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损害控制论文-吴旭林,陈添和,商仲岭

骨科损害控制论文-吴旭林,陈添和,商仲岭

导读:本文包含了骨科损害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骨科损害控制,多发伤,骨盆骨折,血清炎症因子

骨科损害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吴旭林,陈添和,商仲岭[1](2018)在《骨科损害控制对骨盆骨折多发伤患者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骨科损害控制(DCO)对骨盆骨折多发伤患者二期手术时机、复苏时间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及中大惠亚医院53例骨盆骨折多发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救治方法分为观察组(采用DCO技术,n=28)和对照组(采用Ⅰ期确定性手术治疗,n=25)。比较两组确定性手术时间、复苏时间,评估患者入院1 d、入院2周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观察组入院后行确定性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观察组复苏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入院2周后IL–6、TNF–α水平低于入院1 d时和对照组入院2周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同期组间、入院1 d与入院2周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O技术应用于救治骨盆骨折多发伤患者临床价值可观,有利于控制炎性因子水平,优化复苏时间和二期手术时机。(本文来源于《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陈添和[2](2018)在《骨科损害控制与二期手术最佳时机确定及炎性介质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骨科损害控制与二期手术最佳时机及炎性介质的相关性。方法 54例多发骨折合并骨盆骨折[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评分>18分]患者,根据术后感染情况将患者分为感染组(9例)和未感染组(45例)。遵循骨科损害控制理念进行叁阶段治疗,记录两组患者二期手术前后炎症指标,包括体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CRP),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术后感染相关性,最佳阳性筛选标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决定。结果 54例患者平均二期手术时间为(8.47±2.76)d,CRP与术后感染发生密切相关。术前CRP最佳筛选点为50μg/ml,灵敏度为0.903,特异度为0.762,阳性预测值为0.444,阴性预测值为0.972;术前CRP≥50μg/ml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前CRP<50μg/ml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损害控制对骨折患者及时救治具有重要作用,术前CRP<50μg/ml是进行二期手术最佳时机。(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8年04期)

邱美光,张旭鸣,林世水,林昊,何武兵[3](2015)在《四肢严重损伤的骨科损害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运用骨科损伤控制策略(DCO)治疗严重四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控制出血、早期骨折固定、果断截肢处理、复苏及确定性手术等损害控制措施救治;对照组采用早期确定性治疗措施(ETC)治疗。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明显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缩短PT/APTT恢复时间;减少了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结论对严重四肢骨折及时采取损害控制策略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成活率并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正确判断伤情,及时采取损害控制是抢救严重四肢骨折的关键。(本文来源于《福建医药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陈霖[4](2013)在《下肢多发骨折为主严重多发伤的骨科损害控制治疗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应用损害控制理论对治疗下肢多发骨折为主的严重多发伤的具体疗效。方法对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我院所收治的下肢多发骨折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30例的救治资料,对骨科损害控制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对30例患者手术后进行10~26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均骨折愈合。其中延迟愈合患者1例,1例患者出现骨不连的状况,对患者开展再次手术治疗,手术之后10个月骨折愈合。其中有2例患者开放性骨折发生了创面感染,经过进行抗感染和积极的伤口处理患者治愈。1例患者发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在呼吸机的支持治疗后治愈,另有1例出现发生肺部感染,采取执感染治疗之后治愈。所有患者没有发生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应用骨科损害控制理论对下肢多发骨折为主严重多发伤开展治疗,可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抢救患者生命,最大限度的减少其他并发症和致残率。(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经济学》期刊2013年05期)

黄玉良[5](2012)在《下肢多发骨折为主严重多发伤的骨科损害控制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骨科损害控制理论治疗下肢多发骨折为主严重多发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27例下肢多发骨折为主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探索骨科损害控制的方法和经验。结果 25例获得10~26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其中延迟愈合1例,骨不连1例,经再次手术后10个月骨折愈合。1例小腿严重毁损伤行截肢术,2例有膝活动受限,1例踝关节关节活动受限。开放性骨折出现创面感染2例、深部感染1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及肺部感染各1例,经相关治疗后均治愈。死亡2例,死亡组ISS平均值42.5分,病死率7.4%。结论骨科损害控制理论治疗下肢多发性骨折为主严重多发伤,能有效抢救生命,减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及致残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2年24期)

