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聚谷氨酰胺疾病论文-盛长林,丛树艳,马爽,邵华

多聚谷氨酰胺疾病论文-盛长林,丛树艳,马爽,邵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聚谷氨酰胺疾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内质网应激,多聚谷氨酰胺疾病

多聚谷氨酰胺疾病论文文献综述

盛长林,丛树艳,马爽,邵华[1](2015)在《内质网应激与多聚谷氨酰胺疾病》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能够使蛋白质正确折迭。当ER受到干扰,细胞内未折迭或错误折迭蛋白蓄积增多,引发内质网应激,通过未折迭蛋白反应(UPR)来改变细胞的转录翻译水平,其作用是增加内质网的蛋白质折迭能力、减轻细胞的损伤.但是,持续的内质网应激会导致细胞凋亡。UPR由3条内质网跨膜受体介导,分别是PERK(PKR-like endoplasmic reticulum(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期刊2015-09-18)

丛树艳[2](2015)在《内质网应激与多聚谷氨酰胺疾病》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能够使蛋白质正确折迭。当ER受到干扰,细胞内未折迭或错误折迭蛋白蓄积增多,引发内质网应激,通过未折迭蛋白反应(UPR)来改变细胞的转录翻译水平,其作用是增加内质网的蛋白质折迭能力、减轻细胞的损伤.但是,持续的内质网应激会导致细胞凋亡。UPR由3条内质网跨膜受体介导,分别是PERK(PKR-like endoplasmic reticulum kinase)、ATF6(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6)和IRE1(inositol requiring enzyme 1)。最近研究表明(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峰会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5-07-11)

何晓辉,林芳,秦正红[3](2010)在《多聚谷氨酰胺疾病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多聚谷氨酰胺疾病是一类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已知的包括亨廷顿氏舞蹈病、脊延髓肌萎缩症、齿状核红核苍白球丘脑下部核萎缩以及其它几种脊髓小脑共济失调亚型。多聚谷氨酰胺疾病是由疾病相关基因的外显子内CAG叁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展引起的,后者导致其编码的多聚谷氨酰胺链的异常延长,引起相关蛋白质的错误折迭。本文主要探讨多聚谷氨酰胺疾病分子发病机制的一些共同特征,包括蛋白质构象变化及其对蛋白功能的影响、蛋白水解能力下降与疾病迟发性的相互关系以及致病蛋白广泛表达与神经元选择性死亡的关系。(本文来源于《Neuroscience Bulletin》期刊2010年03期)

韩威威,易继平,江泓,唐北沙[4](2009)在《转基因果蝇模型与多聚谷氨酰胺疾病》一文中研究指出多聚谷氨酰胺(polyglutamine,PolyQ)疾病是由CAG叁核苷酸异常重复扩增并编码多聚谷氨酰胺链而致病的一类疾病。目前,已经发现了9种PolyQ疾病,临床表现为成年起病,缓慢进展性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近年来许多研究者用转基因动物模型(小鼠、果蝇、斑马鱼等)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表型、发病机制及治疗,其中,果蝇以其独特的分子遗传学优势成为研究PolyQ疾病的理想模式生物。本文就运用转基因果蝇研究PolyQ疾病的表型及发病机制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09年18期)

杨帆[5](2009)在《多聚谷氨酰胺疾病候选致病基因THAP11功能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聚谷氨酰胺(polyglutamin,polyQ)疾病是一类由遗传因素导致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该疾病是由于基因编码区域存在的CAG叁核苷酸出现重复扩增,导致翻译产物中谷氨酰胺重复数目增加而引发,目前尚有大量类似的致病基因未被揭示。死亡相关蛋白11(thanatos-associated protein-11,THAP11)是我们在研究与白血病发生密切相关的胚胎发育相关基因1(embryonic develop associated gene 1, EDAG-1)发现的与其存在相互作用的蛋白,属于THAP蛋白家族。基因的结构和多态性分析发现,THAP11序列中含有CAG编码片段,其分子中部的谷氨酰胺串联重复排列片段呈现高度的不稳定状态且易发生扩增,我们怀疑其可能为polyQ疾病的候选致病基因之一。为此,我们在前期实验筛查分析了正常人群和神经退行性病变患者的THAP11基因中CAG重复数,发现正常人群中广泛分布THAP11(29Q),而患者中多为THAP11(38Q),高表达THAP11能引起明显的细胞增殖抑制。初步确定THAP11可能为polyQ疾病的候选致病基因。为进一步探讨THAP11的功能,本研究在PC12细胞中建立THAP11的蜕皮激素诱导表达系统,进一步研究THAP11的细胞生物学影响,同时为了后期在模式生物的水平上研究THAP11与polyQ疾病的相关性,我们还构建了一系列THAP11转基因线虫的载体,并制备了部分转基因线虫。结果发现THAP11(29Q)和THAP11(38Q)在PC12细胞中形成聚合物的时间和数目上存在差异。THAP11的表达能够导致PC12细胞产生G0/G1期阻滞,且随着THAP11的表达,PC12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机制探讨发现THAP11(29Q)及THAP11(38Q)均能减低细胞增殖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转录因子c-myc表达,但polyQ数目的增加并不能增强这种趋势。成功构建的THAP11转基因线虫表达载体,能够制备出转基因线虫,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提供模型。(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09-05-01)

