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度市东阁街道常州路小学266700
摘要: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主体素养情境感悟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用抽象的数学问题列举一定数量的事例,以便于更准确地把握这些数学内容的深广度及相应的数学学科价值和教育价值,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这是提高教师学科素养的关键,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
“数学素养”一词出现在我国数学教学大纲中,标志着我国数学教育目标从应试型向素质型方向的转变。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是提高民族素质、丰富人才资源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质数、合数”的教学中,师说:“我们学校要进行团体操比赛,你喜欢哪一种?如果选这一种,可以让多少名学生来参加?”学生回答得各种各样,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这些人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从而使他们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来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在进行方程练习时,可以出示这样的情境:老师给同学们分练习纸,如果每人按8张分缺40张;如果每人按5张分还余32张。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到等量关系来列方程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不能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育人于教书中,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思想,使数学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成为数学化的教育,从而让学生学习、参与数学化过程,充分发挥数学的形式训练的价值及应用价值。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所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找规律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因此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从而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更了解了其他领域的知识。如,“三峡工程”展现了祖国建设的新面貌,让学生领略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获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以威海市环保建设情况为线索,除了学习统计知识外,还向学生渗透了环境保护的内容。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领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才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