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小议(论文文献综述)
何海伦,李文凯,刘丹,汤立军,李善妮[1](2021)在《精学以致用——生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逐渐融入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教育作为"互联网+"时代下深受重视的领域,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也为提升生物化学教学效果和学生科研素养提供了新思路。为加快信息技术与生物化学课程的融合,湘雅医学院针对医学生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开展了多层次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优化了教学方法和内容,改变了传统教学组织形式,依托慕课(MOOC)平台,构建了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为了使教学精益求精,还建立了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通过实践证明,湘雅医学院生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了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刘芳芳[2](2021)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陈怡[3](2021)在《馆校合作视域下科技馆化学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党慧[4](2021)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哲学原理的思考与探究 ——以新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化学学科自诞生到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都体现着一定的哲学思想或规律,化学教学同样不例外。在新版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后,明确提出要落实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新增了蕴含哲学思想的课程目标,诸如:能用对立统一、联系与发展等观点考察化学反应等。继而,高考评价体系考察内容“核心价值”里也明确提出要求,即将进入高校的学习者,应当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论要求。与其他学科一样,化学教学承担着落实核心素养、为国家培育人才的重任,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化学与哲学结合的本质联系,尝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哲学思想,这对中学教师更好开展教学和学生深化理解知识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基于以上,本研究分为以下三部分展开:第一,理论研究阶段。结合文献研究法,将搜集到的资料做整理分析、归纳总结,了解现今所处研究现状,发现众多相关研究仍是期刊类文章,深入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结合以上资料对“哲学”、“化学哲学”进行概念界定,并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教育学理论、研究方法、哲学理论作以阐述,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夯实了理论基础。第二,分析调查部分。首先,结合已有哲学理论知识,选取应用较为广泛的高中新人教版化学教材作为研究对象,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其内在蕴含的哲学思想和规律,并做相应的梳理,以及在选修教材中的部分体现;其次,使用访谈法对研究者的教育实习学校的化学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一线化学教师对哲学相关概念的了解程度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渗透哲学思想的现状,以及教师对此种渗透的想法与建议,明晰实际教学中此问题的潜在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际提出实施此种做法可行的建议;再次使用问卷法随机选取实习学校的8个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发放前测和后测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在平时的化学课堂中自身已有的哲学思维的现状,并通过后测试题的反馈情况,分析学生理解认知能力的变化。第三,案例研究部分。从对访谈教师的结果整理,和发放给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必修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点,结合具体的哲学选点,如“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等,进行教学案例预设计,以及分析化学平衡移动中的哲学思想,以期在将哲学的思维方法与中学化学教学的结合上,能为其他教师提供些许有用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构建辩证的思维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实践效果。本论文以期使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哲学原理的研究变得更为系统化,并能对学生产生切实的帮助和提升。
秦宇欣[5](2021)在《高中化学融入励志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当今社会,科技快速发展,信息迅速传播,文化呈现多元化态势,青年一代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人生追求等方面都显示出巨大的差异。在我国应试考试的大背景下,学校、教师、家长一味地追求成绩,忽略学生情感、道德、志向等方面的需求,使得学生学习功利化,一心只想考入好大学,进而导致他们在价值取向上更加追求实用性和功利性,生活中缺乏长远的目标。因此,重视励志教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加强对学生人生方向的引导,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励志教育的现状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学为主线,结合心理学、成功学以及统计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对高中化学中融入励志教育的教学策略展开研究,通过分析国内外关于励志教育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励志教育的相关概念。