、根均可入药,其味辛、性热、大毒,用于治疗阻滞肠胃、寒邪食积、卒然腹满胀痛、大便不通、气急口噤等。国内外学者对巴豆属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表明该属植物富含结构多样的二萜类化合物,二萜类化合物也是巴豆属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抗HIV、抗病原微生物、抗氧化、抗炎镇痛以及降糖等作用。光叶巴豆(Crotolaevigatus)为大戟科巴豆属植物,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报道的很少。曲霉属(Aspergillus)真菌是自然界中分布较普遍的腐生菌之一,曲霉可以产生大量的孢子和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化学活性,有些菌种适宜高温或者高的渗透压,使他们能在不同的环境和基物上生长。曲霉属的很多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抗生素活性。黄曲霉(Aspergillusfavus)属于曲霉属的真菌。黄曲霉代谢的黄曲霉素也是很好的抗真菌化合物。为了进一步寻找结构新颖或者活性较好的化合物,对光叶巴豆(Croton laevigiatus)和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CC)、葡聚糖凝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MCI凝胶柱层析、制备薄层色谱法和固液萃取等方法分离得到了 36个化合物;利用EI-MS、HRESIMS、1D NMR(1H NMR、13C NMR、DEPT)、2D NMR(1H-1H COSY、HSQC、HMBC、NOESY)等现代波谱技术,并且结合跟文献数据对比的方法确定了 36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有1个来自光叶巴豆的新化合物。论文最后对1990年以来的巴豆属植物成分和活性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4-01)
李昌松,赵俊凌,张丽霞,高微微[2](2011)在《光叶巴豆根的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光叶巴豆根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溶剂法及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并运用现代波谱技术及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光叶巴豆根部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levatin(Ⅰ),croverin(Ⅱ),crovatin(Ⅲ),sonderianial(Ⅳ),棕榈酸(palmitic acid,Ⅴ),反式肉桂酸(cinnamic acid,Ⅵ),苯甲酸(benzoic acid,Ⅶ)。结论以上化合物均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中成药》期刊2011年10期)
邹国安,杨峻山,邹忠梅[3](2009)在《光叶巴豆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叶巴豆(Croton laevigatus Vahl.)为大戟科巴豆属植物,傣族以其根和叶入药,具有通经活血,散瘀消肿,退热止痛之功效,常用于治疗治跌打损伤,骨折,疟疾,胃痛等症。但至今未见有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报导。利用现代色谱技术和分离方法首次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其叶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9个化合物。根据波谱分析(IR,UV,~1H NMR,~(13)C NMR,~1H-~1H COSY,HMQC,HMBC,NOESY,EI-MS,ESI-MS,X-ray diffraction和CD谱)(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9-09-01)
邹国安[4](2009)在《光叶巴豆、毛叶巴豆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叶巴豆(Croton laevigatus Vahl.)为大戟科巴豆属植物,傣族以其根和叶入药,具有通经活血、散瘀消肿、退热止痛之功效,常用于治疗治跌打损伤、骨折、疟疾、胃痛等症。但至今未见有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报道。本文利用现代色谱技术和分离方法首次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其叶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9个化合物。