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苷酸环化酶基因论文-杨芳媛,赵智慧,赵锦,刘志国,刘孟军

腺苷酸环化酶基因论文-杨芳媛,赵智慧,赵锦,刘志国,刘孟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腺苷酸环化酶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枣,腺苷酸环化酶,基因,克隆

腺苷酸环化酶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杨芳媛,赵智慧,赵锦,刘志国,刘孟军[1](2015)在《枣腺苷酸环化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腺苷酸环化酶(Adenylyl cyclases,AC)是环磷酸腺苷(cAMP)合成的关键酶,其主要作用是催化叁磷酸腺苷(ATP)生成cAMP。cAMP具有增强人体抵抗力、治疗心血管疾病以及抑制癌细胞生长等生理功能。已报道的动植物材料中,枣果实中的cAMP含量是最高的,但关于枣AC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的相关研究还未见报道。鉴于此,本试验中克隆枣AC基因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为进一步揭示枣cAMP代谢的分子机制和分子辅助育种奠定基础。以‘月光'枣果实为试材,提取RNA进行反转录获得cDNA,利用同源克隆法获得目的基因,通过ORFfinder、Pfam、ProtParam、Phyre 2和MEGA 5.0等软件分别对所获得的序列进行开放阅读框预测、保守结构域预测、蛋白质一级和二级结构预测、系统进化树等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对枣‘冷白玉'与酸枣的根、茎、叶、花、果进行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本试验中首次获得了枣AC基因序列,该序列完整开放阅读框长度为597 bp,编码198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22.297 kD,理论等电点为5.00,命名为ZjAC。在NCBI进行Blast比对,发现该序列与牵牛花的AC基因序列相似度最高达70%。经保守结构域预测该蛋白属于CYTH家族,含有CYTH家族的典型结构域。二级结构分析表明,该蛋白中α螺旋、β折叠、无规则卷曲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28%、39%、16%。利用枣和其它8种植物AC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枣ZjAC与螺旋狸藻、牵牛花的亲缘关系较近。利用荧光定量PCR法,以ZjH3为内参基因,ZjAC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结果表明,枣叶片中表达最高,茎中最低;酸枣根中的表达最高,叶片中最低。(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10-26)

申珅,王晶晶,佟亚萌,李坡,郝志敏[2](2013)在《玉米大斑病菌腺苷酸环化酶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获得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cAMP信号转导途径中腺苷酸环化酶基因(StAC),利用基因敲除技术明确其在病菌致病过程中的功能。【方法】应用简并引物PCR和Genome Walking技术克隆玉米大斑病菌腺苷酸环化酶基因(StAC)DNA全长序列,并对该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Southern blotting验证基因拷贝数;通过基因敲除技术创制StAC的缺失突变体,研究玉米大斑病菌cAMP信号转导途径中StAC的功能。【结果】StAC的DNA全长为6 816 bp,由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组成;ORF为6 018 bp,编码2 005个氨基酸,同源序列比对发现StAC与小麦黄斑叶枯病菌(Pyrenophora tritici-repentis)的AC基因有96%的同源性;Southern blotting证明StAC在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中以单拷贝形式存在;基因功能分析表明,StAC缺失突变菌株Δstac气生菌丝灰白色,不产生分生孢子,毒素活性明显减弱,致病力下降,且在渗透胁迫条件下,菌株的抗逆能力增强,色素合成发生了改变。【结论】StAC主要调控玉米大斑病菌的产孢、致病性、高渗胁迫反应、毒素活性及色素的合成代谢。(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5期)