同时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积极心理学理论找出提高励志教育课堂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利用问卷“高中化学教学中励志教育现状调查”对哈尔滨地区16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使用SPSS22.0等数据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效度分析、信度分析、差异性分析,发现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励志教育的相关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其次,提出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励志教育的原则,列举部分高中化学教科书中励志教育的素材,基于理论基础和数据调查结果,从教师自身、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化学实验四个方面提出高中化学中融入励志教育的教学策略。最后,对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做出总结,反思在研究过程中的不足,并对未来本课题的深入研究做出展望。
李玉红[6](2019)在《问题教学法在云南民族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问题教学法是近几年来被广泛研究并发展相对成熟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结合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自主的调动多元智能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在问题解决中实现对知识的有意义建构。这种教学方式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更加重视知识获取的过程,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培养,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文献梳理发现,运用问题教学法于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比较丰富,但笔者了解云南地区的民族高中大多仍然是传统讲授式教学,因此笔者在问题教学法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云南民族高中学校和学生的特点,以高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结合高中《化学1》和《化学2》中的基本概念、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三类知识的教学特点,在高一整年教学过程中开展问题教学法实践研究。本论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问题提出及现状研究。主要梳理了当下新课改的教育背景及国内外对于问题教学法的研究现状,旨在找到本论文的研究方向,并确定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研究。通过对问题教学法进行准确的核心概念界定,挖掘问题教学法最相关的理论基础,即建构主义理论。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提出问题教学法的特点和实施流程。第三部分教学实践研究。按照知识类别属性,将《化学1》和《化学2》中的知识划分为化学基本概念、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三种类型,通过分析每种类型知识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各类知识在使用问题教学时的思路方法及注意事项,并提供典型的教学案例。第四部分研究结论与展望。研究结果表明,问题教学法对云南民族高中学校的学生影响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①改善学生对化学课程的认同感;②提高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参与度;③促进学生化学成绩的提升;④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自信心;⑤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此外,本研究对比了问题教学法对各类型知识的教学成效,结果显示,问题教学法在化学基本概念、无机化合物这两种类型的知识学习方面成效较为突出,但对于学生相对陌生的有机化合物,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并没有显着性差异。综上,本论文梳理了问题教学法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结合云南民族高中特点提出了本研究关于问题教学法的实施流程,分析了问题教学法在云南民族高中的化学教学效果,对比了问题教学法对于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成效,并调查了云南民族高中学生对于问题教学法的认可度和评价,从而为问题教学法在云南民族高中的运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李玲玲[7](2018)在《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是化学学科素质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概述了思维导图的相关概念和思维导图在化学教学领域及化学实验教学领域的研究现状,调查研究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实验的情况及对思维导图的了解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想法;提出了初中实验教学模式,把思维导图运用于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内实验探究,课后总结归纳等。实践教学证明: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新旧知识的整合,能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促进师生间相互交流,提升发掘并发展学生的个体独特性,做到因此施教。也就是说,我们对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培训是有一定作用的,所构建的思维导图的教学策略是有效的。
李艳[8](2021)在《高中化学课程的游戏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
