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境改善论文-沈溪

生境改善论文-沈溪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境改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蓝藻水华,生物膜填料,遮光浮岛,物理除藻

生境改善论文文献综述

沈溪[1](2019)在《异位物理除藻对湖湾水体生境改善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北部洱海湖湾水动力差、蓝藻水华暴发几率较高的现状,研发完成以异位物理除藻的方式提升洱海水质、改善洱海周边生态环境、恢复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群落等的除藻试验工程。文章就该项工程的试验内容、处理特点、藻类去除效果以及区域水体生境变化等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及可推广性进行了分折。(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导刊》期刊2019年05期)

邱静,吴永贵,罗有发,陈然,郑志林[2](2019)在《两种先锋植物对铅锌废渣生境改善及重金属迁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自然定居的先锋植物对铅锌废渣的生态修复效应,通过野外采样及室内分析,研究了典型的黔西北土法炼锌废渣堆场上自然着生的2种先锋植物(土荆芥及类芦)对废渣基质养分积累、酶活性改善状况,并分析了2种先锋植物生长对炼锌废渣中特征重金属Cu、Cd、Zn、Pb的吸收积累特征及先锋植物根际微域中重金属赋存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无植被修复的裸露废渣)相比,自然定居在铅锌废渣堆场上的土荆芥和类芦可显着(P<0.05)改善植物根际废渣基质的养分(N、P、K、有机质)、酶活性(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及微生物活性(呼吸作用强度);2种自然定居植物对Cu、Cd、Zn、Pb的赋存形态特征具有明显影响,植物生长促进根际废渣基质中残渣态Cu、Cd、Zn、Pb向可交换态转化进而增加废渣基质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土荆芥对Cu、Cd、Zn、Pb和类芦对Cu、Zn、Pb的转运系数均小于1,但类芦对Cd的转运系数达到2.02,表明类芦对Cd具有较强的吸收转移能力;两种植物均能在极端的废渣环境中生长,表现出对铅锌废渣较强的耐性和抗性。土荆芥和类芦的自然定植及生长对土法炼锌废渣堆场重金属污染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可作为先锋优势植物应用于铅锌废渣植被重建或生态修复工程实践的前期修复工作中。(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文生[3](2018)在《清潩河流域(许昌段)河道物理生境改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择清潩河流域(许昌段)为研究区域,针对清潩河流域(许昌段)河道流速、水深均一化,河床生境单一等物理生境问题,以改善河道物理生境为目的,首先,对流域内水生生物、河道物理生境和流速、水深及底质现状进行调查和评估,提出物理生境改善对策;其次,通过MIKE21二维水动力模型,模拟优化调整各生境改善技术的构筑参数;最后,利用River2D鱼类栖息地二维数值模型,模拟生境改善整体措施对指示鱼类的栖息地加权可利用面积(Weighted Usable Area,WUA)的影响变化,以验证物理生境改善的效果。