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束质量控制论文-闫钰锋,于洋,白素平,倪小龙,张晖

光束质量控制论文-闫钰锋,于洋,白素平,倪小龙,张晖

导读:本文包含了光束质量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板条激光器,热效应,波前畸变,像差校正

光束质量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闫钰锋,于洋,白素平,倪小龙,张晖[1](2019)在《板条激光器光束质量控制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激光二极管技术的发展,以及一些先进热管理方案和新型加工工艺的涌现,固体激光器的输出功率已达到百千瓦量级,而光束质量的控制问题却日益凸显。本文归纳了板条激光器的光束质量控制技术,对当前已经实现了的几种技术路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包括静态相位校正技术、非线性光学校正技术、自适应光学校正技术、几何光学校正技术等,并分别介绍了其工作原理、研究进展以及优缺点。(本文来源于《中国光学》期刊2019年04期)

孟雪[2](2019)在《高功率红光半导体激光器光束质量控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半导体激光器由于其具有输出功率大、转换效率高、可靠性好、使用寿命长、器件体积小、波长覆盖范围广等优势,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激光光源。但是半导体激光器由于自身的结构,导致器件发出的光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存在差异,光束质量相差悬殊,致使光束的束腰位置不重合,存在像散的现象。目前,提高器件的输出功率并且保证器件的光束质量,已经成为半导体激光器行业的研究热点和难点。高输出功率和高光束质量通常是相互矛盾的,在大电流下,器件可以获得较高的输出功率;但是在大电流下,器件内部载流子和电流分布不均匀的现象会加剧,引起器件内部材料的折射率发生不均匀的变化,进而导致器件的远场扩散、发散角变大,严重影响输出光束的质量。因此,我们将非对称光学波导和分区电极引入到常规半导体激光器中。实验结果表明该结构在保证器件输出功率的同时,也改善了器件的光束质量,同时也降低了侧向远场发散角对于电流的依赖程度。本次研究中设计的半导体激光器制作工艺较为简单、生产成本也较低,非常适合大批量的生产,同时也为高功率高光束质量的红光半导体激光器的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论文主要对高功率高光束质量的红光半导体激光器的理论、设计、工艺制备及器件的性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和创新成果如下:(1)利用材料的有效折射率近似的原理,求解了红光半导体激光器内部的波导方程、载流子扩散方程,获得侧向光场模式的表达式。然后对器件的基模和高阶模的光场的分布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总结高阶模式激射的条件和原理,从而得到优化侧向光束质量的方案。(2)为了提高器件的光束质量,在垂直P-N结的方向采用大光腔结构;在波导层的尺寸上,P区整体较薄、N区较厚,这种非对称的设计可以减少器件内部对光场的吸收,从而减小损耗;在侧向平行于P-N结的方向刻蚀脊型波导,用来限制器件的光场。同时优化干法刻蚀工艺,精确控制刻蚀的深度和角度,保证器件工艺流程的可靠性。(3)利用Lastip、comsol等软件对器件外加电流、有源区的载流子和器件内部的增益、温度分布情况等进行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和理论分析,提出了分区电极结构。该结构的加入大大提高了常规红光半导体激光器的光束质量,器件的侧向远场慢轴发散角均在10°以下,并且随着电流的变化范围也更小。(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吴晶[3](2018)在《高能激光自适应光学光束质量控制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适应光学光束质量技术采用能动器件对激光光束进行实时调整,可提升高能激光光束的指向稳定性和光束质量,对激光远距离能量传输和高能量密度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自适应光学光束质量控制系统是主动光学技术的关键设备,设备研制涉及到材料、机械、光学、电子学、自动控制等多个学科领域,具有参数多、工艺复杂的特征。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从2008年开始开展自适应光学技术研究,近几年,逐一突破了高空间分辨变形镜、压电式快速反射镜关键部件工程研制,嵌入式高速(本文来源于《2017年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期刊2018-04-01)

