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流行病论文-王玲书,张雅南,苏欢

生态流行病论文-王玲书,张雅南,苏欢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流行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态流行病模型,饱和发生率,时滞,阶段结构

生态流行病论文文献综述

王玲书,张雅南,苏欢[1](2019)在《一类具有阶段结构和饱和发生率的生态流行病模型的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一类食饵具有阶段结构且捕食者染病的具有饱和发生率的捕食者-食饵模型的稳定性及其Hopf分支,讨论了由疾病的潜伏期引起的时滞对种群动力学性态的影响.通过分析特征方程,运用Hurwitz判定定理,讨论了该模型边界平衡点和正平衡点的局部稳定性,并得到了Hopf分支存在的充分条件;通过构造适当的Lyapunov泛函,运用LaSall不变集原理,讨论了该模型边界平衡点和正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从而得到了疾病流行而最终形成地方病及消灭的充分条件.(本文来源于《工程数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郭春雷[2](2019)在《中国7~17岁儿童青少年食物与致胖环境生态流行病学研究(2000~2011)》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近30~40年间,儿童青少年肥胖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越来越紧迫的公共健康问题,近年来在我国尤为突出。肥胖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发育、身心健康、社会适应、生育能力、劳动能力和疾病负担等社会经济发展的多个方面。随着对儿童青少年肥胖危害认识的日益深入,在预防和干预方面的呼声渐次提高,为了科学地进行决策和合理地配置卫生健康资源,对儿童青少年肥胖率的分布情况、地方特征、个体及社区等不同层面的影响因素、干预的优先顺序等进行深入研究显得愈加迫切和必要。从社区到省级水平,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分布并不均匀,形成的原因也复杂多变。由于儿童青少年肥胖分布、成因、后果和干预措施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传统的流行病学方法已力不从心,我们有必要从生态流行病学的角度对儿童青少年肥胖的食物与致胖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研究,为促进形成相辅相成和协调一致的包括政府、国际组织、民间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在内的社会有关各方高度参与的、有组织的健康行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目的:1.探讨在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影响因素中,除了个体食物摄入、身体活动、生活方式和致胖环境等影响因素外,是否还受到社区或省级更高观察层面的食物和经济社会等更广泛的致胖环境相关因素的影响,了解其具体影响因素及特征;2.分析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宏观影响因素特征和干预优先顺序的变化;3.分析和预测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肥胖率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和发展趋势。4.基于已有的调查数据和分析结果,提出宏观应对策略和建议。5.探讨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方向。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一部分,食物环境因素对儿童青少年肥胖影响的多水平混合效应模型研究。利用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食物环境和体格测量数据,选择资料相对完整的1416名7-17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国统计年鉴2011》等资料中的食物环境相关数据,构建叁水平(省-社区-个人)肥胖与否的二分类结局logistic随机截距混合效应模型,确定对省和社区水平进行分层分析的统计学意义,利用该模型对10个分类变量和25个连续变量依次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分析,分析食物环境因素对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影响,探讨其中的相关因素及其特性、因素间的重要性顺序和其中的可改变因素的种类。第二部分,基于省-社区-个体多水平模型分析的儿童青少年食物和致胖环境因素扫描研究。在研究食物环境对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影响特征基础上,将更多的致胖环境因素纳入省-社区-个体的多水平混合效应模型中进行检查,以期发现除了食物环境以外的其他更广泛的儿童青少年致胖环境影响因素及其特征,以及食物环境和其他致胖环境间的关系;采用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中食物、体格测量、社区环境等数据较为完整的1416名7-17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分析的样本,并且融合使用了《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食品工业年鉴2011-2013》、《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1》及《中国教育年鉴2011》等来源资料中的食物和致胖环境数据。经过对省和社区水平进行分层分析的随机效应的统计学检验,最终构建了针对肥胖与否的二分类结局的二水平logistic混合效应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收集到的14个维度的171个变量依次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分析,探讨食物和致胖环境因素对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影响特征及各因素间的重要性顺序。第叁部分,基于致胖环境变异性和贝叶斯模型分析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时空预测研究。在前两部分的研究中确定了中国省级水平儿童青少年肥胖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2000年、2006年和2011年叁轮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中收集了共4803个7-17岁儿童青少年观测对象作为研究分析的样本,并从《中国统计年鉴》和其他来源收集了相应年份的31个省的食物及社会经济发展等环境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检查和分析,选择了 12个预测因子,构建了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的分析模型和基于贝叶斯分析的预测模型,并很好地应用于医学领域中的小样本稳健模型拟合与分析,确定2000-2011年间中国7-17岁儿童青少年致胖环境因素优先顺序排列的变异特征,推断出中国31个省份儿童青少年2000年、2006年、2011年、2015年、2020年和2030年的肥胖率的变化趋势地图,为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研究和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的宏观社会经济环境因素方面的建议。研究结果:1.