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流动摊贩论文-徐一宁

城市流动摊贩论文-徐一宁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流动摊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流动摊贩,城市治理,实证研究

城市流动摊贩论文文献综述

徐一宁[1](2019)在《城市流动摊贩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J市流动摊贩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以J市S区某高校外的食品类流动摊贩为例,对目前摊贩的经营主体、经营时间及安全卫生等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城市流动摊贩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其他城市的治理经验,就流动摊贩治理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17期)

彭彦强,陈珊珊[2](2019)在《压力性治理、民族身份与城市空间权利:少数民族流动摊贩街头治理的政治逻辑——以上海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少数民族流动摊贩的街头治理相较于汉族流动摊贩而言存在着特殊的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对上海市少数民族流动摊贩的街头治理的实证研究,来揭示其背后的政治逻辑。研究表明,少数民族流动摊贩的街头治理是民族身份、压力性治理复杂作用下,少数民族流动摊贩城市流动设摊空间变化的外在呈现,是少数民族的民族身份的权利效应和城市管理者由于职责压力的变化所生成的"压力性治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城市管理者职责压力较小的"常压治理"中,城管基于行政裁量权和民族身份的考量,民族身份的权利效应放大,少数民族流动摊贩在城市中拥有更大的设摊权利空间。但是这种权利空间是非持久性和非确定性的,随着城管职责压力不断加大,城管对流动摊贩就会不断加大治理力度,从而形成"高压治理",流动摊贩民族身份的权利效应则会淡化,流动设摊的权利空间就会受到挤压,直至消失。(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黄璜,龚道新,张志勤[3](2019)在《精细化整治助力一流海湾城区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宁静的夏夜,空气清新、海风轻拂,街道干净整洁,小区环境优雅怡人。近日,根据海沧区委区政府的部署要求,海沧区城市管理局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精细化专项整治行动,经过一番整治,城区环境品质进一步提升,海沧居民体会到了更加真实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据了解,此次(本文来源于《厦门日报》期刊2019-05-14)

安文慧[4](2019)在《我国城市流动摊贩的法律地位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天,公民权利的保护成为公众与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的国情之一是城市流动摊贩的大量存在,城市流动摊贩作为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障弱势群体的权利是责无旁贷的。在当下现实生活中,由于我国的法律制度不够健全,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城市流动摊贩游离于法律之外,其权利往往遭受侵害却得不到有效救济,研究城市流动摊贩的法律地位,给予城市流动摊贩应有的法律保障,是对我国法律体系的有益补充,有利于实现和谐社会。本文对国内流动摊贩的规制现状和域外流动摊贩的立法现状进行了归纳、整理、分析,目前我国城市流动摊贩在法律规制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城市流动摊贩合法化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典型国家有关城市流动摊贩商主体地位的成功立法例,对我国探究城市流动摊贩商主体地位具有借鉴意义。目前,我国城市流动摊贩现有的规制并不能有效地保障摊贩的权利,不能有效的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所以对我国城市流动摊贩的法律地位进行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从我国的立法实际出发,通过分析城市流动摊贩的民事主体性质、行政相对人的性质和商事主体的性质,认为应该肯定城市流动摊贩商事主体的合法地位,将其纳入个体工商户规制的调整范围,这种模式更具有可操作性,更符合我国立法的实际状况。同时本文对城市流动摊贩法律规制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如法律地位不明确、法律规范不统一、管理机制单一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目前构建完善的关于流动摊贩的法律法规,在法律上给予我国城市流动摊贩合法身份,构建多元化的管理机制,对城市流动摊贩进行管理不能仅依赖于政府的监管,更需要流动摊贩的自我管理。(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5-01)

李桂峰,罗丽玲,李婷,阳信生[5](2019)在《基于域外经验的我国城市流动摊贩综合治理机制建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只要有城市存在,就难免存在某些人为谋生加入自由流动售卖者队伍,即流动摊贩。流动摊贩随意性大、反复性强,管理颇为不易。城市管理执法者与小贩的矛盾难以化解,执法过程中执法权力边界和自由裁量权使用也难以准确界定和掌控,流动摊贩管理俨然成为当前很多国家城市治理的一大难题。本文借鉴域外国家的做法和经验,对我国流动摊贩综合治理机制建构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决策探索(下)》期刊2019年04期)

