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会发育论文-齐久恒

公民社会发育论文-齐久恒

导读:本文包含了公民社会发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发育,基础性困境,社会视角

公民社会发育论文文献综述

齐久恒[1](2015)在《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发育的基础性困境——基于社会视角的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公民社会组织发展彰示出强劲的崛起势头,然而同发达国家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水平相比,其生长与发展不仅缺乏丰腴的文化土壤和合理的制度安排,更为重要的是,还遭遇了相应社会要素的阻隔,譬如社会利益的过度分化、社会阶层流动的内卷化、公民社会基础的孱弱等。与此同时,这些不利的社会因素致使我国公民社会组织发育逐渐陷入了难以摆脱的基础性困境。(本文来源于《领导科学》期刊2015年23期)

宋爱忠[2](2014)在《社会主义公民主体性的双维困境——从中国社会组织发育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主义公民主体性作为我国社会组织思想根基的"阿基米德点",在当下中国呈现出复杂的双维困境。在性质上,既有现代因素的"功利主义的工具理性"与公民个体主体性同根共长,又有前现代社会因素与现代个体的"自主性"权利与尊严的交相激荡。在现实构成形态上,这些困境又可分两类。其一,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前现代遗存因素对社会主义公民主体性成长的掣肘:传统伦理道德对人的独立性的忽视、小农经济对主体性发展的束缚、"救亡"背景下"己轻群重"的不利影响;其二,现代化进程中新生因素对社会主义公民主体性发育的羁绊:公民主体性发育的政制之基孱弱、产权保障乏力、思想认同不足和功利主义的侵蚀。(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10期)

齐久恒[3](2014)在《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发育的深层困境——基于文化视角的洞悉》一文中研究指出管窥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发展之境况,其呈现出先天上的"孕育不良"、后天上的"动力不足"、水平上的"良莠不齐"等景象。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困局,是因为在其孕育与生发的进程中遭遇了重重的壁垒,而文化因素的掣肘尤其深刻,它在深层次上影响和钳制着中国公民社会组织的生成与建构。其中,差序格局的濡染是其发育的"先天性困境",公共精神的阙如是其发育的"动力性困境",公民文化的式微是其发育的"支撑性困境"。(本文来源于《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李思思[4](2014)在《论改革开放与中国公民社会的发育和成长》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使国家的各个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一度被称为中国的"新革命"。尤为重要的是,中国公民社会伴随着改革开放发育并逐渐成长起来,它不仅代表着公民主体意识的增加,更体现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本文试图在梳理改革开放的背景及意义的前提下,论述公民社会成长壮大的过程,并且在当前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阐释公民社会的重要价值和未来走向。(本文来源于《知识经济》期刊2014年17期)

王佳炜[5](2013)在《微博对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促进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被人们称为中国微博元年的2010年迄今,中国的微博用户已经超过3亿多,微博在中国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微博鼻祖twitter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本文着重从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角度研究微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对物质财富的向往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但是社会运行的良好机制还有待完善。另一方面,由于政治、历史等原因,中国的公民社会发育迟滞,社会化组织程度不高,在"强国家-弱社会"的不均衡关系下,中国缺乏真正的公民社会。微博,在中国扮演起舆论平台的角色,成为一种社会自身改善的力量。众多知名微博事件的扩散传播,均突显出微博对民间社会自我管理的积极促进,通过社会动员实现改善、重塑社会规则的构建。本文综合案例研究的方法,旨在分析微博对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影响与作用机制。(本文来源于《首届中国问题中美学者高层论坛摘要集》期刊2013-06-08)

商灏[6](2012)在《竹立家:公民社会需市场和社会自我发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务院近日发布的《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中,“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政府都要退出。凡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事项,一律不设前置审批。”有舆论形容(本文来源于《华夏时报》期刊2012-10-22)

