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命言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月光下,林清玄,不如意,一壶,智者,明月,脚印,不舍,面对自己,一首
生命言说论文文献综述
刘昌宇[1](2019)在《岁月深处的生命言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真正的美隐于内而发于外,因无言而美丽。而生命之中同样有一种无言的美,那是在孤独之中孕育出的一种雄厚与坚韧。品读散文集《生命大美》(中信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感悟生活的智者对生命意蕴悠远的解读,迷惘困顿的心会变得豁然澄澈。$(本文来源于《河北日报》期刊2019-08-02)
刘宏[2](2018)在《亨利生命现象学中的生命言说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命言说问题是米歇尔·亨利生命现象学的关键主题。他试图在其文本中揭示生命言说的方式,以便为我们提供一种生命言说的模式。他认为,作为自我感触的生命言说完全不同于关于某物的言。我们也不能以一种对象化的方式去言说生命。那么,它究竟如何得到言说?这构成了亨利生命现象学所要面对的首要难题。他在不同的作品中不断尝试言说生命,尝试展现生命的言说。但事实上,亨利的这些尝试都存在问题,甚至在他不同的文本中存在着一定的张。因此,有必要探讨他的尝试,阐明他作品间的张力,进而解释造成生命言说困境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本文来源于《现代哲学》期刊2018年04期)
袁志红[3](2018)在《网络时代的乡愁隐喻——陈代云诗歌的生命言说》一文中研究指出陈代云的诗歌从感性直观入手,通过截取、剪辑、拼贴的结构处理,以及娴熟的修辞技巧,扩展了语言的张力和想象空间。他通过故乡、爱情和死亡叁重奏来表述精神上的返乡,而返乡是一种隐喻,在这里,时间只是一种暗示,没有实际发生的氛围。他是试图在支离破碎的现实和远离尘世的乌有乡之间寻找一个精神可以安身立命的外壳,是语词意识形态意义上的怀乡。他用修辞之光照耀他的孤独和深入肌髓的渴念,从而执行自己存在的任务。(本文来源于《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陈雪英[4](2018)在《论阿来小说的生命言说》一文中研究指出阿来在当代文坛上,是很受关注的作家,在他所关注的诸多问题中,生命问题一直是最为核心的问题,他的小说中从未停止过对“生命问题”的言说。他对生命的独特观照而呈现的生命言说是对万物生命深切的关怀,同时小说从作家自己的个体生命体验出发理解生命、理解人。生命言说几乎贯穿阿来所有的小说文本,蕴含着阿来从自身生命体验出发,以对生命形态、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独特观照和思考。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心浮躁、欲望膨胀、道德下降、生存压力沉重,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逐渐失去昔日那种和谐美好的存在状态时,他用优雅、写实的文学修辞,不单为当代保存了一份生命坚韧的轨迹也给自己创造了一个精神世界的故乡。从“生命言说”这个角度研究他的创作思想,才能更深入的了解他的精神世界,才能掌握他的创作内涵。从创作开始他始终以富有诗意的情感言说着人的生命、物的生命出于自然而归于自然的纯真与美好,而又不失自觉承担生命的责任;我们能感受到他炙热的情感背后渗透着对生命的赞美和生命原则的呼唤,以及对于人的生命意义的终极思考。本文主要从阿来对生命的独到理解入手阐述阿来的生命意识、生命言说、生命言说的意义,再结合阿来生长环境、文化环境和不同时期的创作体验进行论述,在论述过程中主要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以文化背景分析、文本互涉分析等研究方式,对阿来小说的“生命言说”作全面分析。全文主要由叁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阿来的生命意识,主要从生命的内涵、对生命忧患和万物有灵的生命意识叁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阿来的生命意识,探究阿来从地域文化中接受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命启迪,认为生命是超越现实生活和具有普遍意义的。第二部分重点阐述阿来的生命言说,从阿来自身评述与他创作的作品相结合的角度分析,通过探索阿来的生命体验之路,论述他的生命言说主要是对生命价值的礼赞、自我生命情感的体验和自我生命不息的修炼中得以充分体现的,并用生命存在的各种方式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生不息的美好表达,也展现了经济大潮中人与自然交恶,人的生命纯洁度下滑的深切忧虑。第叁部分探讨了阿来在言说生命时,总是关注人类的精神生命,自创作以来他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生活,用不同的经历去体验生命,在现实与自我内心之间让生命达到了精神超越的高度,从而他言说的生命有活着的希望和生命获得的价值。因此,把握阿来小说的生命言说对理解阿来的文学创作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赞美,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期刊2018-05-01)
江海全[5](2014)在《生命的语言与生命言说自身》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亨利生命现象学的语言观不仅表明了他对现象学最基本原则的坚守,而且体现了他从世界的悬置到意向性悬置的推进。首先,分析了亨利对现象性本质的探讨和对语言的划分,依据现象性的不同,亨利划分出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世界的语言和生命的语言;接着,考察了经典现象学的世界语言的本质特征,并以海德格尔哲学为例,证明世界语言对源初生命的遮蔽;然后,论证了在生命语言的言说下,情感性生命的源初在场;最后,讨论了两种语言的关系,并以此说明生命语言是一种双重言说。(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郑波[6](2011)在《暴力 死亡 亲子》一文中研究指出余华是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真正变化的少数几个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广泛运用了各种现代艺术手法,更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突出表现为对人的存在本质的独特理解。本文立足于生命意识是生命价值理念的内核这个基点,从暴力、死亡、亲子叁个维度,重点解读余华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以期在对现实人生反思、批判甚至是怀疑、颠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作家对人类终极的价值关怀。在暴力维度上,他的作品内敛于作家现实生活的感官刺激,外放于全景式的暴力世界,凝聚于作家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死亡作为生命走向终极的一种极端维度,是作家对个体生命、人性自我的诠释注解,在探求“真实”与“形式”中陷入了生命的困境;亲子方式是作家走出困境、实现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承受生命苦难,延续生命传承,在亲子状态中走向生命的回归。(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1-05-01)
