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腺瘤论文-陈辞言,杜艳

结肠腺瘤论文-陈辞言,杜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结肠腺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结肠腺瘤性息肉,肠道菌群,代谢产物

结肠腺瘤论文文献综述

陈辞言,杜艳[1](2019)在《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结肠腺瘤性息肉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结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极高。从结肠息肉发展到结肠癌一般需要10~15年,且大多遵循息肉-腺瘤-癌症的发展过程,结肠腺瘤性息肉(colorectal adenomatous polyps,CAP)被认为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有研究显示肠道菌群的改变与肠道腺瘤性息肉样变及癌症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相关性。根据肠道菌群在不同病理状态下的富集程度,可以进一步分析其与结肠病变之间的关系。本文就肠道菌群的构成,CAP患者粪便和腺瘤组织中肠道菌群富集的改变,以及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对CAP患者的影响等内容进行综述,为结肠腺瘤性息肉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方兴国,李波涛,刘模荣,王红,刘华庆[2](2019)在《环氧合酶-2、5-脂氧合酶及代谢产物对结肠腺瘤-腺癌发生发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环氧合酶-2(COX-2)、5-脂氧合酶(5-LOX)及代谢产物与结肠腺瘤-腺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通过RT-q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人的正常结肠粘膜、结肠增生性息肉、结肠腺瘤及腺癌组织中COX-2、5-LOX mRNA及蛋白质表达情况。选用SD大鼠55只,并随机分为5组:DMH组15只,干预组(DMH+Celecoxib组、DMH+Zileuton组、DMH+Celecoxib+Zileuton组,每组10只),对照组10只。DMH组单纯予DMH(20mg/kg)腹腔注射1次/周,并予生理盐水灌胃,隔日1次;干预组在予DMH(20mg/kg)腹腔注射1次/周的基础上,同时每组分别给予Celecoxib (50mg/kg)、Zileuton (50mg/kg)、Celecoxib (25mg/kg)+Zileuton (25mg/kg)联合灌胃,隔日1次;对照组向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1次/周,并予生理盐水灌胃。在第18、20、22周分别处死。观察模型鼠结肠腺瘤-腺癌发生发展情况,并用RT-qPCR、ELISA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COX-2、5-LOX mRNA的表达及前列腺素E_2(PGE_2)、白叁烯B4(LTB_4)含量。结果 COX-2、5-LOX mRNA及蛋白表达在人的正常结肠粘膜、增生性息肉、腺瘤息肉及结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量逐渐升高,以腺癌组织升高最为明显(P<0.05)。在DMH作用下,与对照组比较模型鼠在结肠腺瘤-腺癌的发生发展中COX-2、5-LOX mRNA出现了过度表达,同时其组织中PGE_2、LTB_4含量也明显增加(P<0.05)。塞来昔布、齐留通能抑制DMH所致的结肠腺瘤-腺癌的生长,降低肠粘膜组织中COX-2/5-LOX mRNA表达以及PGE_2/LTB_4含量(P<0.05),但二者联合使用时不能增加抑制作用(P﹥0.05)。结论 COX-2、5-LOX及代谢产物PGE_2/LTB_4可能促进结肠腺瘤-腺癌发生发展,塞来昔布、齐留通能部分抑制COX-2、5-LOX及代谢产物的这种促癌作用。(本文来源于《遵义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马秋洁,张盛忠,吴建设[3](2019)在《结肠腺瘤及腺癌间质FAP-α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结肠腺癌及腺瘤间质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α,FAP-α)的表达情况,探讨结肠肿瘤间质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在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结肠腺瘤60例,结肠腺癌60例,其中p53阴性腺瘤组30例,p53阳性腺瘤组30例,p53阴性腺癌组30例,p53阳性腺癌组30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间质FAP-α的表达情况及肿瘤成分Ki-67的表达情况,用Image Pro Plus 6.0软件进行半定量分析,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间质FAP-α表达从弱到强依次为p53阴性结肠腺瘤、p53阳性结肠腺瘤、p53阴性结肠腺癌、p53阳性结肠腺癌(P<0.05);Ki-67值从低到高依次为p53阴性结肠腺瘤、p53阳性结肠腺瘤、p53阴性结肠腺癌、p53阳性结肠腺癌(P<0.05);p53阴性结肠腺癌与p53阳性结肠腺癌组FAP-α的表达与Ki-67呈正相关(P<0.05),p53阴性与p53阳性结肠腺瘤组FAP-的表达与Ki-67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结肠腺瘤与腺癌间质的FAP-α表达水平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有关,进一步研究肿瘤间质对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有潜在价值。(本文来源于《临床与病理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黎永华,陈嫦,彭锡其,李光宇[4](2019)在《结肠腺瘤复发率监测对早期癌发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结肠腺瘤复发率监测对早期癌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192例结肠腺瘤患者,以初次结肠镜为基线,单因素统计分析结肠腺瘤复发影响因素,并行多因素分析以找出结肠腺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探讨复发率监测对早期癌发生的影响。