在第一和第二部分研究中,以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7-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为结局构建“省-社区-个体”叁水平logistic随机截距混合效应模型,对其空模型的分层随机效应进行Wald检验,结果显示,儿童青少年肥胖在省级水平分布的差异及分层分析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5,χ2=10.34),而在社区水平没有统计学意义(P>0.100,χ2=2.28e-14),拟合优度(loglikelihood=-410.29)。2.在第一部分以食物环境为主要内容进行多水平模型研究时,省人均每日食用油消费量(OR=1.183170,P<0.001,95%CI:1.100540~1.272000)及省 GDP(OR=1.000060,P=0.001,95%CI:1.000030~1.000100)与儿童青少年肥胖均有正向相关关系。3.在第二部分以食物和更广泛的致胖环境因素一起进行多水平模型研究时,按照相关程度(OR值)递减顺序,个体体重自我评价(OR=22.310190,P<0.001,95%CI:10.009880~49.725320)、省媒体电视覆盖率(OR=1.824960,P=0.021,95%CI:1.094720~3.042300)、省人均每日食用油消费量(OR=1.166470,P<0.001,95%CI:1.084850~1.254230)、省儿童抚养比(OR=1.151810,P=0.018,95%CI:1.024120~1.295420)、省交通运输能力(OR=1.000080,P=0.002,95%CI:1.000030~1.000130)等与7-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发生呈正相关关系。距离社区最近的自由市场的适当位置与肥胖呈负相关(OR=0.588280,P=0.037,95%CI:0.357080~0.969170)。4.在第一部分研究中,以7-10岁年龄组为对照组,11-14岁和15-17岁两个年龄分组与肥胖呈负相关:11-14岁年龄组(OR=0.595180,P=0.049,95%CI:0.354650~0.998850)和 15-17 岁年龄组(OR=0.132250,P<0.001,95%CI:0.047160~0.370840);在第二部分研究中相应地分别为:(OR=0.383300,P<0.001,95%CI:0.238220~0.616720)和(OR=0.111610,P<0.001,95%CI:0.051480~0.241980)。5.在第叁部分研究中,我们发现叁轮CHNS调查中,省级致胖环境优先顺序存在差异,按照VIP的降序排列,2000年省级儿童青少年肥胖率最重要的四个影响因素分别为交通运输能力、学校政策评分、省GDP、改善水源比率;2006年为交通运输能力、省GDP、食品工业发展水平、人均蔬菜消费量;2011年为人均食用油消费量、食品工业发展水平、改善水源比率、省GDP;在叁个不同的调查年份中,重要性持续上升的7个预测因子是:人均食用油消费量、儿童抚养比率、食品工业发展水平、媒体(省电视覆盖率)、每百户洗衣机拥有量、母亲文盲率、医疗服务水平等;重要性持续下降的1个预测因子是:交通运输能力;重要性缺乏稳定趋势的4个预测因子有:省GDP、人均蔬菜消费量、学校政策评分和改善水源比率。6.在第叁部分研究中,经过优化得到了贝叶斯时空预测模型,其表示拟合优度的偏差信息准则为155.60,截距和各个预测因子系数的参数估计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距(-717.040000,95%CI:-1186.030000~-248.048000);调查年份(0.358400,95%CI:0.124500~0.592400);食品工业发展水平的平方值(0.000300,95%CI:0.000200~0.000400)和医疗服务水平的对数值(5.374200,95%CI:2.513800~8.234700)。据此优化的时空预测模型,发现了以下定量关系:(1)从2000年到2011年,中国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率平均每年约增加0.36%;(2)食品工业发展水平似乎是儿童青少年肥胖的“放大器”,并且以“1”为临界值,这实际上意味着,当食品工业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省年产1万吨乳制品的规模时,“放大器”便会更迅猛地加速肥胖的流行,其数学表达形式是食品工业发展水平的“平方”;(3)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似乎是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制衡器”,并且以“1”为临界值,这实际上意味着,当每1000人中医生的数量少于1人或多于1人时,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以“对数”关系的形式对人群的营养状况产生负向的或正向的影响。从定性的角度来看,医疗从业者的关注点只是“疾病治疗”还是“营养和健康的完整性”,可能会从根本上决定医疗卫生服务在儿童青少年肥胖症流行中的作用方向、性质和未来趋势。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制衡器”7.在第叁部分研究中,预测得到2000年、2006年、2011年、2015年、2020年和2030年,中国31个省份儿童青少年的平均肥胖率分别为2.23%、5.11%、10.77%、12.20%、13.99%和17.58%。8.预测地图显示,中国北方和东部的儿童青少年肥胖呈现聚集现象。结论:1.本研究通过生态流行病学分析发现,中国7-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除了受到个体体重自我认可程度、年龄阶段的显着影响外,还明显地受到社区自由市场的位置及省级的媒体(电视覆盖率)、人均每日食用油消费量、省GDP、长期的食品工业发展水平及医疗服务水平等更高观察层面的食物和致胖环境因素的影响。食物环境与更加广泛的致胖环境的共同作用是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形成原因。省级水平的分层分析和跨部门综合性政策干预具有现实意义和必要性。2.中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和发展趋势方面,中国的北方和东部地区为肥胖率较高的地区和需要干预的重点区域,2000年至2011年间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年均增长速度为0.36个百分点。3.2000-2011年间省级水平上致胖环境多个因素的优先顺序变化明显,长期纵向观察发现,食品工业发展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在数量关系的形式上分别具有“放大器”和“制衡器”的作用,二者对儿童青少年肥胖患病率的影响较为显着。4.在多水平模型分析框架下,个体因素方面有两个新的发现:(1)个体体重自我认可程度与儿童青少年肥胖的正性相关程度是其他正性相关因素作用强度的10-20倍,加强个体对肥胖的危害认知具有重要意义。(2)青春期前(7-10岁)可能是儿童青少年肥胖的高风险期。5.对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这一紧迫的公共卫生和健康问题进行宏观调控和干预的优先顺序建议为:涉及的地理空间分布上以北方和东部为首要方向;涉及的人群分布上以7-10岁青春期发育前尤为重要;涉及的行业部门系统上主要以食品工业、食用油消费、医疗卫生服务、宣传教育等领域为优先考虑的方向。6.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建议通过营养健康教育、立法和法规建设加强全社会对食物营养与人类健康关系的重新认识,形成共同意志和社会规范,全社会有组织地促进食品工业供给侧的改革及人群平均食用油消费量的降低,促进医疗及公共卫生系统和教育系统对学龄儿童青少年加强食物、营养、健康和体育方面的宣传教育和具体指导,着重强调儿童青少年肥胖对孩子一生的健康和发展带来的危害。鉴于问题的复杂性,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促进创新,建设更加健康的食物生产、选择和消费环境,建设更加有利于身体活动的建筑环境和生活环境。(本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期刊2019-06-05)

