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风流论文-卢海珠

入风流论文-卢海珠

导读:本文包含了入风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主井,风流,除尘,粉尘浓度

入风流论文文献综述

卢海珠[1](2015)在《凡口铅锌矿主井入风流的综合治理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矿山主井入风流一般不能直接用于生产,受井下环境和设备安装的影响,存在着净化除尘的难题。介绍了凡口铅锌矿主井入风流净化除尘综合治理方案,并对该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本文来源于《采矿技术》期刊2015年06期)

陈喜山,苗翠芳,谷卉颖[2](2009)在《利用岩层的低温效应预冷矿井入风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井下地温不断升高,矿井高温问题日益突出,矿井降温已经成为保障矿山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应用井巷冷却圈理论,建立了利用矿山浅部岩层的低温效应预冷矿井入风流的热交换模型并推导出了该模型在一般情况下的解析解,并用金洲矿业集团金青顶矿区地温预冷井巷的实测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分析验证.(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苗翠芳[3](2009)在《利用岩层的低温效应预冷井下入风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矿井高温问题的现状及其危害,指出井下高温热害严重地威胁着矿井的安全生产和工人的身心健康,已经成为制约地下矿山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矿井内的高温高湿作业环境不仅会诱发各种疾病损害工人的身体健康,还会危害矿井的安全生产,降低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进而影响到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进行矿井降温改善井下气候条件已经成为保障矿山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包括通风降温、人工制冷降温、人工储冷降温、低温岩层预冷以及个体防护等降温措施,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在井下风流热交换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水平,根据风流与围岩之间的热交换原理,考虑到理论模型的通用性,使之既描述了风流在水平巷道里与围岩的热交换过程,也描述了风流在倾斜井巷和竖直井筒里流动时与井巷围岩的热交换过程。利用岩层低温效应实现对矿井入风流的预冷降温的关键是计算风流与围岩之间的热交换量,其精确性及繁琐程度直接关系到矿井降温设计的合理性和经济性。由于巷道围岩的岩层是各向异性的,而且岩温和入风流温度是随季节和时间变化的,计算风流与巷道围岩之间的热交换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由于传统的计算方法大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数值计算,且计算结果并不一定可靠,本文在计算风流与围岩间的冷、热和湿交换时,考虑到用作预冷井巷的废弃井巷中的空气湿度一般不大,为简化模型,忽略风流与井巷围岩间的湿交换,并且不考虑井巷内其它热源的影响,在热交换理论的基础上,应用传热学原理和井巷的调热圈理论,分析了围岩与风流之间的热交换过程,建立起较为合理的热交换模型并求出其解析解,应用于井下风温预测以及深井通风降温的设计和计算,利用岩层低温效应进行对入风流的自然冷却降温,实现矿井降温的节能降耗。在建立了风流与巷道围岩之间热交换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对金洲矿业集团金青顶矿区地温预冷井巷的实测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出了具体的地温率和气温的变化规律以及变温带、恒温带和增温带的相对位置,并对地温预冷效果进行了经济性分析,为分析和验证模型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条件。最后,利用金洲矿业集团金青顶矿区地温预冷井巷的实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从而为井巷围岩与风流间冷热交换的计算和井下风流温度预测提供了较为简便和准确的方法。同时,作为比较,运用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上述预冷系统的冬季工况(地温预热工况)进行了计算和简单分析,结果表明,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矿山地温预热系统的设计和计算同样是适用的。(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09-06-01)

孔祥强,谢方静,陈喜山,陈丽霞[4](2009)在《围岩对矿井入风流温度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传热学理论,结合湿壁特点,建立了矿井入风流与巷道岩壁间热湿交换数学模型,分析了巷道几何尺寸、岩层热物理性质及入风流初始温度对入风流温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岩层热物理性质对井下风流影响最大,风流温度随着垂直深度的下延呈线性增加;巷道几何尺寸对井下入风流影响较小,巷道水力半径越大,在同一深度的平巷内入风流温度变化越大;入风流初始温度对井下空气流的影响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到达增温层深处空气流温度主要受岩层放热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金属矿山》期刊2009年05期)

谢方静[5](2009)在《浅层岩壁预冷入风流热湿交换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和采掘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深井高温热害已经成为制约地下矿山安全生产的重大问题之一,井下高温环境严重地威胁着矿井的安全生产和矿工的身心健康,而且还降低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影响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调节和改善矿井气候条件开展井下降温研究已成为矿井安全生产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包括通风降温、人工制冷降温、低温岩层预冷、个体防护等矿井降温的诸多措施。总结了国内外在井下风流热湿交换理论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水平,分析了有关理论上存在的问题。根据风流与井巷岩壁之间热湿交换原理,导出了适应面较宽的热湿交换模型,既描述了风流在同一水平状态下流动时与巷道壁的热湿交换,又描述了风流竖直和倾斜流动时与井巷岩壁的热湿交换过程。利用自主研制的温度测试装置测定出原始岩温和巷道壁面的实际温度,获得了金洲矿业集团金青顶矿区的地温分布规律,经过浅层废弃井巷预冷后的入风流,到达井下工作面入风流温度保持在27℃以下。结合矿山实际情况,利用低温岩层的自然能量(蓄冷量)预冷矿井入风流,实现了对矿井入风流降温的目的。本文着重从井下入风流的温度和湿度两种主要参数变化规律研究了矿内的热湿环境,绘制出温度和湿度的特性曲线,分析了影响井下热环境的主要因素。针对金洲矿业集团金青顶矿区矿井通风系统具体情况设计出了用于入风流预冷的废旧井巷预冷系统,利用所建立的热湿交换模型开展了井下入风流低温岩层预冷降温的应用研究,获得了较好的预冷效果。(本文来源于《山东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孔祥强,谢方静,杨前明,陈喜山,陈丽霞[6](2009)在《利用矿井低温岩层预冷入风流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矿区浅部岩层的低温制冷效应,分析了金洲矿业集团金青顶矿区地温分布状况,研究了入风流与岩壁之间热湿交换过程,提出了一套利用低温岩层预冷入风流的降温系统。实验结果表明,金青顶矿区恒温带原始岩温常年保持12℃左右,垂直深度为55~65 m之间的区域;利用标高为-155 m以上的浅部岩层预冷入风流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1期)

