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压力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

气囊压力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

(雅安市中医医院四川雅安625000)

【摘要】目的:分析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应用气囊压力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参与研究,随机分成两组,实施不同治疗,比较效果。结果:观察组D-二聚体检查结果阳性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伤口引流总量为3.33%、3.33%、(440.5±40.6)ml,对照组为26.67%、23.33%、(448.7±41.3)ml;观察组股静脉血液流速高于对照组。结论:气囊压力能够有效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推广。

【关键词】髋、膝关节置换术;气囊压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中图分类号】R54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7-0208-01

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很大,该并发症起病不明显,但是后果非常严重,血栓形成后会蔓延至近端主干静脉,从而导致静脉性溃疡、静脉功能不全,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肺栓塞,威胁生命安全[1-2]。本研究主要分析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应用气囊压力的效果,在下文进行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0例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来源于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接受治疗的患者中。随机以1:1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2.2±4.2)岁。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2.5±4.1)岁。两组各项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手术结束后都不使用止血药以及抗凝药,手术结束后第一天,对照组开始进行足踝关节的主动以及被动活动,另外指导患者家属帮助患者进行小腿按摩,每天按摩4次,每次时间为15分钟,时间分别为早中晚餐后以及睡觉前。观察组在对照组之外另外选择气囊压力治疗,选择PowerQ-3000型周期性气囊(4腔气囊)压力治疗仪,治疗时协助患者在套筒内放入患肢,锁定套筒拉链,依照患者耐受程度进行压力级别的选择。在开始治疗前主动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气囊压力治疗的原理以及具体过程,以及介绍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告知有效解决方法,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使患者负面情绪缓解,提高患者依从度。气囊压力治疗每天两次,时间为早晚各一次,每次时间均为半小时,持续治疗2周。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伤口引流量;手术结束一周后抽取血液标本进行测D-二聚体水平检测,如果比最高值高2倍,证实结果为D-二聚体阳性。

血流动力学检测:选择用LOGIO9型彩超仪检测患者血流动力学,患者保持平躺,保持静息状态,大腿保持外旋以及外展,踝关节和两只脚伸到检查床边缘,顺着骼前上棘及耻骨结节进行股动脉和腹股沟韧带搏动点的标记,股静脉探测点选择腹股沟韧带下lcm处股动脉搏动点内侧,进行股静脉血流峰值及平均速度的检测。

下肢深静脉血栓检测:手术结束后每天对患者下肢情况进行检查,了解患肢浅静脉有没有出现扩张,有没有发生肿胀以及疼痛,进行腓肠肌压迫试验以及被动牵拉试验,观察结果是否为阳性。所有患者在手术结束后一周选择彩超仪对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进行检查。

1.4统计方法

本文选用软件版本SPSS19.0,以“(n/%),χ2”代表文中相关计数资料,以“t,(x-±s)”检验文中相关计量资料,对照两组相关信息,若结果表现出显著性的特征,则表明(P<0.05)。

2.结果

2.1血流动力学及D-二聚体检测结果

观察组D-二聚体检查结果阳性患者有1例,阴性患者有29例,阳性率为3.33%,对照组D-二聚体检查结果阳性患者有8例,阴性患者有22例,阳性率为26.67%;观察组股静脉血液平均流速为(16.55±4.42)cm/s,峰值流速为(24.58±7.63)cm/s,对照组分别为(13.48±3.38)cm/s、(20.73±6.33)cm/s,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伤口引流量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

观察组手术结束后伤口引流总量为(440.5±40.6)ml,对照组手术结束后伤口引流总量为(448.7±41.3)ml;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结束后一周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有1例,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有7例,发生率为2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机体深静脉腔内的血液出现非正常凝结,使得静脉管腔受阻,血液回流出现障碍,轻者下肢会有不适和肿胀感出现,导致下肢静脉栓塞综合征,严重的患者还可能有肺栓塞情况出现,显著增加死亡率[3]。研究发现血栓形成主要是由于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导致,而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通常选择机械性治疗、运动干预、药物等方法[4]。本研究选择气囊压力预防治疗,其组成部分包括多腔气囊套筒、控制器、气泵,由位于足踝部、小腿和大腿周围很多独立气囊有序且间断的进行放气充气,对下肢对应部位进行挤压,加快淋巴液以及血液回流[5]。

本研究结果观察组D-二聚体检查结果阳性率仅为3.33%,低于对照组阳性率26.67%;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3.33%,低于对照组23.33%;观察组股静脉血液平均流速以及峰值流速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结束后伤口引流总量为(440.5±40.6)ml,对照组(448.7±41.3)ml(P>0.05)。

综上所述,气囊压力用于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治疗中效果明显,还能改善股静脉血液流速,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尹向辉,张庆恩,张雪松等.下肢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防治对策[J].中国药业,2014,23(22):30-32,33.

[2]齐志远,陈秀民,王在斌等.桃红四物加黄芪汤预防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医正骨,2015,27(3):71-72,75.

[3]刘广秀.健康教育联合PDCA循环在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8):24-26.

[4]田天照,覃睿铭,周伟君等.补肾活血法结合按摩预防老年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13):64-66,70.

[5]易春智,陈锦伦,李肇宏等.利伐沙班与依诺肝素钠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J].中医正骨,2016,28(1):17-19.

标签:;  ;  ;  

气囊压力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