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扩散效果论文-许超

技术创新扩散效果论文-许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技术创新扩散效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网络,技术能力,技术创新扩散

技术创新扩散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许超[1](2013)在《高新区企业社会网络与技术能力对技术创新扩散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作为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其园区内企业技术创新及其扩散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新区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目前我国高新区发展还不够完善,园区内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是缺乏有效的技术创新及其扩散的体系,从而使得高新区内企业创新水平得不到提高。因此,对高新区内企业技术创新扩散效果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围绕高新区企业社会网络与技术能力对技术创新扩散效果的影响为中心,首先,对现有的技术创新扩散理论、技术能力理论以及社会网络理论的相关文献整理和分析,明确了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然后,根据高新区企业社会网络和技术能力对技术创新扩散效果影响的概念模型,提出了高新区企业社会网络对高新区企业技术能力的影响、高新区企业社会网络对技术创新扩散效果的影响以及高新区企业技术能力对技术创新扩散效果的影响的14条相关研究假设;再次,在实证分析阶段采用了SPSS15.0和AMOS7.0统计分析软件对北京中关村和湖南长沙高新区内企业的问卷调研数据依次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信度、效度以及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并结合验证的结果对本文所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最后,在结合前文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对高新区及园区内企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通过检验假设理论模型,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高新区企业社会网络的范围、强度以及稳定性对技术创新扩散效果有着正向影响。(2)高新区企业社会网络的中心度、强度以及稳定性对技术能力中吸收能力和内部研发能力有着正向影响,但高新区企业社会网络的范围仅对技术能力中的吸收能力有着正向影响。(3)高新区企业技术能力中的吸收能力和内部研发能力对技术创新扩散效果有着正向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3-11-01)

周瑞敏[2](2012)在《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扩散溢出效应测度与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技术创新的外部性是技术创新扩散产生溢出效应的根本原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扩散的溢出效应与技术进步、产业融合、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紧密相关。利用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扩散的溢出效应,可以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力,避免重复研发,快速提高生产效率,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赢得时间。探索高新技术产业增强技术创新扩散溢出效应、改善溢出效果的思路、方法和途径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梳理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溢出的决定因素,从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溢出环境叁方面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扩散的溢出现状,阐述了待研究和解决问题。以现状分析为基础,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扩散引发的溢出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以1990-2007年间的投入产出表相关数据为依据,运用溢出效应测度模型,计算了高新技术产业内各子产业之间及高新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溢出效应系数和溢出感应系数;以溢出效应测度结果为基础,以溢出效应对经济系统的作用机理为主线,科学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扩散溢出效果;以溢出效果分析为依据,构建了溢出效果评价体系,搜集了相关数据,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历年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扩散溢出效果。本文关于溢出效应测度的研究,为审视产业间关联关系提供了新思路,取得了显着成果。研究结果表明,信息产业溢出效应强度最大,是溢出的源头性产业;化学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溢出感应和溢出效应强度均比较突出,是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扩散溢出中的渠道性产业;仪器仪表及其他计量器具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对来自高新技术产业的溢出感应强度比较明显,产品应用领域广泛,是溢出的载体性产业。本文对溢出效果的分析,为科学分析溢出效果提供了新视角。研究发现,溢出在诱发产业融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效果显着。本文对溢出效果评价的研究,构建了科学评价溢出效果的新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历年溢出效果。结果显示,从短期看,影响因素比较复杂,溢出效果起伏明显;从长期看,溢出效果具有明显的时间积累效应。在综合分析溢出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从溢出方、接收方、溢出通道建设叁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总结了论文的创新之处与存在的不足,并对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扩散溢出理论的发展方向及未来研究领域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2-05-01)

