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留苏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留苏学生,中山大学,东方大学
留苏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张希[1](2018)在《20世纪20年代留苏运动及其影响的历史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20年代,中国还处于军阀混战时期,遍地狼烟使得大批英杰渴望国家的统一。十月革命后,大批青年从苏俄的历史发展脉络看到了国家统一的曙光,他们渴望到苏俄学习革命理论。而苏俄从共产国际发展和支持中国革命的角度出发,也愿意吸收青年学子到苏留学,加之国共合作和先前留法勤工俭学的影响,一场规模宏大的政治留学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拉开序幕。这10年的留苏运动大体上可以分为叁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20年—1924年,这一时期主要由共产党单独派遣,这是留苏运动的兴起时期。第二个阶段是1925年—1927年,这一时期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国共双方共同派遣留学生赴苏学习,这个阶段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涉及到了国共两党,还出现了专门供中国学生留学的学校,是留苏运动的高潮期。第叁个阶段是1928—1930年,国共合作破裂后,共产党继续单独派遣留学生赴苏学习,人数虽然持续增长,但这一时期留学运动矛盾众多,留学生质量较之前比有所下降,随着中山大学的关闭,20世纪20年代的留苏运动归于沉寂。独特的背景和发展轨迹使得这次留学运动呈现出与其他留学运动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教学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留苏生党派严重,以及留苏运动深受中苏关系影响。这些留苏生并不像留美生那样学习系统的专业文化知识,也不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而是集中精力学习列宁、斯大林式的马克思主义和苏联革命经验,并进行严格的思想改造,除了国民党留苏生以外,大都决心为无产阶级革命奋斗终生。显然,这是一个培养无产阶级战士的大熔炉,确实为中国革命造就了一大批党政和军事人才,对中国的政治军事影响至深。也有一小部分留苏生完全照搬苏联的理论教条来指导中国革命,对中国革命造成了不良影响,但是这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留苏生还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成为共产党队伍里最具政治才华和军事本领的精英。(本文来源于《江苏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7)
李鹏[2](2008)在《建国初期留苏运动的历史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留学工作是一个国家,特别是后发国家争取时间,缩小差距,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战略抉择。留学工作极大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留学工作的重心是留学生的选拔和派遣,一百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留学生始终是中国现代化的报喜鸟和弄潮儿。值得关注的是,留学高潮的兴起从一开始就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留学运动的兴衰就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晴雨表。新中国初期的留苏高潮(1949-1965)有着与其他几次留学运动所不同的特点。大规模派遣留苏学生作为中苏教育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的国内经济建设密切相关。作为新中国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派遣留苏学生赴苏联学习,一方面能够弥补当时国内经济建设人才短缺的问题;同时从长远考虑,能够借鉴苏联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为新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试图追寻历史的足迹,还原新中国初期的留苏运动全貌。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分析新中国派遣留苏学生的历史背景和必要性。建国初期,“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出台和中苏同盟的建立,使得国内掀起了全面学习苏联的高潮。虽然新中国通过全面接收建国前的科研机构和高校,自办高等教育,争取建国前留学生回国,以及接受苏联专家来华工作等途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才供求的矛盾,但总的来说,科技人才短缺的情况还是非常严重,影响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计划的实施,派遣留苏学生就是为了尽快弥补这种缺陷而作出的战略决策。第二章分阶段地介绍了选派留苏学生的历史进程。早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共产党就派遣了一部分革命干部留学苏联,他们的主要使命是学习苏联的政治理论和军事技能,回国参加革命。20世纪30、40年代,部分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的子女在苏联国际儿童院生活和学习,他们中的部分人直到新中国建立后才回国参加工作。这些早期的留苏学生对建国初期的留苏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48年中共东北局选派的21名留苏学生,拉开了新中国选派留苏学生的序幕。1951年8月,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派遣留苏学生,虽然准备比较仓促,但是意义深远。20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大规模派遣留苏学生的阶段,也是留学成效最明显的阶段;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选派留苏学生骤然减少,以至最后完全停止。第叁章以档案和实证材料介绍留苏预备部的组建,以及对留苏学生培训工作的具体情况。为了更好地解决留学生在苏联学习的困难,特别是语言困难,1952年初成立了留苏预备部。它的主要任务是对留苏预备生进行一年左右的强化培训,主要包括叁个方面:业务培训主要集中在俄语强化学习上,除此之外还有政治理论课;通过忠诚老实运动配合学校的政审工作;后勤保障主要是确保留苏预备生在高强度的学习中保持健康的体魄。此外,留苏预备部还具体负责留学生出国的各项物资准备事宜。第四章介绍新中国留苏学生的海外学习和生活状况。