黄耿志,薛德升,徐孔丹,杨燕珊,陈昆仑[6](2019)在《中国大城市非正规公共空间治理——对城市流动摊贩空间疏导模式的后现代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协调现代性/正规性与非正规性的矛盾是21世纪城市规划面临的一个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广州流动摊贩疏导区治理的性质和矛盾,提出"合理正规化"的问题。研究认为,疏导区是一种基于空间操作的正规化机制,它以空间固定为基础,通过施加一套源于正规经济的管理措施来改造和管控非正规性。然而,疏导区的"正规本位主义"忽视了非正规经济嵌入现实实践的自然特性和优势,使其面临潜在的可持续性危机。这个危机隐含于疏导区四个正规化要素与流动摊贩特性之间的矛盾,表现在区位固定与流动性、租金缴纳与低成本、合同约束与灵活性、产品管制与自主性等方面的紧张关系。广州案例表明了协调既定的现代空间秩序与非正规的公共空间使用之关系的复杂性,带来的启示是对非正规的规划响应不应只是简单地将源于正规经济的既定规范施加于非正规,而应充分考虑非正规自身特性、需求和规律。这或许需要规划师突破现代规划框架,发展应对流动性、灵活性等表征后现代性特征的规划理论和方法。(本文来源于《国际城市规划》期刊2019年02期)

葛德,庄姣姣,袁润逸[7](2019)在《城市流动摊贩管理模式思考与改进——以镇江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流动摊贩数量急剧增长,其所带来的问题愈发严重。面对流动摊贩带来的诸如拥堵交通,影响市容等问题,镇江市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解决,但效果并不显着。因此,如何实现镇江市流动摊贩的有效管理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从镇江市流动摊贩现状,当前管理模式入手,基于政府,流动摊贩,市民的利益平衡点,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原因,有针对性地对当前管理模式进行改进,以期实现流动摊贩的有效管理。(本文来源于《中外企业家》期刊2019年09期)

王鹏,陈培阳,雷诚[8](2019)在《供给型疏导理念下城市流动摊贩治理与规划研究——以泗阳县城区疏导规划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流动摊贩的治理一直是城市管理与规划中的难题。基于对摊贩经营类型、经营主体、时空分布等基本特征的分析,剖析治理的难点及当前治理方式的不足。从摊贩的伦理合法性、摊贩与城市矛盾的根源来反思当前治理的困境,提出了以接纳摊贩存在、服务促进转型、重塑空间契约关系为核心的供给型疏导理念,构建了供给型疏导理念的实施框架。并结合案例实证,总结了供给型疏导的基本原则和规划治理策略。(本文来源于《城市发展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陆仁盛[9](2019)在《城市流动摊贩的成因及其治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流动摊贩作为一种民生现象,在促进就业、满足市民需求、传承民间文化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城市管理,给城市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分析城市流动摊贩的产生原因并进行科学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9年04期)

