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要素构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服务架构
要素构成论文文献综述
钱丹丹,刘洋,胡姗姗,俞凯君,许孝君[1](2019)在《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构成要素及服务架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意义】"大数据"背景下,对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分析服务架构将有助于更好地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智慧信息文化需求。【方法/过程】本文通过分析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特点和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构成要素,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分层理论,将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架构分为:物理设备层、数据层、网络层、平台层、用户应用层、知识门户层。【结果/结论】该研究将有助于营造和谐知识生态环境、完善用户体验和提升图书馆数字化服务能力。(本文来源于《情报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刘凤洲,林坤,郭凤芝,任自超,葛振勇[2](2019)在《播期播量对菏麦21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播期播量对菏麦21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调查不同播期播量对其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中10月5日(A1)播种的处理产量最高,为8 921.8 kg/hm~2;播量中B4播量(187.5 kg/hm~2)的产量最高,为8 526.1 kg/hm~2;A1B4处理产量最高,达9 220.0 kg/hm~2。可见菏麦21适于早播期大播量栽培,播期和播量对菏麦21具有一定的互作效应。(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周明茗,王成[3](2019)在《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要素构成及运行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生产空间系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典型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具有耗散结构特征。论文以系统论为指导,遵循系统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从学理上对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内涵及要素构成进行辨析,并围绕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划分了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演进历程,在此基础上对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运行机制进行阐释。研究发现,乡村生产空间系统主要由基础要素(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核心要素(多元经营主体和乡村文化)、驱动要素(资本、技术、信息和市场)和管理要素(制度和政策)4种要素构成;依据乡村生产关系变革、经济体制变迁、城乡关系转变等规律,将新中国成立后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演进历程划分为土地改革运动时期、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时期、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4个时期,不同时期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要素构成、要素间的联系方式不同,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特征表现各异;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通过支撑与约束机制、竞争与合作机制以及调控与反馈机制推动自身运行发展。从要素功能、结构关系、协同等视角去审视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运行状态、诊断系统运行的动力机制或障碍因素等,将成为未来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研究的重点。(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11期)
朱诚静[4](2019)在《平面构成要素在动画造型艺术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社会娱乐的丰富,人们对动画的喜好更加鲜明,同时更加看重动画片的质量。对于动画片的质量不仅要求内在质量还有一定的外在质量,即动画片是否产生积极的意义,对孩子的成长是否有利,或者教育意义等潜在的质量,外在质量主要是画面感和动画场景的设计,以及动画的造型风格是否符合观众的审美,是否具有观赏价值和意义。而平面构成要素又是动画造型中的关键,更是吸引人们观看的有效方式。因此,本文着重研究的是平面构成要素在动画造型艺术中的应用,分析平面构成要素与动画的结合和增强审美效果等方面。(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9年22期)
王彦[5](2019)在《未来已来,“5G+”引领长叁角文化产业风尚》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徐州沿大运河一路向南,穿越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八个市,需要多久?在第二届长叁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现场,答案是两分钟。把运河沿途的第一缕阳光带到上海,又需要多久?答案是零时差。借用5G技术,江苏省把大运河流经城市的风光实时传(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9-11-23)