王涛[4](2017)在《高功率宽区半导体激光器侧向光束质量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功率宽区半导体激光器由于输出功率高、可靠性好、寿命长、体积小、波长范围广等诸多优点,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激光光源。但是这类激光器在侧向即平行于外延层方向面临多模工作的问题,恶化了光束质量。另外,随着电流增加,侧向远场变宽,这对于某些应用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们将不同的微结构引入到高功率宽区半导体激光器中,极大地改善了侧向光束质量,同时减小了侧向远场发散角对电流的依赖。这类基于微结构的高功率宽区半导体激光器成本低、工艺简单、非常适合批量生产,为高功率高光束质量半导体激光器的研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论文主要围绕高功率宽区半导体激光器的结构设计、工艺制备及工作性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针对宽区半导体激光器,采用有效折射率近似的方法,自洽的求解了波导方程和载流子扩散方程,获得侧向模式的表达式。通过对不同侧向模式的远场和近场分布对比分析,得到了高阶模式的形成机理并获得侧向光束质量优化设计的方法。(2)采用非对称大光腔外延结构,在激光器的侧向引入周期性的脊型波导结构。在相同腔长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长度的脊型波导结构对器件的输出功率、近场和远场的影响。研究发现,当侧向脊型波导长度占整个腔长长度的20%时,可提高器件的内量子效率,因此激光器的输出功率提高了3%。同时由于对增益的微扰,获得了相对均匀的近场分布。最大电流4 A时,该类型器件的发散角由10.54°减小到8.51°。同时侧向发散角随注入电流的增加速率由1.27°/A降低至0.13°/A。(3)将一种空间电流调制结构引入到高功率宽区半导体激光器中。这种结构可实现二维电流分布,在侧向和纵向形成周期性的增益-损耗,抑制了电流的侧向扩散作用及减少器件边缘处的载流子累积。利用LASTIP和PICS3D软件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利用优化参数制备了64μm条宽、1240μm腔长器件。通过测试发现光参量乘积值降低36.5%,并且侧向发散角不随电流增加而增加。同时激光器的光谱线宽减少45%,实验结果与理论设计相一致。(4)根据光子晶体激光器外延层的掺杂和波导结构特性,提出了一种阶梯状的沟槽结构。通过去除电流注入窗口边缘的欧姆接触层,减少了侧向电流扩散,提高了器件的电流注入效率。同时,沟槽的形成在侧向产生一定的折射率差,高阶侧向模式阈值增加,抑制了高阶模式激射。采用优化后的参数制备了84μm条宽、1700μm腔长的器件。通过测试并与无结构器件对比发现,输出功率提高了15.4%,光参量乘积值提高了25.2%。(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期刊2017-03-01)

王玮[5](2017)在《扫描干涉场曝光系统光束质量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大尺寸高质量衍射光栅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扫描干涉场曝光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全息光栅制作方法。基本原理是两束激光束相互干涉形成干涉条纹,通过二维精密工作台以步进扫描的方式将干涉条纹记录于涂有光刻胶的基底上,从而制作出大面积的光刻胶光栅掩模。两高斯激光束迭加形成的干涉场作为曝光的基本单元,其质量直接决定了制作出光栅掩模的成败。由于扫描干涉场曝光系统较为复杂,多种参量相互影响,不仅要考虑静态全息曝光技术中光束波前、能量分布等因素的影响,还需要考虑条纹扫描拼接运动时的影响因素。为此系统的分析优化曝光干涉场,控制其中存在的误差,提升曝光光束质量对于整个系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结合系统对测量、调整及曝光的要求,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系统的讨论了曝光光斑尺寸对干涉条纹非线性误差、刻线拼接误差与对比度等参数的影响。并根据高斯光束在透镜中传输特点,计算、设计优化了系统的光学布局,经实际测量验证了设计结果。第二,针对高斯激光束传输系统建立了元件表面缺陷对高斯光束的调制模型,分析了缺陷对高斯光束的调制规律。利用模型对双高斯光束干涉进行了扩展,分析模拟了不同情况下缺陷对于干涉场对比度,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方法,为光学元件加工及系统环境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第叁,针对曝光光路中存在漂移的现象,建立了光束漂移误差对扫描曝光影响的数学模型,分析了角度漂移误差与位置漂移误差对系统照成的影响,并且设计一套曝光光束稳定系统,所设计的稳定系统可以有效的抑制了光束的低频漂移,总的光束角度控制精度优于2.7μrad,位置控制精度优于3.9μm(均为σ值),达到抑制光束漂移误差的目的。第四,针对曝光光束对准精度低的问题,分析了对准误差对于曝光对比度的影响,设计了曝光光束自动对准系统。并且建立了耦合情况下的迭代对准算法模型,推导了对准算法收敛条件,给出了存在装调误差时保证对准系统收敛性能的方法,最终达到角度对准精度优于9μrad,位置对准精度优于10μm,达到了系统曝光对光束对准精度的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期刊2017-03-01)