张攀,王稳地,向茜[3](2019)在《具有合作行为且捕食者患病的生态流行病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一类捕食者患病的捕食-食饵模型,且考虑捕食者种群存在合作捕食行为.首先讨论了无病子模型的动力学性质,通过构造合适的Lyapunov函数,证明了边界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利用Dulac函数讨论了仅一个正平衡点时的全局稳定性以及Hopf分支产生的情况.其次讨论了有病系统中叁者共存的平衡点的情况,利用Hurwitz判据得到共存平衡点的稳定条件.(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苏强[4](2019)在《生态流行病动力学模型的稳定性与分支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流行病模型的定性分析是生物数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它对如何预防疾病在种群间的传播和控制疾病对种群数量的影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K单调理论、LaSalle不变性原理、全局稳定性判定的几何方法及分支理论等理论与方法,探讨了食饵患病且具有垂直传播的生态流行病模型和竞争种群患病且具有潜伏效应的生态流行病模型的动力学行为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对平衡点的存在性、稳定性和模型的持久性以及Hopf分支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了生态流行病的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第二章,介绍本文所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第叁章,本章以K单调动力系统理论为基础,通过构造伴随系统,给出了保证一类Kolmogrov系统正平衡点全局稳定性的充分条件,并用此结论验证了Lotka-Volterra系统和二维Kolomgorv食饵-捕食系统的全局稳定性。第四章,本章建立食饵患病且具有垂直传播的生态流行病模型,讨论了解的有界性及非负平衡点的存在性,并应用Hurwitz判据和Li-Muldoweny几何判据方法,对模型进行稳定性分析,得到了平衡点局部渐近稳定和地方病平衡点全局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此外还研究了系统的持久性并得到了Hopf分支存在的充分条件。第五章,通过引入疾病的潜伏效应,本章建立了竞争种群患病的生态流行病模型,运用极限系统理论和LaSalle不变集原理考虑了模型的稳定性。基于时间平均性质的全局稳定性的几何方法,对Driessche-Zeeman猜想和Gyllenberg-Liu-Yan猜想进行完整和部分地解答。第六章,总结本文生态流行病模型的主要结果,今后进一步工作的展望。(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期刊2019-03-20)

