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尔岐论文-潘斌

张尔岐论文-潘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张尔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张尔岐,《仪礼》,《仪礼》学

张尔岐论文文献综述

潘斌[1](2017)在《明清之际的学风与张尔岐的《仪礼》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尔岐主张在经中寻得圣人之意,其所撰《仪礼郑注句读》以发明郑《注》、辨析贾《疏》为宗,一反宋明以来轻视汉唐注疏之治学理路。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于《仪礼》文字有校勘,其所撰《监本正误》和《石本误字》还对《仪礼》监本和石本做了校勘。张尔岐还将所传《仪礼考注》的内容与吴澄《仪礼考注序》进行比较,指出世传《仪礼考注》有叁个方面的内容与吴《序》不合。清人从事《仪礼》诠释时,对张尔岐的《仪礼》解义颇为重视,并时有征引。张尔岐的《仪礼》诠释可谓有清一代《仪礼》学之先声。张氏《仪礼》诠释崇实黜虚,顺应了明末清初反王学末流的学术大势,成为清代实学之先声。(本文来源于《古籍整理研究学刊》期刊2017年03期)

李志美[2](2016)在《张尔岐哲学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末清初时期在学术上就有特殊性,国家政权的变动引发了学者的反思。学者们痛定思痛,把明王朝覆灭的原因归之为王学末流崇尚空谈心性的滋弊。为了矫正王学末流空疏的流弊,更多的人把目光转向了的程朱理学。与此同时,务实的经史之学悄然复兴,经以载道的学风盛行。张尔岐在巨变的政治和学术背景下,背负其明末遗民的特殊身份,思考着家国与个人的命运。他笃守程朱之说,倡导经史之学,在经学的复兴思潮中,起了开创性的作用,同时又不囿于经史,主张穷究天人性命之旨,在清初理学向经学倾斜转化的潮流中具有代表意义。本文从整体上阐述了张尔岐的哲学思想。首先在本体层面,张尔岐提出了“气生万物”的彻底的气本论,认为天地万物由一气化生。理气关系上,认为气本理末,理只具有规律和秩序的意义。这是对程朱理气论的反抗。其次在天道论层面,张尔岐提出了自然客观的天道论,天人相及全由一气,并且引进了“势”这一概念来说明天和人事消长的关系,具有创见。由此在工夫论层面,张尔岐主张人们应当用“以诚立命”、“以义安命”的正确态度对待天以安放自我。在具体操作上,张尔岐落实在礼。他提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中庸即礼”和“《六经》皆礼”。这是张尔岐理学思想和经学思想的结合之处,也是他的思想促使清初理学向经学转化的具体落脚点。最后本文总结了张尔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历史地位。主要从叁个方面来看,一是在气本论的因革史上,张尔岐的主张对明末清初气本论再度兴盛起了推动作用。二是他提出了创新性的天道观,客观的“天”受可变化的“势”的影响,使天存乎可知与不可知之间,赋予天人关系以合理的进退之度。叁是概括了张尔岐在清初礼学研究中的开山作用,和他在明末清初理学向经学转化过程中的过渡作用。可以说张尔岐的哲学思想是时代思潮的缩影,他是思想转化时期一代醇儒的典型代表,研究其哲学思想对反映整个时代的学术路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05-23)

江曦[3](2014)在《张尔岐《书经直解》辨伪》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尔岐《书经直解》着录于《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山东文献书目》等,笔者发现,这是一部伪书。所谓张尔岐的《书经直解》与张居正的《书经直解》当为一书。(本文来源于《图书馆杂志》期刊2014年03期)