张慧敏[9](2021)在《提升高一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实验研究 ——以化学概念教学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世界多个国家都把科学本质视为重要的教育内容。科学本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帮助学生达成通晓的科学本质观。在我国理科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增强科学本质的教育,但并未做出具体科学本质教学的目标。高中一年级是学生形成独立思想观点的特殊时期,有效帮助高一学生逐渐树立通晓的科学本质观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确定了两个主要研究问题:(1)高中生科学本质观的发展究竟处于什么水平?(2)如何高效提升高中生科学本质观的发展水平?本研究以美国科学教育家诺尔曼·莱德曼(Norman·G·Lederman)和朱迪·莱德曼(Judith·S·Lederman)团队总结的科学本质的理解框架为理论基础,以该团队最新开发的科学本质观问卷(Views about Nature Of Science D+,VNOS D+)为研究工具并结合半结构访谈有效测量了130名高中生科学本质的理解水平,使用融入真实科学探究活动的课堂教学设计来提升学生的科学本质观,经过前测和后测,利用SPSS卡方检验,学生科学本质理解水平提升效果明显,说明干预手段有效。根据前测结果可以发现,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对科学本质观各个维度的理解水平大多处于“朴素的”理解水平,且每一个维度都是0%的学生能达到“通晓的”理解水平。其中对于A3(观察与推理)的理解水平最差,有92%的学生理解水平是“朴素的”。对于A1(科学的实证本质)、A5(科学知识的创造性和猜想性)和A7(科学知识社会文化的植根性)三个维度的理解水平是中等程度,分别11%、10%和13%的学生处于“混合的”理解水平。相比较而言,对于A2(科学知识的暂时性)、A4(科学知识的主观性)和A6(科学理论与定律)三个维度理解水平较高,分别有29%、27%和25%的学生达到“混合的”理解水平。由后测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对于A4(科学知识的主观性)这一维度的理解有很大提升,有21%的学生达到了“通晓的”理解水平,能够认识到学识、经历、教育背景会对一个人头脑中的科学知识产生影响。对于A1(科学的实证本质)、A2(科学知识的暂时性)、A6(科学理论与定律)和A7(科学知识社会文化的植根性)四个维度的提升效果显着,分别有8%、13%、13%和6%的学生上升到“通晓的”理解水平。对于A3(观察与推理)和A5(科学知识的创造性和猜想性)两个维度的提升效果不是很显着,分别有79%和60%的学生仍然处于“朴素的”理解水平。对前后测7个维度进行SPSS卡方检验,前后测有显着性差异,证实有效干预。研究结果表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显性化的语言表述科学本质的相关内容,提示学生积极进行自我反思与总结科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将化学史和化学探究活动整合式地融入到教学环节,有意义地提升学生的科学本质观。
李宇微[10](2021)在《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策略研究 ——以重庆市涪陵巴蜀初级中学校为例》文中指出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化学用语的产生与使用正是其身份的体现与象征。然而在初中化学学习阶段,学生使用化学用语的情况并不理想。学生于化学用语学习过程中常常深感枯燥乏味,学习时也不求甚解,无法将化学用语的含义融会贯通,不能熟练掌握并正确使用化学用语,以致学习效果不佳;且部分学生经过此部分的学习,化学成绩直线下滑,信心受挫,降低甚至丧失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如何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改善学生化学用语的掌握情况,是广大一线教师需深入思考并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本论文通过文献法、访谈法等方法分析了学生化学用语学习困难的原因,针对问题制定了相关教学策略,后以重庆市涪陵巴蜀初级中学校初三年级9班和10班作为研究对象,将相关教学策略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最后采用纸笔测试和教学观察的方式对策略有效性进行了验证。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国内外对于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策略研究现状和本文涉及的相关理论、研究方法。以往针对化学用语的研究可能存在调研观察时长不足、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研究以及教学中过度强调三重表征思维方式等问题,本研究力求针对以上问题寻求突破,加以完善。第二部分通过与学生及有教学经验教师进行访谈交流,查阅相关文献,总结了学生化学用语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是:(1)初中阶段化学用语的学习内容较为繁杂和集中,且与其它学科学习内容有相似之处,导致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消化大量新知识,容易产生知识间的混淆;(2)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方法有待改进。学习过程中学生将化学用语理解为英文字母与数字的组合,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化学用语,无法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之间的三重表征关系,导致使用化学用语时错漏百出;(3)教师的教学规范欠缺。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教学语言的使用,过度强调训练强化,缺乏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和对学生情感需求的关注。针对以上原因,结合本人6年的初中化学教学经验,提出以下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化整为零,循序渐进;(3)概念区分,规范使用;(4)寻找规律,连缀成网;(5)宏微结合,完善思维;(6)加强练习,巩固运用;(7)提升素养,示范引领。以重庆市涪陵巴蜀初级中学校初三年级9班和10班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元素》、《化学式与化合价》、《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三个教学案例,详细阐述了上述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对9班采用相关教学策略进行化学用语的教学,对10班则采用常规方法。教学完成后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化学用语水平测试,结果显示,9班整体化学用语使用水平高于10班,中等水平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群体的提高效果尤为明显,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也有所提高。第三部分是结论与反思。化学用语教学策略的实施对于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思维、提高化学学习成绩有一定作用,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均具参考意义。最后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为今后的改进指明了方向。