张子振,储煜桂[5](2018)在《一类具有阶段结构的时滞生态流行病模型周期解》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控制疾病的传播,研究一类食饵种群具有阶段结构、捕食者种群具有疾病的时滞捕食系统模型。以捕食者种群疾病的潜伏期时滞为分岔参数,通过分析相应特征方程根的分布情况,讨论了模型正平衡点局部渐近稳定和存在Hopf分岔的充分条件。利用规范型理论和中心流形定理推导出确定Hopf分岔方向和分岔周期解稳定性的显式公式。利用仿真示例验证了结果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林梦醒[6](2019)在《Holling功能性反应的生态-流行病数值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捕食系统中捕食者有流行病、食饵为Holling类功能反应和人工捕杀效应等特征的生态-流行病模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Holling I、II、III等叁类功能反应模型,并对此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结果表明Holling功能性反应和人工捕杀效应对生态-流行病的稳定性和收敛性有影响。(本文来源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王雅萍[7](2018)在《一类生态-流行病模型正平衡解的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了一类捕食者带有传染病的生态-流行病模型,考虑由于种群迁移加入交错扩散项对应的问题,应用最大值原理和Harnack不等式给出该问题正平衡解的上下界估计.(本文来源于《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杨润[8](2018)在《一类食饵染病的生态流行病模型的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一类食饵染病的生态流行病模型,分析了平衡点的存在条件,应用Hurwitz判据得到了平衡点局部渐进稳定性的充分条件,并运用极限系统理论分析了捕食主导平衡点的全局渐进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信息系统工程》期刊2018年08期)

王玲书,姚沛[9](2018)在《具有时滞和阶段结构的生态-流行病模型的稳定性及Hopf分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一类具有时滞和阶段结构的生态-流行病模型的稳定性及其Hopf分支.给出了边界平衡点和正平衡点存在的充分条件;通过分析特征方程,运用Hurwitz判定定理,讨论了边界平衡点和正平衡点的局部稳定性,并得到了正平衡点附近存在Hopf分支的充分条件;通过构造适当的Lyapunov泛函,运用LaSall不变集原理,讨论了边界平衡点和正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从而得到了该生态模型永久持续生存与灭绝的充分条件.(本文来源于《工程数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王玲书,张雅南[10](2018)在《具有时滞和阶段结构的生态-流行病模型的稳定性及其Hopf分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一个食饵具有阶段结构和捕食者染病的捕食者-食饵模型的稳定性,并讨论了由疾病的潜伏期引起的时滞对种群动力学性态的影响.通过分析特征方程,运用Hurwitz判定定理,讨论了该模型的平凡平衡点、捕食者灭绝平衡点、无病平衡点及地方病平衡点的局部稳定性,并得到了地方病平衡点附近Hopf分支存在的充分条件;通过构造适当的Lyapunov泛函,运用La Sall不变集原理,得到了这些平衡点全局稳定的充分条件.(本文来源于《应用数学》期刊2018年03期)