李扬[6](2008)在《THAP11作为多聚谷氨酰胺疾病候选致病基因及候选抑癌基因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多聚谷氨酰胺(polyglutamin,polyQ)疾病是一类神经退行性疾病,该疾病是由于基因编码区域存在的CAG叁碱基出现多余重复,导致翻译产物中谷氨酰胺重复数增加而引发,目前尚有大量的致病基因未被揭示,THAP11中含有一段由CAG编码的谷氨酰胺串联重复排列片段,那么其是否为polyQs疾病的候选致病基因呢?为此,尚需通过对正常人群和神经退行性病变患者的THAP11基因中CAG重复数进行筛查,并对可能在患者中筛查到的含异常扩增CAG的THAP11基因进行功能研究以进一步证实其为polyQ疾病的候选致病基因。另一方面,因THAP蛋白家族的其他成员是一类参与转录抑制,细胞凋亡及增殖抑制过程的蛋白,而且有的已被明确作为抑癌因子,那么THAP11是否也有可能为抑癌因子呢?为此,也尚需对其功能进行研究以验证此假设。目的:1)通过检查中国汉族正常人群THAP11基因的CAG重复数目,以获悉其正常变动范围,了解中国汉族人群中神经退行性病变患者THAP11基因的CAG重复序列是否超过此正常变动范围,探寻其作为多聚谷氨酰胺疾病致病基因的可能性。2)通过对CAG重复数超过正常范围的THAP11基因进行功能研究,进一步验证其作为多聚谷氨酰胺疾病致病基因的可能性。3)通过对THAP11基因的功能研究,探寻其作为抑癌基因的可能性。方法:1)提取血液组织基因组DNA,PCR扩增,测序等,对中国汉族正常人群及神经退行性病变的患者的THAP11基因中CAG重复序列数进行调查,了解其基因型和分布等特征,明确患者该基因中CAG重复数是否超过正常范围。2)将含异常扩增CAG的THAP11构建于pEGFP-N1绿色荧光表达载体及蜕皮激素诱导系统的pIND载体中,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定位情况及有无蛋白聚合体这一特征性病变形成。3)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含异常扩增CAG的THAP11对细胞周期有无影响,并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其对细胞周期蛋白的影响。4)通过采用染色质结构检测技术,观察THAP11对染色质形态的影响,以提示对转录等方面的影响。采用逆转录PCR对肝脏癌及癌旁组织的THAP11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比较二者差异,并进一步采用Real time-PCR在肝癌细胞中检测THAP11对原癌基因c-myc的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同时还利用Western blot从蛋白水平进行验证,揭示其与癌症发生的关系。结果:1)通过对中国汉族正常人群中THAP11基因的CAG重复序列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其基因中CAG重复存在明显的多态性,不仅表现在CAG重复数目上,还表现在CAG重复中存在着不同位置和数目的CAA的插入。其中,正常汉族人群CAG/CAA的重复数目从22个至34个不等,在该区间中,最常见的重复数为29,占总染色体数的69.6%,其中最常见基因型为(CAG)_3CAA(CAG)_5CAA(CAG)_2CAA(CAG)_5CAA(CAG)_(10),占总染色体数的62.35%;其次最常见CAG/CAA的重复数为28,占总染色体数的14.5%。