马纯红[6](2019)在《历史视域下“美好生活”的要素构成与基本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要求全党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一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奋斗史、发展史和改革史,在一定意义上而言也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史。从前提性、标志性、本质性的叁重维度来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美好生活的要素构成也相应发生不同变化,呈现不同的具体特征。这一过程在实质上也是中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历史折射。(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邝宏达,李林英[7](2019)在《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团队积极科研训练环境的构成要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国家重点、重大科技计划任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但其中的科研育人规律还需要深入研究。基于教育生态系统视角,以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团队为研究对象,通过参与式观察和访谈收集资料后分析发现:重大科研项目团队为学生学术成长提供了认知、情感和价值叁个层次共十类给养;这些给养分别是知识共享、学术交流、训练清单、自由探究、榜样示范、学术激励、失败学习、低焦虑科研、科学与人文精神和课题组思政;给养之间层次错落,给养的多样性有利于营造良好科研训练环境,激发学生学术志趣,促进学生学术成长。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团队通过营造积极科研训练环境,培养学生学术创新志趣,提升了团队学术创新绩效,实现了科研育人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龚静子[8](2019)在《基于平面构成要素的美甲设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美甲设计在人物形象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当前关于美甲设计的学术文章十分缺乏,暂时还没有专业性的美甲设计文章。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美甲美观性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从整体上使得美甲设计更加符合现代化的需求,相关设计人员需要从平面构成要素角度出发,合理地进行美甲设计。(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34期)
郝向丽[9](2019)在《重大国际赛事作为“国家品牌”提升国际影响的构成要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世界各国都通过打造国家品牌来塑造本国的国际形象,提高国际声誉,影响国际舆论。根据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政治领导人可以通过体育来进行国家推广,因为竞技体育赛事中取得更多金牌的国家通常会享有更高的国际声望。将体育融入国家品牌建设中的具体措施有很多,各国也都纷纷采用多种方法通过体育来提升国家品牌,树立积极国际形象。最行之有效的做法之一就是主办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等重大国际赛事,也包括世青赛等中小型赛事。主办重大国际赛事是一个国家、城市或地区向全球观众展示其国家实力和品质的机会,同时可以同世界消除误解,树立积极形象。举办体育赛事为增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对比分析等方法分析国际体育强国通过体育提高国际影响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结果:通过体育运动的推广提升国际影响的途径很多。建立双边体育合作也可以提高一个国家在特定社会中的认知的措施。这种提升的国家品牌措施包括派遣团队或个人运动员到国外参加,派遣教练到国外执教等。英国是重大赛事举办作为"国家品牌"的国际影响较高的国家之一,为通过举办国际体育赛事提高国际上认可度和支持度提供了经验。1)在经济方面,重塑英国的经济形象,打造"知识经济"提振世界各国和人民对英国经济的信心,并且保持奥运经济的优势,稳定经济的发展走向。2)人力技术资本建设方面。为伦敦居民提供知识技能的指导和辅导,加大对创新型、环保型技能的培训,让更多的伦敦居民了解知识经济,并参与到伦敦未来的知识经济的成就中来。3)突出环保理念,提高对环保产品和服务的需要。举办奥运会对环境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与此同时,提高了对环保相关产品、技术和服务的需求。4)促进社区参与和志愿服务。国际经验为我国今后从经济政治、科技、环保、人文、合作、城市建设、人民等方面积极打造科技创新型,环保——低成本高效能、友好和谐、合作开放、举办重大国际活动的能力等城市特征。本文指出我国要通过举办国际赛事来提升国际形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a)提升打造科技智慧的国际赛事。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征。科技助力的智慧体育也就孕育而生。国际赛事的举办也是一个展示本国科技实力的平台,向世界各国呈现科技助推下的智慧潜力。b)打造环保节能的国际赛事。现代奥运对举办城市环境带来的压力和负面影响。在制定合理可行的环保规划,加强环保监督,场馆建设要符合环保标准等方面外,充分发展利用环保技术,实现绿色赛事。为举办绿色赛事提供更过解决方案。c)打造合作开放的国际赛事。习近平在2019年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要深入开展体育的人文合作。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积极举办国际体育赛事,推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展现我国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的国际形象。通过举办国际体育赛事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交流的平台,促进各国之间进行政治交往、经济合作、互利共赢、科技人文交流科、共创生态环境等多元新平台。因此,积极推动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有助于实现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建立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和责任共同体。d)国际体育赛事作为一个庞杂的社会运行系统具备特有的生态构成。中国举办的国际体育赛事也都存在一个创办期、发展期、鼎盛期、衰退期的必然过程。研究结论:为了促进我国体育赛事的生态发展,需要以生态规律为模型,引导赛事完成生态化建设、市场化运作、民生化转型,实现群众体育赛事与竞技体育赛事的均衡发展,通过科学性政策,完善性法规的保障,确定赛事的运行平衡、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因此,中国体育赛事的生态发展应是以大众化需求为中心,以体育赛事生态规律为理论支撑。发挥国际体育赛事的国家品牌效应,扩大国际影响力,提升主办城市及我国的整体形象,推进国内体育赛事与国际体育赛事运行接轨,形成地方性、全国性、国际性体育赛事的生态和谐体系;推进国内体育赛事间可持续协调运作,实现官方体育赛事与非官方体育赛事互相给养的生态和谐发展。