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红层边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红层软岩,风化,综述
红层边坡论文文献综述
陈筠,高彬,史文兵,张瑶丹,陈泰徐[1](2019)在《西南地区红层边坡软岩风化机理研究进展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介绍了红层的概念及我国红层分布特征。主要综述了我国西南地区红层软岩风化特性及风化机理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当前红层软岩风化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19年02期)
蒋正,倪化勇,宋志[2](2018)在《重庆丰都县城区红层边坡变形破坏模式与稳定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层边坡稳定性是我国工程建设经常面临的地质问题。本文以丰都县城区建设开挖形成的缓倾红层边坡为研究对象,在调查测绘基础上研究了斜坡结构类型和变形破坏模式,采用Sarma法、赤平投影法-楔体分析法分别对顺向坡和斜向坡在不同坡度下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采用强度理论-极限平衡法对反向坡危岩体在不同裂隙贯通率-岩腔深度组合下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丰都县城区缓倾红层顺向坡、斜向坡在天然工况下的稳定坡角分别为60°、45°;反向坡的危岩体演化过程中,后缘拉裂隙贯通率γ与岩腔深度D之间存在经验关系D=-19. 12γ+20. 82。当裂隙贯通率为60%、70%、80%,岩腔深度分别为9. 3 m、7. 4 m、5. 5 m时,危岩体处于极限稳定状态。(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史文兵,李洪建,曾臻,梁风,王勇[3](2018)在《平缓反倾红层边坡变形破坏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赤水市旺隆边坡为工程实例,依据野外调查和地质分析成果建立平缓反倾红层边坡概念模型,并结合离散元数值模拟研究贵州平缓反倾红层边坡的变形破坏机制。结果表明:旺隆边坡是砂泥岩不等厚互层的典型平缓反倾红层边坡,差异风化和降雨是主要的诱发因素。边坡的变形演化过程经历4个阶段:卸荷回弹、浅表生改造-局部变形、裂隙扩展延伸、裂隙贯通深部蠕滑。变形破坏机制根据不同变形阶段划分为3种不同形式:压缩—拉裂—倾倒、风化剥落—坠落、蠕滑—压致拉裂。(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章求才[4](2018)在《热水力耦合作用下红层边坡软弱夹层力学行为及破坏机理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边坡大规模滑坡事故的频频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国内外学者对边坡的滑坡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边坡软弱夹层的力学行为及破坏机理仍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本论文采用相似模拟、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红层边坡软弱夹层在滑移过程中,夹层内的摩擦增温与其引起的热膨胀压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夹层内的摩擦增温引起的热膨胀压力与渗透系数、抗剪强度、孔隙水压力等物理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水饱和夹层热-孔隙水-力叁场耦合作用模型;提出水饱和状态下的边坡,在临界滑塌过程中,夹层内的摩擦增温诱发的大规模滑坡灾变机理和破坏准则;建立了水饱和状态下的边坡,在临界滑塌过程中,夹层内的摩擦增温诱发的边坡大规模滑坡灾变的评判新方法和监测方法。得到了如下研究成果:(1)以膨润土和河砂为相似材料,配制了七种不同配合比的夹层试样,采用加装了加热升温控制系统的应变直剪仪,测试了含水率为10%、13%和15%的夹层试样在不同温度时的粘聚力、抗剪强度和内摩擦角等力学参数,分析了它们随温度和含水率的变化特征及夹层的破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相同时,膨润土含量较高的夹层试样,其粘聚力和抗剪强度随温度升高先急剧减小而后缓慢减小最后急剧减小;膨润土含量较低的夹层试样,其粘聚力和抗剪强度随温度升高而缓慢减小。在温度较低时,夹层试样内部土颗粒之间的微观结构力将受到一定程度损失。当温度升高至50℃以上时,夹层试样内部土颗粒之间的微观结构力受到更大程度损失并产生滑移,导致其粘聚力再次急剧减小。(2)利用物理相似模拟法,建立了含水率为10%、13%和15%的含夹层边坡试验模型,采用应变直剪仪测试了边坡夹层在不同温度下的力学参数,分析了温度引起的边坡夹层孔隙水压力、内摩擦角、粘聚力和剪应力等参数的变化规律及其破坏形式和破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引起夹层孔隙水压力增加导致其粘聚力、抗剪强度等力学参数降低。夹层孔隙水压力随温度升高呈现先缓慢增加而后急剧增加的变化特征,但含水率低的夹层孔隙水压力急剧增加的起始温度高,含水率高的则相反。含水率低的夹层孔隙水压力急剧增加时,上覆岩层与夹层接触部位产生了拉裂隙,随后裂隙逐渐发育,直至贯通上覆岩层而发生拉裂式的滑坡破坏;含水率高的夹层孔隙水压力急剧增加时,边坡上覆岩层与夹层之间产生了初次层间错动,随后经历多次层间错动而发生牵引式的滑坡破坏;边坡瞬时滑动速度和滑坡规模含水率高的夹层要比含水率低的大。