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心脑血管疾病用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丁苯酞,阿替普纳
心脑血管疾病用药论文文献综述
盛丹娜[1](2019)在《丁苯酞与阿替普酶联合用药方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丁苯酞与阿替普酶联合用药方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用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定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86例,研究时段确定为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按照用药方案差异性进行分组,分对照组(43例,阿替普酶治疗)、研究组(43例,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治疗),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治疗效果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3.03%)显着较对照组(76.74%)高,P<0.05;研究组治疗前1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存在差异,但P> 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上述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丁苯酞与阿替普纳联合治疗更利于疾病恢复,可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外女性健康研究》期刊2019年21期)
葛虎,龚强,周梅华,代冰,余艳[2](2019)在《基因多态性指导心脑血管疾病的氯吡格雷用药》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代谢途径中,ABCB1、CYP2C19、CYP1A2、CYP2B6、CYP3A4、CYP3A5、CES1、PON1和P2Y12基因的相关多态性位点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氯吡格雷用药前的检测必要性。方法收集近年来国内外文章,对相关基因多态性位点与氯吡格雷药效的相关性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与结论根据现有报道,总结氯吡格雷代谢过程中9个基因(ABCB1、CYP2C19、CYP1A2、CYP2B6、CYP3A4、CYP3A5、CES1、PON1、P2Y12)的最新研究,综合认为患者用药前应进行CYP2C19(rs4244285、rs4986893、rs11188072)位点多态性检测以推断氯吡格雷可能的疗效,所需的用量以及发生CR的几率,来判断患者是否适合使用氯吡格雷以及不同患者的推荐用量。若依据检测结果进行氯吡格雷治疗后出现治疗效果不佳,可建议患者换药使用或者进行以上基因的全基因组或者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第十叁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8-17)
童明宏,丁慧,蒋银婷,孙寒晓,宣彬彬[3](2019)在《他汀类药物代谢相关基因检测在心脑血管疾病个体化用药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代谢相关基因检测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个体化用药及血脂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41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冠心病72例、脑梗死69例)及70名体检健康者(正常对照组)。检测所有对象血清载脂蛋白A(apo A)、载脂蛋白B(apo B)、载脂蛋白E(apo E)、脂蛋白(a)[Lp(a)]、总胆固醇(TC)、叁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同时检测他汀类药物代谢相关基因ABCB1(2677G>T)、ABCB1(3435C>T)和SLCO1B1*5(T>C)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在72例冠心病患者中选取41例进行他汀类药物治疗前后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心脑血管疾病组血清TG、HDL-C、apo A、Lp(a)、FFA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血清TG、HDL-C、LDL-C、apo A、Lp(a)、FFA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血清TG、HDL-C、Lp(a)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血脂项目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脑血管疾病组、脑梗死组、冠心病组的基因分型和基因频率分布一致,均为ABCB1(2677G>T)G等位基因频率高于T等位基因频率、ABCB1(3435C>T)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T等位基因频率、SLCO1B1*5(T>C)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C等位基因频率。41例冠心病患者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后,血清TG、TC、LDL-C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血清HDL-C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不同基因型患者对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脂水平异常,同一疾病患者的基因多态性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药物基因组学检测对指导他汀类药物临床降脂治疗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期刊2019年06期)
陈丽霞,席慧云,韩丽蓓[4](2018)在《基于关联规则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用药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获取2007—2016年中医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简称脑梗死)相关文献,使用传承辅助平台(V 2. 5)的关联分析法对中药处方进行数据挖掘。结果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354篇,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出治疗冠心病使用频次高的中药是川芎、丹参、甘草,高频中药组合40条;治疗脑梗死频次高的中药是地龙、川芎、当归,高频中药组合107条。2组使用最多的组合均是川芎、当归。冠心病与脑梗死共同高频中药组合21条。结论中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多使用具有益气补血、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痰通络功效的中药。(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医临床》期刊2018年06期)
汪冬吟,陈惠萍,许燕玉,陈志民[5](2018)在《药师干预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疗效及用药依从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分析临床药师干预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疗效及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解放军第一八○医院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临床干预措施,指导患者科学、合理、正确用药,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价量表(ADL)评分、认知功能量表(MMSE)和用药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用药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 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和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 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 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药师干预可显着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和用药依从性,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用药风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海军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高佳明,吕明,解微微,刘昕彦,赵步长[6](2019)在《中医药心脑血管疾病同治的方剂用药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心脑血管疾病中成药的用药规律,以方剂用药为出发点,提取对于以脑卒中为代表的脑血管疾病和以冠状动脉疾病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有共同治疗作用的核心药组,并分析其在治疗不同疾病时使用的一致性和差异性。