根据波谱分析(IR, UV,1H NMR,13C NMR,1H-1H COSY, HMQC, HMBC, NOESY, EI-MS, ESI-MS, X-ray diffraction和CD谱)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包括8个二萜:光叶巴豆内酯A(CL-1),光叶巴豆内酯B(CL-2),光叶巴豆内酯C(CL-3),光叶巴豆内酯D(CL-4),光叶巴豆内酯E(CL-5),光叶巴豆内酯F(CL-6),光叶巴豆苯甲酸酯(CL-7),新巴豆瑞士松酸(CL-8);1个苯丙素苯甲酸酯:3′-(4″-羟基-3″,5″-二甲氧基)-丙基苯甲酸酯(CL-9);1个木脂素: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β-D-glucoside(CL-10);2个megastigmane glycosides:myrsinionoside C (CL-11), alangionosideJ(CL-12);15个黄酮及其苷:3,5,6,7,8,3′,4′-七甲氧基黄酮(CL-13),红橘素(CL-14),川陈皮素(CL-15),毛叶巴豆素(CL-16),异鼠李素(CL-17),山奈酚(CL-18),槲皮素(CL-19),山奈酚-3-O-α-L-阿拉伯糖苷(CL-20),异鼠李素-3-O-(6″-O-反式咖啡酰基)-β-D-半乳糖苷(CL-21),异鼠李素-3-O-芸香苷(CL-22),山奈酚-3-O-β-D-半乳糖苷(CL-23),山奈酚-3-O-芸香苷(CL-24),山奈酚-3-O-α-L-鼠李糖(1→2)-β-D-半乳糖苷(CL-25),山奈酚-3-O-α-L-鼠李糖(1→2)[α-L-鼠李糖(1→6)]-β-D-半乳糖苷(CL-26),山奈酚-3-O-β-D-葡萄糖(1→3)[α-L-鼠李糖(1→2)][α-L-鼠李糖1(1→6)]-β-D-半乳糖苷(CL-27);和2个甾体:β-谷甾醇(CL-28),胡萝卜苷(CL-29)。其中7个为新化合物(CL-1~CL-7),10个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CL-10~CL-12,CL-20~CL-23,CL-25~CL-27),其它12个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本文采用MTT法对从光叶巴豆中分离得到的二萜化合物(CL-1~CL-8)进行了HeLa细胞抑瘤活性的初步筛选,结果表明除化合物CL-4,CL-5外,其它化合物均呈现一定的抑制活性,同时,本文对光叶巴豆中分离得到的西松烷型内酯类二萜抗HeLa细胞的构效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C-2,C-4,C-8,C-11为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的关键位点,该研究结果为化合物的结构修饰提供了思路,为光叶巴豆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探索其作用物质基础奠定了基础。毛叶巴豆(Croton caudatus Geisel. var. tomentosus Hook.)系大戟科巴豆属植物,全株入药,为傣族常用药,具有镇静祛风、退热止痛、舒经活络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疟疾、高热、惊风抽搐、风湿性关节炎和麻木不仁等病症。本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对毛叶巴豆化学成分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从其茎的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根据波谱分析(IR,UV,’H NMR,13C NMR,HMQC,HMBC,EI-MS,和ESI-MS)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包括11个黄酮及其苷:毛叶巴豆素(CT-1),异橙黄酮(CT-2),3,5,6,7,8,3’,4’-七甲氧基黄酮(CT-3),红橘素(CT-4),川陈皮素(CT-5),5,6,7,4’-四甲氧基黄酮(CT-6),橙黄酮(CT-7),山奈酚(CT-8),银椴苷(CT-9),山奈酚-3-O-芸香糖苷(CT-10),芦丁(CT-11);3个甾体:β-谷甾醇(CT-12),胡萝卜苷(CT-13),(24S)-3β,5α,6β-叁羟基-豆甾烷(CT-14);3个小分子芳香化合物:香草醛(CT-15),香草酸(CT-16),丁香酸(CT-17);1个脂肪酸:琥珀酸(CT-18)和1个嘌呤类生物碱:肌苷(CT-19)。其中1个为结构少见的新盾木素类化合物(CT-1),8个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CT-2~-CT-7,CT-17,CT-19),2个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CT-10,CT-11)。(本文来源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期刊2009-05-01)
光叶巴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光叶巴豆根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溶剂法及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并运用现代波谱技术及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光叶巴豆根部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levatin(Ⅰ),croverin(Ⅱ),crovatin(Ⅲ),sonderianial(Ⅳ),棕榈酸(palmitic acid,Ⅴ),反式肉桂酸(cinnamic acid,Ⅵ),苯甲酸(benzoic acid,Ⅶ)。结论以上化合物均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叶巴豆论文参考文献
[1].韩正枝.光叶巴豆和黄曲霉的化学成分研究[D].兰州大学.2017
[2].李昌松,赵俊凌,张丽霞,高微微.光叶巴豆根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成药.2011
[3].邹国安,杨峻山,邹忠梅.光叶巴豆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C].第十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4].邹国安.光叶巴豆、毛叶巴豆化学成分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