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曲家论文-朱依依

香港作曲家论文-朱依依

导读:本文包含了香港作曲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作曲家,系列作品,琵琶独奏,音乐文本

香港作曲家论文文献综述

朱依依[1](2019)在《游于艺 成于乐——香港作曲家罗永晖的“意境音乐剧场”》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香港的现代中乐合奏(内地称为"民乐合奏")走入职业化的发展道路,非凡成就有目共睹。近十年来,一批作曲家和演奏团体纷纷转向跨媒体中乐剧场的制作,剧场化中乐作品逐步成为香江乐坛的主流,造就了独特的音乐文化景观。其中,香港作曲家罗永晖及其组建的"无极乐团"实验了以中乐小合奏为基础的"意境音乐剧场",成为香港中乐"剧场热"的中坚力量。(本文来源于《人民音乐》期刊2019年02期)

闫宜瑾[2](2019)在《叶纯之音乐评论研究——1986年香港第一届中国现代作曲家音乐节剪报史料爬梳》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4月30日,上海音乐学院召开了"纪念叶纯之学术研讨会",在此之前,叶纯之先生之子,作曲家叶小钢教授将他保存的叶纯之生前大量的乐谱、文稿交予中央音乐学院汤琼教授。在这些资料中,有一本题目为《第一届中国现代作曲家音乐节1986.6.23—1986.6.29香港》的剪报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这本剪报由叶纯之本人收集整理,内容(本文来源于《人民音乐》期刊2019年02期)

姜莹[3](2016)在《在“香港中乐团国际作曲家高峰会”上的发言》一文中研究指出各位老师、各位同行大家好!很高兴这次来参加由香港中乐团举办的国际作曲家高峰会。本来我只是想讲一讲关于民族器乐配器方面的内容,但香港中乐团希望我对北京地区的中乐(编者注:与中国大陆所称"民乐"的范畴大体一致)发展进行综述,而这个论题涉及范围较大,除中央民族乐团之外,北京地区还有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刚刚成立的北京民族乐团、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学生民族乐团、其它大学学生(本文来源于《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金涛[4](2014)在《在有限生命中留下在世的足迹》一文中研究指出不久前,在由北京曹雪芹学会、海淀区委宣传部主办的“第五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人们有幸听到由香港作曲家游元庆先生作曲并指挥演奏的《红楼梦》交响组曲《说梦阮》中的部分乐章。这个组曲由十一段乐章组成,整体以中国民族音乐线性顺序写法为基础,运用西方交响管(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期刊2014-10-15)

邹向平[5](2014)在《香港2013华人作曲家音乐节巡礼》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12月3日至7日,秋意乍凉,圣诞将临的东方明珠香港,"2013华人作曲家音乐节"在继1986年的第一届"中国现代作曲家音乐节"和2003"华人作曲家音乐节"之后,又一次隆重登场。在世界现代音乐领域,尤其是亚太地区起着领军作用的香港作曲家联会(HKCG)是这个盛会的策划者。回想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音乐"新潮派"异军突起,质疑声此起彼伏,香港作曲家联会(前身为亚洲作曲家同盟香港分会)为两岸叁地牵线,搭起世界华人作曲(本文来源于《人民音乐》期刊2014年02期)

吴少雄[6](2014)在《2013香港华人作曲家音乐节侧记》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香港华人作曲家音乐节于2013年12月2日至7日在香港举办,应主办单位香港作曲家联会邀请笔者赴香港出席了活动。笔者虽然先后多次到过香港,但出席香港作曲家联会主办的活动是第二次,时搁25年往事历历在目。1988年香港作曲家联会主办的1988国际现代音乐节在香港举行,笔者作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代表团成员在原中国音协主席李焕之的率领下应邀出席了活动。那次活动上演了叁十几台现代音乐会及(本文来源于《福建艺术》期刊2014年01期)

[7](2014)在《四川音乐学院郭元老师参加香港“2013华人作曲家音乐节”》一文中研究指出由香港作曲家联会主办的香港"2013华人作曲家音乐节"于2013年12月3日至7日在香港举行。来自德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瑞士、美国、中国等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华人作曲家参加了该音乐节。在为期5天的音乐节期间,举行了中西方乐器混合室内乐作品、声乐作品、西洋乐器室内乐作品、香港(本文来源于《音乐探索》期刊2014年01期)

余少华[8](2013)在《作曲家的身份定位问题——香港作曲家的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香港作曲家创作音乐的身份定位问题,一直鲜有讨论。当事人或羞于启齿,或仍未意识到该问题的重要。究竟香港作曲家把自己的作品定位为"中国音乐"?"香港音乐"?或"超然"的"国际音乐"?这当然是各有立场,不能一概而论。本文以德国学者梅特勒(Barbara Mittler)对内地、港、台作曲家的看法带出讨论,并以为中国乐器组合而写的香港作曲家作品为重心,讨论实际的演奏及创作与香港作曲家所面对的身份定位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学》期刊2013年02期)