夏菲[3](2012)在《盾壳霉腺苷酸环化酶基因(CMAC)功能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盾壳霉(Coniothyrium minitans)是核盘菌的重寄生菌,是作物菌核病的重要生防真菌。本实验室在前期对cmPrat基因进行了研究,推测在盾壳霉寄生核盘菌的过程中从寄主中获取次黄嘌呤或与次黄嘌呤相关的活性物质,如cAMP.细胞内的cAMP可由腺苷酸环化酶(AC)催化形成,腺苷酸环化酶是cAMP信号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真核生物中,外部信号从细胞膜外传递到细胞核内进而影响基因的转录变化,涉及许多信号通路,cAMP信号途径是其中的重要途径。cAMP信号系统在真菌的生长发育和致病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盾壳酶的cAMP信号系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腺苷酸环化酶的氨基酸序列对盾壳霉ZS-1菌株的基因组数据库进行BLAST分析,得到了编码腺苷酸环化酶的基因,将其命名为CMAC,对其基因序列进行分析。CMAC基因序列全长为6908bp,编码2114aa的蛋白质。在softberry上分析,该基因包含有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将其氨基酸序列在NCBI上进行比对,发现它与许多真菌的腺苷酸环化酶基因有很高的相似性,其中与小麦德氏菌和核盘菌的相似度分别达80%和67%。细胞内的cAMP主要是由腺苷酸环化酶(AC)水解ATP生成的。为了了解cAMP-PKA信号系统在盾壳酶中所起到的作用,对盾壳霉营养生长和致病力方面的影响,应用农杆菌介导转化的方法(ATMT)对其基因CMAC进行敲除,获得了CMAC的敲除转化子K086和K0245,RT-PCR结果显示基因CMAC在盾壳酶ZS-1内各个时间段中均有表达,基因敲除后不表达。与出发菌株ZS-1相比,转化子生长十分缓慢,但菌丝浓密且向培养基内部生长,气生菌丝不发达。菌丝顶端分支模式发生改变,分支增多且呈直角。菌落边缘不规则,缺少黑色索,产孢量明显减少,分生孢子器比较硬,在生长后期分泌的粘液很少。经敲除转化子寄生后菌核腐烂程度都只有一级,与出发菌株ZS-1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敲除CMAC基因后使得盾壳酶基本上丧失寄生菌核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盾壳酶中基因CMAC对菌丝的生长、产孢量、孢了的萌发及寄生菌核等方面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敲除转化子在与核盘菌菌丝接触一段时间后,菌丝生长旺盛,中央接种的转化子四周接触的核盘菌提前形成了一圈菌核,与灭活的核盘菌EP-1A367对峙时,其对峙情况不会出现上述的现象。同时,敲除转化了寄生菌核后菌丝的营养生长得到促进,在菌核表面生成厚密的白色菌丝,但是孢子形成没有得到恢复。实验结果表明基因CMAC的敲除转化子在与核盘菌接触后从对方处夺取了一些代谢产物,可以初步确定敲除转化了在与核盘菌接触的过程中夺取了对方的cAMP,部分恢复了自身的营养生长,同时在丧失cAMP后,核盘菌菌核生成得到促进。本文对盾壳酶中cAMP信号系统进行了初步分析,为研究该通路在盾壳酶与核盘菌互作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刘姝洋[4](2012)在《绿僵菌侵染相关基因腺苷酸环化酶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害虫给农业的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对农业害虫的防治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蝗虫是国际性农林害虫之一,绝大多数的国家都存在着严重程度各不相同的蝗灾危害。