为将来的河流生境改善工程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1)对流域内的水生生物进行现状调查,发现流域内水生植物优势种群为篦齿眼子菜、芦苇、香蒲和菹草,底栖动物优势种群为摇蚊幼虫、霍甫水丝蚓、梨形环棱螺和耳萝卜螺,鲫鱼和麦穗鱼在鱼类种群中占有绝对优势。以上种群均为适应范围广、繁殖能力强的本土优势类群,因此本研究将其作为生境改善的目标物种;选用河流快速生物评价(Rapid Bioassessment Protocols,RBPs)方法,对研究区域的河流物理生境现状和流速、水深及底质进行调查与评估,结果发现清潩河上游和灞陵河-小泥河中游河段的物理生境质量较差,亟需得到改善;流域物理生境存在的问题如下:(1)清潩河上游干涸,缺乏生态流量;(2)流域整体上流速较慢,水位较浅,缺乏水生动植物所需的急流区和深水区生境;(3)河床底质多为淤泥,缺乏细砾和坚实的沙砾;(4)缺乏深潭-浅滩序列;(5)河道经人工干预较为严重,生境退化程度较明显,顺直且无边滩,缺少裸露基岩、漂砾等河面覆盖物,生境类型较为单一,且质量较差等。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选取丁坝群、深槽-浅滩和堰/砾石群叁种技术,通过改变河道多缓流、多浅水和流速、水深均一化的现状,构建砾石等河面覆盖物,恢复河道蜿蜒性等,提升物理生境质量。(2)采用MIKE21水动力模型,对比优化了丁坝群、深槽-浅滩和堰/砾石群的构建参数。丁坝优化后的措施参数为:坝间距为10 m(约为丁坝长度的2倍),迎、背水面与水流方向夹角分别为30°和120°的梯形丁坝群;深槽-浅滩优化后的措施参数为:深槽为长轴8 m,短轴5 m,深2.5 m的类椭圆形,底部铺设泥沙和卵石底质,浅滩为水深0.3 m,长轴8 m,短轴5 m的凸起,浅滩带河床铺设漂砾、圆石和块石基质。堰/砾石群优化后的措施参数为:堰体高0.8 m,上底宽2.0 m,下底宽4.4 m,迎水面1:2,背水面1:1,堰体由不同粒径的块石基质组成,上层是大粒径块石(粒径20~30 cm)、下层为小粒径块石(粒径10~20cm);每个砾石群由4块直径为1.0 m的不规则大棱角砾石构成,砾石之间的间距为0.5 m;砾石群之间的间距10 m左右,砾石放置在深泓线两侧各1/3的范围。参数优化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丁坝群、深槽-浅滩和堰/砾石群能够增加河道局部流速和水深的多样性、增加深水区和急流区,从而改善水深和流速均一化、流态单一、缺乏河面覆盖物等生境现状。(3)通过River2D鱼类栖息地二维数值模型,在灞陵河模拟河段内设置参数优化后的生境改善措施,模拟验证其对WUA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丁坝群等物理生境改善措施构建后,WUA为原河道的15.4倍,丁坝群和砾石群对鲤科鱼类栖息地的改善情况更为明显,经参数优化的丁坝群、深槽-浅滩和堰/砾石群整体上对物理生境的改善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5-01)

