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北塘排污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天津市中心城区,北塘排污河,特征污染物,恶臭
北塘排污河论文文献综述
翟友存,刘博,宁晓宇[1](2014)在《北塘排污河天津中心城区段恶臭污染调查与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天津市中心城区北塘排污河恶臭污染特征,沿北塘排污河布设5个采样点位,分别在夏、秋、冬叁季进行了系统采样。北塘排污河夏、秋、冬叁季总检出浓度为23.842 5mg/m3,夏季(9.273 1 mg/m3)>冬季(8.388 4 mg/m3)>秋季(6.181 0 mg/m3),靖江桥和兵营桥两个点位受赵沽里泵站出水水质的影响较大,对周围的恶臭污染程度更为严重。北塘排污河污染物质总检出浓度组成特征:无机气体>含氧烃>烷烃>芳香烃>卤代烃>烯烃>硫化物,共检出物质67种,检出率大于70%的污染物共30种,广泛存在的物质为11种,主要恶臭污染物为少量的含氧烃、无机气体和硫化物,乙醛、丙酮、硫化氢和甲硫醇为北塘排污河主要恶臭污染物。(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4年11期)
袁雪竹,贾岱,张晓惠,卢学强,邓小文[2](2013)在《基于稳定同位素的天津市北塘排污河污染源解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不同采样点污染物组分不同,分析各样品中氢、氧同位素组成比率,判断各采样点污染贡献率。研究以天津市北塘排污河为例,将其分为若干段,每一段作为一个箱式模型对流入和流出区段的溶解态氢、氧同位素比率进行检测,借助氢、氧同位素成分比率图求算各区段的污染贡献率,同时判断是否有新污染源增加,研究表明北塘排污河下游中心桥闸处污染贡献率最高,达到污染总量的70%,另外发现2个污染未知源,分别位于北塘排污河中游检测点和山岭子间、山岭子与永和闸间。(本文来源于《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期刊2013年02期)
彭淑龙,李义晋,刘俊新,肖本益,狄晓威[3](2012)在《天津北塘排污河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塘排污河是天津市海河以北市政污水的主要受纳水体,其污染十分严重。该研究于2009年沿河采集其沉积物,调查重金属Zn、Cu、Cr、Pb、Cd和Hg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沉积物中这6种重金属沿河呈波浪变化,其中Cu和Zn在西碱河入河口处最高,Pb、Cd和Hg在靖江桥处最高,而Cr在京津高速路桥处最高,其平均含量的大小变化顺序为Zn﹥Cu﹥Cr﹥Pb﹥Cd﹥Hg。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其评价表明,这6种重金属的整体污染和潜在生态风险均比较严重,京津高速路桥处污染最为严重;靖江桥处风险等级最高,潜在生态风险最大;就整条河而言,重金属污染程度大小顺序为Cd﹥Hg﹥Cu﹥Zn﹥Pb﹥Cr,而潜在生态风险大小顺序为Cd﹥Hg﹥Cu﹥Pb﹥Zn﹥Cr。(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2年S1期)
许亮,王文美,张宁,安龙,张舒[4](2011)在《天津市北塘排污河清淤改造前后水质评价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天津市北塘排污河现状水质情况进行监测,分析清淤改造工程对北塘排污河水质改善程度。对照清淤前数据,判断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总量控制因子在内的水污染物削减趋势,为巩固清淤成果,强化总量削减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导刊》期刊2011年02期)
李义晋[5](2010)在《北塘排污河污染状况分析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十年来北塘排污河一直是天津市海河以北市政污水的主要受纳水体,其运行情况直接影响着天津市北部区域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多年来,由于没有进行系统的治理工作,在北塘排污河产生诸多生态、环保等方面的问题。针对北塘排污河的这种现状,本研究通过现场调研,分析评价了北塘排污河的污染状况,分析了其中主要污染物的分布及扩散规律,通过分子生物学分析研究了其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北塘排污河的治理措施。通过现场调研,发现北塘排污河沿岸分布企业共有151家,主要集中在6个工业园区内,这些企业分为12类行业,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食品、饮料制造业等4个行业所占的比例达70.9%,是北塘排污河流域主要的行业。现场调研发现,北塘排污河沿岸主要存在3种类型的入河排污口。在研究过程中,对北塘排污河沿河的不同断面进行了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北塘排污河污染严重,污染物排放已经超过了它的承载负荷。分析河流水质的空间变化规律发现,入河排污口的排污是北塘排污河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其中工业企业的入河排污口排放的污染物难以降解,对河水的污染恶化起重要作用。