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cidum)作为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已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对蝗虫的防治中,已成为蝗虫防治的主要微生物农药。但是病原真菌类的杀蝗虫制剂在实际使用中受生产、储存及田间的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使得其使用有很大局限性,限制了绿僵菌作为生物杀虫剂投入到广泛规模化地应用中。所以,选育优良的绿僵菌工程菌株由为关键。国内外对昆虫病原真菌的致病入侵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是在侵染阶段与宿主相互作用以及入侵宿主过程中分泌的蛋白酶类等的研究,比如:分生孢子是怎样附着在昆虫的体表,如何在侵染体壁后夺取昆虫体内的营养,侵染的结构(如附着胞、侵染钉)的形成,怎么样能成功地逃避昆虫自身免疫应答反应,以及真菌产孢过程的调节等。在整个侵染过程中,病原真菌的作用同时受多种外界环境因素,如热击、紫外的影响,同时也受昆虫宿主的应激反应,如氧化、渗透压、发热的影响。在本研究中,我们从杀蝗病原真菌金龟子绿僵菌中克隆得到腺苷酸环化酶基因(MaAC),该基因与多种真菌物种的腺苷酸环化酶基因有很高的同源性。采用RNAi干扰的方法分析MaAC对绿僵菌致病性及应对外界环境和昆虫宿主产生的不利影响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①获得MaAC基因的ORF和DNA全长,对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MaAC基因的ORF为6492bp,cDNA序列的Genbank登录号为JQ358775。预测该基因编码2164个氨基酸。将该基因ORF与绿僵菌基因组数据库比对,获得基因组DNA全长为6888bp。利用DNAMAN软件对cDNA序列和基因组DNA全长序列比对分析,发现含有两个内含子,分别位于距离起始密码子940bp处和6204bp处。预测该基因分子量为541.2KDa,等电点为4.63,利用SignalP分析该基因编码的蛋白没有发现信号肽。②RNA干扰的方法研究MaAC基因的功能。首先构建RNAi干扰载体pK2-RNAi-MaAC,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绿僵菌CQMa102,PCR验证筛选MaAC转化子,定量PCR检测突变菌株与野生菌株中MaAC基因的表达水平差异。检测结果显示干扰掉MaAC基因后,检测的叁个转化子的干扰效率在56%-77%之间。③在PDA和察式培养基上观察MaAC基因干扰菌株与野生菌株的生长差异。相同浓度的干扰菌株和野生菌株的菌悬液分别接种在PDA和察式培养基上培养,观察结果发现,与野生型相比较,干扰突变菌株生长显着被抑制。④检测MaAC基因干扰菌株与野生菌株的生长率。在PD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干扰菌株和野生菌株,用CellTiter96AQueous One Solution Assay测定菌液中细胞数,检测结果表明,干扰菌株的生长明显慢于野生菌株。⑤测定MaAC基因干扰菌株中cAMP含量。在PD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干扰菌株和野生菌株,用cAMP酶联免疫试剂盒测定体内cAMP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干扰MaAC基因后,干扰菌株cAMP含量显着少于野生菌株。⑥对MaAC基因干扰菌株孢子进行毒力测定。体表侵染和体内注射两种测定方法侵染蝗虫,观察蝗虫死亡情况。干扰菌株对蝗虫的毒力显着降低,半致死时间比野生菌株滞后近一天,说明MaAC是毒力相关基因。⑦测定MaAC基因干扰菌株抗胁迫能力。在含有H2O2和KCl的1/4SDAY培养基上观察发现,干扰菌株生长较野生菌株明显受到抑制;对干扰菌株和野生菌株孢子进行热击和紫外照射处理后,在1/4SDAY培养基上培养观察发现,干扰菌株的萌发率较野生菌株明显降低。(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2-04-01)