高洪波[9](2009)在《移居香港的大陆作曲家研究(20世纪30-80年代)》一文中研究指出香港,这是国人瞩目的地方。由于复杂的政治、历史原因,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我们对香港音乐发展历史知之甚少,直到改革开放的80年代之后,才逐渐有了一些交流和了解。由于香港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制度的特殊性,造成了音乐的发展情况与大陆有很大的差异。现在,这个地区已经回归祖国,历史的段落性已形成。对于她那段历史事实,需抱有积极态度掌握材料,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自然可以放笔直书。本论文《移居香港的大陆作曲家研究(20世纪30-80年代)》,“绪论”之后,分述叁章,以时间为序,以史实为纲,以具体作曲家事件为目,即第一章萌芽期(20世纪30-40年代);第二章拓展期(20世纪50-60年代);第叁章黄金期(20世纪70-80年代),最后一部分是本论文的结语。本论文研究的对象是“移居香港的大陆作曲家”,他们是在20世纪30年代抗战爆发至80年代先后移居香港,按照祖籍或出生地来为其定义的作曲家。论文中“大陆作曲家”的提法涵盖了——1、在大陆或海外出生,并且在大陆成长和接受专业音乐教育的作曲家;2、从30年代以来,由大陆移居香港,在英国政府管理下生活、创作的作曲家。本文将半个多世纪以来,移居香港的大陆作曲家在香港的音乐活动,进行了筚路蓝缕般地分段、分类阐述,对他们在香港的音乐历史上的影响进行了总结与评价。本文研究将立足于音乐学方法,即运用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民族音乐学等分学科的诸种方法。特别是由于香港的特殊政情关系,以及中国土地、英国统治、广东居民——构成了香港音乐的多文化、跨文化特点。因此在对其音乐文化进行研究时,会特别结合音乐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即研究社会群体的地理环境、人口的分布、数量及密度、人们之间的交往情况等,物质类社会形态方面的社会事实;研究宗教、习俗、时尚、舆论、公共情感等制度性和非制度性文化等方面的非物质类社会事实对香港音乐发展的影响。深入研究大陆作曲家在香港的专业音乐成就和贡献,在当地的文化身份认同,以及对香港当下音乐现状的评价及前景的展望等等,不仅有助于推动香港音乐整体的全面研究,而且可以填补香港音乐史研究方面的不足,从而促进“中国音乐史”的研究工作全面深入。(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期刊2009-04-20)

林乐培[10](2004)在《作曲生涯原是梦——给香港作曲家的家书》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有人征询我,说他立志以创作“严肃音乐”为终生职业,我会毫不犹疑地回应说,这不是天才就是白痴的主意。因为今天的社会是没有“作曲家”这门职业的(除非走商业路线)。就算有,这条满结荆棘的孤单路,也不是普通人能开心地走得完。在我积极研究音乐的五十年中,知道只有一个人,不必依靠教书或其他工作成功地走毕全程。他就是高傲地在护照的职业栏上,填上“Creatorof Music”的Igor Stravinsky (1882—1971)。连(本文来源于《人民音乐》期刊2004年02期)

香港作曲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7年4月30日,上海音乐学院召开了"纪念叶纯之学术研讨会",在此之前,叶纯之先生之子,作曲家叶小钢教授将他保存的叶纯之生前大量的乐谱、文稿交予中央音乐学院汤琼教授。在这些资料中,有一本题目为《第一届中国现代作曲家音乐节1986.6.23—1986.6.29香港》的剪报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这本剪报由叶纯之本人收集整理,内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香港作曲家论文参考文献

[1].朱依依.游于艺成于乐——香港作曲家罗永晖的“意境音乐剧场”[J].人民音乐.2019

[2].闫宜瑾.叶纯之音乐评论研究——1986年香港第一届中国现代作曲家音乐节剪报史料爬梳[J].人民音乐.2019

[3].姜莹.在“香港中乐团国际作曲家高峰会”上的发言[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

[4].金涛.在有限生命中留下在世的足迹[N].中国艺术报.2014

[5].邹向平.香港2013华人作曲家音乐节巡礼[J].人民音乐.2014

[6].吴少雄.2013香港华人作曲家音乐节侧记[J].福建艺术.2014

[7]..四川音乐学院郭元老师参加香港“2013华人作曲家音乐节”[J].音乐探索.2014

[8].余少华.作曲家的身份定位问题——香港作曲家的困境[J].中国音乐学.2013

[9].高洪波.移居香港的大陆作曲家研究(20世纪30-80年代)[D].中央音乐学院.2009

[10].林乐培.作曲生涯原是梦——给香港作曲家的家书[J].人民音乐.2004

标签:;  ;  ;  ;  

香港作曲家论文-朱依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