结果:192例结肠腺瘤患者,术后随访6~80个月,28例(14.58%)复发;腺瘤大小、腺瘤基底、腺瘤切除方式、腺瘤病理组织学分级是结肠腺瘤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腺瘤大小、腺瘤病理组织学分级是结肠腺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在28例结肠腺瘤复发中,结肠癌发生率10.71%。结论:结肠腺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腺瘤大小、腺瘤病理组织学分级,通过监测结肠腺瘤复发者,可降低结肠癌发病率。(本文来源于《包头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一清[5](2019)在《中药复方穴位敷贴干预脾湿夹瘀型结肠腺瘤性息肉复发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腺瘤性息肉通过结直肠钳取/EMR/ESD等治疗性操作,能够被有效切除,但是在不排除因漏诊等因素作用下,患者相关症状未得到改善,如仍感腹胀、腹痛、大便不调等,而且该治疗性操依赖镜检来预防息肉的复发、癌变,对于未来一段时间的肠镜复检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及身体不适感。既往文献中发现穴位敷贴疗法对于症瘕有缩小体积之效,而肠息肉属症瘕之类,但穴位敷贴是否对肠息肉有治疗作用,目前没有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将中医外治法和经验用方有效结合,采用中药复方穴位敷贴作为治疗手段,观察脾湿夹瘀型腺瘤患者的相关证候、及息肉复发情况,与空白对照组进行统计学比较,探索其有效性,为寻找一种简易且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预防息肉复发的中医特色治疗奠定基础,且为中医特色治疗的推广,宣扬中医传统文化做出一定的努力。方法:患者通过随机分配后,分为治疗组(中药复方穴位敷贴)和对照组(空白对照),共32例患者。在首次纳入时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肠镜和病理报告结果、及相关指标评分。治疗组采用穴位敷贴法(刺山柑、白术、苦参、血余炭、黄连、白芥子比例2.5:5:1:2.5:2.5:1)治疗3个月,对照组不使用任何治疗手段。在3个月的治疗结束后记录患者相关指标评分,在一年左右的时间节点记录肠镜复查结果和病理报告结果。结果:针对肠镜复查后的复发数目经由Fisher确切概率法得出P=0.087>0.05,故针对息肉数目情况治疗组和对照组无显着差异;息肉大小由Fisher确切概率法得出P=0.717>0.05,故对于息肉大小改善情况治疗组和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病理分型由Fisher确切概率法得出P=0.682>0.05,对于病理类型改善情况两组无统计学意义。综合来看该穴位敷贴方对息肉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对指标疗效评价治疗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6),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腹痛(P=0.043)、腹胀(P=0.022)、大便性状(P=0.043)、大便次数(P=0.006)、食少纳呆(P=0.032),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便血(P=0.169)、排便习惯(P=0.394)、倦怠懒言(P=0.159)、肢体困重(P=0.927)、恶心呕吐(P=0.9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复方穴位敷贴对于预防脾湿夹瘀型结肠腺瘤性息肉的复发疗效不显着。中药复方穴位敷贴对于改善脾湿夹瘀型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相关症状有一定疗效,包括腹痛、腹胀、大便性状、大便次数、食少纳呆;对于改善便血、排便习惯、倦怠懒言、恶心呕吐及肢体困重疗效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王洪丽[6](2019)在《结肠镜反转技术与再次直视退镜观察对右半结肠腺瘤检出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即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世界不同区域差异很大,西方国家发病率较高,但近年随着经济发展,国民饮食习惯改变,我国CRC发病率及死亡率亦较前有所上升。结肠镜是能够筛查和诊断CRC的有效方法,它能够通过检出并摘除结直肠腺瘤,从而降低CRC相关死亡人数。结直肠腺瘤是肿瘤性息肉,是CRC最主要的癌前病变,结肠镜下摘除结直肠腺瘤可有效预防CRC的发生,但由于结肠皱襞及肠曲等因素的存在,在结肠镜检查过程中仍有相当数量的腺瘤漏诊。与左半结肠相比,右半结肠息肉及腺瘤较平坦,且早期对其组织病理学认识不足,导致漏诊率较左半结肠更高。为了提高息肉及腺瘤的检出率,结肠镜检查时增加内镜可视性的新型技术不断发展,在增加内镜视野、辅助展平肠道黏膜、增加内镜放大倍数等方面均有研究,结肠镜反转技术及再次直视退镜观察为其中的两种方法。结肠镜检查时提高右半结肠息肉及腺瘤检出率的方法成为研究热点。目的探讨内镜反转技术和再次直视退镜观察在筛查右半结肠腺瘤过程中的价值。方法结肠镜检查的患者1080例,随机分为内镜反转组552例和直视退镜组528例,两组均进镜至回盲部后行结肠镜常规退镜检查至肝曲,记录发现息肉数目并将活检组织送病理;再次进镜至回盲部,内镜反转组采用内镜反转技术退镜观察右半结肠至肝曲,直视退镜组采用再次直视退镜法观察右半结肠至肝曲,记录发现息肉数目并将活检的组织送病理。计算内镜反转组反转成功率,记录内镜反转操作难易度;比较两组右半结肠息肉及腺瘤常规检出率、反转或再次退镜检出率、总检出率及腺瘤大小对右半结肠腺瘤检出的影响。结果内镜反转组反转成功率为94.02%(519/552),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内镜反转操作容易479例,占比92.29%;操作困难40例,占比7.71%。内镜反转组右半结肠息肉、腺瘤常规检出率(11.37%、3.28%)、反转或再次退镜检出率(4.82%、3.08%)、总检出率(16.18%、6.35%)与直视退镜组(10.28%、2.84%;4.17%、2.65%;14.39%、5.4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反转组及直视退镜组息肉、腺瘤总检出率均高于常规检出率(P<0.05)。2组常规检出的腺瘤大小(mm)与内镜反转/再次直视退镜检出腺瘤大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反转组内镜反转后检出腺瘤大小与直视退镜组再次退镜检出腺瘤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镜反转技术可在右半结肠安全实施,它与再次直视退镜观察均可提高右半结肠腺瘤检出率,效果相似,且不受检出腺瘤大小影响。(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3-01)