屈鹏飞,王石语,过振,蔡德芳,李兵斌[6](2017)在《热透镜控制激光光束质量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端面抽运固体激光器中,就如何改善在高抽运功率时输出激光的光束质量,提出一种激光器的设计方法。在激光器谐振腔中放入多根掺杂浓度不同的激光介质,利用激光介质内部产生的热透镜控制抽运光和基模振荡光的空间分布,并且最大限度地使抽运光的分布区和基模振荡光分布区重迭,实现抽运光与基模振荡光在空间上高度匹配,进而提高抽运光能量的利用效率和振荡光的光束质量。实验表明,在不同抽运功率下,抽运光和基模振荡光在晶体内部的光斑的空间分布可通过热透镜加以控制。在端面抽运功率200 W附近时,实现了抽运光与基模振荡光较高程度匹配,光束质量因子M2由14.7改善为4.1。(本文来源于《应用光学》期刊2017年01期)

向汝建[7](2015)在《高能固体板条激光器光束质量主动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固体激光系统的泵浦技术、冷却技术以及板条介质生产、加工技术的发展,基于固体板条MOPA构型的大型高能固体激光系统研制和应用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由于MOPA构型高能固体激光单链路功率无法达到应用要求,需采用多路合成实现更高功率输出,MOPA构型高能固体激光单路及多路合成系统的光束质量控制是目前国际上攻关的重点方向,也是业界公认的难题。本文聚焦于高能固体板条激光系统光束质量的主动控制技术及实验研究。鉴于子束光束波前畸变对合成光束质量的巨大影响,本文在分析多链路合束对子束光束质量和波前空间分布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着重研究高能固体板条激光光束质量退化规律、波前畸变测量分析方法、波面实时共轭校正等技术,理论分析、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研究高能固体激光光束质量主动控制技术解决方案,并最终通过试验验证方法的可行性。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研究结论。获得MOPA构型高能板条固体激光输出波面特性及规律认识。对高能固体板条激光系统光束波前畸变时空特性进行测量、分析,获得了典型的MOPA单链路输出光束的波前畸变时间频率主要为小于10Hz的低频成分、波前畸变的空间分布在板条介质截面长度方向上存在较大幅度的褶皱形分布以及波前畸变局部梯度大和像差模式构成等规律,为制定优化的波前校正策略提供支撑作用。研究了板条固体激光超高分辨率波前测量及大规模子孔径HS-WFS的波前重构方法。结合高能固体板条激光系统光束波前畸变的动态范围大、存在较大局部斜率的波前畸变特性测量分析需求,研究带缩束器的HS-WFS空间频谱特性,通过仿真分析获得了微透镜空间频率与可测量的像差模式的关系。研究了基于FFT的超大规模、超高分辨率的波前重构算法,解决超大规模子孔径、超高空间分辨率HS-WFS波前重构速度和系统资源需求大的问题,并基于这些方法研制了相关波前畸变测量分析设备,为增益模块透射波前畸变测量、分析以及控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定量研究了光束合成对子束的自适应光学系统(AO)波面校正的要求。研制了光束传输仿真模拟软件,模拟子束不同的波前残差模式构成对合束光束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获得了AO系统对子束光束质量主动控制的主要目标,即确保子束β足够小并确保低阶像差被有效校正。研究结果表明,AO系统对子束波前畸变中(6,6)阶及以下低阶像差模式进行有效校正后,如果波前畸变残差满足RMS<0.1λ, PV<0.5λ且βsub<3,则采用3×3或2×2合束后光束质量β<5的概率可在95%以上。研究了传统的AO系统面形响应函数标校过程中存在的误差及其影响,提出了一种离线标校、在线定位的AO系统高效校准方法,提高光束净化型AO系统的标定精度和效率,并通过仿真和试验验证了这一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针对高能固体板条系统输出光束波前畸变的空间分布特征,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维变形镜的设计与校正方法。通过实际应用,证明在MOPA板条高能固体激光系统中,利用一维变形镜实现对激光波面像差校正的有效性;进一步研究了一维变形镜与二维变形镜组合实现高精度校正的技术方法,仿真分析和试验结果都表明这一方法在保护变形镜、降低变形镜使用安全风险和降低波前残差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研究了波前过采样实现MOPA型固体激光高精度波前校正方法,给出了AO系统指标匹配关系及优化设计方法。针对高能固体板条激光光束波前畸变的空间分布特性,提出了基于波前过采样的AO系统参数匹配方案,以波前重构矩阵条件数为优化目标,给出波前过采样AO系统的子孔径数目与作动器数目的优化匹配关系。针对实际AO系统闭环控制过程中出现的子孔径缺失的问题,提出了子孔径斜率置零和动态裁剪变形镜响应函数的处理方式,仿真分析和试验结果都证明的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搭建了多套自适应光学系统,在强光条件下应用本文所研究波前测量和校正方法,获得了对高能固体板条激光器的连续稳定闭环校正,在开环光束质量β值约7-9的条件下,闭环后单路输出光束质量β<3,β最小值达到1.67,波前残差中,空间低阶模式成分和时间低频成分被有效的校正,为多光束的合成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期刊2015-04-17)