曹特[4](2018)在《中科院水生所多项技术为洱海水生态系统恢复保驾护航》一文中研究指出编者按当前洱海处于富营养化初期,其水生态系统具敏感性和脆弱性,是保护治理的最佳时期。“十一五”期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水生所”)牵头多家单位对洱海水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开展深入研究,“十二五”针对水生植被退化与群落结构单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报》期刊2018-04-25)

陈焰,黄宏,冯健[5](2017)在《基于鱼类生境改善与水体富营养化控制的汉丰湖水量调度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汉丰湖调节坝水量调度方式对库区水动力和水质的影响,基于汉丰湖实测流量、水位和水质数据,构建了MIKE21二维水动力和水质模型,以便并以实测流速、TN和TP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利用该模型模拟了7种调度方案下库区流速、TN和TP的分布情况,并对各模拟方案的运行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大流量的调度方式能有效提高库区流速,满足鱼类生境需求,并且在较短时间内降低了调节坝断面的TN、TP浓度,但实现整个库区营养盐浓度的降低需要保证一定的调度时间。该研究为汉丰湖调节坝调度管理、改善鱼类生境与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201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1-08)

陈立志[6](2017)在《老运粮河现状调查和河道生境改善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雨污分流体系不完善导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超标排放进入河道。同时,河道内沉积的污染物质向下游输移,严重威胁下游河湖的生态安全。开展对昆明老运粮河的调查,解析老运粮河现状水质污染情况和生境特征,据此构建实验装置,探究“基底材料”与“基底材料+高分子填料”对河道生境修复的效果,为解决老运粮河河道基底生境修复问题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老运粮河全长11.3km,是昆明市一条以防洪排涝为主要功能的河道。老运粮河上、中游大部分是水泥硬质化河道,污水收集系统不完善,沿线多以合流制系统存在。失去了自净能力,基本丧失了生态功能。河道底泥较厚,在0.3~0.8m之间。老运粮河径流量情况:5至10月占全年径流量的74%,仅7和8月就占全年径流量34%;11月至次年4月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水量只占全年的26%。从2007~2016年水质监测数据看,老运粮河水质一直处于劣V类的水平,向滇池输送大量的COD和氮磷污染物质。老运粮河生境质量较差,河床和河岸硬化导致动植物栖息环境较差,尤其是上、中游,水质差且径流量不稳定。下游的径流量较大,生境质量较上、中游稍好。(2)生境修复材料筛选实验中,加入填料的实验装置对污染物的净化效果较好。加入填料的3个实验装置对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7.5%,45.18%和46.94%;对氨氮的去除率也较好,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42.2%,38.07%和51.72%;对总磷去除效果不佳,去除率最高的为D2装置,仅为11.63%。D2装置对总氮的平均去除率也是4个实验装置中最大的,为20.21%,D2装置的综合性能最好。D2装置中加入了组合填料,在密度和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其比表面积大,相比其他两种填料,与水体有更大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微生物从水体中获取营养物质,D2装置具有较高的去除效果。在叁个流量的实验中,D2装置对总磷去除率为8.51%,在50L/d的情况下取得。当流量为25L/d时总氮平均去除率为18.85%,COD的去除率在该流量下去除效果较好可达64.26%。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与原状污泥相比,D2装置的生物多样性大大提高,ACE多样性指数从754.1提高到2091.9;Chaol多样性指数从574提高到1811。说明实验装置的生境有所改善,更加适合微生物的生长繁殖。(3)选择木笼作为结构化研究的容器以及外加碳源,测试了其对水质的影响。研究发现,木笼在释放碳源的同时也会释放氮磷等物质,会对水质造成一定影响,但是释放周期较碳源短。故在采用天然材料之前,应该先对材料的化学成分进行测定,确定其释放规律,并对其中可能产生污染的物质进行消减,满足要求后再使用。温度对本阶段实验的氮磷去除率有较大影响,当温度过低时,微生物的活性受到影响,导致去除率偏低。(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7-05-01)

孙晓楠,刘安平,王鑫,杨东侠,章雪梅[7](2015)在《一种用于叁峡库区小江生境改善的鱼礁设计及其效果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叁峡库区水域的底质、水深、流速、鱼类体型特征和生活习性以及礁体材料的使用寿命等综合因素考虑,设计了全钢制六边台型的江河鱼类资源增殖(保护)性鱼礁体,同时类比于鱼礁体在海洋中的诱鱼效果和环境功能,对该鱼礁体在小江生境改善的效果上进行预测,主要体现在鱼礁体将会有很好的诱集效果、对仔稚鱼也有很好的庇护效果,最终会导致渔获量的大大增加;同时,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极大可能会高于投礁前;礁区内浮游动物的种类和生物量也会逐年递增,密度明显高于投礁前;最后,投礁数年后,礁区内底栖生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也会比投礁前有大幅度地增加。(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5年S1期)