何诣寒[3](2008)在《区域技术创新扩散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技术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技术创新扩散是国家和地区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技术创新及扩散研究的不断深入,各个地区如何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发展工业经济、对区域技术创新系统进行优化配置、提高技术创新扩散效果,成为推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本文提出用技术创新扩散效果来评价工业技术创新扩散的状况,针对存在的症结提出相应对策,以提高区域技术创新扩散效果。本文首先回顾了区域技术创新扩散的相关理论。区域创新理论主要以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为代表,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梯度推移模式理论;技术创新扩散理论则主要整理了技术创新扩散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各种流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扩散评价理论主要归纳了现在较常用的数量测度、计量经济学、社会评价等叁种方法。在理论基础上,将影响区域技术创新扩散的各种因素纳入扩散系统之中进行了分析,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系统内环境中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系统外环境中的政策、市场、中介、社会支撑等。并对技术创新扩散阶段和过程模式进行了分析。其后,笔者研究了区域技术创新扩散效果的内涵,根据以上理论的研究和技术创新扩散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通过多次征询专家意见,运用层次分析法,拟定了区域技术创新潜在能力、区域技术创新扩散能力、技术创新扩散绩效等叁个准则,21个评价指标组成的区域技术创新扩散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为了详细地对区域技术创新扩散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笔者收集了2002年至2005年,四川、陕西、重庆叁个省市,以及西部地区、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各项统计数据,并针对技术创新潜在能力、区域技术创新扩散能力、技术创新扩散绩效叁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着重对四川省2002至2005年四年间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单独评价,剖析了四川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扩散存在的问题,提出技术创新扩散效果的对策措施。(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08-06-01)

刘爱雄[4](2008)在《产业集聚中技术创新扩散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剖析了产业集聚中技术创新扩散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产业集聚中技术创新扩散的特征,文章构建了以定量指标为主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试图为分析产业集聚中技术创新的扩散效果提供一种方法。(本文来源于《山西科技》期刊2008年02期)

朱斌,李琳[5](2007)在《产业集聚中技术创新扩散效果研究——以福建电子信息产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系统科学为依据,构建了一套评价产业集聚中技术创新扩散效果的指标体系,并以电子信息产业作为评价对象,选取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进行实证研究,对各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聚中的技术创新扩散效果进行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福建电子信息产业集聚中的瓶颈问题,提出了增强产业集聚中技术创新扩散效果的对策与措施。(本文来源于《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期刊2007-08-01)

王君[6](2007)在《基于场分析的技术创新FCE模型及其扩散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扩散效果评价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证明了基于场分析的技术创新扩散过程的合理性,提出了可操作性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扩散效果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扩散效果的FCE模型,结合典型企业进行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扩散效果的实证分析。在基于学术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首先通过对技术创新扩散场中的方向导数、梯度、散度、旋度等性质的理论推导与证明,说明了技术创新扩散的场的性质;然后,针对工业中的技术创新及其扩散效果评价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力学场函数的建模方法。基于场分析的观点,通过技术创新源作用力、作用载体及作用效果叁种力学场函数概念,构建了基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FCE理论模型以及技术创新扩散效果评价体系。最后,应用相关分析方法,设计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扩散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了技术创新源与汇的技术创新环境水平差距的叁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级评判,并应用AHP法得出更为科学的技术创新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值。通过对场论中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各种因素以及技术创新环境水平差距的相互作用的数学分析,导出各种影响要素对技术创新源的作用权重,再代入力学场论函数,从而得出某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及其技术创新扩散作用效果评价指数。通过案例分析,运用设计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全面评价了该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在技术创新扩散的效果,同时,也分析了影响该公司整体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指标。(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7-06-01)

