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村庄组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村庄,组织化程度,土地利用,抛荒
村庄组织化论文文献综述
冯国强,李菁[1](2019)在《村庄的组织化程度与农户抛荒行为——基于CLDS2016的问卷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文献从成本收益、土地政策、农业补贴、地理区位、土壤条件等方面探讨农户抛荒的原因,鲜有文献从村庄层面揭示抛荒的内在机制。本文利用CLDS2016村庄层面的问卷调查,揭示了村庄的组织化程度与农户抛荒行为之间的关联机制。我们发现:(1)村庄的组织化程度对抛荒有抑制作用,组织化程度越高,土地被抛荒的比例越低,更多的抛荒行为发生在组织化程度较低的村庄;(2)对于不同地形的村庄,组织化程度的抑制作用存在异质性,对山区抛荒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丘陵地带,对平原地区的抑制作用不显着;(3)组织化程度在地区之间也存在异质性影响,对中西部地区的抛荒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对东部地区的抛荒作用不显着。进一步分析表明,村庄组织化程度对抛荒行为的影响,主要依赖于村庄正式组织强有力的约束,并且,组织化程度对村庄土地流转存在积极影响。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的程度,有效推进农地流转和实现乡村振兴,需以增强村庄内部的组织化程度作为前提。(本文来源于《现代化经济体系与高质量发展——第十叁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6-28)
莫艳清[2](2017)在《社区精英与村庄组织化的内生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下农村社会的"去组织化"趋势造成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基层民主发展缓慢、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改变这种局面,需要依靠农村社会的主体——社区精英来提升村庄的组织化程度,因为社区精英是村庄组织化的内源性动力。在村庄组织化过程中,社区精英依次通过以下四个阶段的措施将村民组织起来:创造合作预期,以利益诱导参与;发挥自身优势,以威望凝聚人心;创建组织载体,以组织联结村民;制订组织规范,以管理维持运行。提升村庄的组织化程度,除了要发挥精英的引领作用,还需要地方政府提供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和规范化的引导。(本文来源于《荆楚学刊》期刊2017年03期)
张凤华,魏红英[3](2014)在《村庄治理中的妇女组织化参与》一文中研究指出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村庄从"管理"到"治理"、从"压力型"治理到"民生型"治理的转向,需要农村妇女的组织化参与,但目前农村妇女无论在村两委、党团组织、民间社会组织的参与还是农村妇联在村庄治理中的参与度都不尽如人意。因此,必须建立妇女组织化参与的机制、提升妇女组织化参与的能力、拓展妇女组织化参与的空间。(本文来源于《社会主义研究》期刊2014年05期)
贺东航,张现洪[4](2012)在《林改后的村庄社区资源的再组织化问题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全面铺开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村庄社区组织资源的重塑产生了诸多层面的影响,并深刻地影响了农村村级治理的效果。本文认为,林改后村庄社区再组织化的可能资源有内外两种:外部包括林业站新功能的扩展和外来公司,它们可以起到促进乡村的再组织化;内部包括林改后的村两委以及林业合作组织。通过多种组织资源的介入与治理,可以形成优质的村庄社群质量,达到村庄的善治,重构农村的社会、经济、生态并重的包容性发展。(本文来源于《东南学术》期刊2012年05期)
徐再高[5](2008)在《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村庄组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村庄组织化是以村庄或村落聚合体为参与单元,以发展生产、降低成本、增强协作为前提,以建设乡村生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为内容,以提升乡村生活价值为目标,村民同心协力、积极且有效参与村庄事务的过程。村庄组织化在本质上是农民组织化,它是现阶段有着现实可能性的农民组织化。村庄组织化程度的高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实现。随着村庄组织化程度的提升,将有力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村庄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事务的管理,提升村庄的集体行动能力;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更好的维护村庄的社会秩序和改善社会风气,等等。因此,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推进村庄组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以更新观念为前提,以立法规范和政策为保障,以县乡村改革为动力,以培养新型农民为基础,以传统资源和村庄组织自身建设为着眼点,以国外相关经验为借鉴,不断推进村庄组织化,推动农村社会的繁荣、和谐和稳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08-05-01)
毛刚强[6](2007)在《新农村建设:农民组织化还是村庄组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村庄组织化概念的提出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性需求及个性化生存逐渐突出,以往那种高度关联的社会生活状态迅速改变,但新的合用的社会价值与伦理体系尚未建立。同时,随着一系列的制度改革,传统的社会关联出现了严重断裂,社会孤立状况越来越突出,因此带来对他人行动的无法预期,物欲化成为中国现代社会的特征,社会组织化程度严重退化,并因此形成了生活价值的严(本文来源于《中国乡村发现》期刊2007年05期)
徐再高[7](2006)在《村庄组织化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村庄组织化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村庄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事务的管理,提高村庄的集体行动能力;重构乡村文化,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提高村民自治质量;维护村庄的社会秩序和改善社会风气。(本文来源于《“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期刊2006-12-01)
村庄组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下农村社会的"去组织化"趋势造成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基层民主发展缓慢、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改变这种局面,需要依靠农村社会的主体——社区精英来提升村庄的组织化程度,因为社区精英是村庄组织化的内源性动力。在村庄组织化过程中,社区精英依次通过以下四个阶段的措施将村民组织起来:创造合作预期,以利益诱导参与;发挥自身优势,以威望凝聚人心;创建组织载体,以组织联结村民;制订组织规范,以管理维持运行。提升村庄的组织化程度,除了要发挥精英的引领作用,还需要地方政府提供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和规范化的引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村庄组织化论文参考文献
[1].冯国强,李菁.村庄的组织化程度与农户抛荒行为——基于CLDS2016的问卷调查研究[C].现代化经济体系与高质量发展——第十叁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摘要集.2019
[2].莫艳清.社区精英与村庄组织化的内生逻辑[J].荆楚学刊.2017
[3].张凤华,魏红英.村庄治理中的妇女组织化参与[J].社会主义研究.2014
[4].贺东航,张现洪.林改后的村庄社区资源的再组织化问题探讨[J].东南学术.2012
[5].徐再高.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村庄组织化研究[D].贵州大学.2008
[6].毛刚强.新农村建设:农民组织化还是村庄组织化[J].中国乡村发现.2007
[7].徐再高.村庄组织化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的作用[C].“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