邓声国[4](2012)在《试论张尔岐的《仪礼》诠释特色及其成就》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清初礼学的复兴运动中,张尔岐所着《仪礼郑注句读》在对《仪礼》的整体把握乃至局部礼仪的研究、治礼方法的探索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独到认知和特色,创见良多。将张尔岐的《仪礼》诠释置身于清初礼经诠释史的背景下进行观照,发掘万氏礼经研习的学术取向、注释体例和诠释特色,以及礼经诠释的校勘、辨伪情况,不仅有助于认知张尔岐礼经学的实际价值和贡献,更有助于重构与还原清代礼学研究的真实面貌。(本文来源于《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汪学群[5](2010)在《张尔岐的天人性命之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清初着名学者张尔岐作为朴学家为人所知,但他除了从事考据之外,也关注思想,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研究阙如。本文围绕着辨志、天人之际、性命之辨等问题对张尔岐的思想进行梳理,试图揭示其思想特色及贡献,或许对全面把握张尔岐的学术思想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期刊2010年00期)

王钧林[6](2007)在《张尔岐的学问与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尔岐以治经学、独精“叁礼”而闻名于世。他遭遇明清鼎革之变,隐居不仕,以教学、着书为事。一生好学乐学,务广博而有宗旨,尊崇程朱,发扬“正学”,提倡笃志力行,重视学以致用。他出入于经学、理学,既有汉学的细密功夫,又擅长宋学的理论思维,在形似、神似之外,又提出了“影似”的概念,认为《周易》的卦爻象对于物象来说,既不是形似,也不是神似,而是“影似”;他学宗程朱,又不盲从程朱,在理气论、心性论、有对论叁方面,左右采获,造诣极深,多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本文来源于《孔子研究》期刊2007年02期)

王继学[7](2006)在《张尔岐的《老子》学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尔岐(公元1612年——公元1678年),是明末清初山东着名儒家学者,他的《老了》学思想,特别是《<老子>说略》一书表达的老学观点,代表了儒家学者在老学领域清除“心性”之学的影响,并试图重新发掘《老子》政治实用价值的努力,体现出老学在明末清初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新变,在老学史上应有一定地位。 全文共分叁章: 第一章主要对张尔岐的生平及其学术思想进行简单评介。 张尔岐生活在明末清初这个历史转关时期,家国之恨激发和塑成了他的志士人格和儒学品格。张尔岐不仅为亡明守节不仕,而且反思了明朝之亡在学术思想上的原因。他深切批评晚明“心性”之学,以程朱理学为指归,而又能跳出其樊笼,开清代朴学之先风,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想。 第二章概述明末清初老学研究状况及张尔岐早期的老学思想。 明亡之后,以儒家学者为代表的中国政治思想界对《老子》的解释史进行反思,形成了老学研究中反传统的倾向。儒家学者对儒释道叁家关系进行调整,从重视叁者的相容共通转向强调它们具有本质差异,并进而彰显儒学的特殊地位。他们对宋明以来大量使用“性命”理论的老学传统提出异议,反映了老学的新变化。 张尔岐是这一时期老学新变的代表人物。他早年对《老子》的接受,主要侧重于发掘其个体精神修养理论,具有宋明老学传统的特点。而随着张尔岐学术思想的转变,他的老学思想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具体体现在他的《<老子>说略》一书中。 第叁章集中探讨《<老子>说略》的解老风格。 《<老子>说略》具有简略的解说特点。张尔岐解说《老子》所依据的注本是焦竑编撰的《<老子>翼》。苏辙《<老子>解》作为《<老子>翼》(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6-04-25)

王继学[8](2006)在《论张尔岐的《老子说略》在老学史上的地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东大儒张尔岐的《老子》研究在明末清初老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其《老子说略》以焦《老子翼》为解读参照,对宋明儒家在解老过程中大量使用“性命”理论的传统做出反动,转而重新注意《老子》的政治价值,体现出新的诠释风格。(本文来源于《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王建美[9](2004)在《张尔岐理学思想论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尔岐以乡里塾师身份参与到明清之际的思潮中,形成了其学守程朱,有因循、有创新的思想体系。从崇实黜虚着眼,顺应反王学思潮,宗程朱,注重内外本末兼修,"尊德性"与"道问学"相为并重,穷经体道。修正了程朱的理气观,提出了本体论上的"气本"、"气机"说。为矫空疏之弊与晚明以来的道德沦丧,提出了"六经皆礼"说,注重据礼显理,循名责实,重申儒家传统的道德精神与修养。其思想代表了当时的一个学术方向。(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5期)