生态流行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近30~40年间,儿童青少年肥胖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越来越紧迫的公共健康问题,近年来在我国尤为突出。肥胖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发育、身心健康、社会适应、生育能力、劳动能力和疾病负担等社会经济发展的多个方面。随着对儿童青少年肥胖危害认识的日益深入,在预防和干预方面的呼声渐次提高,为了科学地进行决策和合理地配置卫生健康资源,对儿童青少年肥胖率的分布情况、地方特征、个体及社区等不同层面的影响因素、干预的优先顺序等进行深入研究显得愈加迫切和必要。从社区到省级水平,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分布并不均匀,形成的原因也复杂多变。由于儿童青少年肥胖分布、成因、后果和干预措施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传统的流行病学方法已力不从心,我们有必要从生态流行病学的角度对儿童青少年肥胖的食物与致胖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研究,为促进形成相辅相成和协调一致的包括政府、国际组织、民间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在内的社会有关各方高度参与的、有组织的健康行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目的:1.探讨在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影响因素中,除了个体食物摄入、身体活动、生活方式和致胖环境等影响因素外,是否还受到社区或省级更高观察层面的食物和经济社会等更广泛的致胖环境相关因素的影响,了解其具体影响因素及特征;2.分析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宏观影响因素特征和干预优先顺序的变化;3.分析和预测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肥胖率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和发展趋势。4.基于已有的调查数据和分析结果,提出宏观应对策略和建议。5.探讨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方向。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一部分,食物环境因素对儿童青少年肥胖影响的多水平混合效应模型研究。利用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食物环境和体格测量数据,选择资料相对完整的1416名7-17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国统计年鉴2011》等资料中的食物环境相关数据,构建叁水平(省-社区-个人)肥胖与否的二分类结局logistic随机截距混合效应模型,确定对省和社区水平进行分层分析的统计学意义,利用该模型对10个分类变量和25个连续变量依次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分析,分析食物环境因素对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影响,探讨其中的相关因素及其特性、因素间的重要性顺序和其中的可改变因素的种类。第二部分,基于省-社区-个体多水平模型分析的儿童青少年食物和致胖环境因素扫描研究。在研究食物环境对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影响特征基础上,将更多的致胖环境因素纳入省-社区-个体的多水平混合效应模型中进行检查,以期发现除了食物环境以外的其他更广泛的儿童青少年致胖环境影响因素及其特征,以及食物环境和其他致胖环境间的关系;采用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中食物、体格测量、社区环境等数据较为完整的1416名7-17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分析的样本,并且融合使用了《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食品工业年鉴2011-2013》、《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1》及《中国教育年鉴2011》等来源资料中的食物和致胖环境数据。经过对省和社区水平进行分层分析的随机效应的统计学检验,最终构建了针对肥胖与否的二分类结局的二水平logistic混合效应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收集到的14个维度的171个变量依次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分析,探讨食物和致胖环境因素对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影响特征及各因素间的重要性顺序。第叁部分,基于致胖环境变异性和贝叶斯模型分析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时空预测研究。