赵越[8](2014)在《面向河流生境改善的水库调度建模理论与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资源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它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人类对自然径流过程进行人工干预从而实现天然径流能量的转换和资源的重新分配。水利枢纽在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灌溉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及经济效益。但是,大坝阻隔造成河道破碎化、片段化现象严重,水库的调度运行对水资源时空分布也产生了剧烈的改变,这些不利影响导致河流生态系统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如库区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下降、湿地退化等。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凸显以及社会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如何通过水库合理运行减轻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已成为水库调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目前,我国已建大坝数量位居世界首位,大规模的流域水电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甚至不可逆转的破坏。传统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核心的调度理念已无法适应实现河流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工程需求,加之我国水库生态调度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因此亟需研究并发展具有科学性且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调度建模理论与方法。本文围绕长江中游主要水生态问题,以河流生境改善和修复为目标,采用生态水文学、生态水力学、复杂系统建模理论相结合的建模途径,对水库生态调度建模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初步取得了以下具有理论意义及工程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1)考虑到已有物理栖息地模型仅能在具有较完备生态监测资料河段使用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了基于Mamdani型模糊推理和基于自适应神经模糊系统的物理栖息地模拟方法。研究采用叁角形网格上求解二维浅水方程的Godunov型有限体积模型进行流场模拟,从而计算得到栖息地内各单元的流速及水深。以此为基础,分别采用Mamdani型模糊推理机及自适应神经模糊系统将河流物理要素转换为适宜度,最终建立研究河段流量-加权可用面积关系曲线,并以此确定生态需水量。为验证模型有效性,以长江珍稀保护物种中华鲟为研究对象,对其葛洲坝下产卵场进行物理栖息地模拟。与已有研究及生态监测资料的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可靠有效,有助于生态监测资料匮乏的河流开展相关生态保护及河流管理。(2)以水利工程对河流天然径流过程的影响为切入点,采用水文变指标法、变异范围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以及R/S法定量计算并分析了叁峡梯级建设运行对河流生态水文特征的影响。此外,提出采用生态水力学指标评价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影响的方法,并以中华鲟为目标物种,定量评价了叁峡水库蓄水对中华鲟自然繁殖的影响,从而为实施水库生态调度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数据支持。(3)针对长江中游生境改善与修复的需求,提出了一种考虑多重生态需水的水库多目标生态调度模型。研究以月为时间尺度,考虑生态系统、四大家鱼产卵、中华鲟产卵的生态需水量及防止气体过饱和与河口咸潮入侵发生的临界流量,建立了以生态溢缺水量最小及年发电量最大为目标的水库多目标调度模型,采用智能优化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快速得到了关于不同目标的非劣调度方案集,并以此为基础对各调度目标间的相互影响规律进行解析。研究结果表明,实施水库生态调度可在牺牲部分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提高下游河流生态系统需水的保证率。研究成果可为叁峡梯级水库实施生态调度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指导。(4)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众多,针对不同的对象和保护目标,可得到不同的河流生态需水量。由于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这些生态流量难以通过实验进行检验和确认。此外,径流在年内分配不均,使得河道内流量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呈现高度非线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建立了基于Vague集相似度量的水库生态多目标调度模型。模型将适宜生态流量的边界定义为区间,将针对不同生态保护目标计算所得的生态流量纳入考虑,采用Vague集描述水库下泄流量对生态系统需求的满足程度,推求该满足程度Vague集与理想情况Vague集的相似度,建立了以该相似度最大为生态目标和年发电量最大的水库多目标生态调度模型。研究工作以叁峡梯级为实例,进行了模拟仿真演算,取得了合理的结果。