叁核苷酸CAA在CAG中的插入数为2-6个不等,其中2个CAA的插入发生在23个和25个的CAG重复中,6个CAA的插入发生在29个CAG的重复中,最常见CAA插入数的是4个,未被其插入打断的连续CAG最长重复数为15个。2)通过对神经退行性病变的患者THAP11基因中CAG重复数的筛查,我们发现与正常对照相比患者THAP11基因中存在不同程度的CAG重复扩增,不但发现了CAG重复数为35的突变THAP11(该类基因型分别存在2个患者异源染色体中,占1.66%),而且还检测到了CAG重复数为38的突变THAP11(存在于1个患者异源染色体中,占0.83%),具体基因型为(CAG)_3CAA(CAG)_5CAA(CAG)_2CAA(CAG)_5CAA(CAG)_8CAA(CAG)_(10)。3)通过对含异常扩增CAG的THAP11的细胞内荧光定位观察,我们发现THAP11(35Q)的蛋白与正常对照THAP11(29Q)相比,存在明显的核内蛋白表达增强。而THAP11(38Q)不但具有核内蛋白表达增强,而且还出现了蛋白聚合体沉淀。通过蜕皮激素可诱导表达系统,我们检测出THAP11(38Q)蛋白最初为全细胞分布,随着表达时间的延长,逐渐向核聚集,并形成蛋白聚合体而沉积。4)通过检测不同polyQs的THAP11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未发现正常人群的THAP11(29Q)对细胞周期有影响;而THAP11(38Q)却可以引起明显的G0/G1期阻滞,该期细胞占90.24%,较正常58.52%明显增高。进一步通过对细胞周期蛋白的检测,我们发现THAP11(29Q)对相关细胞周期蛋白无明显影响,而THAP11(38Q)可使细胞中P21蛋白表达增强,CyclinD1蛋白表达减弱,这两种蛋白表达情况与我们检测到的细胞G0/G1期阻滞一致。5)通过采用染色质结构检测技术,我们观察到THAP11可使染色质发生浓缩,提示其可能具有转录抑制功能和作为抑癌因子。以此为线索,通过检测THAP11在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表达量的变化情况,发现THAP11在癌组织的表达较癌旁正常组织明显下降,从而进一步提示THAP11可能作为抑癌因子。此外,通过检测THAP11对原癌基因c-myc的影响,我们发现其对c-myc无论是在mRNA水平还是蛋白水平均可抑制其表达,这更加确证了THAP11为候选抑癌基因。结论:1)检测了中国汉族正常人群的THAP11基因的CAG重复序列的正常变动范围为22-34,明确了其CAG重复数构成的各种基因型及分布等特征。2)通过对具有神经退行性病变的患者的THAP11基因中CAG重复数的筛查,发现了1例神经退行性病变的患者其THAP11基因中含有38个CAG重复,从而初步提示其发病可能与多聚谷氨酰胺疾病有关联;3)通过对含异常扩增CAG(38)的THAP11基因进行功能研究,发现该突变基因细胞内表达可产生核内包涵体这一多聚谷氨酰胺疾病的特征性病变,同时还存在对细胞周期G0/G1期明显阻滞,进一步提示其为多聚谷氨酰胺疾病的候选致病基因。4)发现THAP11可能具有转录抑制功能,同时该基因在癌组织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低,并可抑制原癌基因c-myc的表达,提示THAP11为候选抑癌基因。(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08-05-01)