二、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小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小议(论文提纲范文)
(1)精学以致用——生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对教育的改变 |
2 灵活有效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现教学精细化 |
2.1 线上教学 |
2.2 线下教学 |
3 紧密切合实际的“科研式教学法”实现学以致用 |
4 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加强科研素养 |
4.1 与时俱进的思政教育 |
4.2 情景式教学 |
4.3 科研式教学 |
4.4 案例式教学 |
4.5 互动式教学 |
5 多种考核方式 |
6 结语 |
(4)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哲学原理的思考与探究 ——以新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 问题的提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课程标准新增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的变化 |
1.1.2 高考评价体系考察内容中的核心价值的体现 |
1.1.3 化学与哲学本身具有的内在联系 |
1.2 研究现状 |
1.2.1 化学教学中渗透哲学理论的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哲学思想融入高中化学教材的现状分析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化学教学中渗透哲学思想的研究目的 |
1.3.2 化学教学与哲学思想结合的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案例研究法 |
1.4.3 访谈法 |
1.4.4 问卷调查法 |
第2 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哲学”的概念 |
2.1.2 “化学哲学”的概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教育学理论 |
2.2.2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
第3 章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哲学思想及方法论的结合与体现 |
3.1 高中必修教材中相关知识点与哲学思想的对应 |
3.1.1 新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哲学思想的体现 |
3.1.2 新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二册哲学思想的体现 |
3.2 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在选修教材中的部分体现 |
第4 章 访谈与调查结果分析 |
4.1 当前化学教学中渗透哲学思想的调查 |
4.1.1 访谈结果统计 |
4.1.2 访谈结果分析 |
4.2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4.3 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建议 |
第5 章 基于哲学理论选点的教学设计案例 |
5.1 从对立统一规律看“氧化还原反应” |
5.2 基于质量互变规律学习“离子反应” |
5.3 “硫元素及其化合物”中的现象与本质 |
5.4 “化学平衡的移动”中哲学思想的综合渗透解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高中化学融入励志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
(二)高中生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 |
(三)完善高中化学教学内容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励志 |
(二)励志教育 |
二、理论基础 |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三)积极心理学理论 |
第三章 高中化学融入励志教育的教学原则及励志教育切入点 |
一、高中化学融入励志教育的教学原则 |
(一)差异性原则 |
(二)连续性原则 |
(三)适度性原则 |
(四)多样性原则 |
二、高中化学教科书中有关励志教育的内容 |
第四章 高中化学实施励志教育的现状调查和数据分析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内容 |
三、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
四、问卷编制 |
五、数据处理 |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统计 |
(二)效度分析及维度划分 |
(三)信度分析 |
(四)差异性分析 |
五、调查结论及分析 |
(一)问题分析 |
(二)原因分析 |
第五章 高中化学融入励志教育的教学策略 |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发挥励志主导作用 |
二、设立合理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
(一)运用化学史创设情景,增强学生励志情绪体验 |
(二)联系生活实际,引起学生励志情感共鸣 |
(三)利用网络工具,培养学生自觉励志意识 |
四、重视化学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坚韧意志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期间撰写论文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6)问题教学法在云南民族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2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问题 |
2.1.2 问题教学法 |
2.1.3 民族高中 |
2.2 问题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知识观 |
2.2.2 建构主义学习观 |
2.2.3 建构主义教学观 |
