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叶苹婆论文-邓树华,胡飞俊,吴树会,张晓燕,周剑宇

掌叶苹婆论文-邓树华,胡飞俊,吴树会,张晓燕,周剑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掌叶苹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掌叶苹婆种子,丙酮提取物,储粮害虫,触杀作用

掌叶苹婆论文文献综述

邓树华,胡飞俊,吴树会,张晓燕,周剑宇[1](2012)在《掌叶苹婆种子提取物对3种主要储粮害虫的毒力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索氏提取法,以丙酮作为有机溶剂制备掌叶苹婆种子提取物,并利用滤纸药膜法研究了掌叶苹婆种子提取物对玉米象、谷蠹和锈赤扁谷盗3种试虫成虫的触杀作用。结果表明,掌叶苹婆种子丙酮提取物对玉米象、谷蠹和锈赤扁谷盗3种试虫成虫具有很强的触杀作用,且触杀作用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和处理剂量增加而显着增强。在浓度3.923 mg/cm2处理剂量下处理96 h后提取物对3种试虫的触杀作用校正死亡率均达到100%。掌叶苹婆种子丙酮提取物对玉米象、谷蠹和锈赤扁谷盗成虫的触杀毒力LD50值分别为:0.875、0.716和1.389 mg/cm2。3种试虫成虫对提取物的敏感性为谷蠹>玉米象>锈赤扁谷盗。(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2年11期)

夏鹏飞,宋爽,冯子明,张培成[2](2009)在《掌叶苹婆化学成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掌叶苹婆Sterculia foetida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各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5,7,8-叁羟基-4′-甲氧基黄酮-8-O-β-D-葡萄糖苷(1),5,7,8-叁羟基-4′-甲氧基黄酮-7-O-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3),芹菜素-6,8-二葡萄糖碳苷(4),葛根素(5),5,7,8,3′-四羟基-4′-甲氧基黄酮(6),5,7,8-叁羟基-3′,4′-二甲氧基黄酮(7),5,7,8-叁羟基-4′-甲氧基黄酮(8)。结论:化合物1,2,4~8为首次从掌叶苹婆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09年20期)