王洪丽,张海辉,杨玉秀,李修岭,韩双印[7](2019)在《结肠镜反转技术与再次直视退镜观察对右半结肠腺瘤检出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内镜反转技术和再次直视退镜观察在右半结肠腺瘤检查中的价值。方法行结肠镜检查患者1 080例,随机分为内镜反转组552例和直视退镜组528例,常规结肠镜检查后,内镜反转组采用反转退镜技术,直视退镜组采用再次直视退镜法对右半结肠进行观察,记录内镜反转组反转成功率,比较2组二次退镜操作难易度、右半结肠息肉及腺瘤常规检出率、反转或再次退镜检出率、总检出率及对不同直径腺瘤的检出率。结果内镜反转组反转成功率为94.02%,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2组二次退镜操作难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反转组右半结肠息肉、腺瘤常规检出率(11.37%、3.28%)、反转或再次退镜检出率(4.82%、3.08%)、总检出率(16.18%、6.36%)与直视退镜组(10.23%、2.84%;4.17%、2.65%;14.39%、5.4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反转组、直视退镜组右半结肠息肉、腺瘤总检出率均高于常规检出率(P<0.05);2组常规与内镜反转/退镜对不同直径腺瘤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反转组内镜反转与直视退镜组再次退镜对不同直径腺瘤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镜反转技术及再次退镜观察均可提高右半结肠腺瘤检出率,且不受腺瘤直径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孟凡冬,牛应林,冀明,李鹏,吴咏冬[8](2018)在《提高结肠腺瘤检出率在肠镜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腺瘤检出率是结肠镜筛查的重要质控指标。在结肠镜教学中,应从强化发现病变意识、规范操作手法和细节,提高病变识别能力,综合运用高级内镜技术等不同方面进行培训,在初学阶段打下良好基础,尽量减少病变的遗漏,提高结肠镜筛查质量。(本文来源于《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8年06期)

