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超低功耗策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转海洋学实时阵列(ARGO)浮标,混合浮力驱动,压力补偿,定深控制
超低功耗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杨友胜,杨翊坤,穆为磊,邢世琦[1](2019)在《基于浮力驱动系统的低功耗升沉运动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地转海洋学实时阵列(ARGO)浮标的无动力升沉运动,提出了一种新型ARGO浮标混合浮力驱动技术(HBAT),介绍了其组成及工作原理;在分析ARGO浮标及HBAT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ARGO浮标的数学模型.以降低下潜功耗、提升动态特性为目标,对多种浮力驱动控制器的动态特性及功耗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以上浮功耗最低为目标,对不同最大工作压差下的上浮运动中的功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下潜运动中,模糊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在负载扰动下具有较好的动态特性与功耗特性,能够适应海洋复杂多变的环境,提升ARGO浮标工作性能;而在上浮运动过程中,当齿轮泵的最大工作压差为9.2 MPa时,浮力驱动系统的功耗最低,约为2.023 W·h.(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张铮,曹守启,朱建平,陈佳品[2](2019)在《面向实时监测的无线传感网低功耗通信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场监测是无线传感网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具有部署周期长、节点电池供电、感知数据实时上传等特点。针对此类数据采集应用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前导序列唤醒机制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层调度策略。通过对数据上传路径的节点唤醒时间的协调调度,减小了发送节点前导序列的长度,降低了节点的能耗和信道竞争的开销,提高了异常数据上传的实时性。对于多跳树形网络,本策略与现有的低功耗MAC协议进行了能耗分析对比。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本策略的有效性,在保证数据实时性和投递率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网络寿命。(本文来源于《仪器仪表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谢闯,杨志家,王剑[3](2018)在《一种面向WIA-PA系统级芯片的低功耗优化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WIA-PA系统级芯片是WIA-PA设备的核心组件,在设备的整体功耗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根据WIA-PA设备的应用环境和工作特点,通过对多种低功耗优化方法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面向WIA-PA系统级芯片的低功耗优化策略.该策略采用门控时钟、异步电路应用、系统级优化、工艺制程优选等多种方法,从不同电路类型、不同设计层次等多个维度考虑,最终达到对静态功耗和动态功耗两者共同优化的目的. WIA-PA系统级芯片先后完成2次流片:第1次完成功能验证,第2次实现了基于所提策略的低功耗优化.通过对2次流片样片的功耗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优化后的样片对比优化前动态功耗降低了71.2%,静态功耗降低了99.5%.该对比结果证明了优化策略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信息与控制》期刊2018年06期)
穆为磊,邹振兴,孙海亮,杨友胜[4](2018)在《潜器浮力调节系统的低功耗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潜器浮力调节系统功耗较高、严重制约潜器续航里程的问题,以剖面浮标为例分析了潜器上浮和下潜的工作过程,发现了上浮过程功耗远大于下潜过程的现象,提出了一种上浮过程的低功耗控制策略。首先推导了柱塞泵额定转速运行时电机输出转矩与海水压强的函数关系式。采用Matlab/Simulink建立了无刷直流电机的速度闭环控制仿真模型,通过对仿真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分别获得了电机启动功耗和稳定运行功率关于输入转矩的关系式;然后在考虑海水密度随深度变化的条件下,推导出总功耗与调节次数的函数关系式。最后通过对总功耗函数进行数值求解,发现总功耗与调节次数呈非线性关系。计算结果表明4km潜器上浮过程调节16次时系统功耗最低,比传统调节一次时节约能量78.883J,理论上节约能量48.3%。(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许燕[5](2018)在《单片机系统低功耗设计的总体原则及其设计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单片机低功耗设计是当今社会节能的趋势,电子产品的日趋小型化与智能化,对单片机的低功耗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设计了一个性能良好的低功耗产品,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需要从硬件方面和软件方面综合考虑。主要分析单片机低功耗系统设计原则,遵循单片机低耗系统设计的依据与原则,对具体设计策略进行分析与研究。(本文来源于《微型电脑应用》期刊2018年07期)
