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论文-李毅,刘晓东,刘凌锋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论文-李毅,刘晓东,刘凌锋

导读:本文包含了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部分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半刚性管节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李毅,刘晓东,刘凌锋[1](2019)在《部分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结构受力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部分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形式。该结构形式既能通过预应力保证结构全断面受压,并以此来提高接缝处节段接头的抗剪和防水能力;又能通过节段接头毫米级张开来释放弯矩内力,降低预应力用量。该新型结构形式已成功应用于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施工图设计,并有效支撑了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半刚性管节结构体系的创新。(本文来源于《中国港湾建设》期刊2019年01期)

董新和[2](2017)在《部分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某新火车站候车大厅部分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介绍,说明使用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大幅度提高了结构跨度,减少了结构截面尺寸,使构件的延性得到了提高,控制了结构的裂缝与变形,减小裂缝宽度,有利于结构抗震。与此同时该项技术与全预应力相比简化了张拉、锚固等工艺,节约了钢材,降低工程成本。(本文来源于《施工技术》期刊2017年S2期)

李岩峰,张海峰,颜斐斐,尉汝君[3](2016)在《腐蚀环境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的疲劳损伤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京港澳高速公路(京石段)改扩建工程中的16m标准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梁为研究背景,以一定腐蚀率下试验梁的静载极限承载力来确定本次疲劳试验的疲劳幅值,进而对不同疲劳荷载上限试验梁进行等幅疲劳试验,观察其疲劳破坏形态,并对试验梁钢筋应变、混凝土最大压应变、试验梁跨中挠度和残余挠度等因素进行了数据采集分析。(本文来源于《公路》期刊2016年07期)

颜斐斐[4](2015)在《腐蚀环境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的动静力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我国车辆的数目随着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逐渐增加。桥梁结构在服役期间不仅会受到车辆荷载作用,还会受到外部环境对其造成的腐蚀作用。超载会引起结构内部的疲劳损伤,腐蚀会降低结构的耐久性。故对桥梁结构腐蚀疲劳破坏问题的研究很有必要。本课题所有试验梁均由某在役公路桥梁缩尺而来,结合试验对腐蚀环境下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进行疲劳性能研究。全文共分为六章,主要内容为:首先制定了对试验梁的人工模拟通电腐蚀方案;然后对梁进行静载试验,得到了梁腐蚀后静力性能的变化,包括梁的极限承载力、裂缝的开展规律、跨中挠度曲线、钢筋和混凝土的荷载-应变曲线等;最后研究了腐蚀后的试验梁的疲劳性能,分析了梁的疲劳寿命、破坏形态、残余挠度、钢筋和混凝土的荷载-应变曲线等随荷载上限的变化规律,且通过加速度试验监测了梁内部的损伤情况。经试验研究发现:静载作用下,腐蚀后的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承载力约降低8%,最大挠度减小了约28%,开裂荷载约减小25%,裂缝首先出现在局部腐蚀最严重处;动荷载作用时,腐蚀疲劳破坏呈现明显的“叁阶段”特性;S-N曲线基本呈线性关系,其曲线拟合方程为:lgN=-1.9809lg?σ+11.104(R2=0.9778);且在梁的残余挠度稳定发展阶段,当荷载上限增大0.1倍时,梁的残余挠度增量会相应增加64%~68.8%;试验梁损伤后,其在激振下产生的加速度约增大14%~27%。本课题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静动力性能的研究对于桥梁的安全评估、设计施工、使用寿命预测等方面都可以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15-11-01)

王凤云[5](2014)在《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静力和动力时程弹塑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建筑的不断发展和功能需求的完善,大量的建筑物要求大跨度和小截面的结构构件,这就使得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不断发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与普通混凝土结构相比,能够减小构件的挠度、限制截面裂缝、改善结构的使用性能,但是对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研究,其抗震性能一直以来都颇有争议。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预应力度大小,能够直接影响到结构抗震性能,合理的预应力度能够改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耗能能力,随着预应力度的增加,部分预应力结构的耗能能力降低,中等预应力等的混凝土梁同样可以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本文利用静力弹塑性分析中能力谱的改进结合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比较了在预应力度为0.6和预应力度为0.8下结构的抗震性能,表明中等预应力度的结构能够满足结构的抗震设防要求,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本文通过对结构的静力弹塑性分析可以看出是否满足结构的抗震设防要求,但由于静力弹塑性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再通过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的方式对结构输入叁组不同的地震波,通过观看结构在各个地震波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基底剪力等参数可以反映结构的地震反映,来研究结构的抗震能力,为工程实际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4-04-01)

张磊[6](2013)在《基于新规范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现有2010规范中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条文进行总结,对部分预应力如何在房屋建筑中设计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并根据规范中具体条文要求,结合具体工程,提出了一些具体设计方法,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3年25期)