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水库生态调度的建模思路,而且也拓展了模糊数学在该领域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张勇[9](2010)在《城市黑臭河道生境改善与生态重建实验研究:技术耦合效应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河道的黑臭现象不仅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严重影响了沿岸居民的健康和生活。利用生态技术来治理黑臭河道,具有稳定有效、安全持久、耗能少、管理方便等优点。本论文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7317-006)《城市黑臭河道外源阻断、工程修复与原位多级生态净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为依托,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严重污染的河道水体为对象,开展利用生态技术处理黑臭河水的实验及工程示范研究,分析了多种生态技术组合对黑臭河道生境改善和生态重建的耦合效应、机制以及工程示范效益,旨在为我国中心城区水环境的治理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通过静态吸附和解吸实验研究了新型填料蜂巢石对氨氮的吸附行为,结果发现:(1)蜂巢石对氨氮的吸附体现出“快速吸附、动态平衡、难以解吸”的特点,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反应模型。(2)NH4+-N初始浓度增加,蜂巢石平衡吸附量也随之上升,Langmuir方程拟合结果表明,过高的初始浓度(>535 mg/L)也会抑制吸附的发生;(3)温度影响蜂巢石对氨氮的吸附表现出两重性:平衡吸附量随温度(<313K)的增加而增加,温度过高(>313K)时反而下降,这与蜂巢石的化学吸附作用有关;(4)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和Fredulich等温式拟合,其RL值和1/n值表现为优先吸附。本论文以黑臭河道现场水培生长的克隆植物为研究对象,测试了四种植物在生长期间形态学指标(株高、茎径、叶面积、分株数、间隔子长度)以及叶片中叶绿素(chla、chlb)的动态变化,利用相关性分析克隆植物在环境高营养盐水平且氮磷比例不断变化下的响应水平和策略,结果发现:(1)比较外源氮、磷营养盐对4种克隆植物的表形可塑性的影响,氮的影响显着,而磷的影响不显着;(2)外源不同形态氮对4种克隆植物表形可塑性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性:就形态学特征而言,4种植物均与氨氮浓度成显着负相关性,而与硝态氮浓度成显着正相关性;对于叶绿素含量而言,睡莲和轮叶狐尾藻与硝氮浓度成显着负相关性,梭鱼草与氨氮成显着正相关性,香菇草则变化不明显;(3)外源不同形态氮对4种克隆植物全株营养物质的分配的影响不明显,但在不同器官有显着差异:梭鱼草根氮磷比与亚硝氮浓度显着正相关,睡莲块茎氮磷比与氨氮显着正相关,轮叶狐尾藻根氮磷比与总氮浓度成显着正相关,而香菇草则与总氮浓度成显着负相关性;本论文在上述预研究的基础上,以蜂巢石和软性填料为基质,通过构建生物栅-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来强化处理黑臭河水,设计水力负荷0.80 m3/(m2·d),装置稳定运行6个月,结果发现:(1)对主要污染物去除效果较好。CODCr去除率57.20-75.00%,TN去除率平均58.14%,TP去除率为58.13-83.25%;(2)比较软性填料和蜂巢石生物膜功能酶活特征,发现前者磷酸酶和脲酶活性更高,对含氮有机物的降解能力优于蜂巢石填料,但后者除磷效果更好;(3)利用基因文库技术解析填料生物膜菌群结构,表明生物膜中的优势菌群为Acinetobactersp(不动杆菌属)、Flavobacteriaceae bacterium(黄杆菌属)、Pseudomonas putida(假单胞菌属)和Uncultured Alphaproteobacteria(变形菌属)。本论文通过模拟水生植物在天然水体中的生态位分布,设计了一套逐级下沉式梯级浮床系统来现场处理黑臭河水,设计水力停留时间8h,实验运行6个月,结果表明:(1)梯级生态浮床系统在传统浮床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选择不同生态位植物种类,采用逐级下沉的运行方式,水体DO浓度沿水流方向逐渐提高,出水浓度提升了0.38-3.38 mg/L,平均值1.51 mg/L。系统的好氧环境能促进黑臭水体中Fe2+、S2-的氧化固定,同时,Fe2+的氧化能促进磷的沉淀,提高系统的除磷效果;(2)对氨氮去除率为40.06%-95.90%,平均71.90%,系统对总无机氮平均去除率为45%,且主要发生在挺水植物单元。利用基因文库技术进行分子解析,发现挺水植物单元生物膜菌群物种多样性指数高于其它净化单元,生物膜中存在厌氧氨氧化菌,总无机氮的去除途径包括厌氧氨氧化;(3)相邻的净化单元菌群结构差异明显,沿水流方向依次由兼性厌氧菌为主过渡到以好氧菌和兼性厌氧菌为主;(4)系统通过水质改善、植物遮蔽作用等途径,对水体中浮游藻类物种多样性指数有显着影响。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梯级生态浮床系统在上海市虹桥交通枢纽新角浦300m长的河段进行工程示范,以枢纽水系四类河道断面为参照,构建40个生态浮床单元的立体生态系统,设计水面覆盖率22%。定期跟踪监测结果表明,与对照区相比,示范区内DO浓度上升,为2.16-11.08 mg/L,透明度增加22.22%,对PO43--P的去除效率高,峰值为92.50%。示范区浮游藻类生物密度和物种丰富度指数明显低于对照段(p<0.05)本论文利用新型填料蜂巢石,组合优化两种新工艺:生物栅-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和梯级生态浮床系统来处理黑臭河水,并对多种技术的耦合效应机制进行了探讨,为其可靠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0-04-01)