罗小波,马远征,王子明,王爱民[6](2010)在《骨科损害控制在骨盆型严重多发性损伤中的应用(附61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和分析骨盆型严重多发性损伤的病情特点,为临床上骨盆型严重多发性损伤应用骨科损害控制提供初步依据。方法对61例骨盆型严重多发性损伤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ISS评分、损伤部位数、手术部位数、早期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手术时机、住院时间和Matta评分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及疗效评估。结果本组61例,ISS评分17~50分,平均27.38分。Ⅰ组、Ⅱ组、Ⅲ组损伤部位数、手术部位数、确定性手术时间、住院时间、Matta评分优良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①阐明骨盆型严重多发性损伤的概念;②骨科损害控制有利于骨盆型严重多发性损伤的救治。(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0年12期)

王爱民,孙红振,杜全印,王子明,吴思宇[7](2010)在《骨科损害控制与手术损害控制(附251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损害控制与手术损害控制在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和骨科老年大手术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009年7月251例骨科损害控制与手术损害控制救治技术的方法、时机,其中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85例,骨盆型严重多发伤64例,合并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骨科老年大手术病人102例。结果:本组7例死亡,244例救活并获得较好功能。结论:对严重多发性损伤和合并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骨科老年大手术病人采取骨科损害控制与手术损害控制有利于提高救治成功率;对严重多发性损伤AIS≥4分,ISS≥16分应该损害控制,特别是对四肢和骨盆骨折外固定器临时固定能有效地控制损害;对合并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骨科老年大手术病人,应用DORSSSP评分对术前评分处于高风险的患者实施手术损害控制措施后,明显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发生。(本文来源于《第六届西部骨科论坛暨贵州省骨科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0-07-16)

王爱民,孙红振,杜全印[8](2010)在《进一步推广和规范骨科损害控制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骨科损害控制(DCO)技术的应用使大量严重多发性骨关节损伤得到有效救治,并被逐渐应用到严重脊柱脊髓损伤、老年骨关节损伤等伤病的救治中。本文阐述了DCO的命名、定义、适应证和方法。(本文来源于《实用医院临床杂志》期刊2010年01期)

王爱民,孙红振,杜全印,沈岳,郭庆山[9](2009)在《骨科损害控制(附237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损害控制在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008年1月237例骨科损害控制救治技术的方法、时机,其中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77例,骨盆型严重多发伤60例,合并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骨科老年大手术病人100例。结果本组6例死亡,231例救活并获得较好功能。结论对严重多发性损伤和合并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骨科老年大手术病人采取骨科损害控制有利于提高救治成功率;对严重多发性损伤AIS≥4分,ISS≥16分应该损害控制,特别是对四肢和骨盆骨折外固定器临时固定能有效地控制损害;对合并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骨科(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09-09-25)