(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刘朦[10](2019)在《复合式训练研究综述:对训练方案构成要素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快速及有效的提高运动员爆发力水平是运动训练实践和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教练员、体育科研人员或通过创新训练方法,或将不同训练方法进行组合,以达到高效提高运动员力量水平的目的。在一些项目的训练实践中,团队人员发现提高运动员的力量与爆发力水平,大负荷的抗阻练习与高强度快速伸缩复合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较单一的线性抗阻训练或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更加有效,这种组合式的训练方法被称为复合式训练(complextraining)。虽然国外部分研究结果已经证明复合式训练对部分项目运动员的力量、爆发力的发展和保持效果较好,具有效率高、减少受伤可能的特点,但在不同的研究中训练方案的设计各有不同,而且很少有研究对如何正确选择复合式训练的训练手段、负荷、间歇时间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因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对国内外有关复合式训练安排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旨在总结复合式训练方案设计时的构成要素,为教练员、运动员实际地训练安排提供一定参考。研究结果发现:1)复合式训练的应用要求运动员具备特定的条件:须具有较强的基础力量,同时运动员应有一定地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训练经验。运动员必须非常熟练地掌握快速伸缩复合动作的要领,否则可能会增加运动员受伤的风险。部分研究者认为复合式训练的应用人群应有两年及以上的力量经历,或者具备很强的基础力量,如下肢训练时应满足最大深蹲重量应大于或等于体重的1.8倍,上肢训练时应满足最大卧推应重量大于或等于体重的1.4倍。2)完整的复合式训练组通常由大负荷的全身性练习及奥林匹克举重动作和高强度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组成,可选择针对上、下肢或单、双侧进行训练。通常将一种抗阻训练与一种与其生物力学相似的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手段的组合称为"双复合组",将叁种动作的组合则称为"叁复合组",在实际应用中主要以"双复合组"为主。复合式训练手段的组合需满足生物力学相似性,有必要考虑抗阻训练与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动作的发力的方向,使得训练组合与训练目标具有一致性。3)复合式训练中阻力训练的负荷强度的选择应倾向于大强度,优先考虑80%-95%1RM,在成功应用复合式训练的案例中,抗阻训练部分都采用了低重复次数的方案,并成功的引起了受试者积极的反应。低强度抗阻训练对于爆发力的发展没有效果。大强度、低重复次数的抗阻训练可以让运动员有针对性的刺激肌肉组织,并不会造成疲劳的累积。抗阻训练的重复次数的选择一般为2-6次,运动员在完成抗阻训练后,通常进行5-15次最大努力的快速伸缩复合训练。4)对于训练组数的设计,通常一次训练课为2-3对复合式训练组,每对训练组重复2-3次。5)复合式训练中抗阻训练与快速伸缩复合训练之间的复合式间歇时间是决定成功运用复合式训练的重要条件。抗阻训练与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组间应安排充足的恢复时间,以保证高强度的快速伸缩负荷训练部分的正常进行,但也不宜过长,以免错过大负荷抗阻训练后机体出现的爆发力增强现象的窗口期。综合以往复合式训练的成功案例,建议抗阻训练与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合理时间间隔为3-6分钟,在运动实践中,教练员可根据运动员训练周期的长短、训练的水平、训练的不同目的及不同专项需求进行合理安排。由于复合式训练的强度较大,因此每周的训练频率在1-3次,在针对同一肌群的连续两次练习间应有充足的恢复时间,间隔不少于48小时,以保证机体能够得到完全恢复。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应用复合式训练时要充分考虑运动员的项目特点及实际条件,综合考量,有针对性的选择训练手段、负荷与间歇时间,不能盲目使用。2)设计复合式训练方案时,复合组的设计以"双复合组"为主,要充分考虑抗阻训练与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动作的相似性。3)抗阻训练强度与重复次数是决定复合式训练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应选择大强度、低重复次数的抗阻训练。4)复合式间歇时间的长短是成功运用复合式训练的重要条件,应根据训练者地受训时间、训练目的进行安排。(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要素构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索播期播量对菏麦21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调查不同播期播量对其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中10月5日(A1)播种的处理产量最高,为8 921.8 kg/hm~2;播量中B4播量(187.5 kg/hm~2)的产量最高,为8 526.1 kg/hm~2;A1B4处理产量最高,达9 220.0 kg/hm~2。可见菏麦21适于早播期大播量栽培,播期和播量对菏麦21具有一定的互作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要素构成论文参考文献
[1].钱丹丹,刘洋,胡姗姗,俞凯君,许孝君.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构成要素及服务架构研究[J].情报科学.2019
[2].刘凤洲,林坤,郭凤芝,任自超,葛振勇.播期播量对菏麦21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9
[3].周明茗,王成.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要素构成及运行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9
[4].朱诚静.平面构成要素在动画造型艺术中的应用研究[J].明日风尚.2019
[5].王彦.未来已来,“5G+”引领长叁角文化产业风尚[N].文汇报.2019
[6].马纯红.历史视域下“美好生活”的要素构成与基本特征[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9
[7].邝宏达,李林英.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团队积极科研训练环境的构成要素[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8].龚静子.基于平面构成要素的美甲设计分析[J].戏剧之家.2019
[9].郝向丽.重大国际赛事作为“国家品牌”提升国际影响的构成要素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10].刘朦.复合式训练研究综述:对训练方案构成要素的探讨[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