夏鹏飞[3](2009)在《掌叶苹婆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掌叶苹婆(Sterculia foetida.L)为梧桐科(Sterculiaeace)苹婆属(Sterculia)植物,主要分布在印度、斯里兰卡、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澳大利亚等热带地区,我国约有该属植物23种,产西南部和南部,多在广州康乐和海南崖县。掌叶苹婆用于轻泻、利尿和昆虫驱散剂,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掌叶苹婆具有抗炎和中枢神经抑制作用。本学位论文对掌叶苹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重点对黄酮葡萄糖醛酸苷类化合物的结构及生物活性进行研究,同时对黄芩素6-O-β-D-葡萄糖醛酸苷类化合物进行了合成研究,以期得到结构多样的黄酮葡萄糖醛酸苷类化合物。首次对梧桐科苹婆属植物掌叶苹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利用多种色谱学手段从掌叶苹婆叶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了46个化合物(1-46),利用波谱学技术鉴定为33个黄酮类化合物、4个香豆素类化合物、6个有机酸类化合物和3个甾体类化合物,其中6个化合物为新化合物(1~*-6*),化合物7-18等32个化合物是首次从苹婆属中分离得到。新化合物是:5,7,8,3′-四羟基-4′-甲氧基黄酮-8-O-β-D-葡萄糖醛酸苷2″-硫酸酯(1~*)、5,7,8,4′-四羟基-3′-甲氧基黄酮-8-O-β-D-葡萄糖醛酸苷6″-甲酯(2~*)、5,7,8,3′,4′-五羟基黄酮-8-O-β-D-葡萄糖醛酸苷6″-甲酯(3~*)、5,7,8,3′-四羟基-4′-甲氧基黄酮-3′-O-β-D-葡萄糖苷(4~*)、甲氧基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6″-甲酯(5~*)、1,6-二阿魏酰基葡萄糖(6~*);已知化合物是:5,7,8,3′,4′-五羟基黄酮-8-O-β-D-葡萄糖醛酸苷(7)、5,7,8,3′,4′-五羟基黄酮-8-O-β-D-葡萄糖醛酸苷6″-甲酯(8)、5,7,8-叁羟基-4′-甲氧基黄酮-8-O-β-D-葡萄糖醛酸苷(9)、5,7,8-叁羟基-4′-甲氧基黄酮-8-O-β-D-葡萄糖苷(10)、5,7,8-叁羟基-4′-甲氧基黄酮-7-O-β-D-葡萄糖苷(11)、5,7,8-叁羟基-4′-甲氧基黄酮-8-O-β-D-葡萄糖醛酸苷6″-甲酯(12)、异高山黄芩素-8-O-β-D-葡萄糖醛酸苷(13)、异高山黄芩素-8-O-βD-葡萄糖醛酸苷6″-甲酯(14)、异高山黄芩素-8-O-β-D-葡萄糖醛酸苷(15)、异高山黄芩素-8-O-β-D-葡萄糖醛酸苷6″-乙酯(16)、甲氧基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17)、甲氧基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6″-乙酯(18)、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19)、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20)、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6″-甲酯(21)、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6″-乙酯(22)、芹菜素-6,8-二-C-β-D-葡萄糖苷(23)、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6″-乙酯(24)、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25)、葛根素(26)、5,7,8,3′-四羟基-4′-甲氧基黄酮(27)、5,7,8-叁羟基-3′,4′-二甲氧基黄酮(28)、5,7,8-叁羟基-4′-甲氧基黄酮(29)、木犀草素(30)、甲基木犀草素(31)、芹菜素(32)、槲皮素(33)、东莨菪苷(34)、异秦皮素-7-O-β-D-葡萄糖苷(35)、5,7-二羟基-6-甲氧基香豆素-7-O-β-D-葡萄糖苷(36)、秦皮素-7-O-β-D-葡萄糖苷(37)、对羟基苯甲酸(38)、邻羟基苯甲酸(39)、反式对羟基苯丙烯酸(40)、顺式对羟基苯丙烯酸葡萄糖苷(41)、反式阿魏酸葡萄糖苷(42)、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酸-4-O-β-D-葡萄糖苷(43)、5α,6β-二羟基胡萝卜苷(44)、β-谷甾醇(45)、胡萝卜苷(46)。以黄芩素为化学原料,经过乙酰化、苄基保护、脱乙酰化、糖苷化、脱苄基等六个步骤,合成了黄芩素6-O-β-D-葡萄糖苷(X_6)和黄芩素6-O-β-D-葡萄糖醛酸苷(X_9)。掌叶苹婆乙醇粗提物药理活性筛选:结果显示乙醇提取浸膏萃取得到的正丁醇和水层部分经大孔树脂分离得到的15%部分(SF15%)对人结肠癌细胞(HCT-8)和人肝癌细胞(Bel-7402)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细胞毒作用,其IC_(50)为13.32和19.07μg/mL。同时,30%部分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细胞毒作用,其IC_(50)为37.72μg/mL,70%部分对人结肠癌细胞(HCT-8)和人胃癌细胞(BGC-823)也都有一定的选择性细胞毒作用,其IC_(50)为34.94和30.50μg/mL。抗炎活性筛选实验中,15%、30%和70%部分均显示了明显的抑制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肿胀的抗炎活性。同时,SF15%显示了很好的镇静催眠药理活性,在5 mg/kg剂量下,入睡率为57.1%。掌叶苹婆单体化合物药理活性筛选:结果发现化合物2~*和27对人结肠癌细胞(HCT-8),化合物17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和人胃癌细胞(BGC-823),化合物22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和肺腺癌细胞(A549),化合物19对肺腺癌细胞(A549)显示选择性细胞毒活性;化合物2~*,8,17,19在皮下注射给药剂量为20 mg/kg时,对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肿胀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10~(-5)M浓度水平,化合物18和19对PAF刺激的多形核白细胞β葡萄糖苷酸酶释放具有抑制作用;化合物30在3.91μg/mL浓度条件下对过氧化氢所致ECV304内皮细胞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化合物27在10~(-5)M浓度条件下,对体外低氧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期刊2009-06-03)

掌叶苹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掌叶苹婆Sterculia foetida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各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5,7,8-叁羟基-4′-甲氧基黄酮-8-O-β-D-葡萄糖苷(1),5,7,8-叁羟基-4′-甲氧基黄酮-7-O-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3),芹菜素-6,8-二葡萄糖碳苷(4),葛根素(5),5,7,8,3′-四羟基-4′-甲氧基黄酮(6),5,7,8-叁羟基-3′,4′-二甲氧基黄酮(7),5,7,8-叁羟基-4′-甲氧基黄酮(8)。结论:化合物1,2,4~8为首次从掌叶苹婆中分离得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掌叶苹婆论文参考文献

[1].邓树华,胡飞俊,吴树会,张晓燕,周剑宇.掌叶苹婆种子提取物对3种主要储粮害虫的毒力测定[J].中国粮油学报.2012

[2].夏鹏飞,宋爽,冯子明,张培成.掌叶苹婆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

[3].夏鹏飞.掌叶苹婆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

标签:;  ;  ;  ;  

掌叶苹婆论文-邓树华,胡飞俊,吴树会,张晓燕,周剑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