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品性论文-戴蕤娜

民族品性论文-戴蕤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民族品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红楼梦,红木家具,民族,文化品性

民族品性论文文献综述

戴蕤娜[1](2014)在《论《红楼梦》中红木家具的民族文化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名着《红楼梦》是一部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描写的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家具,也是该小说表现其思想的一种场景和侧面。本文通过小说对红木家具在书中的具体呈现、红木家具在成书时代的发展状况以及红木家具的艺术描写,不仅烘托出中国传统红木家具的美学价值和当时有文化者的审美观念,并且透过《红楼梦》中的红木家具折射出中国人的传统民族文化品性,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解读《红楼梦》这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4年08期)

彭曲[2](2014)在《论土家族舞蹈艺术的民族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家族舞蹈艺术在本质上是土家族民族化和部族化的艺术,是其民族品性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展示着土家族民族的风格和社会属性特征,因而其民族品性是它最一般的特征之一。民族品性成为土家族舞蹈艺术最有生命力、最富于风格、最现实的本质特征及其魅力。(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期刊2014年03期)

张成军[3](2013)在《传统文化传播与纪录片的民族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优秀文化,既是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也是世界公认、共享的文化宝库。"通过电子媒介重温历史是这个时代对历史的一种解读方式,它可以实现历史内容的历时性和形式的共时性之间的张力之美。"(高慧燃:《当代影视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具有纪实风格、人文品质的电视纪录片传播传统文化,在作品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努力彰显传统文化意蕴和民族(本文来源于《中国电视(纪录)》期刊2013年12期)

尚斌[4](2013)在《当前汉诗的民族品性建构:杨键诗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当代汉语新诗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呈现出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既相通、相承,又包涵了新的景貌与变异的整体特色。从诗歌存在的外部宏观层面来看,诗歌近一步在社会生活、文化领域与文学镜像中显示出“边缘化”倾向,不再像曾经的“朦胧诗”一般带来群体性文学轰动,亦不再有九十年代“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之间富有深刻的诗学本体价值营养的争鸣;从诗歌存在的内部微观层面来看,汉诗进入到一个更加多元而开放的时代,诗歌写作的个人化、私人化、网络化、多元化特质尤为显着。同时,诗歌也受到消解文化、技术主义、“崇西立场”等因素影响,出现了发展缓慢、创新疲软的状态。在日趋喧嚣而浮躁的文化思想背景下,汉诗未来的发展需要慎思、反思、审思,也亟需注入一股蕴藉着民族传统力量的写作,来达到一种具有启示与建构意义的功用,甚至实现具有积极性探索价值的方向指认。论文通过对近年在当代诗坛独树一帜、备受瞩目与好评的安徽诗人杨键诗歌作品的观照与释读,将其诗歌文本的深刻涵义与主旨,扩展到对当前汉诗建设与发展的一种启迪价值内:在一个多元文明自由对话的时代,一个自觉承担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坚守本土现实价值本位的诗人,其所呕心沥血创作出深具鲜明民族品性的当代新诗。在其诗歌的民族品性中,指向着深远的文化源头,显示出深沉的民族精神、深刻的民族性诗歌审美意识,以及向传统文明与民族本位的回归的决心和信心,并沉痛反思因对西方现代性、后现代性盲目膜拜而导致的相关负面影响。在更加丰富、多元、自由的新世纪诗歌图景中,他着重实现对“民族之诗”自我一元的挺立与拓展,对抗着时代语境下诗歌的某种悖谬、平庸乃至堕落,以建设性精神书写中国诗人应有的精神品格,中国诗歌应有的审美品性,以及中国诗人和中国诗歌所共同缔造的当代文化图景里的中国形象与民族形象。论文的核心理论概括词汇为汉诗的“民族品性”,对应的时代文学语境是上世纪90年代末至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当代汉语新诗。将杨键个人诗歌对当代新诗整体发展所能产生的积极影响,概括为他在当下新诗的嬗变期对深具民族品性的汉语诗歌的建构。而其诗歌的民族品性,所包含着四大空间维度(即论文正文四章所阐述的内容)。全文分为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语叁大部分:绪论部分提出论文的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对象在所处的历史文学语境中特殊地位和独特影响,并将其内蕴的价值体系和启迪内容以关键核心理论词汇——当前语境下汉语新诗的民族品性建构——来诠释与统筹。第一章阐述杨键作品的民族品性所指向的“文化空间”:其诗以鲜明的民族文化本位,观照与反思当下中国社会、文化、诗歌的存在,发出传统与民族在当代语境下失位的文化喟叹;同时执着传递对传统文化的坚守立场,并发掘传统文化(尤其佛教文化思想)对当代汉诗的点缀、充实与升华的功用。第二章研究其诗歌对“自然空间”的意义寻觅:他的诗作显示出对中国式的传统农业文明与乡土自然世界的眷恋,对在现代工业社会影响下自然空间的毁坏与被侵吞的失望。同时亦有对乡土纯粹古典诗意的追随,对诗歌中传统“故乡”与“家”的回眸与塑造,并在乡土自然空间中吸收东方式的生命智慧与诗学灵感,来净化和浸润自己的诗歌。第叁章对杨键诗歌中深具民族品性的现实空间书写进行考察:他以观照民族同胞的生存场的理念来发展与升华上世纪90年代的民间立场,尽力跳出过度个人化、私人化的“小我观照”关照视域,实现对现实实相的真实写照;并以底层视角、悲悯情怀抒写民族大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生存镜像,秉持鲜明的草根性价值立场。同时力图恢复中国汉诗的抒情传统,在赤裸的现实面前照入对民间生活的温情与人性之希望的书写。第四章重点释读杨键对深具传统化、古典化、东方化特质的语言空间的缔造:其作品将传统的诗性口语进行现代转换,实现新诗语言简约与明晰的风貌(对比“知识分子写作”等写作潮流的杂糅、“综合”的诗歌语言意识);同时向经过现代拓展的古典抒情语言作本真回归(对比20世纪后期象征主义等诗潮的“主知”、“主智”、“戏剧化”的语言构成形态);宣扬和传达中正、雅致、温润、超脱的汉语诗歌整体美学风蕴。结语部分论述杨键诗歌在书写和建筑汉诗之民族品性实践中的有限性与可改进处,并在未来语境中探讨民族之诗的建构与汉诗复兴之梦的前景:察觉他诗歌存在的局限与不足,比如在个别作品中论调的高扬、文化情绪的张露,以及如何更好地从传统与民族价值本位中获得更长久的营养与更自足的品质;同时在诗歌中反映更宽阔的社会现实存在,在对现代性元素有原则、有选择地整合中实现向传统的复归,最终大气地走向传统与现代和谐交汇的贯通之路。并真正将具有永恒特质的汉诗之民族品性在开放的未来中持续构建下去,传扬开来,实现中国汉诗的自我完善与升华,实现“东方美学”在多元文明对话场域中的输出与弘扬,以及古老诗歌大国的“中国梦”复兴的某种可能。(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10-01)