(3)将水饱和边坡夹层视为固-液两相的线弹性体,建立了水饱和边坡夹层热-孔隙水-力叁场耦合作用模型,并推导了其耦合控制方程;通过比较分析理论计算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验证了所建立的耦合力学模型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孔隙水压力系数和热压力系数是引起水饱和边坡夹层孔隙水压力增加的关键控制因素;孔隙水压力系数取决于孔隙排水压缩特性和固相介质压缩特性,这两者差值越大,孔隙水压力系数越大;孔隙水热膨胀系数和孔隙体积热膨胀系数是影响热压力系数的主要因素,这两者差值越大,热压力系数也越大;边坡夹层的孔隙水压力随温度升高呈现出先缓慢增加而后急剧增加的变化特征,而粘聚力和剪应力随温度升高而缓慢降低,且孔隙水压力的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测试结果吻合良好。因此,水饱和边坡夹层热-孔隙水-力叁场耦合作用模型能较好的反应孔隙水压力在加热升温过程中的变化特征,为科学地预测和控制类似边坡工程的稳定性提供了参考。(4)首次提出将粘聚力再次急剧减小的起始点视为夹层试样破坏的评价指标,将夹层孔隙水压力急剧增加的起始温度视为边坡滑坡失稳的判断指标。(5)采用FLAC3D建立了水饱和边坡夹层热-孔隙水-力耦合的数值模拟模型,分析了温度对水饱和边坡夹层的竖向位移、竖向应力、剪切应力、破坏状态的影响,并对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都反映了温度是诱发含软弱边坡夹层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8-05-01)
曾帅,万军利,张玉芳,向润泽[5](2017)在《广东省红层边坡病害机理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地分析了广东省红层的工程特点、红层边坡岩体结构及破坏模式。通过典型工点剖析,得出红层边坡病害特点并提出相应防治对策。红层边坡设计时抗剪强度应偏保守取值并重视边坡排水。红层边坡破坏模式与岩体结构密切相关,降雨起重要作用。多次分段钢花管注浆作为一种新型边坡治理技术,可有效改善红层岩土工程性质,对此类边坡治理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期刊2017年10期)
肖尚德,唐辉明,唐睿旋,秦华刚[6](2016)在《恩施盆地红层边坡变形破坏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恩施盆地红层分布范围广,存在大量的斜坡或人工高陡边坡。由于红层岩体工程地质性质的特殊性,在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下,边坡产生变形破坏,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城市市政工程和道路工程建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制约。本文通过恩施盆地红层边坡的野外工程地质调查、钻探、现场试验(压水和渗水试验)、样品采集和室内岩体特性参数测试等工作,基本查清了红层的工程地质特性、水理特性和边坡变形特点。恩施盆地红层可分为"硬砂岩"和"软砂岩",前者由胶结较好的粉砂岩和砂岩组成,强度较高,透水性差,属相对隔水层;后者由胶结较差的砂岩构成,强度低,透水较强,为含水层。边坡变形破坏规模较小,但点多、危害较大。本文从运动方式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对边坡变形破坏模式进行研究,依据斜坡岩土体运动方式,红层边坡变形破坏划分为:顺层岩质滑坡、坠落式崩塌、倾倒式崩塌3种;按变形破坏影响因素,边坡变形破坏划分为:软硬互层红砂岩差异风化、顺层结构面和切层结构面不利组合、人工开挖扰动3种,并分析了各类变形破坏模式的特点和变形破坏过程,对恩施盆地及同类型地区的红层边坡变形破坏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及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王洋,毛文涛,王志佳,谢先当[7](2016)在《红层边坡破坏机制模型试验的相似材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研究红层边坡破坏机理为出发点,选择以河砂和重晶石粉为主要材料,碎石为辅助材料,采用正交试验方法设计了多组试验。以砂石比(河砂质量/碎石质量)、砂粉比(河砂+碎石质量/重晶石粉质量)、重晶石粉的含量和含水率为控制因素,获得了不同配合比条件下控制因素对容重和抗剪强度指标的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分别按河砂∶重晶石粉∶水=12∶3∶1,碎石∶河砂∶重晶石粉∶水=4∶9∶4∶1质量比调配泥岩和砂岩的配合比方案,可以满足模型材料的物理力学指标要求,且该新型材料具有组分简单、成本低廉、模型制作便捷等优点。(本文来源于《路基工程》期刊2016年05期)
肖雪颉,刘星,张永安[8](2014)在《红层边坡松动体变形失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云南省安楚高速公路红层软岩高边坡特点,以对其防护与加固为切入点,结合具体工点实际,对滇中红层软岩的工程特性,特别是红层软岩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进行研究,探索红层软岩边坡的变形失稳机制、稳定性评价方法.为红层边坡工程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为红层地区边坡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4年10期)