袁菽贤[10](2018)在《社会工作介入城市流动摊贩管理困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动商贩自古就有,尤其在当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供需需求的多元化的背景下,流动商贩更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和问题。一方面,这种流动性的经营方式成本低、收效快,在满足一部分人就业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一部分人的购物需求,同时这种经营方式可以增添城市活力,在形成规模性经营模式后更是一道别具特色的城市风景。另一方面,流动摊贩也存在影响市容市貌、引发食品安全、阻碍交通出行等方面的问题,而且这种侵占公共空间及资源,无需缴纳税费的经营方式,也不利于市场环境的规范统一和公平公正。城管部门作为城市流动摊贩的主要管理单位,对城市流动摊贩管理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在维护市场秩序、交通出行以及市容市貌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种以取缔为目标,以禁止为手段的管理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流动摊贩的管理问题,再加上城管执法冲突事件频发,社会舆论不断发酵,使公众似乎已经习惯用“野蛮”、“暴力”等标签来看待城管执法工作,这也在某一程度上加重了流动摊贩的管理难度,使城市流动摊贩管理产生管理效果反复、管理影响负面等困境。那么,如何有效地缓解和改善城市流动摊贩的管理困境就成为现今城市流动摊贩管理的重要议题。党的十八以来,中央一再强调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十八届叁中全会更是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发展目标,并强调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而创新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服务,通过服务来进行管理,社会工作的本质就是为有需要的群体提供服务。所以,社会工作可以参与到流动摊贩管理的工作中来,利用其专业能力、专业方法及专业价值观在城市流动摊贩管理中发挥作用,以专业服务促进管理问题的有效解决,从而实现参与社会治理,创社会治理体制的目标。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在第一部分绪论中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设计做了整体的论述,并对流动摊贩以及城市管理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定义;第二部分则对流动摊贩的相关研究和社会工作介入流动摊贩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并对需要应用的理论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第叁部分是笔者通过大量的前期调查分别对流动摊贩、城管执法、流动摊贩管理困境这叁个方面进行相关的总结和概述,为后文的论述奠定基础;第四部分是以兰州市G街道的流动摊贩和城管队员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法、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等研究方法,来对G街道流动摊贩的管理困境进行调查并进行原因分析;第五部分是笔者针对前期的调查分析来对流动摊贩管理困境进行社会工作介入,但由于流动摊贩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将介入对象选为城管执法队员,通过对其开展小组工作来改善执法队员工作态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希望用这种间接的干预方式来缓解管理困境;第六部分为总结和建议,在对本文的局限性和可改善之处进行梳理的同时,笔者在前期调查和介入的基础上从微观、中观、宏观叁个层面利用个案工作、社区工作以及社会工作行政这几个社会工作方法对流动摊贩管理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11-01)

城市流动摊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少数民族流动摊贩的街头治理相较于汉族流动摊贩而言存在着特殊的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对上海市少数民族流动摊贩的街头治理的实证研究,来揭示其背后的政治逻辑。研究表明,少数民族流动摊贩的街头治理是民族身份、压力性治理复杂作用下,少数民族流动摊贩城市流动设摊空间变化的外在呈现,是少数民族的民族身份的权利效应和城市管理者由于职责压力的变化所生成的"压力性治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城市管理者职责压力较小的"常压治理"中,城管基于行政裁量权和民族身份的考量,民族身份的权利效应放大,少数民族流动摊贩在城市中拥有更大的设摊权利空间。但是这种权利空间是非持久性和非确定性的,随着城管职责压力不断加大,城管对流动摊贩就会不断加大治理力度,从而形成"高压治理",流动摊贩民族身份的权利效应则会淡化,流动设摊的权利空间就会受到挤压,直至消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流动摊贩论文参考文献

[1].徐一宁.城市流动摊贩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J市流动摊贩的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2].彭彦强,陈珊珊.压力性治理、民族身份与城市空间权利:少数民族流动摊贩街头治理的政治逻辑——以上海市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9

[3].黄璜,龚道新,张志勤.精细化整治助力一流海湾城区建设[N].厦门日报.2019

[4].安文慧.我国城市流动摊贩的法律地位探究[D].西北大学.2019

[5].李桂峰,罗丽玲,李婷,阳信生.基于域外经验的我国城市流动摊贩综合治理机制建构研究[J].决策探索(下).2019

[6].黄耿志,薛德升,徐孔丹,杨燕珊,陈昆仑.中国大城市非正规公共空间治理——对城市流动摊贩空间疏导模式的后现代反思[J].国际城市规划.2019

[7].葛德,庄姣姣,袁润逸.城市流动摊贩管理模式思考与改进——以镇江市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9

[8].王鹏,陈培阳,雷诚.供给型疏导理念下城市流动摊贩治理与规划研究——以泗阳县城区疏导规划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9

[9].陆仁盛.城市流动摊贩的成因及其治理研究[J].农家参谋.2019

[10].袁菽贤.社会工作介入城市流动摊贩管理困境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8

标签:;  ;  ;  

城市流动摊贩论文-徐一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