陈政[7](2012)在《预应力混凝土部分斜拉桥的结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部分斜拉桥是介于常规斜拉桥和连续梁桥之间的一种组合体系桥梁,由于其在力学性能、造价、施工、美观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势,近20年来在国内外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本文以合肥市南淝河大桥为工程背景,建立了全桥有限元计算模型,研究了预应力混凝土部分斜拉桥的结构受力性能,对结构的关键设计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运用有限元计算软件Midas/Civil2010建立了南淝河大桥的有限元模型,对桥梁的各施工阶段、成桥运营阶段进行全过程计算分析,分析结构的受力特征;分析和讨论了部分斜拉桥的特征参数问题。(2)分析了部分斜拉桥的桥塔高度、无索区长度(跨中无索区长度和塔根无索区长度)、边主跨比等关键结构参数对于结构整体力学性能的影响,探讨各结构参数的合理取值范围,以实现对结构的优化研究。(3)研究结构的整体刚度对于预应力和斜拉索索力的敏感程度,确定更为经济的斜拉索和预应力筋配置比例;结合工程结构中的索力、弯矩、位移约束条件,建立背景桥梁索力优化计算的数学模型,得到结构在恒载作用下最终成桥状态的最优索力值。(4)研究部分斜拉桥的拉索设计容许应力问题,包括其静力设计强度和疲劳设计强度的问题,分析了其取值不同于常规斜拉桥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2-04-01)

李秀璋,余荣传[8](2011)在《部分预应力大跨度混凝土中的框架梁结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一个实际工程详细介绍了预应力框架的设计步骤,选取预应力筋,采用和弯矩包络图相适应的预应力筋线形,分析内力并估算处预应力筋数量,计算结构的综合弯矩MN,及混凝土预压应力ΣPC,最后做考虑次弯矩影响的强度计算,计算出非预应力筋。(本文来源于《中华民居》期刊2011年07期)

刘海波[9](2009)在《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连续梁结构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钢纤维混凝土、高强混凝土的推广使用,其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得到了专业人士的逐步认可。钢纤维掺入混凝土显着地改善了混凝土的抗拉、抗弯、抗冲击及抗疲劳性能,具有较好的延性;高强混凝土的受力性能、收缩徐变、抗渗及耐磨性能明显优于普通混凝土。这使得钢纤维混凝土、高强混凝土能很好地适应现代铁路、公路桥梁朝着高速、重载、大跨度方向发展的趋势。结合“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变截面箱型连续梁结构行为的研究”课题,本论文从试验研究的角度对预应力高强混凝土变截面箱形连续梁的结构行为进行了研究。该课题的主要研究要点包括:部分预应力体系的受力特点、C80高强混凝土的结构行为、中支座区段采用钢纤维混凝土对连续梁受力的影响。笔者在博士论文中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钢纤维混凝土和高强混凝土的本构行为描述;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连续梁受力行为分析;钢纤维混凝土的开裂机理;钢纤维混凝土及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的极限状态分析;预应力高强钢纤维混凝土连续梁结构行为的数值模拟。在论文的前两章,主要进行了钢纤维混凝土、高强混凝土的研究历史和发展现状回顾,并对混凝土的本构模型进行了探讨、描述;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综合钢纤维混凝土和高强混凝土材料基本力学性能特点,选用适合本课题的混凝土本构模型。在论文的第叁章,介绍了试验梁的设计、主要试验结果,对比分析了PPR值、钢纤维掺加与否以及混凝土强度对试验梁的受力行为的影响。在论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详细分析了钢纤维对混凝土初裂及裂缝宽度的控制机理、裂缝宽度的计算方法以及钢纤维混凝土截面的抗弯承载能力计算方法;分析了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内力分布和抗弯承载能力。在论文的最后部分,采用条带法分析了试验梁的全过程非线性行为,建立了适合预应力箱型结构的计算模型与计算方法,较成功地模拟了试验梁的受力全过程,数值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综合分析了试验结果和数值分析结果,为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在桥梁中的应用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09-06-01)

李胜军[10](2009)在《多层大跨度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1工程概况保定电力学校综合服务楼位于建设南路,为大跨度框架结构建筑,东西长81.5m,南北宽27.9m,层1高7.0m,层2,3高5.0m,主要功能层1为游泳训练场,层2为篮球馆、健身房,局部层3为保龄球馆,建筑物西(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09-04-24)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某新火车站候车大厅部分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介绍,说明使用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大幅度提高了结构跨度,减少了结构截面尺寸,使构件的延性得到了提高,控制了结构的裂缝与变形,减小裂缝宽度,有利于结构抗震。与此同时该项技术与全预应力相比简化了张拉、锚固等工艺,节约了钢材,降低工程成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李毅,刘晓东,刘凌锋.部分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与应用[J].中国港湾建设.2019

[2].董新和.部分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应用研究[J].施工技术.2017

[3].李岩峰,张海峰,颜斐斐,尉汝君.腐蚀环境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的疲劳损伤性能研究[J].公路.2016

[4].颜斐斐.腐蚀环境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的动静力性能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15

[5].王凤云.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静力和动力时程弹塑性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4

[6].张磊.基于新规范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与应用[J].山西建筑.2013

[7].陈政.预应力混凝土部分斜拉桥的结构优化[D].合肥工业大学.2012

[8].李秀璋,余荣传.部分预应力大跨度混凝土中的框架梁结构设计[J].中华民居.2011

[9].刘海波.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连续梁结构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

[10].李胜军.多层大跨度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C].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2009

标签:;  ;  ;  ;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论文-李毅,刘晓东,刘凌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