通过大量留苏学子的回忆以及相关的档案文献,详细介绍留苏学生如何克服语言难关、选择专业、考试和论文答辩以及日常政治学习等问题;同时对留苏学生在国外的业余生活、暑期劳动、生病疗养、异国婚恋等问题加以介绍。第五章主要介绍新中国留苏学生的归国贡献。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知识精英,他们中间涌现了十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两百多名省部级干部,还有两百多名两院院士;在科技、农业、铁路、教育、艺术、地质、航空等领域可以看到众多留苏学生的身影,其中一些留苏学子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第六章从理论上总结建国初期留苏运动的特点,以及对这次留学运动的历史评价。建国初期的留苏运动和国家建设紧密相关,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选拔过程异常严格,同时深受中苏两国关系影响。虽然存在着派遣国家单一、管理体制僵化等问题,但是瑕不掩瑜,建国初期的留苏运动从总体上是成功的。留学苏联不但为新中国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同时留苏学生勤奋刻苦、爱国奉献、任劳任怨的精神也为后来的留学生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留苏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留学工作是一个国家,特别是后发国家争取时间,缩小差距,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战略抉择。留学工作极大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留学工作的重心是留学生的选拔和派遣,一百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留学生始终是中国现代化的报喜鸟和弄潮儿。值得关注的是,留学高潮的兴起从一开始就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留学运动的兴衰就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晴雨表。新中国初期的留苏高潮(1949-1965)有着与其他几次留学运动所不同的特点。大规模派遣留苏学生作为中苏教育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的国内经济建设密切相关。作为新中国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派遣留苏学生赴苏联学习,一方面能够弥补当时国内经济建设人才短缺的问题;同时从长远考虑,能够借鉴苏联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为新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试图追寻历史的足迹,还原新中国初期的留苏运动全貌。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分析新中国派遣留苏学生的历史背景和必要性。建国初期,“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出台和中苏同盟的建立,使得国内掀起了全面学习苏联的高潮。虽然新中国通过全面接收建国前的科研机构和高校,自办高等教育,争取建国前留学生回国,以及接受苏联专家来华工作等途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才供求的矛盾,但总的来说,科技人才短缺的情况还是非常严重,影响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计划的实施,派遣留苏学生就是为了尽快弥补这种缺陷而作出的战略决策。第二章分阶段地介绍了选派留苏学生的历史进程。早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共产党就派遣了一部分革命干部留学苏联,他们的主要使命是学习苏联的政治理论和军事技能,回国参加革命。20世纪30、40年代,部分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的子女在苏联国际儿童院生活和学习,他们中的部分人直到新中国建立后才回国参加工作。这些早期的留苏学生对建国初期的留苏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48年中共东北局选派的21名留苏学生,拉开了新中国选派留苏学生的序幕。1951年8月,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派遣留苏学生,虽然准备比较仓促,但是意义深远。20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大规模派遣留苏学生的阶段,也是留学成效最明显的阶段;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选派留苏学生骤然减少,以至最后完全停止。第叁章以档案和实证材料介绍留苏预备部的组建,以及对留苏学生培训工作的具体情况。为了更好地解决留学生在苏联学习的困难,特别是语言困难,1952年初成立了留苏预备部。它的主要任务是对留苏预备生进行一年左右的强化培训,主要包括叁个方面:业务培训主要集中在俄语强化学习上,除此之外还有政治理论课;通过忠诚老实运动配合学校的政审工作;后勤保障主要是确保留苏预备生在高强度的学习中保持健康的体魄。此外,留苏预备部还具体负责留学生出国的各项物资准备事宜。第四章介绍新中国留苏学生的海外学习和生活状况。通过大量留苏学子的回忆以及相关的档案文献,详细介绍留苏学生如何克服语言难关、选择专业、考试和论文答辩以及日常政治学习等问题;同时对留苏学生在国外的业余生活、暑期劳动、生病疗养、异国婚恋等问题加以介绍。第五章主要介绍新中国留苏学生的归国贡献。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知识精英,他们中间涌现了十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两百多名省部级干部,还有两百多名两院院士;在科技、农业、铁路、教育、艺术、地质、航空等领域可以看到众多留苏学生的身影,其中一些留苏学子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第六章从理论上总结建国初期留苏运动的特点,以及对这次留学运动的历史评价。建国初期的留苏运动和国家建设紧密相关,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选拔过程异常严格,同时深受中苏两国关系影响。虽然存在着派遣国家单一、管理体制僵化等问题,但是瑕不掩瑜,建国初期的留苏运动从总体上是成功的。留学苏联不但为新中国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同时留苏学生勤奋刻苦、爱国奉献、任劳任怨的精神也为后来的留学生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留苏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张希.20世纪20年代留苏运动及其影响的历史考察[D].江苏师范大学.2018
[2].李鹏.建国初期留苏运动的历史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