而从不同季节的水质变化来看,总氮、氨氮等污染物的浓度冬季高于夏季,但COD的浓度则表现为夏季略高于冬季。在实验室进行了河流现有原位污染的底泥吸附、释放污染物的特性模拟,结果表明现有污泥对P、重金属等仍有较好的吸附作用,而对N元素的作用不明显。此外,随着河流水质的改善,当前污染的底泥有成为二次污染源的可能。通过对河流表层污泥中微生物多样性规律研究,发现夏季河流中微生物多样性较冬季更加丰富。而比较不同污染源对河流中微生物的影响可以发现,含有工业废水或重金属含量较高的污水能改变河流中微生物的种群多样性。根据调查和研究结果,为了改变当前的污染状况,需要从管理体制和工程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改进,其中,管理体制包括管理机构和管理措施;工程措施包括水质修复、生态护坡和土地处理等技术。(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0-05-01)
李亚男,李岩,张廷,孟宪禹,赵新华[6](2008)在《天津市北塘排污河不同水期的水质状况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天津市北塘排污河为研究对象,检测分析了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14个水质指标,采用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法和内梅罗环境质量指数法分别对北塘排污河叁个水期的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运用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法找出了主要污染断面和主要污染物,同时对影响水质的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运用内梅罗指数法验证了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法的结论,并得出了叁个水期的相对污染程度。结果表明,在丰水期和平水期,华明桥断面污染最为严重;在枯水期,赤贯桥断面污染最为严重。丰水期的主要污染物为镍、COD、锰、锌、铜;平水期为锌、COD、锰、浊度、铜;枯水期为锰、锌、铜、COD。北塘排污河污染状况普遍表现为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08年22期)
曹玉芳[7](2003)在《天津二级河道改造仍为重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曹玉芳报道这两年是天津市的河流治理年,继去年津河、卫津河、复兴河、月牙河(一期)改造工程相继竣工后,今年将继续进行月牙河(二期)、四化河及北塘排污河的改造。 据了解,天津市区外环线以内主要具有排沥功能的二级河道共有7条,总长度为64.(本文来源于《中国建设报》期刊2003-03-25)
钟声[8](1986)在《利用坑塘蓄净北塘排污河系统研究通过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塘排污河是天津市主要排污河道,全长34公里,年排污水量1.5亿米~3,是天津市的清污分流工程,目前农民自发引灌,北排污河已成为该区主要农田水源.由于污水未经处理,不仅使农业受害而且造成了渤海湾的污染.(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动态》期刊1986年02期)
北塘排污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依据不同采样点污染物组分不同,分析各样品中氢、氧同位素组成比率,判断各采样点污染贡献率。研究以天津市北塘排污河为例,将其分为若干段,每一段作为一个箱式模型对流入和流出区段的溶解态氢、氧同位素比率进行检测,借助氢、氧同位素成分比率图求算各区段的污染贡献率,同时判断是否有新污染源增加,研究表明北塘排污河下游中心桥闸处污染贡献率最高,达到污染总量的70%,另外发现2个污染未知源,分别位于北塘排污河中游检测点和山岭子间、山岭子与永和闸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北塘排污河论文参考文献
[1].翟友存,刘博,宁晓宇.北塘排污河天津中心城区段恶臭污染调查与分析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
[2].袁雪竹,贾岱,张晓惠,卢学强,邓小文.基于稳定同位素的天津市北塘排污河污染源解析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3
[3].彭淑龙,李义晋,刘俊新,肖本益,狄晓威.天津北塘排污河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及评价[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
[4].许亮,王文美,张宁,安龙,张舒.天津市北塘排污河清淤改造前后水质评价分析[J].环境科学导刊.2011
[5].李义晋.北塘排污河污染状况分析与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6].李亚男,李岩,张廷,孟宪禹,赵新华.天津市北塘排污河不同水期的水质状况评价[J].中国给水排水.2008
[7].曹玉芳.天津二级河道改造仍为重点[N].中国建设报.2003
[8].钟声.利用坑塘蓄净北塘排污河系统研究通过鉴定[J].环境科学动态.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