叶文涛,李旭彪[9](2013)在《浅谈红层边坡植物群落恢复特征的理论依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群落稳定与否是衡量植被恢复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群落研究是植被恢复研究的重要内容。红层边坡植被恢复已有十多年,但坡面植被恢复的理论依据现在还不成熟。文中浅谈了植物群落特征分析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植物群落稳定性的相关理论,这对指导今后的红层地区绿化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期刊2013年04期)
叶文涛[10](2012)在《红层边坡植物群落的长期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层边坡植被恢复已有十多年,但坡面植被长期稳定的判别或评价方法现在还不成熟,因此,需要研究植物群落特征现状,积极构建红层边坡的植物群落长期性稳定性评价体系,评价红层公路、铁路或其它工程建设边坡植被恢复现状,分析典型植被恢复情况,从而更好的指导今后该地区坡面植被恢复工作,提高坡面植物群落长期恢复的质量。首先,分析了植物群落特征,结合植物群落稳定性的相关理论,提出了评价红层边坡植物群落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总结涉及坡面植物群落长期稳定性的相关评价原则和方法,结合红层坡面植物群落的特点,采用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指数法对植物群落稳定性程度进行评价。其次,在分析红层地区植物群落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群落组成、群落类型、盖度、群落垂直结构丰富度、根系重量、群落乡土性、坡向、土壤肥力、客土有效持水量、坡度、土层厚度、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施工质量、地震灾害、极端干旱灾害3个方面共16项具有表征群落稳定特性的主要指标构成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并结合综合评价指数法建立评价模型。根据评分等级划分表,就可以得出植物群落稳定性效果评价结果。最后,把建立的评价模型应用到成南高速公路K56+220-K56+400段右侧路堑边坡植被护坡和鱼嘴车站试验工点DIK51+450-DIK51+980段路堑边坡植被护坡两个工程实践中。分析两个工点的评价结果,并且验证了该评价模型的合理性。对各指标权重进行比较计算,筛选出3项关键指标,这3项指标对模型的评价结果影响较大,并提出指导红层边坡植被护坡工程的设计、施工及养护的措施。(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2-05-01)
红层边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红层边坡稳定性是我国工程建设经常面临的地质问题。本文以丰都县城区建设开挖形成的缓倾红层边坡为研究对象,在调查测绘基础上研究了斜坡结构类型和变形破坏模式,采用Sarma法、赤平投影法-楔体分析法分别对顺向坡和斜向坡在不同坡度下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采用强度理论-极限平衡法对反向坡危岩体在不同裂隙贯通率-岩腔深度组合下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丰都县城区缓倾红层顺向坡、斜向坡在天然工况下的稳定坡角分别为60°、45°;反向坡的危岩体演化过程中,后缘拉裂隙贯通率γ与岩腔深度D之间存在经验关系D=-19. 12γ+20. 82。当裂隙贯通率为60%、70%、80%,岩腔深度分别为9. 3 m、7. 4 m、5. 5 m时,危岩体处于极限稳定状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层边坡论文参考文献
[1].陈筠,高彬,史文兵,张瑶丹,陈泰徐.西南地区红层边坡软岩风化机理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9
[2].蒋正,倪化勇,宋志.重庆丰都县城区红层边坡变形破坏模式与稳定性评价[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8
[3].史文兵,李洪建,曾臻,梁风,王勇.平缓反倾红层边坡变形破坏机制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8
[4].章求才.热水力耦合作用下红层边坡软弱夹层力学行为及破坏机理的模拟研究[D].南华大学.2018
[5].曾帅,万军利,张玉芳,向润泽.广东省红层边坡病害机理及对策[J].铁道建筑.2017
[6].肖尚德,唐辉明,唐睿旋,秦华刚.恩施盆地红层边坡变形破坏模式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6
[7].王洋,毛文涛,王志佳,谢先当.红层边坡破坏机制模型试验的相似材料研究[J].路基工程.2016
[8].肖雪颉,刘星,张永安.红层边坡松动体变形失稳研究[J].河南科学.2014
[9].叶文涛,李旭彪.浅谈红层边坡植物群落恢复特征的理论依据[J].四川建筑.2013
[10].叶文涛.红层边坡植物群落的长期稳定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