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区域城镇论文-李潇,周恩毅

陕北区域城镇论文-李潇,周恩毅

导读:本文包含了陕北区域城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陕北地区,资源,城镇化,发展模式

陕北区域城镇论文文献综述

李潇,周恩毅[1](2013)在《陕北地区的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及城镇化发展模式创新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二·五"时期是陕西省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关键时期,也是陕西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关键时期。本文以陕北地区为研究对象,从区域特点、资源优势和城镇化发展模式叁个方面,分析陕北地区发展情况,集中表现为:资源的富有未能促进区域长足、高效的发展,城镇化水平整体上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指出要创新区域发展模式,应注重发展多功能资源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依托区域优势和特色资源,发展产业集群,增强城镇承载力;完善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推动城镇化发展;优化城镇生态环境,提升城镇化品质。(本文来源于《农业现代化研究》期刊2013年06期)

白小梅[2](2010)在《陕北资源型区域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回顾西部大开发十周年的历程,国家对西部的财政补贴和优惠政策使原本资源富集的陕北地区迅速发展,近年来,由于资源的开采、加工及转运,陕北资源区域经济迅速发展。2008年,陕北资源区域中心城市榆林市、延安市地区生产总值位列陕西省二、叁位,延安市的人均GDP更跃居陕西省第一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陕北地区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成为制约陕北资源型区域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生态脆弱、水资源极度短缺、山区贫困人口众多等等。加之,资源开采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对水资源的浪费等问题凸显。因而,选择一套适宜陕北资源型区域发展,能够促进陕北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城镇化模式成为本论文探讨的核心内容。论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城镇化的相关理论和模式进行了解析和综述;阐述了陕北资源型区域概况和城镇化概况、综合评价了定边县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了定边县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定边县城镇化发展的模式和实施策略。在多次现场调研和深入分析研究大量相关理论及案例的基础上,论文结合当地现状,以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梳理了定边县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资源开采拉动机制,产业结构转换带动机制,特色农业推力机制,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机制,生态建设推动机制,规划计划与各项政策推动机制和城镇拉力机制。探讨定边县城镇化发展的适宜模式与实施措施,提出了适宜定边县的城镇化模式:1.空间结构模式,包括点轴辐射模式,轴带动模式,“飞地型”城镇化模式,城乡融合型城镇化模式,集约型城镇化模式;2.动力机制模式,包括资源开采推动型模式,特色农业带动模式,生态建设推动型模式,迁移型模式。最后论文提出了加速定边县城镇化发展的保障措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创新管理模式,改革土地制度;完善融资体系,实现多方参与;调整行政区划,引导要素集聚。(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0-04-01)

李晶[3](2008)在《陕北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区域城镇空间研究日益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导前沿,人们认识到从区域角度研究城镇和从城镇角度研究区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陕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从河谷阶地的原始遗址到流域体系的城镇乡村,有史以来形成的城镇空间形态发展模式基本保持着连续的进程,隐含着珍贵的人居环境原始基因,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然而,近年来由于陕北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促使城镇化进程逐渐加快,打破了原有人居环境演化的平稳步伐,城镇发展脉络开始发生突变,城镇化建设发展与河谷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从区域层面分析陕北地区城镇空间形态结构的规模、形态、特征和演化方式,探讨陕北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布局的特性,从而提出与之相适应的空间结构布局模式,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对建立和谐人居环境、缓解人与自然关系矛盾和优化空间格局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论文着重总结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空间结构演变理论和黄土高原与河谷型城镇相关动态研究。在对陕北地区城镇数量、人口分布、城镇职能等相关分析基础上,深入研究陕北地区城镇的发展状况及空间结构形态。通过搜集历史文献及考古等资料,认识陕北地区城镇空间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程,深入剖析了独特河谷地貌所形成的城镇空间的波动性、更替性、动态性等相关规律,并就自然环境、交通网络、社会经济文化等影响陕北区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化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最后,围绕着如何发挥中心城镇在区域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以城镇的合理布局来促进陕北的区域经济发展,提出构建了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布局趋势,论文还针对空间布局模式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意见和实施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08-05-01)

陕北区域城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回顾西部大开发十周年的历程,国家对西部的财政补贴和优惠政策使原本资源富集的陕北地区迅速发展,近年来,由于资源的开采、加工及转运,陕北资源区域经济迅速发展。2008年,陕北资源区域中心城市榆林市、延安市地区生产总值位列陕西省二、叁位,延安市的人均GDP更跃居陕西省第一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陕北地区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成为制约陕北资源型区域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生态脆弱、水资源极度短缺、山区贫困人口众多等等。加之,资源开采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对水资源的浪费等问题凸显。因而,选择一套适宜陕北资源型区域发展,能够促进陕北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城镇化模式成为本论文探讨的核心内容。论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城镇化的相关理论和模式进行了解析和综述;阐述了陕北资源型区域概况和城镇化概况、综合评价了定边县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了定边县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定边县城镇化发展的模式和实施策略。在多次现场调研和深入分析研究大量相关理论及案例的基础上,论文结合当地现状,以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梳理了定边县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资源开采拉动机制,产业结构转换带动机制,特色农业推力机制,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机制,生态建设推动机制,规划计划与各项政策推动机制和城镇拉力机制。探讨定边县城镇化发展的适宜模式与实施措施,提出了适宜定边县的城镇化模式:1.空间结构模式,包括点轴辐射模式,轴带动模式,“飞地型”城镇化模式,城乡融合型城镇化模式,集约型城镇化模式;2.动力机制模式,包括资源开采推动型模式,特色农业带动模式,生态建设推动型模式,迁移型模式。最后论文提出了加速定边县城镇化发展的保障措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创新管理模式,改革土地制度;完善融资体系,实现多方参与;调整行政区划,引导要素集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陕北区域城镇论文参考文献

[1].李潇,周恩毅.陕北地区的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及城镇化发展模式创新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

[2].白小梅.陕北资源型区域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3].李晶.陕北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标签:;  ;  ;  ;  

陕北区域城镇论文-李潇,周恩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