在前两部分的研究中确定了中国省级水平儿童青少年肥胖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2000年、2006年和2011年叁轮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中收集了共4803个7-17岁儿童青少年观测对象作为研究分析的样本,并从《中国统计年鉴》和其他来源收集了相应年份的31个省的食物及社会经济发展等环境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检查和分析,选择了 12个预测因子,构建了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的分析模型和基于贝叶斯分析的预测模型,并很好地应用于医学领域中的小样本稳健模型拟合与分析,确定2000-2011年间中国7-17岁儿童青少年致胖环境因素优先顺序排列的变异特征,推断出中国31个省份儿童青少年2000年、2006年、2011年、2015年、2020年和2030年的肥胖率的变化趋势地图,为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研究和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的宏观社会经济环境因素方面的建议。研究结果:1.在第一和第二部分研究中,以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7-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为结局构建“省-社区-个体”叁水平logistic随机截距混合效应模型,对其空模型的分层随机效应进行Wald检验,结果显示,儿童青少年肥胖在省级水平分布的差异及分层分析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5,χ2=10.34),而在社区水平没有统计学意义(P>0.100,χ2=2.28e-14),拟合优度(loglikelihood=-410.29)。2.在第一部分以食物环境为主要内容进行多水平模型研究时,省人均每日食用油消费量(OR=1.183170,P<0.001,95%CI:1.100540~1.272000)及省 GDP(OR=1.000060,P=0.001,95%CI:1.000030~1.000100)与儿童青少年肥胖均有正向相关关系。3.在第二部分以食物和更广泛的致胖环境因素一起进行多水平模型研究时,按照相关程度(OR值)递减顺序,个体体重自我评价(OR=22.310190,P<0.001,95%CI:10.009880~49.725320)、省媒体电视覆盖率(OR=1.824960,P=0.021,95%CI:1.094720~3.042300)、省人均每日食用油消费量(OR=1.166470,P<0.001,95%CI:1.084850~1.254230)、省儿童抚养比(OR=1.151810,P=0.018,95%CI:1.024120~1.295420)、省交通运输能力(OR=1.000080,P=0.002,95%CI:1.000030~1.000130)等与7-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发生呈正相关关系。距离社区最近的自由市场的适当位置与肥胖呈负相关(OR=0.588280,P=0.037,95%CI:0.357080~0.969170)。4.在第一部分研究中,以7-10岁年龄组为对照组,11-14岁和15-17岁两个年龄分组与肥胖呈负相关:11-14岁年龄组(OR=0.595180,P=0.049,95%CI:0.354650~0.998850)和 15-17 岁年龄组(OR=0.132250,P<0.001,95%CI:0.047160~0.370840);在第二部分研究中相应地分别为:(OR=0.383300,P<0.001,95%CI:0.238220~0.616720)和(OR=0.111610,P<0.001,95%CI:0.051480~0.241980)。5.在第叁部分研究中,我们发现叁轮CHNS调查中,省级致胖环境优先顺序存在差异,按照VIP的降序排列,2000年省级儿童青少年肥胖率最重要的四个影响因素分别为交通运输能力、学校政策评分、省GDP、改善水源比率;2006年为交通运输能力、省GDP、食品工业发展水平、人均蔬菜消费量;2011年为人均食用油消费量、食品工业发展水平、改善水源比率、省GDP;在叁个不同的调查年份中,重要性持续上升的7个预测因子是:人均食用油消费量、儿童抚养比率、食品工业发展水平、媒体(省电视覆盖率)、每百户洗衣机拥有量、母亲文盲率、医疗服务水平等;重要性持续下降的1个预测因子是:交通运输能力;重要性缺乏稳定趋势的4个预测因子有:省GDP、人均蔬菜消费量、学校政策评分和改善水源比率。6.在第叁部分研究中,经过优化得到了贝叶斯时空预测模型,其表示拟合优度的偏差信息准则为155.60,截距和各个预测因子系数的参数估计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距(-717.040000,95%CI:-1186.030000~-248.048000);调查年份(0.358400,95%CI:0.124500~0.592400);食品工业发展水平的平方值(0.000300,95%CI:0.000200~0.000400)和医疗服务水平的对数值(5.374200,95%CI:2.513800~8.234700)。