罗曼,王进[7](2006)在《多聚谷氨酰胺疾病的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聚谷氨酰胺疾病是由CAG叁核苷酸重复扩增并编码多聚谷氨酰胺链而致病的一类疾病,目前推测其发病与蛋白错误折迭、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细胞凋亡等有关。本文就其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医学)》期刊2006年04期)

应明耀[8](2005)在《多聚谷氨酰胺疾病DRPLA小鼠模型的建立、机理研究和药物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齿状核红核苍白球丘脑底核萎缩(dentatorubral-pallidoluysian atrophy,DRPLA)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有共济失调、震颤、肌肉痉挛、舞蹈症、痴呆等。DRPLA是由atrophin-1基因中编码谷氨酰胺的CAG重复序列的扩增所造成,包含多聚谷氨酰胺扩增的Atrophin-1突变蛋白导致齿状核、红核、苍白球以及丘脑底核等脑区的神经元损伤。 为了研究DRPLA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我们建立了神经元特异性表达人类突变型Atrophin-1蛋白的转基因小鼠——Atro-118Q。行为学和病理学分析显示,Atro-118Q小鼠基本模拟了DRPLA患者的神经退行性病征,包括:共济失调、震颤等运动缺陷,神经元的核内包涵体以及神经元的胞体萎缩,说明Atro-118Q小鼠是一种较好的DRPLA小鼠模型。野生型Atrophin-1蛋白的高表达不能减弱Atro-118Q小鼠的神经退行性表型,说明多聚谷氨酰胺扩增的Atrophin-1蛋白所造成的表型可能并不是简单地由突变蛋白的显性负效应(dominant negative effect)所引起的。生化分析显示,在Atro-118Q小鼠的脑组织中,组蛋白乙酰化水平明显降低,提示基因转录的抑制可能与Atro-118Q小鼠的神经退行性表型有关。腹腔注射组蛋白脱乙酰基酶的抑制剂——丁酸钠,能够提高Atro-118Q小鼠脑组织中组蛋白的乙酰化水平,同时缓解了Atro-118Q小鼠的运动缺陷,延长了小鼠的寿命。这一结果为开展DRPLA的药物治疗提供了十分有意义的线索,同时也表明基因转录失调很可能是包括DRPLA在内的多种多聚谷氨酰胺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 DRPLA的致病基因atrophin-1在进化上具有较高的保守性,编码的蛋白质参与基因转录的调控。为了深入研究atrophin-1基因的功能,我们建立了atrophin-1基因剔除小鼠。atrophin-1~(-/-)小鼠出现脑组织、眼睛等方面的异常表型,对该小鼠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转录调节基因atrophin-1与器官发育以及DRPLA等多聚谷氨酰胺疾病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5-04-15)

崔天盆,周新[9](2001)在《聚谷氨酰胺疾病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亨延顿病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Ⅰ型 (SCA1) ,SCA2 ,SCA3 ,SCA6 ,SCA7,齿状核红核苍白球丘脑下部萎缩 ,脊髓延髓肌肉萎缩这几种聚谷氨酰胺病均有一定群体的神经元丢失。在相应群体的神经元细胞发现有胞内包涵体 ,聚谷氨酰胺病与含扩展的CAG叁核苷酸串联重复几个基因编码含可变长度的一段聚谷氨酰胺片段的几种蛋白延长有关(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期刊2001年02期)

多聚谷氨酰胺疾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能够使蛋白质正确折迭。当ER受到干扰,细胞内未折迭或错误折迭蛋白蓄积增多,引发内质网应激,通过未折迭蛋白反应(UPR)来改变细胞的转录翻译水平,其作用是增加内质网的蛋白质折迭能力、减轻细胞的损伤.但是,持续的内质网应激会导致细胞凋亡。UPR由3条内质网跨膜受体介导,分别是PERK(PKR-like endoplasmic reticulum kinase)、ATF6(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6)和IRE1(inositol requiring enzyme 1)。最近研究表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聚谷氨酰胺疾病论文参考文献

[1].盛长林,丛树艳,马爽,邵华.内质网应激与多聚谷氨酰胺疾病[C].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2015

[2].丛树艳.内质网应激与多聚谷氨酰胺疾病[C].中华医学峰会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5

[3].何晓辉,林芳,秦正红.多聚谷氨酰胺疾病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英文)[J].NeuroscienceBulletin.2010

[4].韩威威,易继平,江泓,唐北沙.转基因果蝇模型与多聚谷氨酰胺疾病[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

[5].杨帆.多聚谷氨酰胺疾病候选致病基因THAP11功能的初步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9

[6].李扬.THAP11作为多聚谷氨酰胺疾病候选致病基因及候选抑癌基因的功能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8

[7].罗曼,王进.多聚谷氨酰胺疾病的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J].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医学).2006

[8].应明耀.多聚谷氨酰胺疾病DRPLA小鼠模型的建立、机理研究和药物治疗[D].复旦大学.2005

[9].崔天盆,周新.聚谷氨酰胺疾病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1

标签:;  ;  

多聚谷氨酰胺疾病论文-盛长林,丛树艳,马爽,邵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