2.2.4 建构主义理论与问题教学法 |
3 民族高中化学问题教学法研究设计 |
3.1 问题教学法的实施流程设计 |
3.2 化学概念的问题教学设计 |
3.2.1 化学概念 |
3.2.2 民族高中学生在概念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
3.2.3 化学概念的问题教学设计原则及案例说明 |
3.3 无机化合物的问题教学设计 |
3.3.1 无机化合物 |
3.3.2 民族高中学生在无机化合物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
3.3.3 无机化合物部分问题教学法的设计原则及案例说明 |
3.4 有机化合物的问题教学设计 |
3.4.1 有机化合物 |
3.4.2 民族高中学生在有机化合物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
3.4.3 有机化合物部分问题教学法的设计原则及案例说明 |
4 民族高中化学问题教学法的实验研究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对象 |
4.3 实验方法 |
4.4 评价工具 |
4.4.1 成绩评价 |
4.4.2 问卷调查 |
4.4.3 访谈提纲 |
4.5 实验流程 |
4.6 实验结果及数据统计分析 |
4.6.1 化学成绩的统计与分析 |
4.6.2 学生学习状态问卷调查的统计及分析 |
4.6.3 学生对于问题教学法的访谈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反思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致谢 |
(7)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
1.1.2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
1.1.3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
1.2.1 研究的内容 |
1.2.2 研究的方法 |
1.2.3 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
2.1 “思维导图”的概念界定 |
2.2 思维导图的研究现状 |
2.2.1 思维导图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
2.2.2 思维导图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
2.2.3 思维导图在化学教学领域的研究现状 |
2.2.4 思维导图在化学实验的研究现状 |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现代脑科学 |
2.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3 “图式”学习理论 |
2.3.4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
第3章 思维导图运用于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 |
3.1 思维导图运用于初中化学实验新授课的教学模式 |
3.2 思维导图运用于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优势 |
3.3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策略 |
3.3.1 利用思维导图绘制课前导学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预习实验 |
3.3.2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教学,把握重难点、提高授课效果 |
3.3.3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归纳,利于学生强化记忆,加深理解 |
3.3.4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实验评价,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 |
第4章 运用思维导图的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实践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对象 |
4.2.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4.2.2 研究对象的合理性 |
4.3 实验前测和分析--问卷调查 |
4.4 实验研究的准备工作 |
4.5 基于思维导图进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实践案例 |
4.5.1 《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案例 |
4.5.2 《水的净化》实验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案例 |
4.5.3 学生预习、总结归纳应用思维导图案例片段 |
4.6 实验研究的结果分析 |
4.6.1 实验后测成绩分析 |
4.6.2 对实验班应用思维导图后的访谈分析 |
第5章 结论和思考 |
5.1 研究的结论 |
5.2 反思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9)提升高一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实验研究 ——以化学概念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的背景、问题和意义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理论背景 |
1.1.2 实践背景 |
1.2 研究的问题 |
1.3 研究的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研究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科学 |
2.1.2 科学本质 |
2.1.3 科学本质观 |
2.2 理解科学本质的理论综述 |
2.2.1 国外对科学本质内容的阐述研究 |
2.2.2 国内对科学本质内容的阐述研究 |
2.3 科学本质理解水平测量工具的研究 |
2.4 科学本质观的调查研究 |
2.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5 科学本质教学的研究 |
2.6 小结 |
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科学本质的理解框架 |
3.2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
4 研究的对象、思路与方法 |
4.1 研究的对象 |
4.2 研究的思路 |
4.3 研究的方法 |
4.3.1 文献法 |
4.3.2 问卷法 |
4.3.3 访谈法 |
5 高中生对科学本质理解水平的研究 |
5.1 调查目的 |
5.2 调查工具 |
5.2.1 问卷简介 |
5.2.2 问卷评分标准 |
5.3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5.4 调查过程 |