张文华[6](2018)在《超深亚微米导航SoC芯片的低功耗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导航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导航SoC芯片的功耗对系统各方面有巨大的影响。本文对SoC芯片的动态功耗、静态功耗和存储器功耗从原理上进行了分析,并从系统级、行为级、RTL级、门级和物理级分别研究了低功耗设计实现技术。(本文来源于《现代导航》期刊2018年03期)
韦胜昌[7](2018)在《基于微控制器的低功耗脑电采集控制策略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脑电信号采集对癫痫等神经疾病的病理研究、病症诊断、手术定位具有重要作用。传统上的脑电采集设备研发重点是提高通道数量和采样精度。目前,脑电采集设备的研究重点发生了较大变化:逐步提高信号采样率研究脑电高频振荡信号;通过无线传输技术使脑电采集设备变成可植入的,移动的和穿戴的;集成一些信号识别的算法,减少人工的分析和判断。这叁个方面都将对功耗带来挑战,所以迫切需要发展低功耗技术。目前典型的脑电采集系统可分为叁个部分,模拟前端,数字控制及数据处理电路和无线发射机。其中数字控制及数据处理电路可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或微控制器实现。本文提出低功耗策略,适用于基于微控制器的数字控制及数据处理电路。该策略主要分为叁个方面。第一,改良的多路开关切换模式,双循环转换模式。该模式能够让小部分通道分配较高的采样率,其余大部分通道分配较低的采样率,这样可以深入研究这小部分通道脑电信号的生理学特征,其余大部分通道脑电信号仍处于一般的监测状态,最终达到降低脑电采集系统对带宽的需求。采集测试中,双循环转换模式在采样率较低的条件下,能完好地记录波形。在中等参数下,双循环转换模式估计功耗比连续转换模式减少约33%。第二,优化DMA的功能,提高硬件对多通道脑电采集系统数据传输能力。首先增加DMA与数据存储器的快速通道,减少50%或100%DMA访问数据存储器造成的处理器等待周期。其次增加DMA通道数据筛选功能,即利用DMA从包含多个通道的数据块中快速筛选出某一个通道的数据,消耗时钟数量大约变为软件操作的1/8。第叁,实现基于生理信号检测的软硬件结合反馈控制结构。首先检测有效信号的活跃程度并反馈到生理信号检测模块,然后软件根据情况动态调节微控制器的工作状态及ADC控制器的采样率及转换模式,最终使系统处于最佳的功耗状态。本文提出的低功耗策略在基于openMSP430微控制器内核的SOPC系统中实现,该系统能够容易地接入模拟前端及无线发射机组成完整的脑电采集系统。本低功耗策略适用于基于微控制器的低功耗脑电采集系统。(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成坚[8](2017)在《面向穿戴应用的大小核架构低功耗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技术的革新和穿戴设备的发展,目前智能穿戴设备逐渐被广泛应用在军事和医疗等各个领域,智能穿戴设备不断引领着新的潮流,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是其所处理的应用场景却复杂多变。面对不断膨胀的应用需求,消费者要求穿戴设备在不断减少体积和质量的同时,进一步保证系统的性能和有效的降低功耗,延长使用时间和待机时间。然而性能和功耗本身就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体积减少、性能提升的同时,必然导致系统的功耗提升。因此功耗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穿戴设备的进一步发展。以ARM big.LITTLE架构为代表的性能异构多核处理器由多个性能和功耗不同的处理器组成,通过不同性能和功耗的处理器对不同应用进行处理,可以有效的降低功耗。针对big.LITTLE架构处理器合理的进程调度和电源管理,对系统资源按需分配,可同时兼顾高性能和低功耗。目前成熟的调度算法或者动态电源框架,都是针对SMP等系统进行设计和优化,不适应本文使用的ARM big.LITTLE性能异构多核架构,更不适应穿戴设备复杂多变的应用场景。通过研究分析现有调度算法的不足,结合穿戴设备特殊的应用场景,提出了动态阈值的HMPDB负载均衡调度算法。该算法根据系统的总体负载调整系统的进程迁移阈值,在保证性能和公平性的同时实现负载均衡,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功耗,更能适应穿戴设备极端复杂的应用场景。另一方面,传统的调度器与动态电源管理策略虽然都已资源分配、功耗降低为目标,但是各有侧重,这些框架各自为政,势必相互影响,造成额外的性能损失和功耗增加,本文进一步改进调度器和动态电源管理系统,以HMPDB调度器为核心,实现了一个目标统一的HMPDB-EAS节能调度框架,通过调度器对CPU和应用程序的负载进行统计分析,协调CPUFreq调频子系统和CPUIdle子系统的运行,在保证CPU性能同时满足系统的负载需求和应用程序的性能需求的同时,降低穿戴设备的功耗,同时延长CPU处于的休眠模式的时间,进一步降低穿戴设备的功耗。经过实验表明,本文设计的动态节能调度框架HMPDB-EAS更加适应穿戴设备的应用场景,通过调度器和动态电源管理框架的协调配合,能够在保证系统性能的同时有效的降低系统的功耗。