尉乐音[10](2009)在《德性化追求与高校贫困生境遇的改善》一文中研究指出弱势群体能不能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音符。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对贫困大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是关注弱势群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性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以德性塑造人性,不仅是关注弱势群体生存与发展,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来源于《教育评论》期刊2009年04期)

生境改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自然定居的先锋植物对铅锌废渣的生态修复效应,通过野外采样及室内分析,研究了典型的黔西北土法炼锌废渣堆场上自然着生的2种先锋植物(土荆芥及类芦)对废渣基质养分积累、酶活性改善状况,并分析了2种先锋植物生长对炼锌废渣中特征重金属Cu、Cd、Zn、Pb的吸收积累特征及先锋植物根际微域中重金属赋存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无植被修复的裸露废渣)相比,自然定居在铅锌废渣堆场上的土荆芥和类芦可显着(P<0.05)改善植物根际废渣基质的养分(N、P、K、有机质)、酶活性(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及微生物活性(呼吸作用强度);2种自然定居植物对Cu、Cd、Zn、Pb的赋存形态特征具有明显影响,植物生长促进根际废渣基质中残渣态Cu、Cd、Zn、Pb向可交换态转化进而增加废渣基质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土荆芥对Cu、Cd、Zn、Pb和类芦对Cu、Zn、Pb的转运系数均小于1,但类芦对Cd的转运系数达到2.02,表明类芦对Cd具有较强的吸收转移能力;两种植物均能在极端的废渣环境中生长,表现出对铅锌废渣较强的耐性和抗性。土荆芥和类芦的自然定植及生长对土法炼锌废渣堆场重金属污染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可作为先锋优势植物应用于铅锌废渣植被重建或生态修复工程实践的前期修复工作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境改善论文参考文献

[1].沈溪.异位物理除藻对湖湾水体生境改善的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导刊.2019

[2].邱静,吴永贵,罗有发,陈然,郑志林.两种先锋植物对铅锌废渣生境改善及重金属迁移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3].张文生.清潩河流域(许昌段)河道物理生境改善研究[D].郑州大学.2018

[4].曹特.中科院水生所多项技术为洱海水生态系统恢复保驾护航[N].中国环境报.2018

[5].陈焰,黄宏,冯健.基于鱼类生境改善与水体富营养化控制的汉丰湖水量调度方案研究[C].201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7

[6].陈立志.老运粮河现状调查和河道生境改善技术研究[D].云南大学.2017

[7].孙晓楠,刘安平,王鑫,杨东侠,章雪梅.一种用于叁峡库区小江生境改善的鱼礁设计及其效果预测[J].环境工程.2015

[8].赵越.面向河流生境改善的水库调度建模理论与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

[9].张勇.城市黑臭河道生境改善与生态重建实验研究:技术耦合效应及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0].尉乐音.德性化追求与高校贫困生境遇的改善[J].教育评论.2009

标签:;  ;  ;  ;  

生境改善论文-沈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