潘孙强[8](2013)在《高功率固体激光振荡器与放大器光束质量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端面泵浦固体激光器的热效应研究;端面泵浦固体激光振荡器中的光束质量演变以及球差对谐振腔的影响;端面泵浦固体激光放大器中的光束质量改善技术研究;侧面泵浦固体激光器及其非线性频率变换研究。光束质量是激光器的一项重要参数。激光光束质量控制及改善技术的研究一直是高功率激光器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影响激光光束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激光晶体的热效应和增益效应。本论文通过研究激光晶体的热效应和增益效应来研究激光光束质量的控制及改善技术。首先研究了端面泵浦固体激光器的热效应。从稳态热传导方程与边界条件出发,分别采用解析方法和有限差分法计算了端面泵浦激光晶体的温度分布,进而通过计算晶体内的光程差分布来研究晶体的热透镜效应和热致畸变效应。研究了球差对热透镜焦距的影响,指出同一晶体对不同光斑半径激光的等效热透镜焦距是不一样的。将薄片上的光程差分布按Zernike多项式展开,指出球差是主要的畸变,可以用球差系数表征畸变的大小。提出了一种利用探测光的夫琅禾费衍射图样测量热透镜焦距的新方法,可在激光运行时测量热透镜焦距。实验测量了端面泵浦晶体的热透镜焦距,实验测量值与非稳腔法实验测量值符合得较好。在研究热效应的基础上,建立了端面泵浦激光振荡器的理论模型,理论模型中同时考虑了激光晶体的热效应以及增益效应,将谐振腔沿激光传播方向展开,采用分步傅立叶法仿真激光在谐振腔中振荡时的自再现模。仿真计算并实验验证了激光振荡器输出镜和全反镜端的激光光束质量是不一样的,激光从全反镜传播到输出镜时,激光光束质量被改善。提出了当激光通过晶体时,激光自身的负球差可以被晶体的正球差补偿这一光束质量改善机理。同时指出带正球差的会聚激光光束经过传播后,其球差由正球差演变为负球差,解释了激光谐振腔内激光波前负球差的由来。研究了激光晶体球差对谐振腔稳定区的影响,指出球差可导致谐振腔基模和高阶模稳定区的分离,从而可以选择合适的工作点,只有基模可以振荡,而其他高阶模由于高损耗不能振荡,实现了基模振荡输出。采用简单平平腔结构,在泵浦功率为104W时,实现了51.2W高功率基模输出,测得的激光光束质量M2为1.2。激光放大器是实现高功率激光输出的重要途径,通常情况下,由于热致畸变效应的存在,放大过程中激光光束质量会持续恶化,放大后的激光光束质量远差于激光振荡器输出的激光光束质量。通过建立端面泵浦激光放大器的理论模型,研究了端面泵浦固体激光放大器中的激光光束质量控制及改善技术。指出在放大过程中,影响放大后激光光束质量的主要因素是信号光的球差。如果信号光的球差是负球差,那么信号光通过放大晶体之后,负球差可以被激光晶体的正球差补偿,从而改善激光光束质量。在单端泵浦放大实验中,实验上实现了光束质量改善。信号光光束质量因子M2为2.2,放大光光束质量因子M2改善为1.4。在双端泵浦单级MOPA实验中,同样实现了光束质量改善,光束质量因子M2从2.71改善为1.67。实验结果和理论仿真结果符合得很好。最后研究了侧面泵浦固体激光器及非线性频率变换。研究了热致双折射效应,指出自然双折射晶体不需要考虑热致双折射效应,而光学各向同性晶体必需考虑热致双折射效应。用Nd:YAG双棒串接结构补偿热致双折射效应,同时采用基模动态稳定腔设计,实现了35W基模1064nm激光输出。分别采用腔外四倍频、叁倍频的方法实现了1.85W266nm和11W355nm紫外激光输出。同时研究了BBO非线性晶体中的自热效应。(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10-01)