李琳[7](2005)在《产业集聚中的技术创新扩散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回顾了产业集聚与技术扩散相关理论。产业集聚理论主要以韦伯(Weber)的区位集聚论、熊彼特(Schumpeter)的创新产业集聚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和波特的簇群论为代表; 技术扩散理论则以纳尔逊—温特(Nelson & Winter)进化理论、门施(G·Mensch)的创新与集群决定经济长波理论和技术创新的时空扩散理论为代表。在理论基础上对影响产业集聚中技术创新扩散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技术创新扩散阶段,技术创新扩散过程模式,企业创新组织形式和产业创新组织结构。其中,技术创新扩散阶段影响因素由创新观念扩散、创新技术扩散和创新实施技术扩散组成; 技术创新扩散过程模式影响因素由技术创新的单向扩散过程、技术创新的多向扩散过程和技术创新的中介引导扩散过程组成; 企业创新组织形式影响因素由技术创新小组、新事业发展部和技术中心组成; 产业创新组织结构由政府引导的多维主体协作产业创新平台、产业合作联盟和虚拟企业组成。其后,笔者研究了产业集聚中技术创新扩散效果内涵,并根据对产业集聚中技术创新扩散因素的分析,通过广泛调研和征询专家意见,拟定了由5个评价准则,28个评价指标组成的产业集聚中技术创新扩散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在研究福建省近年来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集聚中的技术创新扩散方式。通过对福建省、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东部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的技术创新主体扩散能力、技术扩散速度、技术扩散程度、技术扩散绩效和技术扩散环境五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和评价,剖析了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集聚中技术扩散存在的问题,提出福建省提高产业集聚中技术创新效果的对策措施。(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05-12-01)

技术创新扩散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技术创新的外部性是技术创新扩散产生溢出效应的根本原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扩散的溢出效应与技术进步、产业融合、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紧密相关。利用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扩散的溢出效应,可以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力,避免重复研发,快速提高生产效率,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赢得时间。探索高新技术产业增强技术创新扩散溢出效应、改善溢出效果的思路、方法和途径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梳理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溢出的决定因素,从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溢出环境叁方面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扩散的溢出现状,阐述了待研究和解决问题。以现状分析为基础,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扩散引发的溢出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以1990-2007年间的投入产出表相关数据为依据,运用溢出效应测度模型,计算了高新技术产业内各子产业之间及高新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溢出效应系数和溢出感应系数;以溢出效应测度结果为基础,以溢出效应对经济系统的作用机理为主线,科学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扩散溢出效果;以溢出效果分析为依据,构建了溢出效果评价体系,搜集了相关数据,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历年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扩散溢出效果。本文关于溢出效应测度的研究,为审视产业间关联关系提供了新思路,取得了显着成果。研究结果表明,信息产业溢出效应强度最大,是溢出的源头性产业;化学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溢出感应和溢出效应强度均比较突出,是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扩散溢出中的渠道性产业;仪器仪表及其他计量器具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对来自高新技术产业的溢出感应强度比较明显,产品应用领域广泛,是溢出的载体性产业。本文对溢出效果的分析,为科学分析溢出效果提供了新视角。研究发现,溢出在诱发产业融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效果显着。本文对溢出效果评价的研究,构建了科学评价溢出效果的新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历年溢出效果。结果显示,从短期看,影响因素比较复杂,溢出效果起伏明显;从长期看,溢出效果具有明显的时间积累效应。在综合分析溢出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从溢出方、接收方、溢出通道建设叁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总结了论文的创新之处与存在的不足,并对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扩散溢出理论的发展方向及未来研究领域进行了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技术创新扩散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1].许超.高新区企业社会网络与技术能力对技术创新扩散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3

[2].周瑞敏.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扩散溢出效应测度与效果评价[D].太原理工大学.2012

[3].何诣寒.区域技术创新扩散效果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

[4].刘爱雄.产业集聚中技术创新扩散效果评价[J].山西科技.2008

[5].朱斌,李琳.产业集聚中技术创新扩散效果研究——以福建电子信息产业为例[C].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2007

[6].王君.基于场分析的技术创新FCE模型及其扩散效果评价[D].天津大学.2007

[7].李琳.产业集聚中的技术创新扩散效果研究[D].福州大学.2005

标签:;  ;  ;  

技术创新扩散效果论文-许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