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沟通与个性化护理应用于小儿护理的效果分析

肢体语言沟通与个性化护理应用于小儿护理的效果分析

孟繁敏

宾县人民医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400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肢体语言沟通与个性化护理在小儿护理工作中实施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小儿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00例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医护人员主要通过语言与患儿进行沟通;实验组100例患者采用肢体语言沟通与个性化护理模式。结果:实验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并且在完全不依从和完全依从两项指标中存在明显差异,实验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护理总有效率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肢体语言沟通与个性化护理更适用于小儿护理工作,对患儿疾病治疗的临床效果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患儿的康复,值得在临床上全面推广使用。

【关键词】肢体语言沟通;个性化护理;小儿护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S4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5-071-01

在对小儿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采取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疾病的治疗水平。在常规治疗下,医护人员和患儿之间常规的语言沟通过程中,患儿和医护人员之间存在一定的沟通障碍,因此,常规的护理方式不能满足小儿患者的实际护理需要。随着医护经验的普及,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和观念应运而生,即肢体语言沟通联合个性化护理的方式,这种方法逐渐在小儿患者中得到运用,并且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只有通过进一步地探究和分析,才能进一步探讨肢体语言沟通与个性化护理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小儿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100例,男57例,女43例,年龄1.5-7.5岁,平均年龄(3.5±1.4)岁,其中胃炎25例,肺炎34例,咽喉炎21例,肾病综合征10例,扁桃体炎10例;实验组100例,男55例,女45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3.7±1.6)岁,其中胃炎27例,肺炎32例,咽喉炎23例,肾病综合征10例,扁桃体炎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基本方面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医护人员主要通过一般的语言与患儿进行沟通交流。实验组患者采用肢体语言沟通与个性化护理模式,其中肢体语言沟通主要包括:护理人员需通过保持微笑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使患儿和家长感受到温馨的感觉,增进护理人员与患儿的感情;医护人员要注意举止的端庄大方,与患儿以及其家属沟通时,通过点头、微笑以及手势等肢体动作来实现轻松融洽的交流氛围,让患儿家属更好的理解院方的治疗方法,消除其内心的恐慌与焦虑感;眼神要饱含亲切友善的态度,不能有给人冷漠呆板的感觉,否则会给患儿的治疗带来不良影响;在日常护理的过程中,可以经常抚模患儿的头部,给予关爱,增加患儿对医护人员的友好感,丰富医患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达到理想治疗效果。护理人员不仅要给儿科病房提供安静、舒适、干净的环境,还应该考虑到儿科特殊年龄群,添置一些小孩子喜欢的玩具书籍,设计适合儿童的墙面颜色和卡通图案,从而使小儿在舒适的环境下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的配合治疗工作,从而加快康复进程;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需给予患儿应有的关怀,通过经常与患儿肢体语言交流增加患儿对护理人员的亲切感和认同感,消除戒备感,通过积极观察患儿病情和向家属汇报患儿近况等措施,让家属感受到医院确实很用心在工作,而且家属还能及时掌握患儿病情,这将利于患儿积极配合院方的治疗,这对患儿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医护人员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要通过眼睛打开患儿的心扉,医护人员的眼神要如母亲一般温和可亲自然柔和,通过眼神来让患儿充满信心,这种方法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有利于患儿的康复。

1.3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

对患儿的护理依从性以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和护理有效率进行对比。护理依从性评分标准为:完全接受:主要表现为患儿积极配合院方治疗。部分接受:主要表现为患儿对部分治疗和护理虽然比较顺利的接受治疗,但对部分治疗仍有恐惧心理,最后经过医护人员的努力最终接受治疗。部分抵触:主要表现为患儿不愿主动接受治疗,出现哭闹的情况,但最后还是接受了治疗。完全抵触:患儿极度恐惧,大吵大闹,对治疗存在较强的抵触情绪,护理人员和家长的劝阻和鼓励都无济于事,使医护人员无法进行治疗工作。

满意度评判标准为:以100分为满分,80分以上者判定为非常满意;50分以上80分以下者判定为比较满意;30分以上50分以下者判定为不满意;30分以下者则判定为非常不满意[3]。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实验组患儿的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并且两组患儿的护理依从性在完全不依从和完全依从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实验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要比对照组好的很多,其中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以及不满意三项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实验组患者中有效和显效的患者共有95例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者中有效和显效的患者共有71例,总有效率为71.0%,实验组的护理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肢体语言是小儿护理工作中一种非常有效的非语言交流,在人与人的日常交流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医患之间尤为如此。在医生与患儿的相处过程中,肢体语言和正常的语言交流都很重要,通过二者的紧密配合能够更好的达到理想效果。因此,在对小儿患者的护理工作中使用肢体语言进行沟通和体贴入微的关怀,对患儿的康复有着积极的作用。当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护理时,患儿首先看到的是医护人员的面部表情,如果护理人员能够面带微笑并时常施以爱抚,则能够有效地缓解患儿内心的焦虑、紧张以及抵触感,从而有利于护理工作顺利进行。当患儿对某项仪器表示害怕或恐惧的时候,护理人员可以轻拍患儿的肩膀,或者握住患儿的手指,或者轻摸患儿脸蛋等来对患者表示鼓励以及安慰,让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更加有信心,并且对护理人员进行信任。采用这种治疗方法不仅有助于患儿的身体康复,更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对患儿以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在本次研究中,采用肢体语言沟通的观察组患儿对医嘱的总接受率以及护理满意度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小儿护理工作中运用肢体语言能够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加强小儿的遵从医嘱的意愿,并且能够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爱珍.肢体语言沟通联合个性化护理在小儿护理工作中实施的效果评价[J].甘肃科技纵横,2015,44(11):91-93.

[2]闰鸿,赵惠玲,仲雪霞.探讨个性化护理模式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J].临床监护,2015,15(44):238-238.

[3]金岩.肢体语言在小儿护理中的运用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6).

标签:;  ;  ;  

肢体语言沟通与个性化护理应用于小儿护理的效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