张华松[10](2004)在《张尔岐交游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尔岐的家庭、出身、经历、个性 ,决定了他一生交游的范围和层次根本不能与同时代的其他学者如顾炎武、李二曲等人相比。他在顺治十叁年四十五岁以前 ,交游的圈子基本不出济阳县 ,论学质疑的对象也只能是同县的几个师友 ;顺治十四年 ,他与顾炎武定交后 ,交游的局面始有改观 ,论学质疑 ,有了一个良师益友 ,人品学问始为外界所知 ;康熙十二年至十四年 ,张尔岐受聘参与山东省志修纂 ,交游为之日广 ,局面为之日廓 ,朝夕相处切磋学问者除顾炎武外 ,还有薛凤祚、李焕章、刘孔怀等饱学之士。张尔岐与人交游 ,除了基于地缘、机缘的因素外 ,更基于相同或相近的身世、遭遇、思想和感情。(本文来源于《孔子研究》期刊2004年03期)

张尔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明末清初时期在学术上就有特殊性,国家政权的变动引发了学者的反思。学者们痛定思痛,把明王朝覆灭的原因归之为王学末流崇尚空谈心性的滋弊。为了矫正王学末流空疏的流弊,更多的人把目光转向了的程朱理学。与此同时,务实的经史之学悄然复兴,经以载道的学风盛行。张尔岐在巨变的政治和学术背景下,背负其明末遗民的特殊身份,思考着家国与个人的命运。他笃守程朱之说,倡导经史之学,在经学的复兴思潮中,起了开创性的作用,同时又不囿于经史,主张穷究天人性命之旨,在清初理学向经学倾斜转化的潮流中具有代表意义。本文从整体上阐述了张尔岐的哲学思想。首先在本体层面,张尔岐提出了“气生万物”的彻底的气本论,认为天地万物由一气化生。理气关系上,认为气本理末,理只具有规律和秩序的意义。这是对程朱理气论的反抗。其次在天道论层面,张尔岐提出了自然客观的天道论,天人相及全由一气,并且引进了“势”这一概念来说明天和人事消长的关系,具有创见。由此在工夫论层面,张尔岐主张人们应当用“以诚立命”、“以义安命”的正确态度对待天以安放自我。在具体操作上,张尔岐落实在礼。他提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中庸即礼”和“《六经》皆礼”。这是张尔岐理学思想和经学思想的结合之处,也是他的思想促使清初理学向经学转化的具体落脚点。最后本文总结了张尔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历史地位。主要从叁个方面来看,一是在气本论的因革史上,张尔岐的主张对明末清初气本论再度兴盛起了推动作用。二是他提出了创新性的天道观,客观的“天”受可变化的“势”的影响,使天存乎可知与不可知之间,赋予天人关系以合理的进退之度。叁是概括了张尔岐在清初礼学研究中的开山作用,和他在明末清初理学向经学转化过程中的过渡作用。可以说张尔岐的哲学思想是时代思潮的缩影,他是思想转化时期一代醇儒的典型代表,研究其哲学思想对反映整个时代的学术路向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张尔岐论文参考文献

[1].潘斌.明清之际的学风与张尔岐的《仪礼》诠释[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7

[2].李志美.张尔岐哲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6

[3].江曦.张尔岐《书经直解》辨伪[J].图书馆杂志.2014

[4].邓声国.试论张尔岐的《仪礼》诠释特色及其成就[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2

[5].汪学群.张尔岐的天人性命之学[J].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2010

[6].王钧林.张尔岐的学问与思想[J].孔子研究.2007

[7].王继学.张尔岐的《老子》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6

[8].王继学.论张尔岐的《老子说略》在老学史上的地位[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

[9].王建美.张尔岐理学思想论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10].张华松.张尔岐交游考[J].孔子研究.2004

标签:;  ;  ;  

张尔岐论文-潘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