兰秀夫[10](2008)在《骨科老年患者手术损害控制的临床应用与初步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手术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创伤,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器官功能会逐渐出现衰退,尤其是伴有内科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逐渐降低,在面对手术与否的情况下如何抉择成为临床医生、患者家属及患者本人左右为难的突出问题,是放弃手术治疗还是积极调整全身生理状况后进行手术,是按照常规进行手术还是采取损害控制性手术?是临床需要亟待研究的关键问题。“损害控制(damage control)”技术最早起源于腹部外科,是针对腹腔内脏器严重损害后无法一期完成确定性手术而采取的分阶段、分步骤的手术策略,以避免伤者因出血过多导致生理状态的不可逆转。同样道理,为确保骨科老年病人手术的顺利进行,我们提出了“手术损害控制”的理念。所谓“手术损害控制”是指需要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因其脏器储备功能差,对常规手术的耐受能力不足,围手术期易出现并发症甚至死亡危险,为此而采取的一种相对安全、可以接受的治疗措施。并不是所有的老年患者均有机会采取损害控制手术,哪些患者不需要采取损害控制就可以直接进行常规手术?哪些需要采取损害控制性手术?哪些患者即使采取损害控制也无法完成手术?针对上述问题,建立骨科老年患者手术风险评分系统,以此作为客观衡量工具,对高风险患者实施手术损害控制,以达到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死亡率的目的。目的:1、找出影响骨科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死亡或并发症的风险因素;2、建立大坪骨科老年患者手术风险评分系统;针对评分系统开发软件;将软件应用于回顾性研究;3、将该评分系统软件应用于前瞻性研究,对高风险患者采取手术损害控制;4、探讨手术风险评分、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5、建立老年大鼠多发伤动物模型,证明损害控制手术方法能够改善老年大鼠存活率、降低并发症,为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1、筛选风险因素:自行设计制作住院患者详细信息登记表。通过回顾近7年来在我科住院行手术治疗的760例老年患者的详细资料,将相关信息填入表格内。将出现死亡或并发症的患者作为实验组;无并发症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然后对两组相关内容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出影响手术预后的相关风险因素;2、经统计学分析对各风险因素进行权重赋值,参照APACHⅡ、POSSUM评分系统建立的方法,初步建立大坪骨科老年患者手术风险评分系统(Daping orthopedics operation risk scoring system for senile patient,DORSSSP);针对评分系统开发制作便于临床应用的软件;应用软件对260例老年髋部骨折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其预测的效价;3、应用评分软件对100例骨科老年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对高风险的患者实施手术损害控制策略,观察术后预后情况;4、应用DORSSSP对20例老年患者进行术前评分,按照评分高低分成A、B两组,于术后不同时相点采血检测白细胞GR蛋白表达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观察术前评分、术后应激与不良预后的相关性;5、建立老年大鼠多发伤动物模型,观察不同组别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IL-10浓度的变化、白细胞GR蛋白表达的高低,判断手术损害控制策略对老年多发伤大鼠治疗的效果。结果:1.760例老年患者中56.7%的存在不同程度的并存症,术后死亡率为2.1%,出现1个或1个以上的并发症占23.3%。经统计学分析发现术前心、肺功能2级以上、营养不良、高血压病、糖尿病、神志异常、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手术大、术中出血量多、手术耗时过长是手术后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2.在第一部分760例患者信息资料基础上经统计学分析,对各因素分别给予权重赋值,初步建立大坪骨科老年手术风险评分系统,评分赋值结果见表2-1;针对评分系统开发的软件在windows系统上运行稳定、快捷,应用该软件对260例老年髋部骨折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低风险组100例,平均评分为12.5±0.8分,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出现并发症10例;中度风险组80例,平均评分为17.6±2.2分,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出现并发症21例;高风险组50例,评分为23.3±2.9分,住院期间死亡2例,出现并发症27例;极高风险组30例,评分为33.8±4.7分,住院期间死亡4例,出现并发症26例。DORSSSP预测并发症发生合计92例,POSSUM预测并发症发生合计119例,实际发生84例;DORSSSP预测死亡率为9例,P-POSSUM预测死亡人数10例,APACHEⅡ预测死亡人数12例,实际死亡6例。3.应用DORSSSP评分对术前评分处于高风险的患者实施手术损害控制措施。入院后首次检查PS为12-42分,平均21.4±6.7分,OS为12-24分,平均15.2±4.5;术前PS为12-30分,平均18.3±6.2分;术前OS为5-18分,平均9.1±3.4分。根据入院时PS及拟行手术OS预测并发症发生率为46%,死亡率为11%,实施损害控制后预测并发症发生率为34%,死亡率为5%;术前POSSUM和P-POSSUM预测并发症和死亡发生率分别是39%和6%;APACHEⅡ预测死亡率为8%;实际并发症发生率为32%,死亡率为3%。4.A组患者术后出现1例并发症,无死亡患者发生;B组术后出现1例死亡,3例并发症。患者术后外周血GR蛋白的变化结果是:两组病人手术创伤后外周血白细胞中GR蛋白的表达均不同程度表现为下降,术后第1天达到低峰,随着时间的推移表达逐渐升高,A组于术后第7天恢复至接近术前水平,14天恢复至正常。B组病人在术后第5天开始明显恢复,但恢复较A组缓慢,至术后14天时仍未恢复到术前水平,两组间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其GR蛋白下降时间随着手术风险评分的增高而低表达水平持续时间延长。术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是:A、B两组CD3、CD4值在术后第1、3、5天均明显低于术前对照组( P<0.05) ,尤其术后第1天降低最明显( P<0.01),于术后第5天逐渐回升,A组于术后第7天恢复接近正常,14天恢复正常,而B组14天时仍呈较低水平;A组CD8在术后1、3、5天呈下降趋势,而B组显示没有降低反而呈现增高,T4/T8较长时间维持低水平。5.老年多发伤大鼠术后血浆IL-6、IL-10及TNF-α含量的变化结果是:伤后第1天两组动物血浆IL-6、IL-10和TNF-α含量持续急剧升高到达高峰,与伤前及正常对照组比较相差非常显着(P<0.01),随后呈逐渐下降趋势,C组老年大鼠下降趋势明显优于B组,至术后14天C组恢复接近正常水平,而B组仍呈较高水平,两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老年大鼠术后外周血白细胞GR蛋白的表达结果是:手术创伤后大鼠外周血白细胞中GR蛋白的表达均不同程度表现为下降,术后第1天达到最低峰,随着时间的推移,表达呈逐渐增高趋势。C组大鼠在术后第10天GR蛋白表达接近正常水平,而B组仍呈较低表达,至术后14天表达才接近正常水平,两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其GR蛋白下降时间随创伤的严重程度增加而低表达水平持续时间延长。结论:1.老年患者术前心肺功能2级以上、营养不良、高血压病、糖尿病、神志异常、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手术大、术中出血量多及手术耗时过长是手术后出现死亡及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术前正确评估患者生理及手术方面存在的风险,并积极调整其生理状态或者改变手术方式,是避免出现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的重要措施。2.DORSSSP是老年患者术前风险评估的重要工具,针对其开发的软件在windows系统下运行稳定,临床上使用方便、快捷;经临床回顾性研究发现能够很好的预测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与APCHEⅡ、POSSUM评分系统相比具有评估指标少、容易获得、计算简便、预测准确、可操作性强等优点。3.应用DORSSSP评分系统评估出具有较高手术风险的老年患者实施手术损害控制后,明显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发生,与POSSUM、P-POSSUM和APACHEⅡ评分系统比较有很好的一致性,前瞻性研究显示叁种手术风险评分系统均存在一定的误差,所以该评分系统仍然要随着外科学的发展不断更新。4.老年人手术风险评分与围手术期应激引起的外周血白细胞GR及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术前评分高的老年患者术后GR表达呈持续低水平,CD3、CD4在低水平持续时间更长,CD4/CD8下降更加明显,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明显增加。通过术前的风险评分结合手术前后外周血GR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能够更好的预测手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率,为临床上治疗老年高风险患者提供指导。5.损害控制性手术的实施能够改善老年大鼠的生理状态,以最简单、微创、快速的方法稳定骨折断端,早期有效的液体复苏,减少术中出血,提高了外周血白细胞GR的表达,降低了局部炎性介质向血浆内的释放,避免了“瀑布样效应”的发生,从而降低了老年大鼠死亡率和发生并发症的比率,该方法是治疗老年大鼠多发伤的有效措施,为临床救治老年多发伤患者提供了有利的证据。(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08-05-01)