(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高大珩[9](2017)在《有源RFID标签的低功耗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有源RFID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有源RFID已经开始应用于室内定位,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领域。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有源RFID将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源RFID由于需要外部供电,使用周期较短,增加了人工成本。因此,研究如何延长有源RFID标签的使用周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和科学价值。作者从电路和系统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两种用于延长有源RFID使用周期的策略,一是通过天线、整流电路及能量管理电路收集环境中的射频能量,将收集到的能量用于为RFID标签供电;二是通过估计通信信道,控制标签天线的发射功率来降低有源RFID的功耗。本文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叁部分:第一,提出了射频微能量收集策略,策略通过收集环境中的射频能量,为有源RFID标签供电。文中对半波整流电路、倍压整流电路和多阶倍压整流电路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影响整流电路性能的几个重要参数。探讨了微能量收集电路的匹配方法,制作了一款用于射频微能量收集的半波整流电路和一款用于射频微能量收集的对称型整流电路。电路在-1OdBm的输入功率条件下,整流效率达到46.8%。第二,提出了有源RFID标签发射功率控制策略,策略通过检测接收天线接收信号的功率对信道进行估计,通过控制标签天线的发射功率,在保证不影响正常通信的基础上降低标签的功耗。文中对策略的叁种方案进行了探讨,对方案中使用到的部分硬件电路进行了分析和设计。第叁,设计并实现实验测试平台。对射频微能量收集电路进行了能量注入式测试,同时,模拟了多射频源的电磁环境,验证了射频微能量收集策略在降低有源RFID功耗方面的有效性。通过调节阅读器与标签之间的距离验证了天线发射功率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得到了有源RFID标签功耗-距离曲线。(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7-04-14)
高旭[10](2016)在《数字后端低功耗设计策略探讨——基于Synopsys EDA工具对时钟树功耗进行分析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讨论了影响时钟树功耗的因素:门控时钟单元的插入方式、时钟树电容以及时钟转换时间。基于Synopsys公司的EDA工具,对时钟树功耗进行分析和优化,进而减小设计的总功耗。(本文来源于《中国集成电路》期刊2016年08期)
超低功耗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场监测是无线传感网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具有部署周期长、节点电池供电、感知数据实时上传等特点。针对此类数据采集应用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前导序列唤醒机制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层调度策略。通过对数据上传路径的节点唤醒时间的协调调度,减小了发送节点前导序列的长度,降低了节点的能耗和信道竞争的开销,提高了异常数据上传的实时性。对于多跳树形网络,本策略与现有的低功耗MAC协议进行了能耗分析对比。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本策略的有效性,在保证数据实时性和投递率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网络寿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低功耗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1].杨友胜,杨翊坤,穆为磊,邢世琦.基于浮力驱动系统的低功耗升沉运动控制策略[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张铮,曹守启,朱建平,陈佳品.面向实时监测的无线传感网低功耗通信策略[J].仪器仪表学报.2019
[3].谢闯,杨志家,王剑.一种面向WIA-PA系统级芯片的低功耗优化策略[J].信息与控制.2018
[4].穆为磊,邹振兴,孙海亮,杨友胜.潜器浮力调节系统的低功耗控制策略[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8
[5].许燕.单片机系统低功耗设计的总体原则及其设计策略[J].微型电脑应用.2018
[6].张文华.超深亚微米导航SoC芯片的低功耗策略[J].现代导航.2018
[7].韦胜昌.基于微控制器的低功耗脑电采集控制策略研究与实现[D].华南理工大学.2018
[8].成坚.面向穿戴应用的大小核架构低功耗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9].高大珩.有源RFID标签的低功耗策略[D].电子科技大学.2017
[10].高旭.数字后端低功耗设计策略探讨——基于SynopsysEDA工具对时钟树功耗进行分析及优化[J].中国集成电路.2016
标签:地转海洋学实时阵列(ARGO)浮标; 混合浮力驱动; 压力补偿; 定深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