刘鑫,闵敏,刘岩[9](2018)在《新型内镜在结肠腺瘤检出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结肠镜在大肠癌的筛查中至关重要,然而,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在标准结肠镜检查中约20%的结肠腺瘤遗漏[1],而这可能是导致间歇期结肠癌(interval colorectal cancer),即在前一次结肠镜筛查之后与后一次筛查之前的监测间期中被诊断的结直肠癌)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一些新型内镜系统及附件逐渐研发并应用到临床,通过扩大结肠镜观察的视角、减少内镜下视野盲区、增强色素对比等方式提高结肠(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雷春红[10](2018)在《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肠道菌群改变及温肾健脾方对其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脾肾阳虚型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肠道菌群,以探求患者与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的差异。观察温肾健脾中药方对脾肾阳虚型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肠道菌群的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采集20例脾肾阳虚型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12例健康人的粪便标本,提取每份样本中的细菌总DNA,根据16SrDNA V3-V4区设计引物进行扩增,使用Illumina Miseq平台予以高通量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分析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得到样品的物种信息。分析对比两组人群在肠道菌群多样性及菌群结构方面的差异,以探求脾肾阳虚型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肠道菌群的分布特征。在接受中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9例,给予温肾健脾中药方口服,疗程为6周。收集中药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的患者的粪便标本,提取粪便样本中细菌总DNA,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细菌的16SrDNA基因的V3-V4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分析比对治疗前后的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组成结构变化。结果:1.两组中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的丰度最高,拟杆菌门分别占到(57.2±4.417)%和(55.29±5.60)%;厚壁菌门分别占到(30.93±3.945)%和(41.80±5.701)%;丰度较高的是变形菌门、梭杆菌门、放线菌门。患病组的肠道菌群中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的比值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拟杆菌门两组之间比较差异不大,而两组之间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疣胃菌门及梭杆菌门的丰度均有显着差异。α多样性分析表明,正常组在细菌种群多样性方面,物种种类明显多于患病组。主成分分析显示,患病组和正常组样本被分开,提示两组的菌群的结构存在着显着的不同。2.9例脾肾阳虚型结肠腺瘤性息肉的患者在使用中药温肾健脾方治疗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出现轻微的上升,但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而通过PCOA聚类分析及对治疗前后肠道中高丰度菌群相对丰度的分析发现,通过口服中药汤治疗,患者肠道的菌群结构的组成的确发生了明显改变。结论:1.脾肾阳虚型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与健康人群在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方面有明显不同,在菌群结构分布上亦存在较大的差别。2.温肾健脾中药方可以使肠道的菌群结构发生改变,改变后的肠道菌群更接近于我们前期实验中的健康人的肠道菌群结构。(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6-01)

