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温轧钢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温轧,Ti-IF钢板,退火温度,织构
温轧钢板论文文献综述
郭艳辉,王昭东,王国栋,魏立群[1](2012)在《退火温度对温轧Ti-IF钢板织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冷轧后不同退火温度下温轧Ti-IF钢板的织构发展规律。结果表明:最佳退火温度为710~750℃。退火温度较低时(400~550℃),其织构类型与冷轧相同。退火温度为710℃和750℃时,得到了单一的强烈均匀分布的再结晶γ纤维织构,而退火温度为600℃和700℃时,虽然再结晶已经基本完成,部分α取向线上织构组分强度也迅速降低,但是再结晶γ纤维织构的强度并没有太大变化,说明在600℃和700℃退火时,消失的α取向的变形基体并没有完全被γ取向晶粒吞并,也转变成了其他取向的晶粒。(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2年14期)
陈爱英,张俊宝[2](2011)在《温轧表面纳米晶化304不锈钢钢板的多尺度晶粒组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表面机械研磨处理后进行温轧的工艺,制备超细晶粒结构的304不锈钢钢板;采用XRD、TEM分析表征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测试材料的维氏硬度。试验结果表明,所获得的材料晶粒尺寸呈梯度分布,从表层的纳米晶层逐渐过渡为心部的微米晶层,其中微米晶层的体积分数约为40%;同时,此多尺度晶粒分布的304SS板由奥氏体和马氏体双相组成,并同样呈梯度分布,具体为马氏体的体积分数从表层到心部逐渐减少,而奥氏体则反之;所制备的钢板表层维氏硬度显着提高,与原始未处理的304SS相比提高了150%;硬度的大幅度提高源于晶粒细化和应变诱导马氏体相变;维氏硬度分布与微观组织变化一致,表明此样品实现了高强高延性的良好结合。(本文来源于《宝钢技术》期刊2011年02期)
郭艳辉,王昭东,王国栋,魏立群[3](2010)在《冷轧压下率对温轧Ti-IF钢板织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X射线衍射仪、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等分析了冷轧压下率(10%~85%)对温轧Ti-IF钢板宏观织构、显微组织、晶粒内部结构和晶粒取向的影响,采用拉伸试验机测试了不同压下率下退火Ti-IF钢板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压下率的增大,Ti-IF钢板γ取向的晶粒不断向α取向晶粒转动,织构由单一的γ纤维织构变为γ纤维织构和α纤维织构共存;随着压下率的增大,平均塑性应变比r先增大后降低,当压下率为75%时,r达到最大值。(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材料》期刊2010年11期)
郭艳辉,王昭东,王国栋,魏立群[4](2009)在《冷轧后退火过程中温轧Ti-IF钢板织构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X-Ray衍射仪和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技术研究了温轧Ti-IF钢板再结晶过程中织构的变化规律。X-Ray结果表明,保温时间较短时,宏观织构没有明显的变化,与冷轧织构相似。直至保温时间达到4h时,宏观织构才有明显的变化,α纤维织构迅速减少,γ纤维织构显著增加。EBSD结果表明,再结晶过程中,定向形核机制起主要作用,γ取向和{332}〈113〉取向晶核首先形成。(本文来源于《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大会论文集(中)》期刊2009-11-11)
郭艳辉[5](2008)在《温轧Ti-IF钢板在冷轧和退火过程中的结构演变规律及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IF钢板广泛应用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它极其优良的深冲性能。IF钢板优良的性能与钢板中晶体的织构密切相关。板材中的γ纤维织构(<111>//ND,ND为轧面法线方向)越强,其深冲性能越好。铁素体区热轧工艺,即温轧工艺能够有效提高IF钢中的γ纤维织构,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公认。众多的科研工作者已经对IF钢温轧工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其后续的冷轧和退火过程织构的研究尚少。