夏菲,谢甲涛,程家森,李国庆,易先宏[5](2011)在《盾壳霉腺苷酸环化酶基因(CmAC)功能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盾壳霉(Coniothyrium minitans)是核盘菌的重寄生菌,是作物菌核病的重要生防真菌。本实验室在前期研究中发现T-DNA插入破坏编码Phosphoribosylamidotransferase(PRAT)的基因将导致盾壳霉不能产生分生孢子。PRAT是生物体内嘌呤从头合成过程中的第一步反应的关键酶。在PDA培养基中添加次黄嘌呤、腺嘌呤和cAMP等均可以促使突变体恢复产孢,同时也发现突变体没有丧失寄生核盘菌的能力,其与核盘菌(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08-18)

申珅[6](2010)在《玉米大斑病菌腺苷酸环化酶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引起的玉米大斑病(Northern Corn Leaf Blight,简称NCLB)是威胁玉米生产的一种重要叶部病害,常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研究表明,cAMP信号转导途径是真菌中普遍存在的细胞外信号转导途径,并对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发育和致病性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应用候选基因法和Genome Walking技术克隆了玉米大斑病菌的腺苷酸环化酶基因(STAC)的DNA序列,通过基因敲除技术和抑制剂试验创制STAC基因的缺失突变体来研究玉米大斑病菌cAMP信号转导途径中STAC基因的功能,初步明确了玉米大斑病菌信号转导途径中的STAC基因在玉米大斑病菌分生孢子产生、附着胞形成、致病性及次生物质代谢调节等方面的重要功能,为进一步研究cAMP信号转导途径在玉米大斑病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利用AC特异性抑制剂MDL-12,330A, Hydrochloride处理玉米大斑病菌孢子悬浮液,结果发现分生孢子的萌发和附着胞的形成均受到抑制。随着浓度的增加,对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初步确定了AC基因在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根据已知植物病原真菌AC基因的保守核苷酸序列设计简并性引物,以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获得了AC基因的同源片段。利用Genome Walking技术对所得的基因片段进行延伸,获得了4465bp的STAC DNA序列。Southern杂交确定了STAC基因在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中以单拷贝形式存在。利用NCBI网站的PSI-BLAST (Position-Specific Iterated BLAST)软件,对STAC基因进行同源性序列比对,结果发现,与许多真菌,如Pyrenophora tritici-repentis、Aspergillus fumifatus、Neurospora crassa、Cyptococcus neoformans等的AC基因的相似性为58﹪~91﹪。根据基因同源重组原理,以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取代STAC基因的部分编码区序列,构建了含有潮霉素B抗性标记的STAC基因敲除载体。利用重组DNA片段通过PEG介导转化玉米大斑病菌原生质体,获得了潮霉素B抗性转化子,通过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特异性引物对转化子进行PCR筛选,并以潮霉素基因为探针进行Southern杂交验证,最终确定1个转化子为突变体,命名为Δstac,并对突变体菌株Δstac进行了功能分析。其表型分析结果为:突变菌株生长速率较野生型菌株快,气生菌丝颜色变为灰白色,不产生分生孢子,毒素活性明显减弱,致病力下降,且在渗透胁迫条件下,菌株的抗逆能力增强,色素合成发生了改变。由此得出结论STAC基因调控玉米大斑病菌的分生孢子的萌发,附着胞的形成、致病性、渗透胁迫、毒素活性及色素的代谢过程。(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0-06-12)

王文,戚中田[7](2010)在《小鼠截短型可溶性腺苷酸环化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活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克隆表达小鼠截短型可溶性腺苷酸环化酶(mtsAC)基因,并检测其活性,为后续研究提供技术平台。方法Trizol法提取小鼠睾丸组织总RNA,RT-PCR法扩增mtsAC基因,经测序正确后,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4-V5,转染HEK293T细胞,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并检测HEK293T细胞中cAMP的水平。结果所构建的重组表达质粒pcDNA4-V5-mtsAC经酶切和测序证明构建正确,插入的mtsAC基因长度为1549bp;表达的重组mtsAC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48000,在胞浆及胞核中呈均一性表达;转染质粒pcDNA4-V5-mtsAC的HEK293T细胞中cAMP的水平较未转染的HEK293T细胞升高约17倍,并可被NaHCO3和CaCl2激活。结论已成功克隆了mtsAC基因,并在HEK293T细胞中表达了具有活性的重组mtsAC蛋白,建立了可用于mtsAC特性研究及男性不育药物筛选的技术平台。(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0年02期)

