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丝体散文论文-李良

语丝体散文论文-李良

导读:本文包含了语丝体散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语丝体散文,魏晋风度,晚明小品,文体学

语丝体散文论文文献综述

李良[1](2018)在《语丝体散文的文体仿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托文化周刊《语丝》生成的语丝体散文,倡导"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于现代中国特别时段的文化语境下呈现清晰的文体自觉意识,成为百年散文发展史上不可绕越的坐标符号。以周氏兄弟《语丝》散文文本为中心,从文体学角度探究语丝体散文于魏晋风度、晚明小品的仿拟与流变,可以揭橥语丝体散文集传统与现代汇融交错的复杂性内质及其文学史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苏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李良[2](2015)在《“苦闷的象征”——域外体验与“语丝体”散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域外体验之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积极建构是明显的。域外体验不应单单理解为作家身体的异域移动,还应涵指作家本人对于异域文学、文艺、文化等生产的阅读、翻译、感受等非客观空间进入式的体验方式与效果。五四新文化运动退潮之后,鲁迅于1924年9月译毕的《苦闷的象征》,是其于所处时代环境下生命彳亍中的主动选择,也是其彷徨心灵的表征。同年11月问世的同人刊物《语丝》,与此种苦闷情绪呼应,成为后五四阶段代表性的知识分子抒怀发声的阵地之一。基于时间和人事的现实,加以理论的梳理及逻辑钩联,足以看出,留日归国的周氏兄弟领衔"语丝体"散文,他们的声音成为时代"苦闷的象征"的典型。(本文来源于《世界华文文学论坛》期刊2015年04期)

李良[3](2014)在《商业传媒语境与“语丝体”散文》一文中研究指出1920年代商业传媒文化的发达,期刊从合资创办到稿酬制度的实施,使"语丝"同人获得现代知识分子安身立命基础的同时,能够自由地"说自己的话",获得相对自足的公共话语权力,进而参与到中国现代话语的建构当中。结合鲁迅的"‘圈子’说"进一步考察,"语丝体"散文在政治话语权力和商业传媒文化的双重挤压下挣扎或游离的努力,造成了文体言说风格色彩的复杂性。作为知识分子文体的"语丝体"散文在关注"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之余,不期然烙下具备文化休闲和娱乐功能的轻松化写作痕迹,恰恰是现代商业传媒经济秩序支配下"语丝"同人易于专注"自己的园地"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德州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李良[4](2014)在《实现知识分子心灵自审的雍容话语——现代中国“语丝体”散文主体话语形态论之叁》一文中研究指出"语丝体"散文是1920年代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话语的成功实践,文体学的理论视角可以有效考察其创作主体深层心理涵蕴及话语复杂性。在新文化运动陷入低潮与知识分子思想阵营走向分化时期,同人群体创办《语丝》周刊以求完成一己诉说。时代背景与个体认同双重语境影响下,身份的重新认同促使心灵的内视自审,以周氏兄弟为代表的"语丝体"散文文本实践呈现一脉雍容之态。心智高迈,从容真挚,手法文雅,雍容话语使"语丝体"散文存温柔敦厚深味,意义功能与书写价值更为丰厚深远,从而具备一定的超越性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李良[5](2011)在《论“语丝体”散文的社群生态语境》一文中研究指出"语丝体"散文因为语丝社同人群体的历史生成、存在生态、结构特质及文学行为的承传衍变等方面的复杂性,呈现出相当的文体丰富性,从社群生态语境的寻绎、比较可以获得更大的阐释可能。从社团流派的承接并存、下延的格局形态来看,"语丝体"散文因为语丝社之于新青年社、现代评论派、创造社、新月社以及骆驼社、论语派等社群的生态实践社会批评、文明批评以及内心诗性诉说,可以视为现代知识分子基于政治哲学的社会性集体书写。但也体现了"语丝体"散文作家个体的自由书写精神。(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李良[6](2010)在《现代中国语丝体散文的主体话语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语丝体"散文是1920年代现代中国文学知识分子话语的成功实践,文体学的理论视角可以有效考察其创作主体深层心理涵蕴及话语复杂性。现代中国"语丝体"散文的自由话语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不仅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自由"主题的建构,同时也使中国现代文学的"自由"主题呈现出鲜明的中国品格,进而成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之核心精神没有堕落或丢失的证明。主体话语的意义功能与力量价值因此更为丰厚深远,从而使"语丝体"散文具备一定的超越性质。(本文来源于《学海》期刊2010年06期)