王燕[7](2011)在《成为自我的生命言说》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为伟大的自我实践者,其整个文学生涯都在竭力阐述成为自我的重要意义和求索过程。基于对国人缺少“个人的自大”导致的精神昏昧和文化落后的切肤体认,成为自我是鲁迅从事写作一个重要起点和核心,并贯穿其一生的思考和实践。在鲁迅的生命中,成为自我经历了“我应该—我愿意—我是”的精神流变,同样,写作也伴随着这种转变呈现出不同的轨迹,从根本上和其生存体验形成同构性。写作既是鲁迅实践自我的一个场域,也是提倡自我的武器。他始终书写着何为自我以及成为自我的重要性,并以个体为本位,通过向内(精神)和向外(社会)的双重批判寻求自我的建立。写作正是作为一种生命活动实践其“成为自我”这个命题的。论文围绕个人化写作与鲁迅的自我生命实践、个人化写作的精神内涵和言说方式展开,共分四个部分。引言部分通过概述鲁迅精神的叁级跳,确立“成为自我”的内涵,为全文奠定理论支点。第一章主要探讨鲁迅个人化写作的起点和命意,即成为自我,阐述了鲁迅与西方“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遇合并形成个人化思想,详细剖析了成为自我的精神轨迹及其在写作中的体现。第二章分析了建立于“返回自我和出击社会”这一复合立场上个人化写作的精神内涵,通过立足个体本位的自我审视和社会批判、情绪和意志的调控以及自我追寻的姿态这叁方面彰显了鲁迅对自我的独特建构及其艰难过程。第叁章主要探讨在这一追寻过程中形成的文本中理性与激情、冲决与建构、说与不说的矛盾的言说系统。(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1-04-25)
戴月华[8](2011)在《叩问与应答:现代生存论语境下的生命言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德格尔以现象学方法开启"向死而生"的路经来叩问生之命;萨特和布尔特曼在现代生存论语境下对生之命作了不同的应答;先开启对生命的神性言说,才有可能昭示生命之光辉。(本文来源于《理论界》期刊2011年03期)
王玲玲[9](2008)在《金庸与池田大作的“生命言说”》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庸与池田大作是当代中日文坛上非常着名的两位作家。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他们关于生命的各种言说。这些言说之间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它们相似性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中日文化交流的大背景,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两人相似的人生经历和相近的文化接受。金庸和池田大作相似的人生经历主要表现在叁个方面:苦难颠沛的少年时期、不断进取的编辑生涯、文学事业以及社会事业的成功。他们对于东西方文化思想的接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对西方人道主义思想的接受以及对东方古典人道主义思想的尊崇。其中,金庸与池田大作对东方古典人道主义思想的接受主要分为叁个方面:对佛法人道主义的接受、对儒家人道主义的接受以及对墨家人道主义思想的接受。金庸与池田大作的“生命言说”在他们的作品中主要表现为:尊重生命、追求自由的生命观;坚持真理、创造价值的幸福观;重情轻利、重恩轻仇的情感观以及关爱自然、和平共存的未来观。这四方面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尊重生命、创造价值、重视情义、和平共存。其中,尊重生命是前提条件,创造价值是核心内容。作为核心内容的“创造阶值”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改造人性和助人为乐。其中,对人性的改造主要表现在对善的发扬和对恶的抑制,表现在行动上就是要克服贪欲。(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刘涵华[10](2008)在《倾听四代女性的生命言说——评《女性生命潮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散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刘思谦、郭力和杨?叁人以功底深厚的前理解优势,对九十年代女性散文进行了深入研究。她们以生命哲学为整体理论构架,分别以代际代属关系中的女性生命故事、主题思想和文体(思维方式和话语方式)叁个方面为研究的切入点,成功揭示了90年代女性散文的意义与价值。与此同时,她们避开以理论注解文本的常见套路,力求在对文本的分析中寻找理论生长点的研究思路,对于其他研究者也具有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焦作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生命言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命言说问题是米歇尔·亨利生命现象学的关键主题。他试图在其文本中揭示生命言说的方式,以便为我们提供一种生命言说的模式。他认为,作为自我感触的生命言说完全不同于关于某物的言。我们也不能以一种对象化的方式去言说生命。那么,它究竟如何得到言说?这构成了亨利生命现象学所要面对的首要难题。他在不同的作品中不断尝试言说生命,尝试展现生命的言说。但事实上,亨利的这些尝试都存在问题,甚至在他不同的文本中存在着一定的张。因此,有必要探讨他的尝试,阐明他作品间的张力,进而解释造成生命言说困境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命言说论文参考文献
[1].刘昌宇.岁月深处的生命言说[N].河北日报.2019
[2].刘宏.亨利生命现象学中的生命言说问题[J].现代哲学.2018
[3].袁志红.网络时代的乡愁隐喻——陈代云诗歌的生命言说[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陈雪英.论阿来小说的生命言说[D].西北民族大学.2018
[5].江海全.生命的语言与生命言说自身[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6].郑波.暴力死亡亲子[D].浙江大学.2011
[7].王燕.成为自我的生命言说[D].浙江大学.2011
[8].戴月华.叩问与应答:现代生存论语境下的生命言说[J].理论界.2011
[9].王玲玲.金庸与池田大作的“生命言说”[D].湖南师范大学.2008
[10].刘涵华.倾听四代女性的生命言说——评《女性生命潮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散文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