结肠腺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环氧合酶-2(COX-2)、5-脂氧合酶(5-LOX)及代谢产物与结肠腺瘤-腺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通过RT-q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人的正常结肠粘膜、结肠增生性息肉、结肠腺瘤及腺癌组织中COX-2、5-LOX mRNA及蛋白质表达情况。选用SD大鼠55只,并随机分为5组:DMH组15只,干预组(DMH+Celecoxib组、DMH+Zileuton组、DMH+Celecoxib+Zileuton组,每组10只),对照组10只。DMH组单纯予DMH(20mg/kg)腹腔注射1次/周,并予生理盐水灌胃,隔日1次;干预组在予DMH(20mg/kg)腹腔注射1次/周的基础上,同时每组分别给予Celecoxib (50mg/kg)、Zileuton (50mg/kg)、Celecoxib (25mg/kg)+Zileuton (25mg/kg)联合灌胃,隔日1次;对照组向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1次/周,并予生理盐水灌胃。在第18、20、22周分别处死。观察模型鼠结肠腺瘤-腺癌发生发展情况,并用RT-qPCR、ELISA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COX-2、5-LOX mRNA的表达及前列腺素E_2(PGE_2)、白叁烯B4(LTB_4)含量。结果 COX-2、5-LOX mRNA及蛋白表达在人的正常结肠粘膜、增生性息肉、腺瘤息肉及结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量逐渐升高,以腺癌组织升高最为明显(P<0.05)。在DMH作用下,与对照组比较模型鼠在结肠腺瘤-腺癌的发生发展中COX-2、5-LOX mRNA出现了过度表达,同时其组织中PGE_2、LTB_4含量也明显增加(P<0.05)。塞来昔布、齐留通能抑制DMH所致的结肠腺瘤-腺癌的生长,降低肠粘膜组织中COX-2/5-LOX mRNA表达以及PGE_2/LTB_4含量(P<0.05),但二者联合使用时不能增加抑制作用(P﹥0.05)。结论 COX-2、5-LOX及代谢产物PGE_2/LTB_4可能促进结肠腺瘤-腺癌发生发展,塞来昔布、齐留通能部分抑制COX-2、5-LOX及代谢产物的这种促癌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结肠腺瘤论文参考文献

[1].陈辞言,杜艳.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结肠腺瘤性息肉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9

[2].方兴国,李波涛,刘模荣,王红,刘华庆.环氧合酶-2、5-脂氧合酶及代谢产物对结肠腺瘤-腺癌发生发展的影响[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9

[3].马秋洁,张盛忠,吴建设.结肠腺瘤及腺癌间质FAP-α的表达[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9

[4].黎永华,陈嫦,彭锡其,李光宇.结肠腺瘤复发率监测对早期癌发生的影响[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9

[5].王一清.中药复方穴位敷贴干预脾湿夹瘀型结肠腺瘤性息肉复发的临床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6].王洪丽.结肠镜反转技术与再次直视退镜观察对右半结肠腺瘤检出率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9

[7].王洪丽,张海辉,杨玉秀,李修岭,韩双印.结肠镜反转技术与再次直视退镜观察对右半结肠腺瘤检出率的影响[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9

[8].孟凡冬,牛应林,冀明,李鹏,吴咏冬.提高结肠腺瘤检出率在肠镜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医学教育.2018

[9].刘鑫,闵敏,刘岩.新型内镜在结肠腺瘤检出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8

[10].雷春红.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肠道菌群改变及温肾健脾方对其影响的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8

标签:;  ;  ;  

结肠腺瘤论文-陈辞言,杜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