骨科损害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骨科损害控制与二期手术最佳时机及炎性介质的相关性。方法 54例多发骨折合并骨盆骨折[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评分>18分]患者,根据术后感染情况将患者分为感染组(9例)和未感染组(45例)。遵循骨科损害控制理念进行叁阶段治疗,记录两组患者二期手术前后炎症指标,包括体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CRP),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术后感染相关性,最佳阳性筛选标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决定。结果 54例患者平均二期手术时间为(8.47±2.76)d,CRP与术后感染发生密切相关。术前CRP最佳筛选点为50μg/ml,灵敏度为0.903,特异度为0.762,阳性预测值为0.444,阴性预测值为0.972;术前CRP≥50μg/ml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前CRP<50μg/ml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损害控制对骨折患者及时救治具有重要作用,术前CRP<50μg/ml是进行二期手术最佳时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骨科损害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吴旭林,陈添和,商仲岭.骨科损害控制对骨盆骨折多发伤患者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

[2].陈添和.骨科损害控制与二期手术最佳时机确定及炎性介质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

[3].邱美光,张旭鸣,林世水,林昊,何武兵.四肢严重损伤的骨科损害控制策略[J].福建医药杂志.2015

[4].陈霖.下肢多发骨折为主严重多发伤的骨科损害控制治疗体会[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

[5].黄玉良.下肢多发骨折为主严重多发伤的骨科损害控制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2

[6].罗小波,马远征,王子明,王爱民.骨科损害控制在骨盆型严重多发性损伤中的应用(附61例报告)[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

[7].王爱民,孙红振,杜全印,王子明,吴思宇.骨科损害控制与手术损害控制(附251例报告)[C].第六届西部骨科论坛暨贵州省骨科年会论文汇编.2010

[8].王爱民,孙红振,杜全印.进一步推广和规范骨科损害控制技术[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

[9].王爱民,孙红振,杜全印,沈岳,郭庆山.骨科损害控制(附237例报告)[C].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2009

[10].兰秀夫.骨科老年患者手术损害控制的临床应用与初步实验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08

标签:;  ;  ;  ;  

骨科损害控制论文-吴旭林,陈添和,商仲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