徐璐,王根林[8](2008)在《小鼠可溶性腺苷酸环化酶基因的表达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可溶性腺苷酸环化酶(sAC)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及其在不同周龄小鼠睾丸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精子发生及获能中的作用,运用RT-PCR法分析小鼠sAC基因的组织表达情况及其发育的时序性变化。结果显示,sAC基因优先表达于睾丸和附睾,表达量随发育周龄的增长而呈增加趋势:于2周龄开始检测到它的表达,随后表达量显着增加至6周龄,再逐渐增长至一个平台期,呈现出发育阶段性,说明sAC在精子形成及获能过程中具有特殊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冯起平,左瑾,孟雁,方福德[9](2005)在《可溶性腺苷酸环化酶基因中与核定位相关序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确定可溶性腺苷酸环化酶基因中与其核定位相关的序列区域。方法构建可溶性腺苷酸环化酶核苷酸第298-1722区域的各种截短突变体的真核表达载体,逐一转染Hela细胞,激光共聚焦观察各个突变体的定位情况。结果某些截短突变造成了可溶性腺苷酸环化酶基因定位的改变,使之无法完成正常的入核过程。结论可溶性腺苷酸环化酶基因的739-1038和1045-1261核苷酸区域与其核定位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张瑞岭,郝伟,谌红献,李昌琪[10](2004)在《地卓西平对吗啡依赖大鼠部分脑区腺苷酸环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地卓西平对吗啡依赖大鼠某些脑区腺苷酸环化酶Ⅷ (AC Ⅷ )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方法 2 4只雄性SD大鼠随机等分为吗啡组及干预组。末次注射后 3h及 72h各随机处死 6只 ,取脑并冰冻切片 ,留取中脑腹侧被盖区 (VTA)、伏隔核 (NAc)、中脑导水管灰质 (PAG )、杏仁核(AMG)、海马CA1区 (HIPCA1)等脑区的切片。利用原位杂交及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各脑区AC ⅧmRNA吸光度 (A)值并作同期平行比较。结果末次注射后 3h及 72h ,干预组大鼠 5个被检脑区AC ⅧmRNA吸光度(A)值均明显低于吗啡组。结论合并使用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地卓西平可明显降低吗啡依赖大鼠多个脑区AC Ⅷ基因转录水平 ,这可能是谷氨酸受体拮抗剂抑制吗啡耐受及依赖的分子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期刊2004年02期)

腺苷酸环化酶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获得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cAMP信号转导途径中腺苷酸环化酶基因(StAC),利用基因敲除技术明确其在病菌致病过程中的功能。【方法】应用简并引物PCR和Genome Walking技术克隆玉米大斑病菌腺苷酸环化酶基因(StAC)DNA全长序列,并对该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Southern blotting验证基因拷贝数;通过基因敲除技术创制StAC的缺失突变体,研究玉米大斑病菌cAMP信号转导途径中StAC的功能。【结果】StAC的DNA全长为6 816 bp,由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组成;ORF为6 018 bp,编码2 005个氨基酸,同源序列比对发现StAC与小麦黄斑叶枯病菌(Pyrenophora tritici-repentis)的AC基因有96%的同源性;Southern blotting证明StAC在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中以单拷贝形式存在;基因功能分析表明,StAC缺失突变菌株Δstac气生菌丝灰白色,不产生分生孢子,毒素活性明显减弱,致病力下降,且在渗透胁迫条件下,菌株的抗逆能力增强,色素合成发生了改变。【结论】StAC主要调控玉米大斑病菌的产孢、致病性、高渗胁迫反应、毒素活性及色素的合成代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腺苷酸环化酶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杨芳媛,赵智慧,赵锦,刘志国,刘孟军.枣腺苷酸环化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C].中国园艺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5

[2].申珅,王晶晶,佟亚萌,李坡,郝志敏.玉米大斑病菌腺苷酸环化酶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3

[3].夏菲.盾壳霉腺苷酸环化酶基因(CMAC)功能初步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2

[4].刘姝洋.绿僵菌侵染相关基因腺苷酸环化酶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2

[5].夏菲,谢甲涛,程家森,李国庆,易先宏.盾壳霉腺苷酸环化酶基因(CmAC)功能初步分析[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6].申珅.玉米大斑病菌腺苷酸环化酶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0

[7].王文,戚中田.小鼠截短型可溶性腺苷酸环化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活性鉴定[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0

[8].徐璐,王根林.小鼠可溶性腺苷酸环化酶基因的表达特性[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8

[9].冯起平,左瑾,孟雁,方福德.可溶性腺苷酸环化酶基因中与核定位相关序列[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5

[10].张瑞岭,郝伟,谌红献,李昌琪.地卓西平对吗啡依赖大鼠部分脑区腺苷酸环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

标签:;  ;  ;  ;  

腺苷酸环化酶基因论文-杨芳媛,赵智慧,赵锦,刘志国,刘孟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