李良[7](2009)在《“后五四”时期革命认同下的抵抗话语——现代中国“语丝体”散文主体话语形态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语丝体"散文是1920年代现代中国文学知识分子话语的成功实践。在新文化运动陷入低潮与知识分子思想阵营走向分化的"后五四"时期,语丝同人显示出对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学革命的继续坚持,这一点直接决定了"语丝体"散文主体话语的抵抗色彩。周氏兄弟作为语丝领袖,源于《新青年》时期文学革命身份的认同,使他们的"语丝体"抵抗话语在社群同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中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成为集中表现。作为一种理性的拒绝与批判,"语丝体"散文的抵抗式话语在制胜论敌的同时,还表现出现代知识分子由启蒙主义者向个体言说者过渡的姿态,成为其寻找确认自我、呈现生命本真的通途,"语丝体"散文主体话语的意义功能与力量价值也因此更为丰厚深远,从而使之具备一定的超越性质。(本文来源于《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4期)

李良[8](2008)在《文化权力秩序下的坚韧表达——现代中国“语丝体”散文语境考察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20年代特殊的文化权力秩序制造了特殊的文学生态环境。"语丝体"散文作为这一年代最具代表性成就的散文创作,正是如此文化权利秩序下现代文学坚韧表达的结果。对于"语丝体"散文语境的着意考察,可进一步认识现代散文这一文学文体的复杂性品格,也可以使我们对于20年代中国文学的创作主体及审美风貌的形成根源更为理解。(本文来源于《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李良[9](2008)在《现代中国“语丝体”散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选取现代中国“语丝体”散文为研究对象,以文体学为理论切入点,突破既往研究盲区,全面系统地考察“语丝体”散文书写于二十世纪二、叁十年代历史文化语境及文学自身演变层面的复杂性收获,并进而探讨这一书写之于中国现代文学和现代散文的特殊意义,以求更深刻地把握散文之彰显现代知识分子独立自由精神的文体独特性。论文在界定“‘语丝体'散文”名称之后,展开主体部分:第一章首先分析现代中国“语丝体”散文的发生语境。从话语权力秩序、现代文学社群和商业传媒文化等角度还原“语丝体”散文的生态背景;第二章重在考察现代中国“语丝体”散文的主体话语形态。主体话语形态是“语丝体”散文的骨骼。寻绎作家的精神心态和文化认同焦虑之于“语丝体”散文的关系,试图揭示“语丝体”散文作家主体深层的心理涵蕴和内在复杂性;第叁章主要考察现代中国“语丝体”散文的语言形式。语言是“语丝体”散文的肌肤。通过语言的形式策略以及其功能意蕴的探讨,努力触摸“语丝体”散文的文化精神;第四章力求在现代文学史的宏观视野下,将现代中国“语丝体”散文纳入中日文学关系与散文文体学的视角确定其于苦闷书写及古今传承两个方面表现出的独立文学品格,并揭示“语丝体”散文的意义、局限及其于当下散文的镜鉴作用。本论文立足于自由人性层面,在传统文艺社会学、文艺心理学视角之余,将现代中国“语丝体”散文纳入文体学视阈予以文化整合考察。打破既往偏于纯文本、纯社团流派或作家单向度研究的局限,本研究追求在更加贴近文学散文个性本体的层面展开。通过探究作家生命主体的生存环境与精神需求、文化心态与审美选择以及语言形式策略,揭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之自由追求和独立言说的丰富复杂性。探寻中国散文现代嬗变发展的一定规律和审美价值,审视言说主体设计自我、构想历史的意义,这是一种从文学到文化的系统研究工程。(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8-06-30)

语丝体散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域外体验之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积极建构是明显的。域外体验不应单单理解为作家身体的异域移动,还应涵指作家本人对于异域文学、文艺、文化等生产的阅读、翻译、感受等非客观空间进入式的体验方式与效果。五四新文化运动退潮之后,鲁迅于1924年9月译毕的《苦闷的象征》,是其于所处时代环境下生命彳亍中的主动选择,也是其彷徨心灵的表征。同年11月问世的同人刊物《语丝》,与此种苦闷情绪呼应,成为后五四阶段代表性的知识分子抒怀发声的阵地之一。基于时间和人事的现实,加以理论的梳理及逻辑钩联,足以看出,留日归国的周氏兄弟领衔"语丝体"散文,他们的声音成为时代"苦闷的象征"的典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语丝体散文论文参考文献

[1].李良.语丝体散文的文体仿拟[J].江苏社会科学.2018

[2].李良.“苦闷的象征”——域外体验与“语丝体”散文[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5

[3].李良.商业传媒语境与“语丝体”散文[J].德州学院学报.2014

[4].李良.实现知识分子心灵自审的雍容话语——现代中国“语丝体”散文主体话语形态论之叁[J].中国文学研究.2014

[5].李良.论“语丝体”散文的社群生态语境[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

[6].李良.现代中国语丝体散文的主体话语形态[J].学海.2010

[7].李良.“后五四”时期革命认同下的抵抗话语——现代中国“语丝体”散文主体话语形态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8].李良.文化权力秩序下的坚韧表达——现代中国“语丝体”散文语境考察之一[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9].李良.现代中国“语丝体”散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标签:;  ;  ;  ;  

语丝体散文论文-李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