5.5 调查结果的分析与处理 |
5.5.1 对照组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5.5.2 实验组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5.5.3 两组学生前测结果差异性比较 |
5.5.4 学生理解水平前测分析 |
5.6 典型学生访谈 |
5.6.1 理解水平中等的学生访谈 |
5.6.2 理解水平较低的学生访谈 |
5.7 高中生科学本质理解水平的特征和教育启示 |
6 提升学生科学本质理解水平的原则和策略 |
6.1 科学本质教学原则 |
6.1.1 显性化 |
6.1.2 反思性 |
6.1.3 活动化 |
6.2 体现科学本质的教学设计 |
6.2.1 教学案例一 |
6.2.2 教学案例二 |
6.2.3 教学案例三 |
6.2.4 教学案例四 |
7 干预后高中生科学本质观发展水平的现状调查 |
7.1 对照组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7.1.1 对照组后测调查过程 |
7.1.2 对照组调查结果与分析 |
7.1.3 对照组前测和后测差异显着性分析 |
7.2 实验组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7.2.1 实验组后测调查过程 |
7.2.2 实验组调查结果与分析 |
7.2.3 实验组前测和后测差异显着性分析 |
7.3 对照组和实验组后测差异显着性分析 |
7.4 后测分析 |
7.5 后测访谈 |
7.5.1 理解水平高的学生访谈 |
7.5.2 理解水平中等的学生访谈 |
7.5.3 理解水平较低的学生访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科学本质观问卷 |
后记 |
(10)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策略研究 ——以重庆市涪陵巴蜀初级中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习的基本工具 |
1.1.2 化学用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难点和分化点 |
1.1.3 化学用语在中考化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
1.1.4 教育现状与教育期望存在差异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关于化学用语教学的研究 |
1.2.2 国内关于化学用语教学的研究 |
1.3 理论基础 |
1.3.1 三重表征理论 |
1.3.2 建构主义理论 |
1.3.3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
1.4 概念界定 |
1.4.1 化学用语 |
1.4.2 教学策略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法 |
1.5.2 访谈法 |
1.5.3 实践研究法 |
1.5.4 纸笔测试法 |
1.6 研究意义 |
1.6.1 理论意义 |
1.6.2 实践意义 |
第2章 化学用语学习困难成因分析 |
2.1 知识方面 |
2.2 学生方面 |
2.3 教师方面 |
第3章 教学策略 |
3.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3.2 化整为零,循序渐进 |
3.3 概念区分,规范使用 |
3.4 寻找规律,连缀成网 |
3.5 宏微结合,完善思维 |
3.6 加强练习,巩固运用 |
3.7 提升素养,示范引领 |
第4章 教学实施 |
4.1 《元素》教学案例 |
4.2 《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案例 |
4.2.1 《化合价》教学案例 |
4.2.2 《化学式》教学案例 |
4.3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案例 |
第5章 调查结果及分析 |
5.1 班级水平分析 |
5.2 教学效果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
6.1 结论 |
6.1.1 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
6.1.2 有助于形成化学思维 |
6.1.3 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
6.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对学生化学用语学习情况访谈提纲 |
附录2 对教师化学用语教学情况访谈提纲 |
附录3 前测试卷 |
附录4 后测试卷 |
致谢 |
四、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小议(论文参考文献)
- [1]精学以致用——生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究[J]. 何海伦,李文凯,刘丹,汤立军,李善妮. 生命的化学, 2021
- [2]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研究[D]. 刘芳芳. 西南大学, 2021
- [3]馆校合作视域下科技馆化学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D]. 陈怡.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4]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哲学原理的思考与探究 ——以新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D]. 党慧.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5]高中化学融入励志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D]. 秦宇欣.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6]问题教学法在云南民族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玉红.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7]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玲玲. 苏州大学, 2018(04)
- [8]高中化学课程的游戏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 李艳. 宁夏大学, 2021
- [9]提升高一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实验研究 ——以化学概念教学为例[D]. 张慧敏.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10]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策略研究 ——以重庆市涪陵巴蜀初级中学校为例[D]. 李宇微. 西南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