张成军[5](2013)在《传统文化传播视野下的纪录片民族品性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作为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对象化活动中实现的劳动成果,是一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延续下来的,比较稳定的思想、艺术、制度、道德、风俗、器物、生活方式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一个民族最本质、最富有特色的文化。"它使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①。(本文来源于《电视研究》期刊2013年08期)

谷亚光[6](2011)在《论党的优秀品性与民族复兴》一文中研究指出建党90周年的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叁件大事,与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性有关。新中国建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中国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中国的发展模式具有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合理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本文来源于《文史博览(理论)》期刊2011年08期)

周斌[7](2011)在《《儒家文化传统与中国电影民族品性的构成》序》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影之于中国虽然是一种舶来品,但它传入中国以后的迅速发展,却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营养的汲取和对中国观众欣赏习惯的尊重。一百多年来,中国电影的成长和发展始终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由此呈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和东方美学风貌。因而,若要真正了解和认识中国电影,就一定要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对它所产生的影响。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博大精(本文来源于《燕赵学术》期刊2011年01期)

严庆[8](2010)在《赋予民族团结教育润物无声的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民族团结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形式的活动,已经成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固定模式。这些集中性的活动能够在特定的时段、特定的范围内引起社会成员对民族团结主题的关注与思考,并对社会成员形成民族团结意识、在行动中切实维护民族团结产生积极影响。在人口流动(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报》期刊2010-05-14)

朱利民[9](2010)在《文化的另一种发现与输出——传统文化的动漫转化与动漫产业民族品性的培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文化发现和输出的视角,结合国产原创动漫的"走出去"工程和民族化问题,以2008年各电影院线上映的国产动画片电影和梦工厂的《功夫熊猫》为例,将国产原创动漫发展放置到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结合国产动漫发展的政策和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等问题,着重从传统文化的动漫转化角度,探讨如何实现本土原创动漫的内容创新,创新中融入更多中国元素并体现动漫的民族性,进而形成儿童受众群体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10年03期)

张学强[10](2009)在《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质与民族地区教师的文化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质及其目标,对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在民族教育发展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我国当前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诸多误区,并对多元文化教育下民族地区教师的文化品性及其培育等问题进行了阐述。(本文来源于《民族教育研究》期刊2009年03期)

民族品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家族舞蹈艺术在本质上是土家族民族化和部族化的艺术,是其民族品性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展示着土家族民族的风格和社会属性特征,因而其民族品性是它最一般的特征之一。民族品性成为土家族舞蹈艺术最有生命力、最富于风格、最现实的本质特征及其魅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族品性论文参考文献

[1].戴蕤娜.论《红楼梦》中红木家具的民族文化品性[J].戏剧之家.2014

[2].彭曲.论土家族舞蹈艺术的民族品性[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4

[3].张成军.传统文化传播与纪录片的民族品性[J].中国电视(纪录).2013

[4].尚斌.当前汉诗的民族品性建构:杨键诗歌研究[D].浙江大学.2013

[5].张成军.传统文化传播视野下的纪录片民族品性探析[J].电视研究.2013

[6].谷亚光.论党的优秀品性与民族复兴[J].文史博览(理论).2011

[7].周斌.《儒家文化传统与中国电影民族品性的构成》序[J].燕赵学术.2011

[8].严庆.赋予民族团结教育润物无声的品性[N].中国民族报.2010

[9].朱利民.文化的另一种发现与输出——传统文化的动漫转化与动漫产业民族品性的培育[J].当代文坛.2010

[10].张学强.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质与民族地区教师的文化品性[J].民族教育研究.2009

标签:;  ;  ;  ;  

民族品性论文-戴蕤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