本文通过X-ray分析和EBSD分析对Ti-IF钢板温轧,冷轧及再结晶过程中织构的演变规律和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实验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和结果如下:1)热轧织构对冷轧和退火织构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选取了具有不同热轧织构的Ti-IF钢板,对其进行冷轧和退火,通过X-ray分析对不同的热轧织构在随后的冷轧和退火过程中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综合性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当冷轧板中γ纤维织构上各组分分布均匀并且取向密度较高时,最终的退火板中才能形成理想的分布均匀的γ再结晶纤维织构。这就要求热轧板中形成以γ纤维织构为主的织构类型,这种热轧织构可以通过温轧后高温卷取或者温轧后直接退火获得。2)应用EBSD技术研究了温轧后直接退火时再结晶初期温轧Ti-IF钢板的微观组织结构形貌、再结晶晶核的取向和形成位置及晶核的长大规律。结果表明,温轧后退火过程中Ti-IF钢板的再结晶机制以定向形核机制起主要作用。在温轧Ti-IF钢板再结晶初期,γ取向的再结晶晶核优先形成于γ取向的变形带内部和γ取向与α取向变形带的晶界上。γ取向的再结晶晶核形成后,首先吞并其周围相邻的γ取向的变形基体;再结晶后期,吞并κ取向的变形基体,形成再结晶γ纤维织构。3)通过选择多种冷轧压下率,对温轧高温卷取和低温卷取的Ti-IF钢板进行冷轧实验,以及X-ray分析,得到了冷轧过程温轧Ti-IF钢板中取向变化的路径为:{110}<001>-{554}<225>-{111}<112>-{111}<110>-{223}<110>-{112}<110>-{113}<110>-{114}<110>-{001}<110>。并从冷轧织构入手解释了再结晶织构的特点,结合退火后钢板的性能分析,确定了获得最佳退火织构和深冲性能的冷轧压下率为75%。4)对冷轧后退火过程中温轧Ti-IF钢板的织构变化及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了最佳退火温度范围为710-750℃。研究表明:退火温度为710℃和750℃时,得到了单一的强烈均匀分布的再结晶γ纤维织构;退火温度为600℃时,减弱的α纤维织构并没有完全被丫取向晶粒吞并,有部分转变成了{554}<225>-{332}<113>组分。退火温度不同,再结晶初期形成的晶核取向不同,对600℃退火保温较短时间的Ti-IF钢板进行EBSD分析发现,冷轧后的退火过程中,温轧Ti-IF钢板的再结晶机制仍以定向形核为主,但再结晶初期形成的晶核的主要取向除γ取向外还有{332}<113>取向。5)通过在冷轧和退火过程中,对温轧和常规热轧的高强Ti-IF钢板的织构演变及性能对比分析表明,尽管织构类型基本一致,但是温轧Ti-IF钢板的织构比常规热轧的Ti-IF钢板的织构强烈很多,由于织构的遗传性,冷轧退火后,温轧Ti-IF钢板的再结晶织构也强烈得多。因此,温轧的Ti-IF钢板具有较高的r值和n值。证实了在不改变化学成分的前提下,温轧工艺是提高高强IF钢深冲性能的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08-11-01)
王世栋[6](2002)在《超细晶粒铁素体和渗碳体组织温轧钢板的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刊《材料和加工》报道〕最近的研究提出了几种旨在获得超细晶粒钢的新式热-机械法。这些方法绝大多数包括,在低于Ae3温度下,每个道次采用适当大的压下量,达到严重的变形。另一方(本文来源于《世界金属导报》期刊2002-10-08)
温轧钢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表面机械研磨处理后进行温轧的工艺,制备超细晶粒结构的304不锈钢钢板;采用XRD、TEM分析表征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测试材料的维氏硬度。试验结果表明,所获得的材料晶粒尺寸呈梯度分布,从表层的纳米晶层逐渐过渡为心部的微米晶层,其中微米晶层的体积分数约为40%;同时,此多尺度晶粒分布的304SS板由奥氏体和马氏体双相组成,并同样呈梯度分布,具体为马氏体的体积分数从表层到心部逐渐减少,而奥氏体则反之;所制备的钢板表层维氏硬度显着提高,与原始未处理的304SS相比提高了150%;硬度的大幅度提高源于晶粒细化和应变诱导马氏体相变;维氏硬度分布与微观组织变化一致,表明此样品实现了高强高延性的良好结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温轧钢板论文参考文献
[1].郭艳辉,王昭东,王国栋,魏立群.退火温度对温轧Ti-IF钢板织构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12
[2].陈爱英,张俊宝.温轧表面纳米晶化304不锈钢钢板的多尺度晶粒组织[J].宝钢技术.2011
[3].郭艳辉,王昭东,王国栋,魏立群.冷轧压下率对温轧Ti-IF钢板织构的影响[J].机械工程材料.2010
[4].郭艳辉,王昭东,王国栋,魏立群.冷轧后退火过程中温轧Ti-IF钢板织构的演变[C].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大会论文集(中).2009
[5].郭艳辉.温轧Ti-IF钢板在冷轧和退火过程中的结构演变规律及机理[D].东北大学.2008
[6].王世栋.超细晶粒铁素体和渗碳体组织温轧钢板的特性[N].世界金属导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