据此优化的时空预测模型,发现了以下定量关系:(1)从2000年到2011年,中国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率平均每年约增加0.36%;(2)食品工业发展水平似乎是儿童青少年肥胖的“放大器”,并且以“1”为临界值,这实际上意味着,当食品工业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省年产1万吨乳制品的规模时,“放大器”便会更迅猛地加速肥胖的流行,其数学表达形式是食品工业发展水平的“平方”;(3)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似乎是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制衡器”,并且以“1”为临界值,这实际上意味着,当每1000人中医生的数量少于1人或多于1人时,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以“对数”关系的形式对人群的营养状况产生负向的或正向的影响。从定性的角度来看,医疗从业者的关注点只是“疾病治疗”还是“营养和健康的完整性”,可能会从根本上决定医疗卫生服务在儿童青少年肥胖症流行中的作用方向、性质和未来趋势。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制衡器”7.在第叁部分研究中,预测得到2000年、2006年、2011年、2015年、2020年和2030年,中国31个省份儿童青少年的平均肥胖率分别为2.23%、5.11%、10.77%、12.20%、13.99%和17.58%。8.预测地图显示,中国北方和东部的儿童青少年肥胖呈现聚集现象。结论:1.本研究通过生态流行病学分析发现,中国7-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除了受到个体体重自我认可程度、年龄阶段的显着影响外,还明显地受到社区自由市场的位置及省级的媒体(电视覆盖率)、人均每日食用油消费量、省GDP、长期的食品工业发展水平及医疗服务水平等更高观察层面的食物和致胖环境因素的影响。食物环境与更加广泛的致胖环境的共同作用是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形成原因。省级水平的分层分析和跨部门综合性政策干预具有现实意义和必要性。2.中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和发展趋势方面,中国的北方和东部地区为肥胖率较高的地区和需要干预的重点区域,2000年至2011年间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年均增长速度为0.36个百分点。3.2000-2011年间省级水平上致胖环境多个因素的优先顺序变化明显,长期纵向观察发现,食品工业发展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在数量关系的形式上分别具有“放大器”和“制衡器”的作用,二者对儿童青少年肥胖患病率的影响较为显着。4.在多水平模型分析框架下,个体因素方面有两个新的发现:(1)个体体重自我认可程度与儿童青少年肥胖的正性相关程度是其他正性相关因素作用强度的10-20倍,加强个体对肥胖的危害认知具有重要意义。(2)青春期前(7-10岁)可能是儿童青少年肥胖的高风险期。5.对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这一紧迫的公共卫生和健康问题进行宏观调控和干预的优先顺序建议为:涉及的地理空间分布上以北方和东部为首要方向;涉及的人群分布上以7-10岁青春期发育前尤为重要;涉及的行业部门系统上主要以食品工业、食用油消费、医疗卫生服务、宣传教育等领域为优先考虑的方向。6.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建议通过营养健康教育、立法和法规建设加强全社会对食物营养与人类健康关系的重新认识,形成共同意志和社会规范,全社会有组织地促进食品工业供给侧的改革及人群平均食用油消费量的降低,促进医疗及公共卫生系统和教育系统对学龄儿童青少年加强食物、营养、健康和体育方面的宣传教育和具体指导,着重强调儿童青少年肥胖对孩子一生的健康和发展带来的危害。鉴于问题的复杂性,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促进创新,建设更加健康的食物生产、选择和消费环境,建设更加有利于身体活动的建筑环境和生活环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流行病论文参考文献

[1].王玲书,张雅南,苏欢.一类具有阶段结构和饱和发生率的生态流行病模型的稳定性[J].工程数学学报.2019

[2].郭春雷.中国7~17岁儿童青少年食物与致胖环境生态流行病学研究(2000~2011)[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9

[3].张攀,王稳地,向茜.具有合作行为且捕食者患病的生态流行病模型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苏强.生态流行病动力学模型的稳定性与分支问题[D].重庆理工大学.2019

[5].张子振,储煜桂.一类具有阶段结构的时滞生态流行病模型周期解[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8

[6].林梦醒.Holling功能性反应的生态-流行病数值仿真[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王雅萍.一类生态-流行病模型正平衡解的定性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8].杨润.一类食饵染病的生态流行病模型的稳定性分析[J].信息系统工程.2018

[9].王玲书,姚沛.具有时滞和阶段结构的生态-流行病模型的稳定性及Hopf分支[J].工程数学学报.2018

[10].王玲书,张雅南.具有时滞和阶段结构的生态-流行病模型的稳定性及其Hopf分支[J].应用数学.2018

标签:;  ;  ;  ;  

生态流行病论文-王玲书,张雅南,苏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