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化人才培养的途径研究

新时期文化人才培养的途径研究

(黑龙江大学重点建设与发展工作处,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文化人才主要是指在文化领域具有一定文化创造、管理、沟通等专业能力或技能的人才。他们或者是受过专业学院培训的专业人员,或者是受雇于文化机构的专业人员,或者是活跃于民间、具有一技之长的民间艺术家,或者是从事工会、文化宫和其他文化机构的专业人员。总之,他们依托于文化,发展于文化,实现于文化,是文化传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就新时期文化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简要论述,并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学习和参考。

关键词:文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文化产业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交叉性突出的业态,范畴非常广泛,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络服务、会展服务、演出服务等各种纷繁复杂的产业对象都包含其中。对此,很多高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甚至文化企业自身都无法对文化产业的范畴进行准确地描述和定位,对于人才属性的确定也产生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由于培养目标的不明确造成人才培养的滞后和受局限。

(二)相关课程的综合开发与体系化不足

因此,很多教学单位的文化产业课程设置比较混乱和随意,根据现有教师的专业情况开课、根据教学效果改变教学计划的现象普遍存在。对于课程的开发、论证,对于教学内容的总结、更新,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估、调整都没有及时纳入人才培养的理论与现实范畴。由此导致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具有很大的变动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无法实现系统化与体系化。

(三)“文化素养”与“产业能力”不匹配

目前,很多高校、培训机构在进行文化产业人才教育过程中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电子产品制作、多媒体应用等外在技术的培训,而忽视了文化产业也是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文化传统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们将学生的“产业能力”培养放在了中心位置,很少开设或者根本不去开设与技术密切相关的人文科学知识、历史文化艺术等基础知识课程,无法实现人才培养中“文化素养”与“产业能力”的匹配。

(四)师资力量缺乏

文化产业的复合性对于教师的知识背景、迁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新兴学科持谨慎态度,或是研究习惯使然,大部分教师并不愿意实现自身的专业转型。而作为新兴专业,并没有足够的本专业教师可供引进,这就加剧了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师资力量的缺乏。

(五)社会组织参与率低,整体文化氛围欠缺

虽然我国文化产业资源丰富,有利于推动大众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但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社会认同感尚未形成,社会参与到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较差,传统项目逐渐流失,艺术馆、美术馆参观率较低,对文化产业认同感不强,导致我国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只能采取自上而下的灌输模式。

二、途径

(一)合理定位文化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要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尖端创新人才。如今,文化领域正在出现新的形式、方向和趋势。在把握文化发展新形势的基础上,开拓和扩大文化发展新领域,增强文化创新和创造力,提高民族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已成为当前文化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要着力培养文化人才的创新能力、开发能力和参考能力,不断丰富文化创新成果,积极探索文化发展的新领域。其次,重视培养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新媒体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直接影响着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和影响力,决定着文化能否真正为人们所理解、所熟知、所认识。因此,在文化领域,要紧跟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不断转变现代传媒技术人才的培养观念,提高技术培训在文化人才培养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文化修养。现代传媒技术人才的素养,促进了现代传媒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成果和应用,并充分发挥了它们的作用。现代媒体技术在文化传播中的技术和渠道优势不断赢得主动,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处于领先地位。再次,要重视管理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缺乏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化和规范化。要及时培养一批熟悉文化发展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善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不断加强对国内文化带头人、高素质文化人才和青年优秀人才的培养和支持。还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化文化人才的培养,进而不断实现文化发展的国际化。

(二)构建多元的文化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建立和完善高校文化人才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文化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全方位、多角度、连续的培养过程。要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企业等文化人才孵化器的作用,不仅要依托高校或实践基地,还要依托高校文化理论教育与实践基地的有机协调。要提高文化人才的创新能力,必须围绕“新理论、新技术、新技能、新知识、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长期的、持续的教育过程,着力培养文化人才,积极探索和运用科学方法,提高文化人才的素质。其次,要构建完善的文化人才培养机制。要坚持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突破传统文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文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以选拔的形式选拔一批多层次、多类型的文化人才,同时,坚持实施项目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中青年人才,应拓宽培养渠道,进行重点培养。让年轻人承担更多的责任,对年轻人进行更多的宣传。坚持每个项目都要吸收一些培训对象参与,借助项目优势不断提高文化人才的素质,增强文化人才的创造力。根据文化人才的素质与需求的差异,不断优化文化人才结构,形成合理的文化人才分布结构,增强文化人才合力。再次,建立和完善文化人才的激励和保障体系。要改变单一文化人才的管理机制,建立多元化、立体化的人才激励保障体系,鼓励文化人才上岗,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绩效。我们遵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原则,肯定和认识文化人才的价值和地位。

(三)完善文化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

首先,是科学设置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文化产业是一个多领域、宽领域的产业,文化产业需要的人才应满足多元化和专业化的要求,适应当前文化产业对文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领域、不同方向、不同时代的文化需求。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开设综合性文化专业。文化类专业应确立相应的专业定位,深化和细分行业知识和技能教育,突出文化人才培养的“技术性”、“综合性”和“专业性”,以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以管理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文化专业课程的综合性、交叉性、复杂性要求课程体系应根据学科特色和专业特色的需要以及各类文化人才的培养需要而建立。遵循“跨学科、多元化、模块化”的原则。我们不仅要开设培养文化素养和文化内涵的理论课程,还要开设培养文化创新人才、文化传媒技术人才、文化管理人才、文化国际化人才等相关人才的专业课程,以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促进文化人才的培养。第三是优化和完善教师配置模式。在师资和教育资源的配置上,高校应根据学院、系、专业的不同来配备不同的专业文化和技术的教师。如果专业技术教师与专业文化教师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师资配备结构无法形成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那么就很以适应文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高校必须合理调整原有师资结构,优化师资结构,合理配备专业文化教师和专业技术教师,不断加强各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陈怀平.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经贸实践,2015(11).

[2]褚光荣.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J].开放导报,2014(05).

标签:;  ;  ;  

新时期文化人才培养的途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