尹浩[7](2012)在《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动力研究——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逻辑起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历史逻辑起点基础上,以制度变迁为分析视角,提出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动力理论假设:国家限度回归为市场经济释放生存发展空间;国家限度回归与市场经济发展相互作用,合力推动造就社会发育的土壤;中国公民社会的发育反作用于国家限度(权力、权威、行政能力),促使政治体制进一步改革。在分析单元上,将市场、社会、国家权力等纳为分析对象,最终追溯中国公民社会建设动力之源。(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李天飞[8](2012)在《网络社会与中国公民社会的发育》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政治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一个相对独立的中国公民社会逐渐发育成长起来,其建构逐渐走向清晰,并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然而,中国公民社会在其发育成长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境。与此同时,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使用使网络社会迅速在我国发展起来。网络社会在促进中国公民意识觉醒、提高公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为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本文试图在研究中国公民社会发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网络社会的现状出发,重点研究网络社会对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积极作用,并就网络社会在发挥作用过程中如何对其进行规范进行探讨。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包括问题缘起、选题意义、国内外关于网络社会和中国公民社会的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点。第二部分是全文的理论基础,着重阐述了有关网络社会和公民社会的基本理论。具体包括网络社会的内涵、构成和特征以及公民社会的内涵、特征及其构成要素等观点。第叁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内涵、产生的背景和基础,随后重点分析了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现状及其在发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阐述了网络社会在中国公民社会发育过程中的促进作用。第五部分是结语。在简要分析网络社会在中国公民社会发育过程中的消极影响的基础上,从制度、技术和管理叁个角度出发,对如何规范和完善网络社会进而构建中国公民社会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共中央党校》期刊2012-05-24)

张丹丹,沈关宝[9](2011)在《公民社会的发育与形成——民间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公民的有序参与》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目前中国来说,公民社会的形成更多的取决于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公民真正实现普遍的、有序的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这也是构建基层和谐社区(共同体)的本质体现。然而,目前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存在许多瓶颈问题:"利益表达、社会参与"的总目标发展不清晰、发展空间有限、缺乏规范的法律和制度保证等等,解决这些瓶颈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合理让渡空间,民间社会组织自身加强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明确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提供上与居民需求的匹配,实现社区自治,从而实现自然地理状态下的"小区"向社会人文状态下的"社区"的转变。(本文来源于《学术界》期刊2011年06期)

曲丽涛[10](2011)在《市民社会视角下公民意识发育的逻辑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化进程是当代社会最深刻、最复杂的变迁过程,而公民意识作为现代社会的精神蕴涵则引发着现代化中最深层的精神变革。公民意识的发育要以市民社会的存在为依托,市民社会催生了新的社会结构体系的形成,这不仅提供了公民意识生成的契机,同时市民社会自身的发展也为公民意识提供着必要的发育机制和基本要素,因而市民社会构成公民意识发育的社会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11年03期)

公民社会发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社会主义公民主体性作为我国社会组织思想根基的"阿基米德点",在当下中国呈现出复杂的双维困境。在性质上,既有现代因素的"功利主义的工具理性"与公民个体主体性同根共长,又有前现代社会因素与现代个体的"自主性"权利与尊严的交相激荡。在现实构成形态上,这些困境又可分两类。其一,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前现代遗存因素对社会主义公民主体性成长的掣肘:传统伦理道德对人的独立性的忽视、小农经济对主体性发展的束缚、"救亡"背景下"己轻群重"的不利影响;其二,现代化进程中新生因素对社会主义公民主体性发育的羁绊:公民主体性发育的政制之基孱弱、产权保障乏力、思想认同不足和功利主义的侵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公民社会发育论文参考文献

[1].齐久恒.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发育的基础性困境——基于社会视角的透析[J].领导科学.2015

[2].宋爱忠.社会主义公民主体性的双维困境——从中国社会组织发育的视角[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3].齐久恒.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发育的深层困境——基于文化视角的洞悉[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4].李思思.论改革开放与中国公民社会的发育和成长[J].知识经济.2014

[5].王佳炜.微博对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促进作用[C].首届中国问题中美学者高层论坛摘要集.2013

[6].商灏.竹立家:公民社会需市场和社会自我发育[N].华夏时报.2012

[7].尹浩.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动力研究——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逻辑起点[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

[8].李天飞.网络社会与中国公民社会的发育[D].中共中央党校.2012

[9].张丹丹,沈关宝.公民社会的发育与形成——民间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公民的有序参与[J].学术界.2011

[10].曲丽涛.市民社会视角下公民意识发育的逻辑分析[J].东岳论丛.2011

标签:;  ;  ;  ;  

公民社会发育论文-齐久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