王波[7](2008)在《利用地温效应预冷井下入风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和矿山井下采掘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深井高温热害已经成为制约地下矿山安全生产的重大问题之一。并且,地下矿山的极限开采深度也将取决于矿井降温技术和装备的发展水平。因此,开展深井高温热害问题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利用矿井浅部岩石层夏季自然蓄热、冬季自然蓄冷对井下入风流的温度调节作用,预冷矿井入风流,调节和改善矿井热环境条件,对地下矿山安全生产节能降耗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矿井井巷围岩的温度分布特征以及围岩与风流的热湿交换规律,是利用岩层地温效应预冷矿井入风流的基础。为此,通过对矿井风流温度与湿度间变化相关关系的分析,将温度与湿度结合起来考虑,建立了基于传热和传质过程的井巷围岩与风流间热湿交换数学模型,确定了边界条件或初始条件,并利用边界条件或初始条件对理论模型进行求解。针对金洲矿业集团金青顶矿区高温矿井热害治理问题,利用井巷浅钻孔测定了地温状况,得到了该矿山的岩层增温带、恒温带、变温带分布规律和地温率实测值。利用井下低温岩层中的废旧井巷或采空区作为热湿交换空间,从深度、水平和倾斜3条风流路径方向上,对比了井巷围岩与风流间温湿交换数学模型的模拟值与现场实测值,证明建立的数学模型非常接近实际情况,说明建立的数学模型是正确的,可以用于分析、研究风流沿不同路径流动时与巷道壁的温湿交换过程,为矿井入风预冷降温措施的设计、实施提供技术支持。根据矿井入风流预冷试验,选出最优入风流预冷路径,夏季入风流温度可降低4.1℃,年节能约51万kWh。利用经过验证的井巷围岩与风流之间热湿交换的数学模型,围绕井下风流温度和湿度两个评价矿内热环境的主要参数,探讨了风流沿巷道流动时温度、湿度和能量交换的变化规律,分析得出了影响矿井热环境的主要因素是入风流温度、井巷的水力半径和巷道围岩种类,为采取恰当的预冷降温措施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08-11-01)

杨洪新[8](2001)在《低温岩层预冷入风流技术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 ,井下的热害日趋严重 ,尤其对于深井条件下 ,降温工作就成了安全工作极为重要的内容。本文阐述了低温岩层预冷入风流技术的试验研究成果 ,在采用通风降温技术的过程中 ,结合该项成果的应用 ,明显地改善了深井通风的降温效果 ,降低了通风降温工作的成本 ,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果。(本文来源于《金属矿山》期刊2001年01期)

王殿平,韩建勇[9](2000)在《利用废旧巷道预热冬季入风流可行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东北地区煤矿冬季入风流预热问题 ,提出了利用废旧巷道预热入风流的设想 ,通过实例计算说明 ,此方法节能效果好 ,可行性强。(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00年01期)

冯君[10](1989)在《入“风流巷” 上“烟花楼” 做“天国梦”——谈文学创作的叁个境界》一文中研究指出什么都讲境界。琴、棋、武术、花道、茶道等等,艺术亦然。确是如此,叁百六十行,入门总是不难,难就难在入境,难在步入较高的境界。一个作家,由入门到入境,由较低的境界到较高的境界,其作品,由素材的积累、提炼到化为艺术品,这个过程,这其中的链(本文来源于《南方文坛》期刊1989年05期)

入风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井下地温不断升高,矿井高温问题日益突出,矿井降温已经成为保障矿山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应用井巷冷却圈理论,建立了利用矿山浅部岩层的低温效应预冷矿井入风流的热交换模型并推导出了该模型在一般情况下的解析解,并用金洲矿业集团金青顶矿区地温预冷井巷的实测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分析验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入风流论文参考文献

[1].卢海珠.凡口铅锌矿主井入风流的综合治理技术[J].采矿技术.2015

[2].陈喜山,苗翠芳,谷卉颖.利用岩层的低温效应预冷矿井入风流的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9

[3].苗翠芳.利用岩层的低温效应预冷井下入风流的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09

[4].孔祥强,谢方静,陈喜山,陈丽霞.围岩对矿井入风流温度的影响分析[J].金属矿山.2009

[5].谢方静.浅层岩壁预冷入风流热湿交换机理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

[6].孔祥强,谢方静,杨前明,陈喜山,陈丽霞.利用矿井低温岩层预冷入风流的实验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7].王波.利用地温效应预冷井下入风流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8

[8].杨洪新.低温岩层预冷入风流技术研究与应用[J].金属矿山.2001

[9].王殿平,韩建勇.利用废旧巷道预热冬季入风流可行性分析[J].煤炭技术.2000

[10].冯君.入“风流巷”上“烟花楼”做“天国梦”——谈文学创作的叁个境界[J].南方文坛.1989

标签:;  ;  ;  ;  

入风流论文-卢海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