该研究搜集主治功效分别为治疗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同治的市售中成药共388首,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别进行"药频分析""配伍分析""网络分析",发现临床使用成药中药味的显性和隐性规律。综合3部分数据发现,丹参、川芎、红花、黄芪4味中药在治疗脑病、治疗心病、同时治疗脑心疾病中均有高使用频率,且配伍出现频繁。通过数据挖掘确认治疗脑心同发的血管性疾病的核心药物组合,揭示中医药心脑血管疾病用药规律的异同,为中成药临床合理使用提供了依据,并且为今后开发针对不同适应证的脑心疾病方剂组合指出新的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胡宴杰,黄培,李湘萍[7](2018)在《双向转诊模式下慢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出院后用药差异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双向转诊模式下慢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出院后用药差异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完善转诊双方临床药物管理、减少出院后用药差异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改良版用药差异调查评估工具(MTD)对下转社区管理的302例出院后4~5周的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患者进行电话或面对面随访,了解患者用药差异发生情况、类型及原因,并进行相关因素评价。结果:用药差异发生率34.4%,以停止服用药物最为常见。其中,患者源性用药差异发生率81.8%,医源性用药差异发生率18.2%,用药差异发生与出院后取药地点、患脑卒中及合并≥2种慢性疾病相关。结论:基层医疗机构应重视出院患者用药教育,进一步完善双向转诊医院间药品目录的统一,规范下转制度和技术指导,建议在慢性疾病患者出院4~5周后、病情及治疗方案相对稳定后下转社区取药,以减少出院后用药差异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8年05期)
汤春琼[8](2017)在《TCD监测尼莫同在治疗脑血管疾病中的用药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经颅多普勒(TCD)观察脑血管疾病患者服用尼莫地平(尼莫同)后的用药效果。方法 160例服用尼莫同的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用药前后均行TCD检查,并结合患者实际症状进行分类,观察尼莫同对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作用。结果通过借助TCD监测发现,服用尼莫同片前,160例患者中,有121例患者多支血管狭窄,单侧大脑中动脉(MCA)8例,单侧大脑前动脉(ACA)19例,双侧椎动脉或基底动脉(BA)5例。口服尼膜同后TCD流速的恢复状况:70例头痛患者治疗有效64例,40例头晕患者治疗有效35例,21例头晕兼头痛患者治疗有效20例,12例晕厥患者治疗有效11例,9例肢体麻木患者治疗有效7例,5例失眠多梦患者治疗有效4例,3例无任何不适症状患者治疗有效3例。TCD再次监测当天109例有症状者血流恢复84例,部分恢复17例,未恢复8例;51例无症状者血流恢复36例,部分恢复7例,未恢复8例。结论经TCD观察得出,用尼莫同治疗脑血管疾病,不仅能够达到有效抑制患者平滑肌收缩、消除血管痉挛的目的 ,而且对于改善患者的脑功能等也大有帮助。(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7年23期)
汪志萍[9](2017)在《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用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用药情况。方法:对2016年来我院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的用药金额、频度以及日用药金额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中药注射剂的品种在不断的增加,用药频度排在前列,金额呈上升的趋势。结论: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应用的比较广泛,要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监管,促进合理用药。(本文来源于《2017国际数字医学会数字中医药分会论文集》期刊2017-11-16)
王飞[10](2017)在《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能对心脑血管患者在临床治疗阶段的用药情况,以及部分药物不良反应等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以在本院接受临床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8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用药产生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以此提出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建议。结果在研究中对研究对象在用药之后的临床反应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其在肝功能和肾功能以及呼吸等方面都发生一定异常,且出现各种不良反应的患者达到18例之多。结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会因其个人原因或者药物因素等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果在治疗上不够及时,那么则会对患者身体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针对存在的这种不良反应要在患者用药期间进行相应治疗,以此采取合理手段来应对,以减少用药的不稳定性,提高患者疾病治疗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期刊2017年20期)
心脑血管疾病用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代谢途径中,ABCB1、CYP2C19、CYP1A2、CYP2B6、CYP3A4、CYP3A5、CES1、PON1和P2Y12基因的相关多态性位点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氯吡格雷用药前的检测必要性。方法收集近年来国内外文章,对相关基因多态性位点与氯吡格雷药效的相关性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与结论根据现有报道,总结氯吡格雷代谢过程中9个基因(ABCB1、CYP2C19、CYP1A2、CYP2B6、CYP3A4、CYP3A5、CES1、PON1、P2Y12)的最新研究,综合认为患者用药前应进行CYP2C19(rs4244285、rs4986893、rs11188072)位点多态性检测以推断氯吡格雷可能的疗效,所需的用量以及发生CR的几率,来判断患者是否适合使用氯吡格雷以及不同患者的推荐用量。若依据检测结果进行氯吡格雷治疗后出现治疗效果不佳,可建议患者换药使用或者进行以上基因的全基因组或者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脑血管疾病用药论文参考文献
[1].盛丹娜.丁苯酞与阿替普酶联合用药方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评价[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
[2].葛虎,龚强,周梅华,代冰,余艳.基因多态性指导心脑血管疾病的氯吡格雷用药[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第十叁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3].童明宏,丁慧,蒋银婷,孙寒晓,宣彬彬.他汀类药物代谢相关基因检测在心脑血管疾病个体化用药中的作用[J].检验医学.2019
[4].陈丽霞,席慧云,韩丽蓓.基于关联规则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用药规律[J].现代中医临床.2018
[5].汪冬吟,陈惠萍,许燕玉,陈志民.药师干预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疗效及用药依从性的影响[J].海军医学杂志.2018
[6].高佳明,吕明,解微微,刘昕彦,赵步长.中医药心脑血管疾病同治的方剂用药规律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9
[7].胡宴杰,黄培,李湘萍.双向转诊模式下慢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出院后用药差异调查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8
[8].汤春琼.TCD监测尼莫同在治疗脑血管疾病中的用药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
[9].汪志萍.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用药分析[C].2017国际数字医学会数字中医药分会论文集.2017
[10].王飞.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
标签: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丁苯酞; 阿替普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