向汝建,何忠武,徐宏来,雒仲祥,杜应磊[9](2013)在《固体板条MOPA激光光束质量主动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详细介绍了固体板条MOPA激光系统输出光束特性,包括光束近场强度分布、波前畸变空间特性和时间频率特性等,并以此为设计输入,研制了大动态范围高空间分辨率变形镜。研制的自适应光学闭环校正系统在强光条件下,实现了全程闭环控制,光束质量β因子平均值从开环7.4提高到4.06。根据当前波前闭环校正残差,提出了进一步提高MOPA系统输出光束质量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3年02期)

向汝建[10](2012)在《高能固体激光系统光束质量主动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美国诺-格公司103 kW MOPA固体激光系统的成功,高能固体激光的研究被推上另一个高峰,相关技术研究也在国内外得到了普遍关注,特别是高能固体激光系统工程化、光束质量和相干合成等技术已经成为研究热点。MOPA系统输出光束质量控制的基本策略有两种,即针对种子光源的弱光预补偿和强光光束净化,其中,弱光预补偿具有变形镜承受功率密度低的优势,但也存在共轭、光束变换关系复杂等缺点。强光净化技术路线虽然存在变形镜耐受强光的问题,但技术方案成熟,通过变形镜镀膜(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12年版)》期刊2012-12-01)

光束质量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半导体激光器由于其具有输出功率大、转换效率高、可靠性好、使用寿命长、器件体积小、波长覆盖范围广等优势,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激光光源。但是半导体激光器由于自身的结构,导致器件发出的光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存在差异,光束质量相差悬殊,致使光束的束腰位置不重合,存在像散的现象。目前,提高器件的输出功率并且保证器件的光束质量,已经成为半导体激光器行业的研究热点和难点。高输出功率和高光束质量通常是相互矛盾的,在大电流下,器件可以获得较高的输出功率;但是在大电流下,器件内部载流子和电流分布不均匀的现象会加剧,引起器件内部材料的折射率发生不均匀的变化,进而导致器件的远场扩散、发散角变大,严重影响输出光束的质量。因此,我们将非对称光学波导和分区电极引入到常规半导体激光器中。实验结果表明该结构在保证器件输出功率的同时,也改善了器件的光束质量,同时也降低了侧向远场发散角对于电流的依赖程度。本次研究中设计的半导体激光器制作工艺较为简单、生产成本也较低,非常适合大批量的生产,同时也为高功率高光束质量的红光半导体激光器的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论文主要对高功率高光束质量的红光半导体激光器的理论、设计、工艺制备及器件的性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和创新成果如下:(1)利用材料的有效折射率近似的原理,求解了红光半导体激光器内部的波导方程、载流子扩散方程,获得侧向光场模式的表达式。然后对器件的基模和高阶模的光场的分布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总结高阶模式激射的条件和原理,从而得到优化侧向光束质量的方案。(2)为了提高器件的光束质量,在垂直P-N结的方向采用大光腔结构;在波导层的尺寸上,P区整体较薄、N区较厚,这种非对称的设计可以减少器件内部对光场的吸收,从而减小损耗;在侧向平行于P-N结的方向刻蚀脊型波导,用来限制器件的光场。同时优化干法刻蚀工艺,精确控制刻蚀的深度和角度,保证器件工艺流程的可靠性。(3)利用Lastip、comsol等软件对器件外加电流、有源区的载流子和器件内部的增益、温度分布情况等进行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和理论分析,提出了分区电极结构。该结构的加入大大提高了常规红光半导体激光器的光束质量,器件的侧向远场慢轴发散角均在10°以下,并且随着电流的变化范围也更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束质量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闫钰锋,于洋,白素平,倪小龙,张晖.板条激光器光束质量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光学.2019

[2].孟雪.高功率红光半导体激光器光束质量控制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9

[3].吴晶.高能激光自适应光学光束质量控制技术[C].2017年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18

[4].王涛.高功率宽区半导体激光器侧向光束质量控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7

[5].王玮.扫描干涉场曝光系统光束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7

[6].屈鹏飞,王石语,过振,蔡德芳,李兵斌.热透镜控制激光光束质量技术研究[J].应用光学.2017

[7].向汝建.高能固体板条激光器光束质量主动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5

[8].潘孙强.高功率固体激光振荡器与放大器光束质量控制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3

[9].向汝建,何忠武,徐宏来,雒仲祥,杜应磊.固体板条MOPA激光光束质量主动控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3

[10].向汝建.高能固体激光系统光束质量主动控制技术研究[C].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12年版).2012

标签:;  ;  ;  ;  

光束质量控制论文-闫钰锋,于洋,白素平,倪小龙,张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